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网上有人在骂毕加索的画难看

如何假装成毕加索的情人给他写一封信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为什么网上有人在骂毕加索的画难看这个问题,毕加索冷知识20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毕加索的《梦》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展现的美有什么不同
  2. 感觉毕加索的画并不美,为什么有些当代油画家还那么喜欢学毕加索
  3. 为什么网上有人在骂毕加索的画难看
  4. 一个超写实,一个超抽象,冷军跟毕加索的画,谁的艺术成就高

毕加索的《梦》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展现的美有什么不同

《蒙娜丽莎》迷人的微笑

《蒙娜丽莎》的知名度,可谓是世界之最,无人能及,每天都有无数游客奔赴卢浮宫,只为一睹它的真容。

它为何如此有名?除了达芬奇精湛的技艺和传奇的经历,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几乎每个人都能看懂这幅画。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和几百年前人们看到的蒙娜丽莎没有什么不同。这幅画忠实地呈现了蒙娜丽莎迷人的微笑,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有一种永恒的美丽。

这种描绘自己眼睛观察的写实画风,姑且称之谓“绘之以视”。古希腊时期的雕像,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都是追求精准的写实风格。印象派追求的是眼睛看到空气中色彩的真实体现,所以也属于写实风格。

《梦》梦境中的爱情

毕加索的这幅画,我们看起来就有点费脑子。首先,它和我们眼睛看到的任何自然物象都不一样,也就是说,毕加索绘制的不是自然界真实的景象。其次,根据我们的认知,知道画面中描绘的是一个美女,双目紧闭,斜依在一个宽大的椅子里,仿佛进入梦乡。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看出点什么呢?女子很年轻,眉清目秀,身材丰腴,纤细的双手相互交叉。整个画面色彩鲜明,线条并不精确,甚至有点歪歪扭扭,女子比例也不谐调,面部更是荒唐,竟然被从中间分开,下半部分是侧视,两个部分合成一体是直视,这就是立体画派常用的艺术手法:即一个画面呈现出两个不同的视角。

我们看到的画面是真实的吗?不是的,我们看到的画面是画家想象出来的,我们之所以能理解,就是因为我们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认知,我们通过这些线条和色块,脑补了一个沉睡中少女的形象,而且,根据每个人认知的不同,我们想象的画面并不是完全一样的。我们看画时,每个人都参与其中,观众既是欣赏者,又是创作者(脑补者)。

这种根据认知和想象所作的画,我们就称作“绘之以知”。从最初刻在龟甲上的符号,到古埃及的壁画,从中世纪呆板的神像到样式主义、表现主义,无一不是意象的表达。后印象派把这种风格发扬光大,从此人们不再满足写实的绘画,开始用线条,色块,肌理表现自己的思想。

具体到毕加索的《梦》,画家使用明快亮丽的色彩,说明画家内心是愉快热烈的,脸部和手指细腻修长,说明女子年轻而漂亮,整个画面色彩有对比,又协调,制造出一种梦幻安祥的感觉。至于少女到底长得是什么样子,穿的什么衣服,处于什么环境当中,光线投射的方向等等,画家则根本没有考虑,观众也无从得知。画家就是要表达:“这是一个青春靓丽的女孩,她很美,正在进入梦乡。”这些就够了,其他都是多余的,画家的意图已经表达,能不能理解,也不在画家考虑范围之内。

“但愿人们从来不了解我的作品是怎样画出来的,因为我要求我的作品,只是表现激情而已。”毕加索这样说。

感觉毕加索的画并不美,为什么有些当代油画家还那么喜欢学毕加索

从直观的视觉角度来讲,毕加索的画已经是丑的不能再丑了,然而,这么丑的画却有一个高大上的艺名叫“立体主义”,20世纪时的毕加索名利双收,问题来了:感觉毕加索的画并不美,为什么有些当代油画家还那么喜欢学毕加索?

毕加索的画并不美,而有些当代油画家依然喜欢学毕加索

毕加索是20世纪的西班牙画家,他早期接受过传统绘画训练,不可否认,毕加索的传统绘画技法非常熟练,或许是受“现代绘画之父”塞尚的影响,毕加索画风转变,成为“立体主义”创始人,打破传统的“立体主义”一夜之间影响了同时期的其他画家,于是都纷份“转战”抽象画,

20世纪以来,毕加索成为抽象画的代名词,源源不绝的创作力,使得他的声名久久不坠,特别是在当代,有些画家竟然把毕加索当作“神”一般的传奇人物来看待,即便在超写实油画流行的当代,有些画家依然学毕加索,画起抽象画,至于画的如何?总之也是不堪入目,

毕加索的画并不美,之所以有些当代画家依然喜欢学毕加索,那是因为他们想通过抽象画让自己一夜成名,总以为“毕加索的幸运”也会降临在自己身上,毕竟西方油画引进中国时间并不长,抽象画应该会有很大的市场,这是那些学毕加索的画家所认为的,

就绘画艺术而言,寻求“与众不同、独特风格”,这几乎是每一个画家的创作宗旨,而在油画的众多流派风格中,抽象派就是与众不同的一个流派,“物以稀为贵”,自然而然,有些画家就会情不自禁的学习毕加索;除此之外,有些当代画家学习毕加索,是因为毕加索的抽象画,打破了西方油画中的一切禁忌和传统,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创作。

毕加索作品

为什么网上有人在骂毕加索的画难看

绘画发展到今天可以说精彩纷呈,虽说流派众多,但是绘画之路的发展脉络是清晰可见的,它们当中样式是变化了,但内在规律东西一直传承下来。我们了解了这一规律,我们就看懂毕加索了。

那么什么是西方绘画发展的中稳定不变传承下来的呢?那就是色彩、空间架构、光影、题材。这些都是西方绘画不变的规律。这是比较专业化的理论知识。

一般的观众觉得毕加索的画看不懂,不明白,不喜欢,那是因为没有掌握相应的鉴赏知识,才会出现题主所说的这种情况。

另外,还有一种原因是与审美习惯有关。一直以来的传统写实长时间占据主流的审美习惯,以及毕加索的作品形式跨越之大,造成审美形象断层。观众是无法适应的。还有相关的审美理论普及不够所造成。

因此,毕加索的画并不是难看,难看那是因为缺少相关审美理论指导的眼睛。

一个超写实,一个超抽象,冷军跟毕加索的画,谁的艺术成就高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把毕加索和冷军对此,很有冲撞性,涉及到理性与感性,专业审美与大众审美的对抗。首先给出结论,抛开国别,年代,名气,地位,单就艺术而言(且冷军仅限于目前的艺术成就,不排除以后他又取得更大成就),毕加索的成就高于冷军。

创作难度不好比较,但是冷军的那些超写实绘画花的时间技巧耐心肯定大于毕加索。但是,不能因此就说毕加索的难度小。冷军的画想一个主题和内容可能只需要一小时或者十分钟,但是画完需要半年之久;毕加索的画思考需要很久,完成的话一天甚至一个小时就画完了(毕加索从看到塞尚的画,到画出立体主义第一幅画,亚威侬少女,思索了两年)。如果题主问题的创作难度不包括脑力部分,仅限于制作难度,那么,冷军显然难于毕加索,且如今任何一个画超写实的画家,难度都大过毕加索。但是,如果创作包含突破惯性思维,甚至想从本质上撼动艺术的观看方式,那么,毕加索的面临的难度远远大于冷军。因为这除了要付出勇气、智慧、辛劳;还要有承受非议和误解的决心。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不具备美术史知识的文盲群众,逮到机会便埋汰一下毕加索,娱乐一下大家和自己,便是明证。

说到这,很多人肯定觉得我偏爱毕加索,或者人云亦云,甚至崇洋媚外。恰恰相反,从情感上讲,我更爱冷军,差不多有十年的时间,我一直喜欢冷军,甘心受他影响,虽然现在我超出这个阶段,但我仍心怀感情。对比毕加索,我从来没喜欢过他的画,但是当我看的越来越多,懂的越来越多,便越觉得毕加索伟大,也越来越敬重他。

那么,毕加索伟大体现在哪里?毕加索提供给人的是一种表现和观看绘画的方式,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哲学见解。所以毕加索可以超越绘画存在,可以为其他艺术领域和行业提供营养。这种贡献可以算作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我们看到冷军的画,会觉得,卧槽,真牛逼,这特么的是人画的吗?震撼鼓掌之外,除了个别也想画超写实的画家,回家模仿下。基本上就完了!

所以毕加索的成就在于为整个西方艺术领域提供一种新的观看方式,最后这影响甚至改变了西方的艺术走向,从毕加索开始,西方的艺术流派、理念层出不穷。冷军向别人展示了人作为人可以把油画画的多么写实,捍卫了人的写实功能在相机面前的那一部分尊严。冷军的眼睛几乎类似一部客观的相机,又拥有相机没有的主观,他的场景绘画的造化能力可以达到中国传统绘画上认为的欺鬼神。美国大克罗斯的相机绘画,和冷军差着好几个日韩超写实绘画。因此有日本学者给冷军的画起了个独特的名字“超限绘画”,就是超越人类极限的绘画。

在人类历史上拥有这种能力的人并不多,东方的不好类比,西方的是佐恩和萨金特。其中,冷军和佐恩最像,都是那种能力出众,只把眼见的世界搬到画上,便足以让人服气。

下面我们从几个角度比较下冷军和毕加索。

一,绘画天赋

毕加索的绘画天赋是人所众知的,8岁时用线画的一只羊已经非常精彩,9岁的素描已经很深入,14岁的油画创作已经可以超越中国大多数油画研究生,甚至达到有些画家一辈子的天花板,15岁的素描已经算得上大师之作。20岁开始,毕加索开始思考何为艺术的本质?他不满足于眼见的写实绘画,开始寻求绘画本质的真实。

冷军起步晚,上的只是一个专科,主要靠自学,能成为一个超写实画家,有着自身独特的天赋,但是,他的努力和热爱也同样重要,三十多岁,冷军形成了他的超写实绘画风格,画出了他拿全国美展金奖的《五角星》等作品。但是,即便往后几年,也就是二十一世纪初几年,此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他的风景写生依旧画的一般,只相当于一个美院普通本科生的水平,期间有一个有朱小果画画的风景写生,人物比例明显偏长,但是,往后十年,他在画竹子和国外古董店那一批作品时,恐怖的相机般的记录还原能力和绘画能力便喷涌而出。冷军的这种能力,活着的,就我所见国内外画者,绝无二人。这当然与他勤勉动笔有关,但是他能不断的画,不断的进步,恐怕天分才是本质的原因。很有意思的一件事,郭润文一直和冷军一起写生,郭起点很高,可是十年前后的画,如果不是画上的时间,我们几乎无法辨别前后。

综上,毕加索是天才儿童天才少年,冷军早年平平,中年功成。设想,如果毕加索一直沿着写实之路走下去,他对于对象的客观呈现能力这一点肯定逊于冷军,其他方面:线,色彩,素描能力,构图能力远胜冷军。还有一点,冷军的客观还原的天赋需要持续的培养,才能显现。因此,毕加索综合天赋能力胜于冷军。

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会发现,冷军才是天赋型画家。冷军最大的价值在于他的超写实能力,即客观还原能力,如果抛开这项天赋,他只是一个路人,他二零零几年画的那些风景之所以不出众,便是这个原因。我们常常看重毕加索儿童少年时期的画,并当作他天赋的表现,也仅仅是和同年龄段的人比,如果这些画是一个成年的画家画的,我们也许并不觉得太惊讶。且被我们认为是天赋的东西,恰恰是毕加索革命的对象。而冷军的画放在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价值,站在这个角度,冷军才是天赋型画家,靠自己的那一种独特能力安身立命的画家。

因此,艺术天赋上,也算各有所长。

二,艺术理念和思想

从莫奈的《日出.印象》开始,西方艺术开始视觉革命。到富二代塞尚时,他在整天窝在画室里,鼓捣他的瓶罐水果,不经意间,发现了一种观看方式,即把不同角度看见的瓶罐水果放在同一幅画中,乍一看,这有什么?我们人看东西不就是东看看,西瞧瞧吗?的确。可是西方从文艺复兴开始,几百年都是在不停的完善一点透视,即从一个角度看对象,人们以前争论的仅仅是,从这个角度看见的东西怎样看才好看。可是塞尚说,我们为什么要那样看?我们现实中可不是那样看东西的,因为散点透视才是符合人的观看方式的,才是真实的。

刚刚弱冠的毕加索正处于探索苦闷期,一听,顿时兴奋了。由此发散思维,我们在观看一个对象,例如一个女人时,我们不断可以看她的正脸,也能转头看见她的侧脸,因此,只有正脸和侧脸同时存在才是真实的,才是对象的本质。同时,囿于生理限制,当我们看见正脸便无法看见侧脸,看见侧脸又无法看见正脸,因此我们看见的对象总是片面的,而通过绘画我们可以把我们看不见的另一部分同时呈现在一个画面当中。这样,我们看见的便是完整的,真实的,立体的。好了,立体画派诞生了。毕加索开启了一扇门,启发着其他来人。那些让普通观众困惑的作品蹦出了,一幅画中的小提琴有正面、侧面、里面。一个女人正脸侧脸同时安放在一幅画面当中。所有的对象都这样呈现,对于不懂绘画的人,或者没听过这种观念的绘画人,天呢!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其实,立体画派更注重的是思维方式,而不是画面本身。

立体画派是毕加索的标志,但毕加索还有很多探索,毕加索早年说过一句话,如果有一天我的素描画的像拉斐尔一样时,我就可以自由绘画了。后来又说了一句话,我希望我可以像儿童一样画画。前者是追求理性,后者是追求感性和无意识。看见的世界越大,便知未见的世界更大。毕加索曾经站在理性的顶端,深知理性的局限和孱弱,因此,当他的绘画到达一定的境界,他自然更注重感性,无意识,和潜意识。

另外说一点,毕加索的画从来都不是抽象的,他的画都是有明确的主题和内容的。

至于冷军,他早年也有过一段的观念时期,甚至尝试用超写实去表现观念和想法,作品是《世纪风景系列》等,但冷军马上发现观念与写实其实是相互冲突相互制约的。比如,一幅画中,如果太写实,会削弱甚至限制观念;观念独特,写实绘画又无法完整呈现。后来,冷军便放弃观念,心无旁骛的呈现写实的视觉极限。在中国,带着观念去画超写实,还有一个足可媲美冷军的画家,清华的石冲。

冷军这类的画家的理念就是尽己所能,拼尽全力,不择手段让画面写实再写实,深入再深入。关起门来折磨自己,打开门来吓唬别人。至于想法,不停的画,就是他的想法。别的,留给别人去说吧!

毕加索如果是扇动闹事的知识型革命分子,冷军便是专注且擅长于自己一亩二分地的画农。

三,艺术成就

对比两人的艺术成就其实很简单,把毕加索从西方艺术史中拿掉,那么他的身后便是一大片空白,很多东西就消失断代了。拿掉冷军,油画史上只是少了一个能力出众的画家。

许多西方的画家至今对毕加索都是无比敬重的,比如大卫.霍克尼。在我的观看之道中,霍克尼喋喋不休的推崇着毕加索。

一个画家如果后面拥有一大推拥泵,那不可能只单纯是名气的因素,是因为他具有自动吸引力,才让他有了那么大的名气。毕加索为什么几乎可以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是因为他的成就超越了绘画,给其他行业和人也提供了一种思路。因此他对西方艺术史,甚至人类的文明都有些许贡献。

反观冷军的艺术成就,仅限于绘画,且仅限于写实油画这一块。并且在世界和中国的范围内都能找到同类人。

西方的艺术排前十位,毕加索肯定能进。中国的油画从清末到现在,一百多年,排个名,冷军能不能进前十还是个疑问?这差距有多大!

现在之所以有很多非艺术人觉得冷军厉害,恰恰反应认知的偏差。即,不是画家怎么画,而是观众怎么看?

冷军近几年之所以火了,和抖音之类的短视频传播有很大关系。之前有很多画画的内行人,即便喜欢冷军,也不会拿来和毕加索比较,因为大家知道毕加索对艺术史意味着什么,且两人无可比性。

但是,普通的人是不会顾忌艺术史是怎样写的?或者毕加索在想什么?对艺术史甚至人类文明的贡献在哪里?反正都是画画的,有啥不能比?而且大部分人会从自身仅有的知识经验,和感性出发,只看的懂冷军,看不懂毕加索。潜意识觉得冷军的技巧厉害,画的超级写实,那么冷军便是最厉害的。

反观毕加索,画的不明所以,粗糙简单,一头雾水,无法产生共鸣。从这个角度来讲,大家的判断和结论没有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我们的无知就去否定毕加索,甚至还沾沾自喜。

冷军的火,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群众的胜利。对于此,我内心是万分支持的。所有的艺术,无论各种材料,理念,表现方式,画的好的,都该被认可和欣赏。

艺术标准的多重化,是时代的幸运,也是从艺人的幸运。这个世界从来不是非黑即白。艺术更是如此。如果我们看的懂冷军,也欣赏得了毕加索,那是一种莫大幸福。如果我们只欣赏得了冷军,而不非议毕加索,这是一种涵养和自知。如果我们只欣赏毕加索,而不否定冷军和欣赏冷军的人,这是一种宽容和博爱。

我是大温,一个专注于文艺的人。感谢你的耐心阅读!

下面奉上文中谈到的毕加索和冷军的画: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价值1.8亿名画被撕,毕加索的画为什么难看还那么贵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oku6.com/13/14701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