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一两银子的购买力(民国初期一两银子兑换多少银元)

在古代,一两银子 一文钱等于现在的多少钱

大家好,关于民国时期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古代的银子的冷知识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民国时期一两银子的购买力
  2. 古代有哪些冷知识
  3. 银子对人体有什么好处
  4. 古代的碎银子是怎么来的

民国时期一两银子的购买力

民国时期一两银子可以维持一个月的开销。

扩展知识:

古代中国银子还是比较稀有的,根据古籍记载,在清朝初年,一两银子的价值还是十分可观,可以换到制钱一千二百多文。到了清朝末年,当时的一斤猪肉(差不多是现在的1.2市斤),百姓们用20文钱就能买到,一亩田地的价值保持在10两银子以下。

古代有哪些冷知识

古代的冷知识,多得很,可能要发动大众一起去收集。我现把我收集的一些奉献给大家,希望大家也一起勇跃发言,积腋成裘,订成一巨集,供需者查览。

①,耕田的犁从印度传入中国。

国人一直自诩有五千年文明,心中自豪感爆棚。不过,下面的事实,可以让我们学会虚心一下了:

铜是人类最早提炼出来的金属。在冶铜时掺进一些锡,这样炼出来的铜器叫青铜,比普通的铜更加耐用。而最早普遍冶炼青铜的是中东和印度,不是中国。

约公元前3000年,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埃及大量使用木犁耕地,这种木犁耕地技术开始传入印度。而直到约公元前1400年,才从印度传入中国,传入时,木犁的犁头已经变成青铜的了,到了春秋末期,青铜犁头改良成了更为坚固锋利的铁质犁头。

②,清泉香饼不能吃。

许多人看到香饼两个字,估计口水都要往下流。但我告诉你,北宋有一种清泉香饼,是不能吃的,它是一种无烟炭,用于焚香用的。

古代,从唐、宋开始兴起“四艺”,叫点茶、焚香、挂画、插花,士大夫,文人雅客,皇室贵族趋附习之,视为风雅的象征。

四艺中的焚香,除了讲究香的品质外,还要求焚香的炭无烟无味,火力绵长,火候便于掌控。宋朝时,清泉地方产的一种炭,就具有这种优秀的品质,名字也取得有味道,叫“清泉香饼”。

所以在当时,清泉香饼成了大夫贵族们送礼的佳品。

③,古代无田佃农需交“牛米”之税。

古代农民主要分为自耕农和佃农,佃农没有田,要租种地主的土地,租税相当重。魏晋时期,租税普遍为十取其五,到了唐宋,亦是十取其五。

在唐宋时,国家经常会有一些减轻赋税的爱民政策,但这种政策对自耕农有用,对没有土地的佃农和农奴效果不大,因为封建地主仍收的是很重的租税。

燕帝慕容皝曾经收过最高田租,十之七八(自己有牛为十之七,无牛就十之八。)

如果佃农自己没有牛,要借主人的牛,要再加一成租税,说是牛米。

牛米,这名字取得是不是很文雅呢?

④,古代常在年号前尊加始元。

在古代,帝王的年号可以随意更改,比如宋仁宗在位,就曾九改年号。

那么问题是,年号改来改去,就给纪年带来很多麻烦,而且古代信息不通,老百姓刚刚知道开始的年号,一下子也了解不了现在的年号。

怎么办?好办,就是“尊加始元”。

比如,汉光武帝刘秀,开始时年号为建武,这个年号用了三十一年,次年改为中元,并诏告天下,以建武三十二年为建武中元元年。

也就是说,在年号中元之前再写上建武,建武是刘秀的第一个年号,年号又称为“元”,故第一个年号就叫“始元”。

所以,在新年号之前再写上第一个年号,这种纪年方法就叫尊加始元。

《蜀郡太守何君造尊楗阁碑》是中元二年六月刻的,署尾写的日期就是“建武中元二年六月”。

还有,《东夷倭国传》里面就有这么句话:“建武中元二年,来奉贡”。

在年号前尊加始元,这种做法,有人考证过,估计是从王莽开始的。王莽的年号为建国、天凤、地皇。

宋人韩庄敏收藏有一铜斗,铭刻“新始建国天凤上戊六年”字样,说明是天凤六年制,天凤年号前就尊加了建国年号。另绍兴年间,郭金州得到一个钲器,上面也有铭文:“新始建国地皇上戊二年”。

以上两件藏品,就证明至少从王莽开始,就有了年号前尊加始元的制度了。

⑤,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婚姻法》。

目前已知世界最早法典是《乌尔纳姆法典》,不过这部法典是写在泥块上,并且没有完整保存下来。

而有完整保存的最早法典,则是《汉谟拉比法典》,它是刻在一块巨型的花岗岩上,内容有300多条。

其中关于婚姻方面,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在这个法典中,女人完全被置于低等和从属的地位,男人为一家之主,女人甚至可以被丈夫当成物品,被典当、出卖。女人若与人通奸,她和她的奸夫会被处死,而男人却可以纳妾和拥有女奴,男人还可轻松的离婚,只要说自己妻子花钱大手大脚或投诉妻子对自己不恭敬等等就可以了。而女人则基本上休想离婚,除非接受调查,表明她从未犯错,而她丈夫因为非常蔑视她,现已离家出走。即使女人被叛离婚,也只能拿走她结婚时带来的陪嫁品回娘家。

如果女人为人不检点、离家出走、毁坏家庭、蔑视丈夫,那她就会被处沉塘溺死之罪。

△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好了,写到这里,仍写不完冷知识之万一,请大家继续接力吧。

银子对人体有什么好处

没什么太多好处,就是能杀杀菌而已,太过迷恋银离子的所谓功效还有可能成为一名世间罕见的“蓝血人”。

银作为从古至今公认的贵重金属,它除了价值属性之外其实也还有很多实用属性,现在我们知道,在对导电性要求非常高的地方,例如高端耳机的线材,从无氧单晶铜到无氧单晶银,在计算机处理器等精密元器件里甚至会用到金。

但在人类用上电之前几十个世纪,刚刚进入金属时代的时候,我们就发现了银的一大妙用——保鲜。存放在银质器皿中水、酒、醋、奶等液体,比起其他容器明显能维持更长时间的新鲜,有些老人家至今仍保持着往牛奶中投银币的习惯。

古罗马帝国的军官们每次行军总会携带非常多的银质餐具,当然有炫富的目的,不过更重要的是靠银来杀菌,可以降低痢疾等流行病的发病率。

早在19世纪初,银就已经是预防细菌感染的最佳物质。1884年,德国的一位妇产科医生克雷德开始将1%浓度的硝酸银溶液滴入新生儿眼中。这种方法能够预防新生儿结膜炎,最终让婴儿的失明率从10%下降至0.2%。

银杀菌的奥秘就在于其产生的银离子上。

目前对银离子杀菌的机理有两种主流的学说。一种是认为银离子能轻易进入细菌的细胞内,与蛋白酶中带负电荷的硫醇基产生特异性结合。导致这些细菌新陈代谢障碍,细胞分裂机能停止。

原本依靠分裂来繁殖的细菌如同断了命根,不出几个小时就会自然死亡。被银离子占领的区域很快就成为了没有细菌的净土。另一种学说则认为是银离子激活产生了活性氧,致使细菌被氧化分解。

无论真正的机理如何,银的抗菌杀菌能力都绝对是天然物质中的翘楚。每升水中只要含有亿万分之二毫克的银离子,就能杀死水中的大部分细菌。

虽然服用少量的银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危害,但并不代表过量的银不会对人体产生影响。过量摄入的银并不会像其他物质一样能被人体排出,而是堆积在体内。银在人体内越堆越多,其接触到的任何组织器官都会变色。蓝血贵族们的血管就很可能因此显现出诡异的蓝色,当然也不排除是常见的色散所引起的。

我们一般用用银质的碗筷勺子这样的餐具就足够了,不必太过迷恋银的所谓“保健功效”,银不能让人百毒不侵,只不过能杀杀菌让食物能保存更长时间而已。

另外穿戴银饰品是没什么用的,只有与水接触,产生银离子才会能对细菌造成杀伤。至于什么银变黑也不是什么神奇的现象,就是银被氧化了,通常是因为基础到了硫。

古代的碎银子是怎么来的

碎银是指比较散碎、大小、重量、形状没有规格,大小多少不一的银块,和铸造成固定形状、重量的银锭相对应。

和电视剧里不同,中国古代大部分时间是以铜钱作为流通货币,白银和黄金之在小范围内流通,到了明代,白银才正式称为货币,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的白银是采用重量来计量,而不是银币形式。以重量计量的后果就是一个银锭是可以任意大小,并且可以分割使用的,于是这就产生了碎银。

当时的银锭通常由银楼、钱庄铸造而成,比较常见的是元宝型,偶尔也会有银条、银块之类,大多在一两以上成整数。少数的锞子不足一两,但是一般也是按钱来取整,这也是一种碎银。

《红楼梦》里第53回贾府过年时准备押岁锞子,220个押岁锞子共153.67两,平均下来每个只有7钱左右,成色不一,样子有梅花形、海棠形等等,这就是一种碎银。

另一种碎银是使用中产生的。

在明清,一两银子通常等于1000枚铜钱,这个其实是很大一笔钱了。像《儒林外史》里提到,万历中期,一户平民日常最低开销大约是50个铜钱,去餐馆吃饭大约只需要一钱五分银子。

所以很多时候,一个银锭通常会超出想购买的东西价值很多,这个时候要么店家用碎银、铜钱找零,要么就是从银锭上剪下所需的分量,这就产生了碎银。古代有一种小型的杆秤叫戥子或戥秤,比较精密,专门用来称量金银等小型贵重物品。店家一般都会备有戥子,用来称量剪下来的碎银分量是否正确。

当然,有的场合也不会这么严谨,比如《红楼梦》里有一回宝玉请大夫给晴雯看病,要一两银子车马费,麝月随手拿了一块碎银,一个婆子说这是5两的银锭剪的一半,起码有2两,现在没剪子,让换一个,麝月没在意,还是给了。

碎银的一个大麻烦是大小、重量太随意,而且因为各家银楼银子的成色还有所不同,虽然有经验的商家大致能看出成色的好坏,但是碎银一多还是很麻烦。所以有些人碎银攒的多了,就会重新去银铺熔铸成银锭。银匠会在熔铸时打上银铺名称、银锭成色等标记,方便使用查验。

比如《卖油郎独占花魁》一书了,秦重看上了王美娘,一夜花柳费需要10两银子,于是将自己攒的碎银到对面的银铺去称了一下,一共有16两,铸了一个10两的大银锭,又铸了一个1两8钱的小锭,其他的都重新收好。

OK,关于民国时期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和古代的银子的冷知识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揭秘 古时候的一两银子相当现在多少人民币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oku6.com/13/14253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