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对句不明白为什么要对句对句要求

【第99期 :临屏四分钟《对句》活动:碎玉诗词学院总群诗友集作】

很多朋友对于为什么要对句不明白为什么要对句对句要求和为什么要对仗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为什么要对句不明白为什么要对句对句要求
  2. 对仗口诀为什么要划分一东二冬
  3. 古代的人们为什么喜欢对对子或对联
  4. 为什么要贴春联的故事

为什么要对句不明白为什么要对句对句要求

第一点:对于律诗而言,一般是要有对句,但是不能说都是如此。如李白的有名《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月,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四联都不是对句。四联都是对句的也有,如杜甫的《垂白》:“垂白冯唐老,清秋宋玉悲。

江喧长少睡,楼迥独移时。

多难身何补,无家病不辞。

甘从千日醉,未许七哀诗。”

第二点:对于律诗而言,中间的两联也不一定都要是对句。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第二联就不算对仗。

第三点:诗中的对句是有平仄的格律的,总共就几种类型。对联的对句可以自由一些。至于用词,一般来说诗中的对句也尽量不要用同义词。上下联讲同一个意思,就是所谓的合掌对,一般是不好的。因为不管是诗歌还是对联都不长,用词要求精炼。

对仗口诀为什么要划分一东二冬

首先古代读音和现在全国通行的普通话不同,古音声韵中讲阴阳、清浊,有些字今天读一样,但古时阴阳、清浊不同,就那么一丝丝差距,分韵脚为阴者为一东,为阳者为二冬,体现了古人“一阴一阳是为道”的思想观,具体读法上的区别已无法考证,考证出来也不一定有太大意义。

另一方面,古人作律绝诗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错用,除了上述思想观以外,也可以看做是考试规则、游戏规则,借此体现作者水平。

古代的人们为什么喜欢对对子或对联

我们的祖先发明的方块字,象一块块砖石,筑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灿烂巍峨的文化艺术的大厦,并且创造出了对联,这种为我国所独有的文学形式。

对联之先河,是春联,而春联则是从对句发展而来的,其渊源可以上溯到殷周时代。如《易经》中就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样的对句。

春秋时期的著作中,对句更是屡见不鲜。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老子》);“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麻麦幪幪,瓜瓞唪唪”(《诗经》)。

到了汉魏六朝时期产生了全篇以双句(即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的骈文。唐初,又出现了颔联(三,四句)和颈联(五,六句)必须对仗工整的律诗。直到五代时的后蜀主孟昶在一年除夕写下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之句,对句才从诗文中单独分离出来,产生了“春联”这一文学样式。

从此,人们对这种形式的运用日益广泛。举凡庆贺吊挽,述志言情,抒愤寄慨,论事衡文,讽喻劝勉,谐谑赠答,几乎时时处处,方方面面都用。因为其内容不仅限于春节时祈福志庆之类,其所用的场所也不仅限于大门两侧,于是,便有了“对联”之称。那些贴于庙堂祠宇,楼台亭阁,茶馆酒肆,商号学堂,宫殿官衙的,则又被称为“楹联”。。

为什么要贴春联的故事

开始时人们把神灵的名字刻在桃木上放在门口,认为这样可以驱鬼辟邪,后来逐渐发展成春联,成了增加节日气氛的春节习俗。春联又称“对联”、“门对”,对仗工整,简洁明练,一般都是一些通俗的祝福话,表达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祈愿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为什么要对句不明白为什么要对句对句要求和为什么要对仗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这100个对句,堪称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准 建议收藏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oku6.com/14/13498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