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排名前十的诗集

世界人口数量排名前十的国家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世界上排名前十的诗集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世界上排名前十的诗集以及关于国外诗歌的冷知识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世界上排名前十的诗集
  2. 历史上有哪些颠覆三观的冷知识
  3. 现代诗歌有哪些格式要求
  4. 诗歌必须要有韵吗

世界上排名前十的诗集

如果单论诗歌成就的话,泰戈尔就是国际诗歌界的汪国真,不值一提。

是的,你没看错,语文课本上告诉我们“泰戈尔是伟大的诗人”这句话是错的,泰戈尔的诗根本不是好诗——你看如今有名的大诗人根本没人再泰戈尔来,泰戈尔去的,不论国内还是国外。

既是在五四时期,泰戈尔的作品也不是人人都说好,例如:

哲理本不宜入诗,哲理诗之难于成为上等的文艺正因这个缘故。许多的人都在这上头失败了。泰果尔也曾拿起尤利西斯的大弓尝试了一番,他也终于没有弯得过来。国内最流行的《飞鸟集》,作者本来就没有把它当诗做,便是那赢得诺贝尔奖的《吉檀迦利》和那同样著名的《采果集》,其中也有一部分是诗人理智中的一些概念,还不曾通过情感的觉识。诗家的主人是情绪,智慧是一位不速之客,无须拒绝,也不必强留。至于喧宾夺主却是万万行不得的!——闻一多《泰果尔批评》

再例如:

概念诗是做不得的,批评家可以在诗里面去找哲学;做作家不可把哲学的概念去做诗。诗总当保得是真情的流露。泰戈尔的短诗,有多少只是Aphorism,不是诗了。——郭沫若《<创造季刊>补白十则》

而当年追捧泰戈尔的,都是几个“贾行家”。比如徐志摩,再比如冰心。

作为一名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算得上天资卓绝,他天生对语言的音律平衡的掌握非常细致,但是在诗论和诗歌的“现代性”方面,徐志摩就真算是完完全全的外行了。换句话说,徐志摩和新月派算是“王八碰上绿豆——看对眼”了,如果当年进入中国的不是泰戈尔,中国早期的现代诗没有“新月派”,那么也不会有徐志摩,但是还会有闻一多——这个道理拎得清吗?

当时的中国正是内忧外困,大家都希望从外国来个“拯救者”传传经验,恰好,这个时候有两位获得了诺奖的大家经常来中国游玩,一位是萧伯纳,另一位就是泰戈尔了,每次泰戈尔来中国,表现得最殷勤的就是徐志摩——这个问题拎得清吗?

可惜,当年不是艾吕雅,不是叶芝来到中国,否则中国现代诗的发展进度要比现在快得多。

泰戈尔在中国火了,其实是机遇,但不是好的机遇。

这时可能就有人问我了:你说泰戈尔不好,为啥他还能得诺奖了呢?

OK,我们来看一下泰戈尔的获奖词:

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这里重点是后半句: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当时的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而且算得上是“有历史的殖民地”。

诺贝尔文学奖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奖”,而是一个包含了政治倾向,经济因素,包含了整个国际体系的奖项,诚然,我们能在诺贝尔获奖者的名单中找到很多伟大的文学家,但是在这名单之外,还有更伟大的——波德莱尔,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甚至近现代的博尔赫斯等等,他们都没得到诺贝尔奖。

甚至安德烈·纪德也是在行将就木的时分才得到的这个奖项——他已经老得走不动路,无法亲自领奖。

甚至安德烈·纪德也不无愤慨地说:我认为瓦来里要比我更应该得到这个奖项。

泰戈尔获得诺奖,其实是典型的“文化殖民主义”,那些瑞典人在英国人(当时还是日不落帝国)的授意之下,把诺奖颁给了一个来自英国殖民地的用英语写作的印度诗人,来表达一种官方态度。

此外,泰戈尔用英语来写作一种“印度诗”,这对于当时信息闭塞的西方人来说是非常新奇的,这点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这次颁奖。

借用某个老头子的话来说(这里省去他的名号吧)——泰戈尔得奖就跟古人娶亲抛绣球一般,瑞典人往一扎印度人中间闭眼一抛,谁捡到就算谁的。

最后聊聊冰心,还是先用一句话正视听——《繁星》和《春水》根本不是诗,更不是散文,而是不成语篇的“小杂感”。

是的,冰心写的《繁星》和《春水》根本就不是诗,这点冰心自己也清楚——

一九一九年的冬夜,和弟弟冰仲围炉读泰戈尔的《迷途之鸟》,冰仲和我说,“你不是常说有时思想太零碎了,不易写成篇段么?其实也可以这样的收集起来。”从那时起,我有时就记下在一个小本子里。

这种所谓的“哲理诗”(请把哲学和哲理分而论之)写起来非常容易,甚至可以写得非常舒心,读起来也简便易懂,甚至有些简陋。

对于小学水平和初中水平的读者来说,《繁星》和《春水》自然有其可读之处,但是对于真正的“诗的读者”来说,这种东西没有任何意义,更遑论诗人了。

我觉得中国现代诗之所以无法普及,还是因为中国的官方的发声渠道对于泰戈尔,对于冰心等等这类诗人的作品太过推崇,让人把诗歌看浅了,看淡了——其实诗歌是万分痛苦,诗歌是非常艰涩的。

实际上,当代的中国诗人对于诗的思索和探究已经不输外国人了,例如我最喜欢的两位诗人——多多和欧阳江河。

先来一首多多的作品:

吸收冬天的寒冷,倾听云的遥远的运动

北方的树,站在二月的风里

离别,也站在那里

在玻璃窗上映得又远又清晰

一阵午夜的大汗,一阵黎明的急雨

在一所异国的旅馆里

北方的麦田开始呼吸

像畜栏内,牛群用后蹄惊动大地

独自地,保持一种听力

但是没有,没有任何灵感可以继续榨取这城市

北方石头堆积的城市独自向画布播撒播种者的鞋

犁,已脱离了与土地的联系

像可以傲视这城市的云那样

我,用你的墙面对你的辽阔

——《北方的记忆》

作为一个北方人,这首诗写作于我出生的那年,每次读起这首诗的时候,就仿佛顺着多多的诗思回到了家乡。

下面是一首欧阳江河的:

公开的独白——悼庞德

我死了,你们还活着。

你们不认识我如同你们不认识世界。

我的遗容化作不朽的面具,迫使你们彼此相似:

没有自己,也没有他人。

我祝福过的每一棵苹果树都长成秋天,

结出更多的苹果和饥饿。

你们看见的每一只飞鸟都是我的灵魂。

我布下的阴影比一切光明更肯定。

我真正的葬身之地是在书卷,

在那儿,你们的名字如同多余的字母,

被轻轻抹去。

所有的眼睛只为一瞥而睁开,

没有我的歌,你们不会有嘴唇。

而你们传唱并将继续传唱的

只是无边的寂静,不是歌。

憋说话,用心去感受。

以上。

历史上有哪些颠覆三观的冷知识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今天我来给大家讲一个非常冷的冷知识:为什么高僧舍利会如此之少?原因就是被吃掉了!

大家都知道,佛教高僧在圆寂的时候都会产生舍利,一些著名的寺庙都以供奉这样的舍利为荣。

但是生活在一个万物都可以好、能、怎的国度,舍利也逃不开好、能、怎的命运,不但被和尚被当做大补,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大补。许多舍利就被这样吃掉了。

因为舍利子是高僧的佛法结晶,对于某些僧人而言,据说吃掉高僧的舍利,可以增长自己的佛法。【是不是有点玄幻小说的感觉了?】

距不可考证的来源,吃舍利子也要有方法才行,一般是用牛乳油或用水和服。吃下后,舍利子不下肠胃,即上升顶门。吃舍利子之人,罪业日见减少,善功日见增高。如临命终时吃舍利子,一定往生。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舍利子冲水喝,可包治百病。如果是孕妇的话,服用舍利子可免于难产,产下的婴儿也有福气、好养活。如将死之人,气息微弱,舍利吞不下去,也可用舍利泡水给他吃,亦一定往生,舍利仍留下供养。

当然上面的故事都来自于民间,是不是真的已经不可考,今天以史为鉴要给大家讲的是苏轼记录在自己日记中的关于梦境中吃舍利的故事。

一天苏轼做梦,梦到和弟弟苏辙在一起准备进京(连做梦都要在一起,可以看到苏轼多喜欢自己的弟弟了),结果路上碰到个和尚。

于是苏轼拉着和尚就问:此去前程如何?

和尚说:向去甚好,无灾。

苏轼又问到京师有啥必须带的东西?

和尚说:要好硃砂五六钱。

苏轼看见和尚手中捧着一座小塔,问这是啥?和尚把塔给苏轼看,说里面是舍利子。苏轼接过塔,这座塔自个就打开了,其中舍利灿然如花。大吃货苏轼看到后馋的不行,求和尚让把舍利子给自己和苏辙吃。

和尚竟然同意了!于是把舍利子分成三份,三个人一人一口吃掉了。舍利子虽然粗细大小不等,但大约都有一两重,皆明莹而白,也有掰碎了飞迸到空中的。

和尚叹息说:“本来打算修建一座佛塔,不想如今却吃了!”苏辙开玩笑说:“我们三人肩上各放一座小塔便好了。”苏轼也说:“我等三人,便是三所无缝塔。”

和尚被逗笑了,三人一起哈哈大笑,结果就笑醒了。醒来后苏轼觉的胸中像吃东西噎着了一样,好像肚里有东西。梦中的故事也记得清清楚楚,就干脆记到了日记里。

我是以史为鉴墨上桑,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现代诗歌有哪些格式要求

谢谢邀请:

现代诗歌乱得有目共睹,哪里还有什么严格要求。诗人闻一多提出的三美主张:‘音乐美、建筑美及绘画美早己荡然无存’,诗歌成为主流的无病呻吟,诗歌魅力己被大奖加身主流诗人肢解的支离破碎,还美名为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诗应面向大众,流传小圈子中欣赏。别人不懂怎能传下去。闻一多《死水》、何其芳《我为少男少女歌唱》、徐志摩《再别康桥》等等,虽没有大奖光环照样溢彩。

对当代诗坛用几句话表达一下个人观点:

标新立异博眼球,

哗众取宠成主流。

晦涩难懂为高雅,

故作高深是自由。

梨花诗体来登场,

撒尿成派来踢球。

草根只能平台现,

蜗居民间居下游。

诗歌必须要有韵吗

一、正确认识诗歌和诗韵

诗歌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而且是文学作品中的精华。诗歌是大海,诗韵一滴海水,“诗韵”是诗歌的一小部分知识,诗歌不需要“必须有韵”。

诗歌发展到今天,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是,诗歌中有一个很突出的矛盾“押不押韵?”。

我最近也在准备这个问题的资料,想要消除“押不押韵”的争论,让更多的人正确的认识诗歌和诗韵,减少损失,为诗歌、文学文化的发展贡献一点微薄之力。但是,每次看到一些对诗歌的误解,都于心不忍,因此先简单说几句。

诗言志,歌抒情,爱好诗歌者大可放心大胆的写作,不必拘泥于平仄、韵脚。这些都只是一部分知识,不是必须的,若是走偏了路,那会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会造成文学文化宝库的损失。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灿烂辉煌。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华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文化,科学、医学、数学、地理、文学等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这里我们简单分析一下文学,分析一下诗歌。

二、简单分析“诗韵”引发的一些问题

很多人对“诗韵”的问题不够了解,因此出现了种种问题:

1.部分稍微研究了“诗韵”的人,经常批评贬低他人。批评一些诗歌“不押韵”、“不是诗歌”。看似合情合理,实则非常错误的,他们只是一知半解,不知道什么是诗歌?

2.一些诗歌爱好者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受到“诗韵”的影响,自身缺乏正确认识,往往会为了追求“押韵”,强行拼凑、修改,结果却适得其反,诗歌的水平大幅下降,甚至出现一些基础错误。如“正常情况下,水往低处流”,这是常识,但是有些作者在一些诗歌中改变了这个常识,那么,试问这样的作品能算好作品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就算它的平仄完美,押韵,但是,违背了一些常识、真理等基础知识,那就不能算好作品。

3.有些诗歌爱好者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创作了一些作品,意境高雅,质量上佳,属于优秀作品。但是他们的作品被人批评“你的诗不押韵,不是诗,是散文”、“连押韵都不懂还写什么诗?”。然后,一部分诗歌爱好者缺乏正确的认识,受了巨大影响,甚至因此封笔,实在是文学文化的巨大损失,是人类的损失。

三、致敬广大诗歌爱好者

优秀诗歌作品,可以押韵,可以不押韵。“诗韵”只是“诗歌”的一部分知识,相当于大海中的一滴水。

致敬广大诗歌爱好者:正确认识诗歌,认真学习,努力创作精品佳作,为诗歌的发展做一份贡献,为文学文化的发展做一份贡献,为人类的发展进步做一份贡献。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世界上排名前十的诗集和关于国外诗歌的冷知识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首发 2021THE世界大学影响力排名 世界前十澳洲占四所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oku6.com/13/14730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