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yle="text-indent:2em;">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乾陵为什么不开挖,以及专家建议挖乾陵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乾陵为什么不开挖
定陵出土的丝织品不敢动,一动就成碎末了;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文物,特别是丝绸,至今放在冰箱里冷藏不敢拿出来示人;当年挖掘在水里泡着的马王堆墓时,有一片藕片在水里漂着,很漂亮,可拿出来一见阳光就烂光了,跟鼻涕一样,只有痕迹,没有样子了;马王堆里的文物刚挖出来的时候,非常光鲜,但一天天看着它变化,却毫无办法,太无奈了……看到这些,就知道,开挖乾陵很简单,但挖出来的文物如果没有能力保护,挖出来还有什么意义?
(乾陵开挖容易,但挖出来的文物如何保存好是个难题。)
乾陵埋葬着盛唐时期的唐高宗李治和大周皇帝武则天,是我国仅有的一座两个帝王的合葬墓,也是目前所知唯一没有被盗掘过的唐代帝王陵墓,被誉为“唐陵之冠”。从其墓道被发现一直到2000年,陕西省一直想要挖开乾陵,但都没有被批准。
原因在于:其一,开挖定陵的教训,让人们认识到没有保护条件下就开挖帝王陵墓,是可悲的,等同于破坏文物;其二,周总理的“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的批示成为帝王陵不能开挖的规矩,也成为乾陵不被允许开挖的重要原因;其三,考古学界已经认识到,挖宝式的考古方式早已被国际学界唾弃,文明的成果不能当成商品,抢救式发掘并非最佳的文化遗产保护方式。
1.民工差点打开乾陵地宫,陕西曾拟定1959年7月1日打开地宫
(关中唐十八陵,保存相对完好的,要数乾陵了。)
最近去了一趟关中,看了关中唐十八陵中的两个陵墓,建陵和昭陵,都是依山而建,这是唐陵的特色。陵墓依山而建,也就是挖空了山成为墓穴,按说是很坚固的了,但唐陵的命运却很悲惨。《新五代史》中记载,有个叫温韬的节度使,将关中的唐陵挨个发掘了个遍。尤其是昭陵,墓也打开了,里面的珍宝抢掠一空,李世民的骸骨也被弄了出去,被富豪们当作文物收藏,北宋建国后宰相赵普特意花高价将李世民的骸骨购买下来,重新安葬。但这个温韬,挖遍唐陵,“惟乾陵风雨不可发”,意思是,挖的时候刮大风下大雨,没挖成。没挖成的原因,还是因为其山上的石头太坚固。
《新唐书》就说,“乾陵玄阙石门,冶金固隙”,十分坚固了。后来,又说黄巢40万大军挖了几年,也没有把乾陵打开;民国时期孙连仲的部队炸开了三层墓道石条,传说在爆破中突然出现了一条黑烟龙,卷得飞沙走石,砸死了7个士兵,孙的人马害怕了没有再挖等等。至于乾陵到底有没有挖开,或者被盗,也很难说,也有争议。
(乾陵的地宫差点被民工撬开,当然,其地宫应该不是这个样子。)
直到1958年11月27日,修建西安到兰州的西兰公路时,几个农民在梁山开山取石时,发现了雕刻整齐的石条,就报告给乾县人民委员会办公室,找到一个姓杨的干部,说不小心把武则天的陵墓炸开了。
杨干部赶紧报告给书记、县长,俩领导不相信,就让杨干部去现场考察,果然有石条。回去报告给县长书记,俩领导便上报给省里。12月4日,陕西省文管会听了汇报后,就派人去现场勘查,清理出了墓道口。这是乾陵墓道第一次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勘查清理时,当时有民工要撬开金刚墙,眼看着要打开了,被一个叫杨正兴的阻止了。这让乾陵躲过了一劫。不然,以当时的条件和环境,很可能乾陵的文物如定陵的文物一样,毁于一旦。
杨正兴要汇报给上级之后再做决定。他回到省城汇报后,省委一班子人大喜,如果能把乾陵打开,肯定对发展陕西大有好处。于是,陕西省当即成立了“乾陵发掘委员会”,并拟定在1959年7月1日打开乾陵地宫大门。
2.郭沫若力劝挖开乾陵,周总理回他:“十年之内不开帝王陵”
(周总理的一纸批示,让乾陵和其他帝王陵得以幸存下来。)
后来,这个委员会可能感觉到自己的决定是不是有点太仓促了,是不是要给国家文化部请示一下?他们吃不准省里有没有这个权利,就派人到北京向文化部及有关领导汇报。那时,全国还没有发觉帝陵的法律条文,文化部也弄不清楚这件事究竟该谁来管。为了慎重起见,便给周恩来总理送上了一份“乾陵发掘计划”。这个时候,周总理已经获悉定陵的发掘情况太差了,当然知道发掘乾陵的分量了。还有个情况,就是当时全国发生了大的自然灾害,他手里没多少钱,多少大事都没法办。于是总理提笔在报告上批示:“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
(郭沫若极力主张打开乾陵,就是想看看《兰亭序》的真迹。)
当时听到要开挖乾陵时,有个人特别兴奋。这个人就是郭沫若。他盼望有生之年能亲眼目睹传说中保存在地宫中的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手迹。所以,他打算以与周总理多年的老交情以及中国社科院院长的身份说服周总理。但当他讲完开挖乾陵的好处及必要性后,周恩来总理只说了一句:“十年之内不开帝王陵。”
此后,不主动挖掘帝王陵成为一项中央政策延续至今。在当时,多少地方都准备大动干戈挖自己地盘上的帝王陵,听了这话,估计小心脏都摔得稀碎稀碎的。
当然,郭沫若的心也是稀碎的,他失落之余,写下了“待到幽宫重启日,延期翻案续新篇”。到死,他也没有“延期翻案”。
3.定陵教训:万历尸骨被烧,丝织品一动就成碎末
(定陵挖掘后,不少出土的文物没有能力保存,是一个永远的遗憾。)
周总理之所以不让挖掘乾陵,是因为挖掘定陵的教训太深刻了。
是谁最先提出挖掘帝陵这一建议的,至今不可考了。但有案可查的是,1955年10月4日,由郭沫若、沈雁冰、吴晗、邓拓、范文澜等联名起草的《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可能是最早的。这份报告很快也到达了陈毅副总理和周恩来总理的案头。
这份报告让人很惊讶,因为发起人吴晗是北京市主管文化的副市长,又是著名的明史专家。当时的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中科院考古所副所长夏鼐都很震惊,极力劝说称,当时的技术水平还难以承担这样大规模陵墓的发掘工作,出土文物在保存、复原方面的技术也不过关。但吴晗反驳说解放后人力物力有条件胜任这项巨大工程。郭沫若、吴晗还特别在中央领导人那里加强宣传攻势。最后获得了毛泽东的首肯。
(定陵出土的丝织品,用涂料防腐,涂料老化龟裂,丝织品跟着碎裂,太可惜了。)
随后,“长陵发掘委员会”成立,但阴差阳错,长陵发掘进展缓慢,便转移到了定陵。1957年5月,考古人员使用铁铲、手电筒等工具,打开了定陵地宫,取出丝绸、青花瓷等大量文物。但正如反对的人们所说的那样,出土的艳丽的丝绸很快变得类似树皮,大量文物未保存下来,万历皇帝的尸骨更是被红卫兵焚毁了。
最可气又最可笑的是,1959年9月30日早晨,当时的博物馆办公室主任指使民工说,上级要来检查,让他们把地宫清扫一下,把万历皇帝等三人的棺椁清理掉。这三个棺椁,被几十名警卫战士推进了山沟。一个星期后,考古大师夏鼐知道了,赶紧让博物馆找回来保护,但已经找不到了。被附近的村民捡走当木柴烧了。
(马王堆出土的文物,刚挖出来非常光鲜,但随后一天天地变化,毫无办法。)
定陵保存下来的文物,有些袍服的处理,都不尽如人意。比如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塑料加入软化剂涂在半腐的衣服上。这种涂料是不可逆反的,不久涂料老化龟裂,丝织品也随之碎裂,太可惜了。
1965年,郭沫若等人再提发掘长陵,被周恩来总理予以否决。这也是后来,乾陵要发掘时被周恩来总理否决的重要原因。
著名考古学教授宿白说,定陵出土的丝织品是一个教训。现在不敢动,一动就成碎末了,万历至今才三四百年历史,乾陵有一千多年历史了,怎敢保证万无一失?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特别是丝绸,至今放在冰箱里冷藏不敢拿出来示人,不是足以说明保护条件不过关吗?
中国考古学会会长徐苹曾回忆,当年挖掘马王堆墓时,墓被水泡着,有一片藕片在水里漂着,很漂亮,可拿出来一见阳光就烂光了,跟鼻涕一样,只有痕迹,没有样子了。马王堆里的文物刚挖出来的时候,非常光鲜,但一天天看着它变化,却毫无办法,太无奈了。
4.挖宝式的考古方式早已被国际学界唾弃
(陕西一直想挖乾陵,但都没有得到批准。)
陕西方面想要挖掘乾陵的心思,自从发现乾陵墓道后,一直就没有停止过。
一位国家文物局的前领导透露,陕西方面力主开挖乾陵由来已久。早在1986年就提出过报告;1995年9月西安召开全国文物工作会议,陕西省领导又提出来,国家文物局还是不同意。2000那边老山汉墓发掘后,陕西又有人提出“抢救性发掘”秦始皇陵、乾陵的计划,都被国家文物局予以坚决的否决了。
陕西提出“抢救性发掘”的主要理由是乾陵处于地震带,可能在地震中遭遇破坏,而且它还属于喀斯特地形,地下水会毁损文物。当时北大考古学一位教授刚考察完秦陵,他认为,秦陵几千年都没有震坏,等几十年就震坏了?他勘探时发现秦陵地宫保存得相当完好,抗震性能很强,地宫也没有进水。同样,乾陵也应当如此。
(考古不是寻宝,挖宝式的考古方式早已被国际学界唾弃。)
考古学家宿白说:帝王陵有些省份为何一直主张要挖?无非是受经济利益驱动。
事实上,想要挖帝王陵的,都是把考古工作当成了广告,把文明的成果当成了商品,从上到下把它当作商品来对待。其实,考古本身只有一个价值,就是历史价值,但时下经济价值人们最愿意听,主政的也最愿意讲。
有著名的考古学家就呼吁考古界要去除浮躁,仔细想一想:我们挖帝王陵到底是为了什么,要考虑到这是全人类的文物遗产。挖宝式的考古方式早已被国际学界唾弃。
其实,发掘本身就是一种破坏,它与保护是一对矛盾。这种抢救式发掘是否就是最佳的文化遗产保护措施?这种仓促发掘究竟是真正在保护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还是在保护名义下的合法破坏?我们应该扪心问一问:我们究竟要抢救什么?我们该怎样对子孙后代进行交代?
秦始皇陵和乾陵哪个历史价值和成就高
如果要将秦始皇陵与乾陵价值高低做个比较,我个人认为秦始皇陵的历史价值和成就要高一些。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由:
(秦始皇陵)
【一】从建设的历史时间来看。秦始皇陵始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7年)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历时39年才建设,是中国第一位皇帝的秦始皇的陵墓,秦陵对于了解战国末期及秦朝当时的历史、社会、风俗、经济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乾陵)
而乾陵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陵地,公元683年至706年建设完成,葬有唐高宗和武则天,其陵地建设沿袭了以往大多数帝王陵地的建设风格,墓地结构虽然有自己的特点,但是整体还是遵循以往的格局。
【二】墓葬建设的技术手段。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虽然部分目前已经被打开如秦始皇兵马俑等等,可以看到其一点点样子,但是秦始皇主陵至今还仍然无法打开,因为秦始皇陵里放置了大量的水银,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地宫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通过物探证明,地宫内的确存在着明显的汞异常,而且汞分布为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如果以水银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话,这正好与我国渤海、黄海的分布位置相符。为确保主陵不被破坏,以及保护里面的文化,以及涉及得到环境等方方面面,目前考古技术仍然不能打开秦始皇陵,还要待以后技术的不断进步,才能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六十一蕃臣像)
而乾陵虽然建筑坚固,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虽然建筑精密,但是其已于1960年4月开始进行考古挖掘,后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对《乾陵发掘计划》作出“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的批示,之后,国务院又再发通知要求“全国帝王陵墓前先不要挖”,乾陵的发掘就此停止。所以,乾陵当时停止发掘也许是因为技术不成熟的原因,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早已有发掘的成熟技术和条件。
【三】两座陵墓对于了解当时社会各方面的情况作用不同。千古一帝秦始皇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神秘了,目前对于他的史料除了《史记》等史书留下的一些外,我们对他其他个方面了解的太少,也就是没有相关的史书、文史资料来佐证,很多对于他的种种神秘我们只能凭借仅有的资料进行推断,而一旦秦陵得到发掘,将会出土更多的史料,为更好地了解秦始皇这个始皇帝有很大的帮助。
(无字碑)
而唐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社会、文化等都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由于已经经历上千年封建制度的完善和提升,唐朝时各种制度已经非常完善,所以对于其留下来的历史资料、古籍也非常多,我们已经能够通过足够多的历史典籍、资料来了解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的经济社会,以及两人的方方面面,当然,乾陵发掘会出土一些新的历史资料,对于更好了解高宗和武则天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所以,两相一做比较,我认为,还是秦始皇陵历史价值和成就要高一些。这仅是我个人的观点。
乾陵修了多少年耗资多少
据记载,乾陵陵园总共耗时57年之久,而始皇陵则才耗时39年,可想而知,乾陵的规模之大。相比于始皇陵,世人都认为乾陵是最难挖的皇陵。这座陵墓曾被刀剑劈过,还被大炮轰过,但仍然无法损伤分毫。经专家统计,乾陵内的文物至少有500吨,在墓道内更是塞满了盛唐时期的文物,各种金银玉器将墓室塞得满满的。最令世人感兴趣的是,传说中顶级国宝《兰亭序》作为陪葬放置于乾陵中。
乾陵对考古的价值
乾陵,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
“唐高宗乾陵”墓碑,高2米,是陕西巡府毕源为高宗所立,原碑已毁,这块碑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此碑右前侧另一块墓碑,是郭沫若题写的“唐高宗李治与则天皇帝之墓”12个大字。另外在南门外有为高宗皇帝和武则天歌功颂德的《述圣记碑》和《无字碑》二通以及参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和友好国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尊。在中国历史上,陵前石刻的数目、种类和安放位置是从乾陵开始才有了固定制度的,一直延袭到清代,历代大同小异。
乾陵考古发现之景点故事
弘道元年(683年),武则天任命吏部尚书韦待价负责乾陵的工程,次年8月李治下葬,之后乾陵工程继续进行。神
龙二年(706年)5月,唐中宗李显下令将武则天葬入。此前一年,唐中宗还赦免了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因为政治问题而被迫害致死的皇族,并且将他们重新厚葬,其中就包括了永泰公主李仙蕙、懿德太子李重润、章怀太子李贤三人。除此之外,在706年,乾陵还加建了许王李素节、泽王李上金、义阳公主李下玉等陪葬墓。
唐朝末年黄巢之乱,黄巢打算盗墓,于是动用了40万大军,挖出一条40余米深的大沟,也没找到墓道口,只好悻然作罢。五代十国期间,后梁崇州节度使温韬组织军队发掘所有唐朝皇陵,只有乾陵因建筑牢固而得以幸免。
1960年,当地几个农民放炮炸石,无意间炸出墓道口。1960年2月,“乾陵发掘委员会”在陕西成立,经初步发掘确认被炸处是地宫墓道,并准备继续发掘。但国务院周恩来对《乾陵发掘计划》作出“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的批示。之后,国务院又再发通知要求“全国帝王陵墓前先不要挖”,乾陵的发掘就此停止。
由于乾陵墓道完整,且尚未发现新的盗洞,许多专家认为乾陵是唐十八陵中惟一未被盗掘的陵墓。
气势雄伟壮观。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梁山是圆锥形石灰岩山体,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61.5米,乾陵就在北峰之上。梁山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乳峰”。据史书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四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等许多宏伟的建筑物。勘探表明:内城总面积240万平方米。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oku6.com/11/54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