原子弹是谁研究出来的

原子弹是谁研究出来的

style="text-indent:2em;">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原子弹是谁研究出来的,以及专家建议拆除核弹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美国为什么不销毁核弹
  2. 人类建了那么多摩天大厦,以后怎么拆
  3. 原子弹是谁研究出来的
  4. 航母上为什么不携带核弹头

美国为什么不销毁核弹

这个有点冤枉美国了。美国人已经销毁了相当多的核弹,但是美国人在冷战的时候玩的太大了,所以就算销毁了一大半的核弹头,它的数量还是世界第二多。

美国是首先制造出核弹的国家,也是核试验次数最多的国家,而冷战期间,美苏两家军备竞赛中重点就是核弹的数量,在冷战结束的时候,美苏两国都拥有超过20000个核弹头,当时总是说两国的核弹头足够把全世界毁灭几十次。

美国的核弹头最多的时候有30000颗,现在才有不到7000枚,已经是销毁了不少了。

冷战结束以来,美俄双方庞大的核武库成了两国巨大的包袱,一般用不上,但是花钱又厉害,于是经过真真假假的努力,两国达成了一系列协议,削减双方的、用不上的、又花钱的核武库,一直到现在,今年统计的数字是俄国还有6450枚核弹头,美国有6185枚核弹头。

拆除核弹头并不是件容易的工作,拆一枚普通炸弹都是要废九牛二虎之力,更何况是核弹了,核弹的结构可比普通炸弹复杂多了。所以拆解工作进展缓慢。拆下来的核材料,也没有浪费,美国人近几年推出的核潜艇、核动力航母,都是号称可以50年不用换反应堆的燃料棒,其原因就是这些反应堆里边的燃料棒都是用拆下来的武器级的铀来做的,所以用的时间长。

美国现在的航母、核潜艇都是在服役期中不用更换燃料棒,其中的原因无他,就是把原来核弹里边的核材料放到燃料棒里边去了,没有从核弹中拆下来的核材料,美国人这个事是干不成的,而其他国家没有这个便利条件,核动力舰船还是要开肠破肚的更换核燃料棒。

最近一段时间,美国人是在研究使用低当量核武器对付中国,很多准备的低当量核弹就是从旧的核弹拆下来的,特别是热核武器中的“板机”部分正好是一枚低当量核弹。

至于美国以后肯定还是要拆核弹的,目前核弹就是用不上,但是美国人肯定是会保留一个规模巨大,而且技术先进的核武库,现在的6000多枚核弹肯定还会进一步缩减,但是按照我的看法,美国的核弹数量最后也不会小于1000枚。

至于核武器,虽然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在实战中爆炸第三枚核弹,但是还没有任何一种武器的杀伤力能够超过核弹,现在没事老说的精确制导武器的精确是建立在核武器的巨大杀伤力基础上的,如果是没有核武器也就不会出现精确制导武器。

图片来自网络。

人类建了那么多摩天大厦,以后怎么拆

这个问题,我也曾经多次想过。人类建了那么多的钢筋混凝土的房子,难道就没有想过以后怎么拆,怎么处理吗?

现代城市里,放眼望去,哪儿都是一眼望不到边儿的高楼大厦,几乎是一个挨着一个,而且是越建越高,几十层的楼房那是到处都是。

我看着这些高楼大厦,有时候就想,这些大楼,基本上都是在差不多的时代内,大体上同步建起来的,而钢筋混凝土是有使用期限的。水泥从发明出来到现在,也不过就是一百多年的时间,连二百年都不到。就算按有些人的乐观推断,混凝土也不过就是一二百年的使用寿命。从常理推测,这样正常发展下去,等使用期限到了,这么庞大的高楼大厦群,人们需要在差不多同一个时期内,再把它们全拆除掉,然后还要再建新的高楼大厦。

怎么拆?拆的时候,房子里的人去哪里呆着?拆除的建筑垃圾放到什么地方去?这几个问题,我曾经都想过,只是我想不出合理的答案来。

于是,我脑子一转弯儿,我就想到了这样一个角度上来,那就是,人们在建这些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大厦的时候,是不是压根儿就没有想过未来拆除的事?是不是人们就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了,而忘了还有子孙后代的事?

我想了再想,我的感觉是,应该就是这个原因了。

这个,让人细思极恐。

人们,普遍堕落得实在是太严重了。不仅仅是在建高楼大厦这个事上,在其他的方面,基本上也都是大同小异,都是只图自己现在舒服,只图自己现在方便,只要现在能让自己获得现实的利益好处,管他以后的事呢!只要我现在舒服快活了,管它以后是天塌还是地陷呢!反正到那时候,我已经早死了。人死如灯灭,在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

我看,这种只图眼前利益,急功近利的心态,现在已经普遍侵蚀了大家的心灵。这让人们,普遍不再去考虑未来,不再去顾虑子孙后代生存的问题,而是只为了自己这一辈子的荣华富贵而奋斗。

可是,人类毕竟还是要延续的,人类毕竟还是要走下去的。因此,我们在设计社会规划的时候,在设计人类未来的时候,不能只设计到钢筋混凝土寿命到期限了为止,不能只设计到我们这一代两代三代人生命结束了为止。我们要多考虑考虑,要为未来的子孙后代着想,要为未来的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留有余地,留有空间。

我们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提前吃了未来子孙的饭,不能断了他们将来的生存之路。我们不能为了一己之私,去篡改祖宗留下来的真理,不能把歪理邪说传给子孙后代,去断了子孙后代明白道理的路。如果断了子孙后代明白道理的路,实际上也就是断了子孙后代的做人之路,也就等于在当代就已经提前扼杀了我们未来的后代。

现在,不少人感觉生活无望,感觉未来没有前途,没有奔头。特别是一些年轻人,由于看不到未来的希望而选择了懒惰。这些现象,其实都是对我们人类的提醒警告!这是在提醒警告我们,要反思了,要改变了,不能再这样在“掘祖宗的祖坟、掘子孙后代的活路”的错误道路上走下去了!

是啊,现在如果还不改,还不回头,那又更待何时呢?

原子弹是谁研究出来的

真正的原子弹之父,是爱因斯坦的学生——西拉德。他依靠自己的才华、勇气、直觉和运气,使得美国的原子弹提前研制成功。

西拉德的童年跟爱因斯坦类似,都是数学天才,也都热爱物理。但不同的是,西拉德偏重于实践,而爱因斯坦在理论上拥有极高的建树。

爱因斯坦和西拉德

1900年,西拉德出生在布达佩斯的一个中产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被迫应征入伍。一开始,西拉德被允许继续读书,但后来不得不扛枪上战场。不过,就在被送往战场之前,他突然得了西班牙流感,只能住院治疗。后来,他所在的部队在战斗中几乎全军覆没,而西拉德则因为流感幸免于难。

1919年,匈牙利局势动荡。在西拉德看来,留在匈牙利一定没有什么前途,于是,他就到了柏林继续读书。

他先是去了柏林工业大学,但后来因为迷上了物理,就转去柏林洪堡大学(当时叫威廉大学)。这所大学是德国最顶尖的高校,先后有57名校友获得过诺贝尔奖。师资力量当然也是顶尖的,众多优秀的科学家都在那里担任教授,其中就包括爱因斯坦。

西拉德是个非常爱思考的人。在柏林期间,他发明了许多新技术,包括用于直线加速器、回旋加速器以及电子显微镜的技术专利。他还和老师爱因斯坦,一起发明了著名的“爱因斯坦-西拉德冰箱”。不过,很多东西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进一步去实现,所以他从没有拿过诺贝尔奖,反倒是使用他技术的人得了不少诺奖。

爱因斯坦-西拉德冰箱

铺垫了这么多,高潮就要来了。

1933年9月12日早上,西拉德在《泰晤士报》上看到一篇文章。文章描述了卢瑟福(原子核物理学之父)发表的关于使用“质子”来分解原子核的一个结论——

实验证明,虽然在使用高速“质子”轰击原子核的时候,原子核破裂会产生远远高于“质子”本身的能量,但要使“质子”达到所需要的速度,外部输入的能量就会大于原子核破裂所释放的能量。因此,这项研究没有任何经济意义。

这听起来好像没有问题,如果输出大于输入,那不就变成永动机了吗?这不符合能量守恒。

但是,西拉德没有这么想,直觉告诉他——原子核破裂后的能量是不是可以继续用来轰击其它原子核呢?让我想想……

连锁反应

西拉德的这个反应并不是没有根据,因为他知道,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已经证实了原子核中存在“中子”(“中子”的概念由卢瑟福提出)。他隐约感觉到“中子”可以派上用场,但一时也没想明白该怎么办。

灵感,只会留给爱思考的人。西拉德看完报纸,走在马路上,边走边思考。就在等一个红绿灯的时候,他猛然想到了一个答案——

“质子”带正电,在穿透原子的过程中会损失很多能量,但“中子”不带电,在与原子核碰撞之前都没有能量损失。如果用一个“中子”去轰击另一个带有2个“中子”的原子核,那么就会有2个中子以相同的速度飞出来,然后这2个中子又分别轰击另外2个原子……如此的连锁反应就不再需要外力,其输入只是用于加速第一个“中子”的能量,但输出将会是无比巨大的!如果能够控制连锁反应速度,那么将会持续产生大量能量,这个能量完全可以用来发电;相反,如果反应在瞬间完成,那么就将爆发出难以想象的巨大能量!

很快,西拉德的又一个技术专利诞生了。

西拉德的“中子反应堆”专利图片

现在,基本上稍有物理知识的人都知道,这就是裂变反应。但在当时,还没人知道。直到1942年,美国的物理学家才真正验证了西拉德的这个技术。而这个技术,也最终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铺平了道路。

不得不说,西拉德的这个想法有很多运气的成分,假如他没有听说发现“中子”的实验,或者说没有看到报纸上的文章,又或者他在等红灯的时候,没有想到用“中子”去替换“质子”,那恐怕原子弹的爆炸还要等好多年。但很明显,运气总会留给准备好了的人。

原理已经设计好了,现在只差材料了。

1938年1月2日,西拉德移民到了美国,因为他已经感觉到,欧洲的下一场战争即将到来。

之前的技术专利,西拉德都是点到为止,但这一次,他决定要搞出点明堂出来。所以,到了美国后,西拉德马不停蹄地找人一起做研究。他先后与4所大学的核物理学家一起合作,寻找那个能够引发连锁反应的材料,但都无果而终。

1938年12月,德国两位化学家——哈恩(核化学之父)和斯特拉斯曼在实验中发现,铀被“中子”轰击时会发生裂变。西拉德得知后,立即意识到,铀很可能就是他要找的那个能够维持连锁反应的元素!

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当年使用的桌子

此时的西拉德,刚到美国不久,没有稳定的工作,囊中也是羞涩。所以他只能软磨硬泡跟人借了2000美金(约合现在的15万美金),还借了实验器材和场地,来继续他的核连锁反应梦想。

很快,西拉德在哥伦比亚大学进行的实验就开始了。最初的简单实验非常顺利,他在示波器上看到了大量亮点——毫无疑问,这就是轰击产生的大量中子!看到这一幕,他留下了这样的内心独白。

“从今天开始,整个世界将面临悲伤!”

不过,这次实验还没有达到真正的连锁反应,因为用的铀比较少,连锁轰击很快就停止了。西拉德希望使用500磅(227公斤)铀做一次更大的试验,为了让轰击更充分,他需要减缓快中子的速度。已知氢可以慢化中子,所以西拉德就使用了水。但没想到,水确实减慢了中子的速度,但同时也吸收了大量中子。试验失败了。

思来想去,西拉德计划采用一个新的方案:

石墨(碳)或者氘不会吸收中子,但也能够慢化中子,因此,可以使用这两种材料作为慢化剂。他算了一下,大概需要5吨铀,50吨石墨或者几吨重水。

然而,这个量级的材料,很难找到,而且要花费大量的资金。以西拉德窘迫的状况,是绝对搞不定的。

于是,他打算上书罗斯福,告诉他这个实验一旦成功就可以制造威力极其强大的核武器,而此时德国的研究也在快马加鞭,如果不尽快采取行动,一旦让德国取得先机,那么后果将会极其严重。

战后,盟军拆除德国的反应堆

西拉德也知道,单凭自己的力量并不足以引起总统的重视,这时他想到了爱因斯坦。以爱因斯坦在美国的影响力,相信总统会认真对待他的请愿信。

1939年10月,在爱因斯坦的帮助下,西拉德终于见到了罗斯福,请愿信也被美国军方认真考虑了。正是这封信,最终促成了美国后来的“曼哈顿计划”。

爱因斯坦署名的请愿信

1939年10月21日,西拉德说服美国陆军和海军,向其提供了6000美元的资金,以便购买实验材料。

此时,幸运之神再次光顾。

西拉德在与石墨生产厂家讨论的时候,意外发现石墨中含有一种杂质——硼。而硼是一种“中子”吸收剂,如果将这种石墨用于裂变反应,那么结果必然会是失败。而那时,也一定会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石墨不能用于核裂变。而这个结论,德国的同行们认为是正确的,因为他们忽略了硼……

1941年12月6日,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决定全力生产原子弹。第2天,珍珠港事件爆发,研制原子弹的任务变得迫在眉睫。

1942年8月,罗斯福正式批准实施“曼哈顿计划”。西拉德也加入其中,在芝加哥大学的冶金实验室,他的主要工作是与费米等人一起研制核反应堆。

芝加哥大学的核反应堆(艺术作品)

之后,“曼哈顿计划”偏离了西拉德的意愿。他是一名和平主义者,反对将原子弹用于战争,他希望仅仅依靠原子弹的威慑力来迫使德国和日本投降,而且他还预见到了与苏联的核军备竞赛。于是,西拉德联合了众多参与“曼哈顿计划”的科学家一起,再次提交了一份请愿书。

只是,这一次,幸运女神没有降临。他的请愿书被忽略了,甚至还为此受到了报复。

1945年7月16日,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

广岛原子弹爆炸前后对比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引爆了2枚原子弹。两次爆炸造成129000至226000人丧生,其中大多数是平民。

1959年,西拉德获得了“原子和平奖”。5年之后,因心脏病发作去世。

众所周知,美国物理学家奥本海默主导了“曼哈顿计划”,在很多场合,他被称之为“原子弹之父”。但其实,奥本海默更偏向原子弹研制工程,而在理论和技术层面,西拉德的作用更加重要。所以,西拉德才是真正的“原子弹之父”。

可能,这项荣誉只能给美国人吧,毕竟西拉德直到1943年才成为美国公民。

航母上为什么不携带核弹头

航母上为什么不携带核弹头?

其实,人们早就已经这样做了,美国如此,苏联亦如此。航母作为最重要的航空打击兵器,没道理不在船舱内准备点荤菜。

冷战时代,美国海军的军舰和潜艇带着核武器四处航行,把大海变成了遍布核武器的危险区域,还经常违反其它无核国家关于其领土(海\空)禁止核武器的法令。

那时,美国四分之一的核武器被布置在海上,它们的载体里是包含有航母的。几乎所有的美军海面装备都携带了核武器,驱逐舰、巡洋舰、潜艇,当然也包括航母。

美军拥有专门的核打击型BGM-109A“战斧”导弹,还拥有能通过鱼雷发射器打出去的核鱼雷,更有通过战机携带的战术核武器。

这些东西都拥有标准的发射兼容性,可以从美军相应的发射单元中如常规武器一样射出去。

当年的解密文件显示,仅1975年,美军就有多达6191件武器漂浮在水面上,这一数字在冷战刚刚结束时依然为5716件;其绝大部分部署在大西洋,太平洋地区87年峰值时曾达到2085件,目的就是为了与苏联对抗,打核大战。

比如企业号(CVAN-65)1969年1月14日在夏威夷附近发生的一次事故。当时企业号行驶到夏威夷夏威夷珍珠港西南112公里处,因为一架F-4“鬼怪”战机的火箭走火,导致甲板大火。大火烧穿甲板并引爆了更多的油料和弹药,浓烟吞噬了整个船尾。

航母的船长在回忆中表示,如果火势蔓延到机库甲板下面,那我们很可能就完蛋了。当时企业号携带了100枚核弹,日本吓得不得了,称其为“原子力攻撃航空母艦エンタープライズ艦載機搭載用兵器の爆発事故”。

美国独立号(CV-62)航母也因为火灾事故暴露过核弹。

1965年12月5日,正值越战期间,独立号航母从越南执行完任务,返回日本横须贺港,

一架A-4“天鹰”攻击机在独立号航母上执行任务,它携带了枚B43核炸弹,在2号升降机把它从机库往甲板输送的过程中,哦豁……突然坠海了。

(注:另一个版本则认为是“提康德罗加”号航母(CVA-14)上发生了坠海事件。)

总之,这架A-4身子一歪就滚下进了大海,连同上面的飞行员和核炸弹一起,顷刻间消失在大海的碧波里,再也没能被打捞起来。

这枚B43核弹沉没在琉球以东约129公里、九州岛以南约402公里、冲绳以东约322公里处,人们判断它们沉到了4940米的水下,反正捞是捞不回来了。

日本公众在1981年才彻底知道实情,表示严正抗议和强烈谴责,并对此事件中美国的态度表示遗憾。

还有1975年11月22日美军小鹰级改进型航空母舰约翰·F·肯尼迪号(CV-67)和巡洋舰贝尔纳普号(CG-26)发生的相撞事故。

当时航母甲板戳进巡洋舰上层建筑并起火燃烧,在两个半小时的灾难中,第六舰队航母打击群的指挥官不得不向上级发出“断箭”(BrokenArrow)警报。

断箭的意思就是有携带核武器的装备出事了,当时不仅巡洋舰上携带了W45核弹头,肯尼迪号上也携带了约百枚航空核炸弹。据说火灾被扑灭时,烈焰已经燃烧到贝尔纳普号的核仓库几米处了。

美国的对手苏联也不是善茬,他们的航母也照样拥有核弹头。

比如今天已经在中国当公园的“基辅”、“明斯克”号航母,以及它们那艘被讹给印度变成“维克拉玛蒂亚”的姊妹舰,这些基辅级航母当年都配备了SS-N-12导弹发射的核弹头,以及沉重的核鱼雷。

基辅级航母准确地说应该叫“载机巡洋舰”,它们是一种融合了航母和导弹重巡的跨界船只,需要在冷战前沿抵住美国的海空压力,导弹攻击能力比航母功能还强大。所以安上一些核弹头,“玩不起就不玩”是很正常的。

冷战过后,美军失去了战斗对手,因此大量的核武器被裁撤,核威慑中心往陆基弹道导弹和核潜艇方向倾斜,舰艇上的核武器也就纷纷被卸载。

按照美军1991年的表态,以后只在战略道导弹核潜艇上继续部署核武器。

但这只代表了其拆除“战略核武器”,战术核武器一直被隐藏在美军的作战编队中,有的核炸弹就锁在航母的军火库里,随时都可取用。

比如同年海湾战争时的“沙漠风暴行动”期间,美海军“美国号”(CV-66)航空母舰就部署了B61战术核弹和B57核深水炸弹。

这两种核弹头威力巨大,开发自60年代,各生产了3000多枚。B61是冷战的核战术主力军,至今仍在美军中服役。B57当量达到了1万吨TNT,威力最大的Mod.4甚至可达1.5万吨。都是可通过飞机投掷的战术核弹,部署到航母上,就是为了让飞机使用的。

投掷B61训练弹的F-35战机

至少在1992年美军航母仍然携带着这些核炸弹,它们直到1993年开始全面退役才从航母的武库中消失,但谁也不保证美军是真的将之退役了,F-35可是被人拍到现行了。

实际上,核弹头对于航母而言只是种弹药装备,美国有11艘航母,只要有需要,核弹头可以很简单地从地面武库被空运进航母。而且,普通的核威慑任务,依靠陆基发射场、核潜艇和轰炸机就足以完成了。

不过就当代社会的情态来看,丧失了冷战那种针尖对麦芒的对峙战场,航母上再放一大堆核武器也没用了。

总之,至今为止美国的态度一直是既不确认,也不否认他们的船上带着核武器。无所谓咯,你又能拿它们怎么样?

OK,关于原子弹是谁研究出来的和专家建议拆除核弹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子弹爆炸成功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oku6.com/11/6310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