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艺术吗?现代艺术的七个关键(现代艺术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征)

活动 理解与质疑 一场与现代艺术的对话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这是艺术吗?现代艺术的七个关键,以及美术界冷知识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1. 艺术的定义是什么
  2. 19世纪德国美术是如何发展的
  3. 为什么美术考试老师说只有九级

艺术的定义是什么

对于我这种“跟你大谈艺术本质、绘画本质、哲学本质…”的回答,你根本无需理会,就好像“生命本质”这个问题,谁能答?所以,请抱着怀疑态度看下文,切勿作为真经。

————————————————分割线————————————————

艺术的本质跟绝大多数人理解的都不一样,更与我们如今社会,艺术所处的社会角色和商业链条上的那一环不是一回事。它并没有那么深奥也没有那么奢侈和华丽。

相反,它很朴素,因为它至始至终所描绘的都是人类自己的精神世界。

无论以何种形式(美术里分为绘画{绘画里有各种流派}、雕塑、建筑、设计、插画….,另外还有电影、音乐、戏剧、舞蹈、现在又有行为、装置等等不一一例举),这些形式都是载体,无论艺术家选择的是哪种载体,都是他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与他自身,或主动或被动去’选择’的。

所以,重要的不是载体,而是背后的表达,是背后那个人(艺术家)的呐喊或低吟。

很多人一直在表面纠结,诸如:“他杜尚的一个马桶就是艺术品了,那我拉一坨屎怎么就不是艺术品?”)这种问题太多,这就是在载体上去纠结,以载体去判断什么是艺术什么不是艺术,这种判断系统就出了致命问题。不要急,确实到目前,没有人,也没有哪本书是去教你一种方式走入艺术去引导你一种路径去认识它。

但要知道:载体是没有优劣之分的,但精神内核有纯度的不同和表达上质量的优劣。

好,什么是精神内核?

的一个观念,我是很赞同的,并且深有体会,

就是我们有精神上的亲属,要去精神世界找亲戚。

我将艺术品以五角星形式分为5类,这是以(艺术品被创作时的原始动机)来分类的,基本上,艺术家作为一个个体,它对这个世界(包括自己)的关注点都是不同的,各有侧重,也就是说他们的研究方向从一开始就不一样。

这5个块面又可以在每一块不断细化。

以下出现作品以精神派系分组说明,每一组里都提出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完全不同的艺术品代表,

看完你会从原来的视野中退一步出来以一种更大的视角来看待艺术。

我们来看,艺术家是如何代表人类在不同的载体后面去发声的,

而你始终要警惕,载体不是目的,精神内核才是本质。

所以,这一层面上来说,五角星的红色块面里,大多数艺术品并不需要你要具备多么深的艺术知识,你现在就可以去欣赏(需要稍微去了解一下背后的故事,跟旅游类似的,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前如果能先了解一下当地的文化习俗是不是旅游带来的感受会更深入?),因为你作为一个人,与艺术家一样,你们之间的共性是要大于不同的,你们之间的精神层面是会有非常多的共鸣的,这需要你诚实地去从自身去体会,相信很多人已经或多或少有这种体验了。

以下文章主要讲五角星里红色和蓝色领域范畴内的作品和艺术家。

第一组:关注人的苦难,关注战争。

代表作品:

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阿布拉莫维奇的《巴尔干巴洛克》、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这三件作品两个是油画,一件是行为艺术,载体不一样,

但它们的精神内核都是对人类战争和苦难的关注

我目前居住在阿尔及利亚已经快一年了,这个国家在非洲最北部地中海沿岸,在海的那头不远处就有一直内战的叙利亚、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也门…很多难民就往西走,来到阿尔及利亚,外出时,街边的难民总是会来敲我们的车窗。

其实一直待在很安全(国内)的地方是体会不到的,从这幅著名的油画开始,你会知道我们的世界从未真正和平过。

德拉克洛瓦是把他自己当时看见的那一幕给画下来了,画中这些人都是平民,他们冒死去反抗当时的波旁王朝,当然德拉克洛瓦没有去交代后续这些人的残酷下场,战争远不止有英雄情结那么简单,背后的血肉如果没有亲眼所见你是很难有强烈感受的

于是就有了玛利亚,她就要把这些血肉给你看

第一次看到这件作品,我是深深地被震撼到了的,玛丽亚坐在一堆带血的牛骨上,嘴里唱着儿时的儿歌洗刷牛骨,想为这片土地洗掉巨大的悲伤,巴尔干这片地区处在欧亚中心要塞,就在土耳其左上角,处在这样的地理位置,这片土地的命运就注定捆绑了无数战争,从小在这片土地长大,在玛丽亚的心里自己就是那些难民,但是她要替人类的罪行赎罪,她要洗去罪恶,洗去这些贪婪的血

这件作品透露出的慈悲,让我无言。

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列宾有次去伏尔加河游玩,景色很美,可是河面有一些黝黑的被太阳烤得发亮的移动物,凑近一看,是农奴,他们并不是天生的劳力,这里面有神父,有未成年小男孩,有应该得到照顾的老人,还有有家室要养的青年…

来自不同领域的人被这一根绑带捆在了命运的绳上,极重的绳索要卡进肉里…列宾出生底层社会,这些农奴就是他从小在自家院里的邻里“弟弟”、“叔伯”,强烈情感冲击让他花三年时间要画出这幅画,而这背后是他的呐喊社会为何如此残酷不公。

第二组:对人性的探索,从自己开始

有很多的艺术家都可以归到这一类,因为这实在是一个太有吸引力的题材,有什么是比了解自己更有欲望的呢?其实所有对人性的探索一开始都是从自己开始的,并且这种观察和审视横贯终生,不论是心理学界大神佛洛依德还是哲学界大神到绘画界疯子梵高,画家当然不例外,自己实在是太好的模特,24小时贴身服侍。

代表艺术家:弗里达,常玉,潘玉良,梵高,伦勃朗,席勒

这里举弗里达、常玉和伦勃朗的例子

三个都是画家,但风格流派南辕北辙,佛里达几乎都是自画像,伦勃朗我认为最精彩的是他的自画像,而常玉几乎不画自己(但他的自我渗入了他每一幅画里,后面说)

没有女人会不喜欢佛里达,为她心疼

她的遭遇是很多小仙女们一辈子都想不到的残酷,6岁小儿麻痹成拐子,18岁遭遇车祸,脊椎被折成三段,颈椎碎裂,右腿严重骨折,一只脚也被压碎。一根金属扶手穿进她的腹部,直穿透她的阴部。这次事故使她丧失了生育能力,并且一生都要与铭心的痛苦为伴,她根本不可能活下来,也没有人相信她会活下来,

在这个女人身上,我看到了生命竟然可以顽强到这种地步,后面他的丈夫即是她的伯乐、他的爱人却又风流成性,

这些遭遇和打击从身体和心灵上在折磨着佛里达,使她的余生都被困在看不见的绳子里撕心裂肺地痛

其实第一次看佛里达的画时,我并不知道她的遭遇,但我被画面里的那种痛苦和受伤感染了,我知道这个画家一定有很痛的经历,她是在把自己的伤口揭开给你看。

伦勃朗

伦勃朗的画从绘画本身去看是相当精彩的(可以留言是否想看,人数多了就专写一篇讲伦勃朗),感叹人类在17世纪在绘画上就已经达到这种高度了,他的作品很多,但我认为最精彩的是他的自画像,这个男人将他对自我的审视放进了画里,而且贯穿他一生,他老老实实地纪录了岁月从他身上碾过的痕迹。

从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到中年家道中落再到老年的疲惫苍老,光还是那束光,人却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少年。

常玉

常玉,是一个非常非常、非常,特别的存在,像一个孤独的小王子,看他的画,我会被一种巨大的孤独感吞没,这种体验,只有他能给,他的画有一种很天真的孤傲和决绝

在绘画作品里,花就是自画像,艺术家画花画的就是自己的生命形态,花甚至是比自画像还要更直接和袒露

常玉内心的自我非常强烈地融到了他每一幅画里,他画的花,几乎没有一朵是冲着观者的,它们孤自地或绽放,或凋零,那与你无关,我喜欢常玉不是他的孤独打动我,而是他完整真诚地揭露了生命的真相--生,死,哀,乐是一个人要去完成的事,这里面没有痛苦与恐惧,也不是矫情造作要去描绘孤独,而是坦然和悲悯。

在这两组作品前,我感觉自己很无力,不是对内容的理解无力,是在情感上,我感觉自己太浅薄了,对这个社会、人类命运下面那些深不见底的阴暗、人性的深度...

如何理解艺术品?其实你要理解的不是一幅画,而是人性的深度,人类的情感和理性能到达的边界

面对它们,我真的词穷

真正的大艺术家是一群生命很厚实的人,他们能感知到的深度和广度都远在你我之上,然后选择载体加以表现,每一个阶段都是一次天才的试验,不仅仅是才华二字能形容的

你在艺术里能探测感知到的程度跟你本身对人性的理解有直接的关系

第三组:紧随其后,这一组也是对自己的探索,但与第二组不同,如果说第二组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小黑屋里去观察,那么这一组就是把自己放在世界(自然和他人)的背景上,是以宇宙为背景去看待自己以及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不得不说的是,中国绘画有很多都属于这一派,不仅仅是绘画,诗、散文、书法都是如此

代表艺术家:莫奈(追求在色彩上更为深入的世界),倪赞,,维米尔,劳特雷克,柯罗

我想说我是真的爱莫奈,他用色彩征服了我,他是科学家神学家,他比我更了解我的视网膜,他挖掘到了我没有看过的世界,这个世界既熟悉却又无比陌生,原来大自然的层次是那么地丰富,

从早到晚,每个阶段、每个小时、每隔十分钟、甚至每隔十秒钟都不一样:

在它的带领下,我惊讶于大自然的每个阶段都有完全无可替代的美,

他就像一个挖隧道的人,在光的这条隧道上挖到了一个别人难以企及的深度,同时非常理性地对光的不同时段和层次都有非常深入的研究。

倪瓒

倪瓒的画实在是比他本人还要更真实地反映了他这个人…

看中国画的门槛是要比看西画的门槛高的,你去问那些考央美研究生的学生,西方美术史和中国美术史哪个难?几乎所有人都会回你是中国美术史,欧洲美术史翻来覆去主要就是文艺复兴到现在5-600年间的东西,但中国美术史是至少3000年,而且能把国画解的好的人非常少,

第一是我们现在的思维方式和感知方式还有审美志趣都被西方影响很大,严重西化。很精彩的元宋作品离我们有点远了,而且中国艺术在创造上是有断层的,不像欧洲一路有根明线连到今天,

其次在国画里,情感的融入是很微妙的,融入每一根线条里,情绪是相对容易感知的,大悲大喜都较容易透过画面去表现,但情感是一种更深邃又微妙的东西。

倪瓒的画,我第一会感叹的是它的极简,他对分寸有他自己非常哲学性的理解,这种分寸以一种羚羊挂角、优雅而自然的方式渗透到了画的方方面面:他对画面内容的取舍、他的留白:留多少、留哪里、他用墨的浓淡...最后出来了非常’倪瓒’风格的画,干净简洁到让人有距离感,用“萧瑟”二字形容会更好,这里面有孤独,但这不重要,有看淡一切的韵味。画家画的不是景,是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宇宙观,画中虽没有出现自己,但自我已经变成水墨罩在了画面上。

这种自我的觉醒是非常前卫而且悄无声息的,早了欧洲一整部欧洲美术史,所以其实中国的美术发展脉络根本不是线性的(西方是非常典型的线性脉络)。

写这句话时不自觉想到了那部电影《将临》

还想讲一下柯罗,我实在太爱他

看柯罗的画,我能听到肖邦,还能嗅到秋末的温度和听到风的声音

看他的画,我是真的很愉悦,大概柯罗的画也是这篇文章里仅有的温馨的美,

如此让人愉悦的作品,我多放几张

看柯罗的画会忍不住想大喊“实在是太好看啦!”又怕会破坏了画中的祥和和那悠然的诗意

而且柯罗的画非常、非常地耐看,是少有的你看着轻松愉悦,他画得认真又深切。

讲柯罗我可以讲一整个晚上

下面这幅画面里浓浓的潮湿感扑面而来,你闻到了吗?

第四组:表达一种价值主张、一种观念、一种思想

这是艺术界里的大思想家,他们游走于艺术与思想之间,艺术对他们来说不过是表达思想的一只工具

代表作品:《泉》(当代艺术里有很多都属于这一类,不一一例举)

杜尚无所谓艺术不艺术,你骂他这也算艺术,他根本不care这是不是艺术,他要挑战的是大众对艺术的认知,他要做的是给艺术另谋出路。

因为走到杜尚所在的年代,美术界里,绘画的固有形式探索已经走到了尽头,印象派、野兽派、达达派、超现实,还有照相机的出现,这一切都集中浓烈地碰撞在了杜尚所处的19-20世纪,杜尚在20世纪初抛出了一个响亮的问题:“什么是艺术?艺术就只是这些了吗?”又回到了今天这个问题,

你想过没有?我们今天通常说的艺术已经偏离了艺术的本质,我们今天说的不是艺术,而是一种概念,简单说就是你认为的以及这个社会普世认为的一种认知,

而人类有种本事就是理所当然地把认知作为真相,理所当然地认为安格尔的《泉》是艺术,便池就只是装小便的,重要的根本不是便池,这个便池可以换成任何其他一个普通的东西,杜尚这个作品也会成功,因为这不过是他发问的一个工具,他背后要问的是“艺术还有没有其他可能?艺术可不可以像哲学那样作为一种思想的载体?艺术能不能成为刺激思考的工具?”如果你是爱思考的人,你会很喜欢杜尚的。

这是为什么人们把杜尚叫’当代艺术之父’

后来的很多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走的都是杜尚开辟出来的路,其实把安迪沃霍尔放这一组也可以,但我还是放到下面那一组讲。

第五组:探索真理,探索超越于视觉之上的一种更真实的存在

他们最感兴趣的是本质的东西,对人,对我们眼见的世界都有强烈的扒皮的欲望

代表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塞尚、佛洛依德

代表作品:阿布拉莫维奇的《节奏0》

安迪·沃霍尔就是在杜尚开的这条路上走的很成功的一个艺术家,它的载体都是些“小便池”,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的作品都是批量生产而且技术含量很低的,

但他用一种旁观的姿态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美国的浮华和空洞以及在浓浓的商业味觉下的冷漠,要达到这种艺术效果,用很低廉快捷的制作手法去做作品就是最合适的。

《金色的玛丽莲梦露》呈现的不是一个人,她是一件商品,是这个商品社会的一件产品,可以消费的,它是商业链条里很小的其中一环,跟她这个人不是一回事,同时这个女人也是商品社会的一件牺牲品,她牺牲了自己的私人生活甚至是自由,这都是为了可以完美嵌入商业链条。同样一整面墙每一幅都是一模一样的可口可乐和罐头也给你看了你目前所存在的社会———快捷、糖分高让人虚胖浮躁又千篇一律,有一些质朴本真的个性的东西在消失。

到安迪·沃霍尔,艺术家做的是社会的客观真实再现的工作,他把当前社会的一面非常真实地呈现在你面前,而这会引起大众的思考,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他去选择载体。

塞尚

我敢说,没有几个人懂塞尚。

他是一个顶着画家头衔的革命家,人类自农业革命以来,就彻底投身到了人类自己想象中的世界去,与纯粹的客观世界脱离了联系,并且越走越远(如果不能很理解这句话推荐读《》),

塞尚是几千年来第一个对这个点穷追不舍的艺术家(也是思想家,更是革命家),并用自己的一生去捍卫这一发问:

“客观世界长什么样?你眼睛看见的真的是纯粹的客观世界吗?”

色彩与光对于他来说都是一些浮在表面的光华,他追求的是埋在下面的真实。

要理解塞尚,只站在一个维度是远远不够的,你要拔高自己,站在更宏观的层面来看这位替整个人类操心“你们都被自己的眼睛给欺骗了,被一些色彩光影给欺骗了,你们看不到真实的自然,也就体会不到自然带来的力量”的老头。

从深层去体会塞尚,是很震撼的,他在做艺术家、思想家、革命家三个人的事情,他的伟大将还会普照到久远的将来,而且他到今天也没有得到足够的他应得的关注,虽然他已经非常有名,可以说塞尚的时代还没有真的到来。

第六组:对绘画语言的探索和创造,如果说杜尚拓宽了艺术载体的边界,那么接下来的这些艺术家就是在绘画中对绘画语言的再探索深入,他们不满足既有的绘画语言,他们渴望创造出前人没有的语言

这一派的艺术家相对都出现较晚,因为这在历史上绘画的技法和形式必然已经达到了某种探索的“尽头”,而如果绘画的功能性也被去除掉之后,就会加速生长出这一派的艺术家,而20世纪初的世界无疑是最好的土壤,这个时候照相机已经取代了绘画的纪录功用,绘画从此被解放出来,它也需要另谋出路。

再加上18-19世纪全球化的演进,东方文化元素的到来给西方这些艺术家引发了剧烈的震动和思考

有非常多的抽象派画家都属于此列,

代表艺术家:波洛克、赵无极、修拉、马列维奇、康定斯基、

这一组艺术家相对前面五组都会更理性一点,

这也是现代设计的摇篮,既从对象中提取某些特性赋予它情感与个性再加以表现,艺术家不再描绘客观的世界,而是将客观世界融进自己的感受和臆想中,再从这个混合物里提取一些东西,这里面典型的例子就是把这种特性转化成一些符号

比如康定斯基

我是很喜欢康定斯基的,有一种本能的喜欢,他的画里有童真,也有热情奔放,这是一种最原始的共鸣和感知,就是说我的感受传到你那里不再需要“语言”,而且他想象力很丰富,我对想象力很丰富的人没啥抵抗力。

这些画面抛弃了故事和情节,以线条和色彩直接去表达感觉、情绪、节奏、空气、氛围...这跟音乐直接用音符去表达是类似的。

来~请无极师兄登场

这是赵无极稍早期的草稿,我们粗暴地来看一下他的构思过程

左边是一些音符,右边是山水

变成下面这幅

然后再...

无极师兄的画,还是很牛的,是运动中的山水,而且空气感很强~以后单独讲吧,这里不拖沓了~

如果有想看单独艺术家的,底下留言,单独开篇~~

用前段时间回复一个朋友的话来结尾:

‘艺术是在某种层面上超越经济和政治再现了当时人的精神世界’

‘’艺术不论以何种形式去展现,这些形式都是躯壳和载体,不是最重要的,

它的内核就是人类生存过的证据。

“艺术是人类生存后留下的唯一证据”,

这是电影《无法触碰》里菲利普说的一句话。

叙利亚以前是非常美丽的国度,首都大马士革你知道的,但如今灰飞烟灭,一片残骸,但这些随着岁月的流逝终会成为过往,好像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什么悲伤的事情但已经没有痕迹了就如当今的中国,但是,艺术留下来了,那些照片,文字,绘画,雕塑,剧目,电影。

总有什么是无法磨灭的,一代又一代人记忆会轮换,被炸平的建筑会再次越地而起,殘骨尸骸会随土地一起降解,但是每次看回那些作品,就在提醒人类有多么地自大,看阿布拉莫维奇的巴尔干巴洛克那个作品,感触特别深。

19世纪德国美术是如何发展的

19世纪,德国经历了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结束了长期的领土分裂与专制制度的小国割据,成为中央集权的国家,从而由19世纪上半叶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工业国,在政治、经济、精神生活各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社会生活的大变革也促进了美术界的变化,艺术家由主要服务于教会和贵族,逐渐转为自选题材进行创作。自18世纪末至1840年,在28个德国城市成立了艺术协会,通过协会的活动与举办展览,为艺术品开拓了销路,也扩大了观众的范围。这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文化的发展,在德国建立了一批新型艺术博物馆,各邦国君主的艺术收藏也逐渐对公众开放,较为广泛的观众有了接触艺术品的机会,提高了艺术鉴赏力。总之,资产阶级的艺术协会、艺术博物馆与展览会以及艺术评论都起到了传播与介绍艺术的作用。大变革时代的种种冲击、一系列改革与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都使得德国19世纪艺术家的思想十分活跃,各种风格流派彼此共存、相互竞争,继而迅速更新。

在19世纪前半叶德国绘画艺术中,浪漫主义流派占主导地位,可将其视为典型的德国流派。德国艺术家在浪漫主义绘画方面取得了独特的成就。自这一画派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着两条不同的道路。在北方以德累斯顿为中心聚集了一些信仰新教的画家,他们的创作以风景画为主,因此称为早期浪漫主义风景画家。在南方维也纳有一些信仰天主教的青年画家组成了路加兄弟会,他们后来到了罗马,被意大利人称为“拿撒勒派”。前者以绘画大师卡斯帕尔·达维德·弗里德里希(CasparDavidFriedrieh,1774—1840)为代表。他与英国著名风景画家康斯太勃尔、特纳一起成为风景画新道路的开拓者。他描绘的风景决不是对大自然景物的单纯模仿,也不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想,而是将自然的真实写照与艺家的内心感受融为一体,赋予风景画以深沉的内涵。

1808年圣诞节,弗里德里希公开展出了他的代表作《台岑祭坛画》,此画可以视为他的创作风格的宣言书,立即引起了保守派的公开指责,掀起了一场保守派与坚持浪漫主义创作原则的革新派之间的论争,最后以弗里德里希的胜利而告终。

早期浪漫主义的另一位著名艺术家是菲利普·奥托·龙格(PhilippOttoRunge,1777—1810)。他追求的是内容与形式都适应当代需要的现代艺术。他画的风景蕴藏着新的生命力,此外他还画了不少亲属肖像。在弗里德里希画风的带动下,于19世纪的20、30年代出现了风景画创作的繁荣景象,出现了一批优秀的风景画家如卡尔·古斯塔夫·卡鲁斯(CarlGustavCams,1789—1869)、约翰·克里斯蒂安·克劳森·达尔(JohanChristianClausenDahl,1788—1857)、卡尔·布莱辛(KarlBlechen,1798—1840)等人。

“拿撒勒派”的代表画家有弗里德里希·奥韦尔贝克(Friedrichoverbeck,1789—1869)、彼得·冯·柯尔内里乌斯(PeteryonCome.1ius,1783—1867)、威廉·沙多夫(WilhellnSchadOW,1788—1862)等人。这派画家的作品大多从宗教故事、圣经和古诗中取材,在选材与表现手法上都有复古倾向,十分尊崇古老的德意志艺术,作品表现了他们虔诚的宗教感情,并寄托了他们的浪漫主义理想。

19世纪30年代,德国开始了工业革命,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日益重视社会现实生活,于是在40年代出现了德国现实主义美术的复兴,50至70年代经历了繁荣期,产生了不少颇有影响的艺术家。现实主义绘画大师阿道夫·冯们采尔(AdolphvonMenzel,1815—1905)在绘画领域的众多门类里都作出了杰出贡献,既作版画插图,也绘制油画,他的素描、速写更是生动传神。1839年,门采尔开始为《弗里德里希大帝的历史》作插图,在这套精心创作的组画中再现了弗里德里希大帝时代的历史风貌,作者也因此蜚声画坛。门采尔选取的绘画题材十分广泛,反映了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真实而深刻地表现了他所处的时代。在一幅未完成的作品《三月死难烈士的葬礼》中真实地记录了1848年的革命事件,并表达了对烈士们的敬意与哀思。1875年完成的《轧铁工厂》是以油画形式反映现代工业生产最初阶段的代表作,歌颂了产业工人的创造力,也揭示了紧张劳动的艰苦与残酷,反映了德国工业革命生机勃勃的一面,也揭露了劳资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有批判现实主义的意义。

南方的慕尼黑历来是德国重要的艺术中心,威廉·莱布尔(WilhelmLeibl,1844—1900)在那里接受过正统的学院派美术教育。后来去巴黎留学8个月,1870年返回慕尼黑后,转向现实主义,并在他周围团结了一些有共同理想与追求的青年画家威廉·特吕布纳(WilhelmTrhbner,1851—1917)、卡尔·舒赫(CarlSchuch,1846—1903)、汉斯·托马(HansThoma,1838—1924)等人。1873年莱布尔离开了慕尼黑,此后他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巴伐利亚的农村度过。他的作品细致人微地描绘了农民,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代表作为《教堂中的三个妇女》。弗里茨·冯·乌德(FritzvonUhde,1848—1911)1880年定居慕尼黑,由于受到利伯曼的影响,画了一些外光画,其中一部分作品生动地描绘了农村劳动与日常生活,如《早晨》、《秋天》都具有清新、质朴的特点。这些青年画家热情描绘了农村的美丽风景,恬静的农家生活以及周围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为现实主义画坛增添了光彩。

19世纪60和70年代,出现了一个画派即“德国—罗马派”,以安泽尔姆·费尔巴哈(AnselmFeuerbach,1829—1880)为代表。当时在德国国内由于工业发展,出现了富有的资产阶级,功利主义日益影响美术创作。一些艺术家不愿适应资产阶级观众的欣赏日味而逃避德国的现实,他们迁居罗马,认为在那里仍然存在古代文化的氛围。他们喜欢选取古希腊神话为绘画题材,创造了具有古典色彩的、高贵自尊的理想人物。

19世纪80年代,欧洲出现了象征主义文艺思潮,强调艺术家的主观创造,德国象征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诺尔德·勃克林(ArnoldBecklin,1827—1901)。此派画家多用象征、比喻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感情与想象,许多作品都表现幻想与梦境,甚至描绘黑夜与死亡,具有神秘色彩。这些作品脱离现实,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欧洲一部分知识分子对社会不满,感到无出路的世纪末精神状态。

19世纪下半叶,德国画坛出现了一些新流派、新风格,尤以外光派绘画成就突出。马克斯·利伯曼(MaxLiebermann,1847—1935)、洛维斯·科林特(LovisChrinth,1858—1925)、马克斯·施勒福格特(MaxSlevogt,1868—1932)并称19世纪德国三大外光派画家。利伯曼是一位优秀的外光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大师,许多作品都以普通劳动者为主人公,表现出鲜明的民主倾向和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相当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下半叶德国的社会现实。科林特的作品特别富有活力,尤其在晚年还大胆探索新的表现手法,与早期表现主义画派具有内在联系,《马克斯·哈尔伯像》、《瓦尔辛湖风光》都是他的代表作。施勒福格特多才多艺,其绘画题材也十分广泛。他的风景画体现出德国外光画派的独特成就,着色鲜明,笔法灵活。除了风景画之外,他尤喜描绘戏剧与舞蹈场面,代表作有《香槟酒之歌》、《法尔茨风景》等。

与画坛风格多样、流派纷繁的状况相比,19世纪德国雕塑领域的情况则单纯得多,基本上古典主义雕刻占主导地位。出现了一些大型纪念性雕塑。1871年之前,德国长期处于分崩离析的众多邦国统治之下,严重地阻碍了国家的发展和强盛。一些古典主义的雕塑作品歌颂了德国历史上与当代的伟大人物,赞美了中央集权的王权统治,在一定程度上以艺术形式表达了人们普遍要求国家统一的愿望,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是有进步意义的。当时,最有影响的雕塑家是克里斯蒂安·丹尼尔·劳赫(ChristianDanielRauch,1777—1857),早年曾在卡塞尔接受艺术教育,1805年至1811年在意大利随著名雕塑家卡诺瓦和托尔瓦尔德森学习,回国后取得很大成就,有众多学生追随他。《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纪念碑》是他晚年的力作:弗里德里希二世的这一骑马像立于一个多层花岗岩底座上,高大雄伟,稳定庄严,体现了古典主义的特色。劳赫的影响贯穿了整个19世纪。19世纪后期,德国雕塑风格由古典主义过渡到现实主义。

在劳赫众多的学生中不乏成就卓著的雕刻家,恩斯特·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里彻尔(ErnstFiedrichAugustRietschel,1804—1861)就是其最优秀的学生之一,1832年成为德累斯顿美术学院的教授,代表作有《歌德与席勒纪念碑》、《莱辛纪念碑》、《劳赫胸像》等。另外他虽是劳赫的学生,却不僵化地遵从古典主义的传统,而是转向了现实主义。1857年完成的《歌德与席勒纪念碑》即是他创作生涯中一件里程碑式的作品,塑造了两位智慧崇高、站在时代前列的文学巨匠的形象,充满了时代气息。著名雕刻家奥古斯特·卡尔·爱德华·基斯(AugustKarlEduardKiss,1802—1865)和阿尔贝特·沃尔夫(AlbertWolff,1814—1892)也是劳赫的学生,前者的代表作为《阿马松人》,后者的代表作为《斗狮》。

为什么美术考试老师说只有九级

美术考试老师说只有九级,是因为当前的美术考级制度中最高的定级就是九级,同时此制度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所以九级也是国家承认的最高水平。此外,九级是非常难达到的高水平,要求画工、构图、色彩、造型等方面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因此,老师建议考取九级,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有个更高的目标,也是希望学生在追求高水平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但实际上,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可能会有不同的考级制度,因此考生们需根据本地的考级制度来制定目标。

这是艺术吗?现代艺术的七个关键和美术界冷知识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再探 波普 下周一,晒成品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oku6.com/13/15026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