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阿傩、迦叶为何一定要问唐僧索要“人事”

西游记结尾,藏经阁的阿傩迦叶为何要向唐僧师徒收受贿赂

其实西游记中阿傩、迦叶为何一定要问唐僧索要“人事”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阿难迦叶为什么要人事,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西游记中阿傩、迦叶为何一定要问唐僧索要“人事”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1. 西游记中阿傩、迦叶为何一定要问唐僧索要“人事”
  2. 如果唐僧在阿难迦叶索要人事的时候硬刚,大不了不取经了,会怎么样
  3. 西游记中,如来为什么默许阿难迦叶向唐僧师徒索要贿赂
  4. 《西游记》最后一集中,为什么尊者要像唐僧师徒要“人事”

西游记中阿傩、迦叶为何一定要问唐僧索要“人事”

实际上是为了从多方位、多角度阐述佛教的含义。佛教到底想表达那些本义?修身还是修心?渡己还是渡人?四大皆空,真空还是假空?施舍利己还是利他?

阿傩、迦叶问唐僧索要的“人事”,是财,是情义,必须舍弃方可求得真经!

俗人只当是佛祖和佛家,与世俗没有区别,也一样贪念钱财,天下乌鸦一般黑。殊不知,求经度人,自己尚有身边之物、俗世之情放不下,又哪里可以求得真经呢?

有道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界,宇宙都是空的,钱财、情义不舍,你是求佛还是投资?

佛教的大道出发点是空,只有空才能包容一切,才能看清虚实、真假、前后,明白因果;财富、权势、名望、美色、爱恨情仇,以及时空,没有一样是说得清,理得明的,也不可能终身拥有而不失去的;得失、美丑、大小、长短,没有一样值得计较;小人翻脸,庄子扇坟,却是不争的事实。

此所谓入世传道,出世修行。渡人先渡己,放下天地宽。空之道,在佛是入门,临俗是醒身;悬崖勒马,浪子回头;九死一生,幡然醒悟;如临深渊,柳暗花明;

如果唐僧在阿难迦叶索要人事的时候硬刚,大不了不取经了,会怎么样

唐僧要有这尿性估计早就分行李回大唐了。

西游记中,如来为什么默许阿难迦叶向唐僧师徒索要贿赂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有一次我家附近来了个峨眉山来的耍猴子的人,那个人带着两个猴子,在那表演,

两只猴子极其听话,按照他的指示表演了一出枪毙坏人的场景剧,然后又给他们戴上紧箍咒,穿上孙悟空的花衣裳。猴子扮演真假美猴王,拿着棍子互相比划。周围群众都拍手叫好。

我一看那两只猴子,不像是被他虐待,倒像是特别通人性训练出来的。

于是等他散场后,我就过去给了五块钱,然后和耍猴人攀谈起来。

他告诉我他从四川峨眉山来,从小有个奇人传授给他耍猴戏的本事,他后来就在山里面养了两只猴子,一直从小养大,什么都听他的,他就带出来耍猴戏混口饭吃。

我看他包里还带着几本书,我一看,有本《西游记》我饶有兴趣地问:你也看书啊。

他说:大哥,我读过初中的,也认得几个字啊。

我说:西游记你看了多少遍?

他说:少说也有十遍了吧。

我说:我有个疑团,正好问问你。佛祖为什么允许藏经阁的阿傩、迦叶向唐僧师徒收受贿赂?他说:佛祖要向唐僧师徒收受贿赂的妙处有几点?第1点是:法不轻传。

传法这种事情,从古至今,也只有到今天这个时代才会铺天盖地,大家都出来传法。

因为现在的环境不一样,人人都能上网,不用跑那么远去听课。修行有点路子的人也挺多的,大家都在网上开课了,虽然良莠不齐,但这也是好事。

所以现在已经不具备所谓法不轻传这种事了。你有兴趣,你就能随时点开看。看完了你还能私信联系这个老师。即使你没有亲自见到他,你也如同拜他为师了。

可是以前的情况不一样,以前来求法,很不简单。要付出太多的东西。禅宗的二组慧可大师,为了求法,站在雪地里站了一夜。最后达摩祖师还是不搭理他,他只好拿出一把戒刀,咔嚓把自己的胳膊削掉了。

就这种决心才换得达摩祖师出来见他。玄奘法师要去求真经,实际上一路走了无数个国家才到印度,九死一生。就这种精神,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西游记里面唐僧师徒也是走了十万八千里,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搞得已经极度疲惫,最后到了西天大雷音寺。

他们这种求法的精神确实值得鼓励。按我们的想法如来佛怎么也得赶紧开门迎接,把大藏经全部奉上。

可是唐僧师徒智慧还是没到顶点。拿了无字经书回去,不懂不识货。这才是真正的佛法呀。真正的佛法不立文字,不可言传。归于空性所以以无字真经所传乃最高佛法。

唐僧师徒四人以为如来佛忽悠他们。又回来找他要有字的经书,这就是有优质的货品不要非要次等货。

如来佛也没有强迫他们,你不懂没有办法,将来有机会可能会懂,现在不懂不能强迫你,于是拿有字的经书给你,有字的经书,那就不能白给了。所谓法不轻传。轻传佛法你就会怠慢佛法,我这里是随便你来想拿什么就拿什么吗,肯定不能。

所以你要留下一点人事。

唐僧无奈拿出了紫金钵盂,这是唐王赠送的好宝贝啊。无奈送给迦叶阿难了。

难道如来佛跟迦叶阿难就少了这点钱吗?他们也是家大业大不少供养啊。当然不是。这是一个教育法,教育唐僧师徒4人。不要怠慢的佛法,

即使是有字经书。也不能白拿,将来出去要慎重传播。不是你随便拿了到大街上乱喊乱给人家的。传法就要有传法的样子。学生看见你庄重。他才会跟着你学庄重。学生看见你重视佛法,他才会也跟着重视佛法。

所以说法不轻传。可是如今这个时代不一样。现在这个时候呢,是自由选择时代,大家各自都能在网上轻松自由的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东西。

所以庄重不庄重,轻传不轻传都在于这个老师和学生本人。这老师在那里讲法讲的是不是庄重,是不是如法?这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不是他有没有收门票,有没有收钱。

重要的是他如法不如法,如果他如法,学生们交点钱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他不如法,还大肆收钱,那就完了,完犊子了。

学生在网上学佛法也是一样,无非都是一个动作,点开看一下,可是看完之后你有没有去实践,有没有跟着佛陀所说的话去照做,有没有跟着老师所说的话去照做,这就是法有没有轻传。如果传下来的学生们都是听了当做谈资,那有什么用呢?

第二个原因呢,是考验他们的得失心。

付出才有回报。这是个世俗的规则,但是却是平衡的法则。得失,是一个人成道的关键,如果一个人到了西天如来之所,还在患得患失,还是舍不得付出东西,那取了经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说付出才有回报。这虽然是俗世的道理,可是它其实是一个平衡的法则,你不付出怎么会有回报呢?你想要回报当然就要付出嘛。

阿难迦叶他要去取经书打包给你也是一种服务,服务费也要给点嘛。照世俗道理,饭是不是要请人家吃一顿。

就算你不是乐善好施,这是基本的服务费,你必须给嘛,这种道理是很浅显很简单的。不可能学佛求经,就把做人的道理都不记得了。

做人的道理都不记得,还成什么佛呢?所以说你要先把人做好,把人做好就是要对得起别人不辜负别人。别人在帮助你,别人在为你服务,你就要回馈给别人,这是很基本的信念。

另外这个得失心是个很重要的考验,如来佛就是要考验他的得失心。

你们4个一路走来,经历了很多苦难磨难,打了很多妖怪,好像是什么都舍得了,可是真的吗?要你们一点人事。拿着这个紫金钵盂,你能舍得吗?

我们看西游记电视剧里沙和尚第1个就皱起眉头,要阻挡的。因为这是唐王给的宝贝啊。尤其是这样的唐王的宝贝,你都要舍得这才是有修为。

如果你搞到最后还在得失心上牵挂挂碍,身外之物都不舍得,那你连门都还没有入,还取什么经呢?

另外你认为取到经书就是一种得,你认为给出一个紫金钵盂就是一种失去,这也是一种偏见,你为什么要这样去定义这件事情呢?

你认为取到这些经书就是得到了佛法吗?当然不是。所以如来佛用这个办法来教育唐僧师徒,你们要搞清楚,得失并不是你眼前所看到的这样。

法界是圆满的,是不得不失的,你认为在给东西认为在拿东西,这都是你的妄见。其实没有得也没有失,你要是明白这个那取经才会有用。

第三个原因呢,是接纳世界的不完美。

如来要教育唐僧师徒的另一个,就是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你要接纳他,你要接纳人性的不完美,接纳世界的残酷不公平等等这些。

当你觉得人家找你要贿赂你就心里不开心,你认为在佛祖的地方,还有这种事简直太离谱了,那就是你的偏见了。佛祖的地方凭什么就不能要贿赂。一样是要的。因为你的定义就错了,你把这个事情定义为贿赂就错了。

你世界的不完美,是你定义出来的,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完美的,本来也是不完美,叫你自己去领悟感悟这个完美里面的不完美和不完美里面的完美。

如果不完美,你能不能接纳?你能不能接受?就看你有没有这样的智慧,如果你有圆满的智慧,本来很圆满很圆融的智慧,那么你就能接受这个世界的不完美。甚至你还能接受苦难,灾难,痛苦,黑暗,一切人家都不可接受的事情,你都能够接受。

地藏王菩萨能够去到地狱去度众生,他必须去承受地狱众生那种苦难。他为什么能够承受而自己不受损害,就是因为他有圆满的空性智慧,在他圆满的空性见地下,一切都可以是极乐世界。

那么唐僧师徒四人在这里,在佛这里,到了佛祖大雷音寺这里,还是在用自己的思维定义在定义这个地方,他们觉得这个地方是神圣无比的,是必须绝对完美的,所以这种想当然的定义是靠不住的,

佛祖就是要打破他们这种定义。任何神圣完美佛地或者好像狮驼岭这样的充满恐怖景象的地方都是师徒4人内心的定义而已。你如果没有这种定义,那么你在任何时候,当下就是西天,就是如来所在之地。因为你清净了,清净就是如来。

一念清净,即见如来。

假若你认为你已经亲自见到了如来,如来就坐在那里,你却还没有住在清净心地上,那你等于没有见到如来了。因为你还在以音声佛相而见如来,金刚经说那是谤佛。

很多事情都是你觉得是这样,可是他并不一定是这样。尤其是我们修行人。总是认为我们自己境界很好,我们觉得我们到了哪一步了,我们觉得这种感悟是不是离成佛不远了,等等等等,

可是这是真的吗?这靠谱吗?我们要问问自己是不是清净心常在。有没有时刻和如来在一起?如果你清净心长在,你就等于与佛同在。

如果你还总是以自己的妄念在定义自己的所谓境界,定义自己的所知所见,那么。佛永远都在西天,不在你这里。

第四个原因呢,是象征性收取你最珍贵的东西,这叫做供养。

还有一个原因呢,就是如来需要收取你最珍贵的东西,你认为最舍不得的东西,这叫做供养。

如来是贪心吗?当然不是,如来并不贪供养。他不需要供养,但是你需要。你去求如来,你就需要供养如来。

供养如来是有功德的。如来需要接受你的供养,这是他的慈悲。他给你一个平台,给你一个实现供养的机会,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让你知道。你供养的就是自己。

当唐僧把紫金钵盂交出去的时候。心里已经没有一丝牵挂的时候,这个供养就功德圆满了。

这就是为什么?以前很多僧人要燃臂供佛。并不是佛需要你烧掉这条臂膀。二祖慧可要砍掉自己的胳膊,也不是因为达摩想要他这条臂膀。

是因为当你舍弃了这些,你觉得很珍贵,一般人都舍不得舍弃的东西的时候,你的得失心消失,心性在刹那之间就有机会接近圆满了。你能不能在这一刹那悟到空性?如果能悟到,这个供养就起作用了。

人之间的道理也一样,比如我们赡养父母孝顺父母,父母亲可能并不需要你那点钱,也不一定非要你天天在他身边,可是当你发出那个孝顺的心,你去做出这件事的时候,你人性中的善就圆满了,你就可以成其为一个人了。

所以如来很慈悲,用这样的方法来教育唐僧师徒。

他说到这里,两只猴子一起欢呼雀跃,手舞足蹈起来。

《西游记》最后一集中,为什么尊者要像唐僧师徒要“人事”

关于索要人事这件事,相信很多人看了都非常地气愤!明明是佛祖安排的取经计划,而且还要求唐僧走着来,风餐露宿,历经磨难,整个一穷游,哪来的礼物。(有那个闲钱还改善一下生活呢)到头来没有人事(礼物),不肯传经了,这上哪说理去。

不过后来再看,就有点想明白了。

就像阿傩、迦叶二尊者所说的“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传给唐僧的是什么?这可是大乘教法!是能谈天、能说地、能度鬼的无上宝物,尤其是这个度鬼,正是小乘教法所不具备的。

索要人事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对原创者的尊敬。如来佛祖也说了“经不可轻传,亦不可轻取”,关于价码,人家也是有先例可以参照的!

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

诵了诵经,只是超度了一下(即使留心想学你也记不住),就好比送了一条鱼,就收了三斗三声米粒黄金,佛祖还觉得卖便宜了。给唐僧传经是直接送经文,相当于送给了你钓鱼的技术,你可以靠着这个技术收获更多的财富,只象征性的收了一个紫金钵盂就传了1/3的经文,可以说跟白传差不多!

当然唐僧将经文传到东土,佛教也增加了教众,算起来也不算亏。但是白给肯定是不行的。这个先例不能破,哪怕是象征性的收点。就好比金庸武侠小说的版权,关系是关系,买卖是买卖,没有白送的道理,可以不收天价,象征性的收央视一块钱的版权那也得收。

除了知识产权,可能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金平府剿灭三只犀牛的时候,得到了六只犀牛角,四只被四木擒星拿去进贡玉帝,一个就放在了府堂作为勉征灯油的证据,最后这个孙悟空收着要敬献给佛祖。

留一只在府堂镇库,以作向后免征灯油之证;我们带一只去,献灵山佛祖。

但是到了灵山之后,孙悟空并没有拿出这只犀牛角敬献佛祖,两个尊者索要人事,很可能就是索要这只珍贵的犀牛角!

以孙悟空的记性和悟性不可能记不起来。但是孙悟空到最后也没拿出来。孙悟空藏匿不献可能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金平府的三犀代表佛家收取香油,孙悟空所谓的“敬献犀牛角”其实就是找如来佛祖掰扯掰扯,这是罪证,你看看你们干得这叫什么事。但事后冷静下来之后,孙悟空不敢献了。

首先三个犀牛精也没干什么坏事,保金平府风调雨顺反而是对人们有功劳的,就是要价有点高。嫌高你可以不要,顺其自然不香吗?但是金平府的人嘴上抱怨贵,却年年敬献香油,这说明人家这是物超所值。

你去西天求取真经就是求去了,以后的职称(正果)都是佛祖来评定。你还掰扯什么?所以到了雷音寺,孙悟空不敢提了。但是这东西毕竟是佛家之物,必须收回,你不说我得隐晦地提一下不是。因为这个索要方式(没有明说)惹怒了孙悟空,二尊者收了紫金钵盂就没再提,都是自家人了,以后没人的时候再说也行。

另外一个原因是孙悟空发现了犀牛角的好处,想留作己用了。

都是一孔三毛二角,行于江海之中,能开水道。似那辟寒、辟暑、辟尘都是角有贵气,故以此为名而称大王也。若要拿他,只是四木禽星见面就伏。

太白金星跟孙悟空解释得很清楚了,这个角有贵气,犀牛能避水全靠这个牛角。

孙悟空在水下活动,要么变作鱼虾,要么念避水诀,很不方便,所以一遇到水中的妖怪就得仰仗猪八戒和沙僧。有了这个角就不同了,有避水功能,不用再念避水的口诀,正好弥补孙悟空水下战斗不强的缺憾。所以孙悟空就收为己用了。

二尊者见他们拿个紫金钵盂糊弄事,知道孙悟空想留用犀牛角,反正是自家人了,增加孙悟空的战斗力也是增加佛教的战斗力,这事也就这么过去了。

以上应该就是二尊者索要人事的全部理由了!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游记 中,唐僧五人达灵山,在索取经书时,阿傩却索要 人事 ,这是为何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oku6.com/14/13585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