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和苏轼的文学常识。

有人把苏东坡孟浩然一生的食谱翻遍,发现了大事情

很多朋友对于孟浩然和苏轼的文学常识。和孟浩然的冷知识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卜算子送孟浩然之浙东的文学常识
  2. 孟浩然和苏轼的文学常识。
  3. 孟浩然是真隐士吗
  4. 孟浩然主张什么

卜算子送孟浩然之浙东的文学常识

赏析:

这首词虽是一首送别词,但并无消极想法。主要表达了词人心中对鲍浩然的不舍与留恋,以及对他的生活送出祝福。

词的上片写回程的山水行程。“水是”、“山是”两句,借景抒情,化无情为有情,启人遐想,而且运用反语,推陈出新、发想奇绝,将山水塑造成也会为离情别绪而动容的有情之物。词人把水比作闪亮的眼睛,把山喻为青翠的蛾眉,对仗工整,巧妙形象地描绘出眼前这幅诗情画意的山水清景。

其中,眼波“横”而未流,表现出词人极力克制自己的感情,不愿让友人因为自己的低落而增添伤感,做到出以淡语,含而不露。

译文:

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

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原文: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孟浩然和苏轼的文学常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孟浩然是真隐士吗

孟浩然是真隐士。

其诗作《夜归鹿门山歌》,充满了远离俗世的怡然自得,同时也有着离群索居的凄苦寂寥。也反映出诗人不慕繁华,与世无争的隐逸之志。

出生于湖北襄阳的孟浩然,家境富有,且从小饱读诗书。襄阳附近有座鹿门山,山势险峻,风景极幽,曾是东汉名人庞德公的隐居之地。孟浩然青年时便与同窗好友张子容一同隐居此山,苦读诗书。

可人生沉浮,际遇难知,直到孟浩然四十岁的时候,仍未达成心中所愿。深思熟虑之后,诗人回到了家乡的鹿门山,开始了隐士生活。

孟浩然主张什么

孟浩然主张作诗不必接受近体格律的束缚,应当“一气挥洒,妙极自然”,他追求自然美,不愿迎合形式美,他将古风和近体进行了整合,五言律不合律却有更深层次的美学,他的诗没有近体格律的束缚,而是拥有行云流水一般的自然风格,一切都以自然为标准。

“子瞻谓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尔。”这是苏轼对他极高的评价。

当时有许多有隐士倾向的读书人,但只有孟浩然是为了隐居而隐居,他有浪漫的理想,是一种神圣的默契。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白和苏轼,文学史上的地位谁更高 唯有宋神宗的答案最令人信服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oku6.com/13/149291.html

相关推荐

  • 孟浩然和苏轼的文学常识。

    很多朋友对于孟浩然和苏轼的文学常识。和孟浩然的冷知识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本文目录卜算子送孟浩然之浙......

    编辑:励志人生
    时间:2023-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