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和庸俗的区别

你的字,俗吗

很多朋友对于俗和庸俗的区别和汉字显得俗套的解决办法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俗和庸俗的区别
  2. 斋号的正确起法
  3. 许慎的《说文解字》有哪些局限

俗和庸俗的区别

俗和庸俗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庸。俗指的是俗气,接地气,现实主义,贪图低级趣味。一个正常的普通人都是俗的,不俗就无法生存下去。一个人既可以是碌碌无为的俗气,也可以是成功者的俗气。而庸俗指的是平庸而低俗,将俗气限定在了平庸的人身上

斋号的正确起法

主人在命名前,要对斋名内容的雅与俗、深与浅、简与繁、稳与浮作反复推敲。寥寥几字,意义深邃。

斋号形式

一、依傍景观

即以居室书斋所处自然环境或人文景观为题示,标榜使用室名者澹泊名利、寄情山水的闲适意趣,通常是一个字如亭、馆、楼、阁等,也有两个字如山庄、草堂、山房、精舍等。

蒲松龄书房“聊斋”

据史料记载,斋号起源晋唐,盛行明清,至今历传不衰。我们把书房称为书斋,是因为“斋”本义是斋戒的意思。古人认为读书是件清心凝神的事,该抱着一种虔诚的态度,因而书房以多“斋”命名。

如王安石的“昭文斋”、刘鹗的“抱残守阙斋”、周作人的“苦雨斋”。

伊秉绶书【放怀堂】

堂,许慎《说文解字》:“堂,殿也。”其特征是高大、宽敞、明亮,所以文人学者起斋名用“堂”者颇多。也有种说法,“堂”有学堂之意,书斋名里头带着“堂”的,有不少是在里面教学生的。敢以“堂”为名,自然是大方之家,兼有老师的身份了。如纪晓岚的“阅微草堂”、张大千的“大风堂”等。

伊秉绶书【柘庵】

阁,原本指置放物品的架子,宫廷里收藏图书,便以“阁”为宫之名,藏书家所造的楼也用“阁”命名。“阁”因此也就有了“楼”的意思。如唐伯虎的“魁星阁”、刘海粟的“存天阁”、吴青霞的“篆香阁”等等。

伊秉绶书【荷香馆】

轩,从车旁,原指有帷幕的车子。由其形引申为有窗户的长廊或小屋。如归有光的“项脊轩”、辛弃疾的“稼轩”。柳宗元的“西轩”

伊秉绶书【仲轩】

居,是居住的意思,书斋乃是文士生活起居的中心,因而文人书房不乏用“居”。如叶圣陶的“未厌居”、启功的“坚净居”等。

伊秉绶书【友多闻斋】

屋,本义是古代半地下穴居的顶部,汉代起引申为房屋。文人书房用“屋”“书屋”命名,平实朴素,自有韵味。如郑板桥的“青藤书屋”、夏丏尊的“平屋”、毛泽东的“菊香书屋”等。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如洞、舍、庐、亭、庵、簃、庋、牖、廛、榭、园、岩、巢、村、蓬、窝等等。

伊秉绶书【梅华草堂】

二、特殊含义

很多名家的斋号不只是依傍景观,而还具有特殊的含义,例如自己在哪一季节所生,家庭所给人的感觉,自己所偏爱的风格等等。这一类斋号则比较耐人寻味。

何绍基书【淡香书屋】

三、带有名字

有一些名家的斋号则带有自己名字中的一个字,象征独一无二的斋号,给人一种量身定做之感。

斋号类型

赵之谦书【小脉望馆】

一、述世类,以记述家世、身世为题。

七君子之一的沈钧儒出生在一个七代藏石世家,一身与石交友,诗曰“掇拾满吾居,安然伴石眠”,取“与石居”斋名,以表述其终身爱石玩石藏石之石缘。

晋代诗人陶渊明别号五柳先生,其后裔自明代从江西浔阳迁居镇江演军巷,凭“络丝”手工劳动逐步发展成江绸业巨擘,遂取“五柳堂”斋名,以示对先祖的承袭和敬仰。

伊秉绶书【爱日吟庐】

二、述志类,以表述志向、志愿为题。

画家李可染早在上世纪40年代抗战期间,寄居重庆金刚坡乡下,他在观牛画牛中,被牛的勤劳和献身精神所感动,解放后他将自己的画室取名“师牛堂”,终身以画牛为乐,以“俯首甘为孺子牛”为鉴。

津门书法家龚望一身正气,无视社会俗套,不愿做牵强附会之事,以明末清初有识之士傅山《作字示儿孙》中的论书句“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率真毋安排”为座右铭,将自己的书房取名“四宁草堂”,把汉字书写法则引入做人准则,一语双关,维妙微肖。

伊秉绶书【千章百研之斋】

三、述理类,以表述道理、哲理为题。

清代大学士纪晓岚满腹经纶,上知天文地理,下知民间疾苦,他的博学和品德,深受皇臣及民众的敬仰和爱戴。可他却为书房取了个不起眼的斋号——“阅微草堂”,告诫自己也告慰他人,要多看小的东西,小中见大,阅微而知著。

伊秉绶书【长生长乐之居】

四、述事类,以表述事业、事迹为题。

著名词作家乔羽的“可以居”,乍看乍听似懂非懂,一经介绍可敬可佩。个中缘由是:有很多人带着自己新创作的歌词登门求教,来访者既有新朋故友,又有慕名而来,乔先生一视同仁给予热情接待,但在阅看后的答复却是相同的两字——“可以”。创作一首歌词本身已花费很多心血,“可以”能给人振奋而继续努力,“不可以”能让人心灰而失去信心。

何绍基书【题襟馆】

五、述趣类,以表述兴趣、逗趣为题。

装帧艺术家吴寿松取鲁迅小说中“三味书屋”的谐音“三未书屋”为斋号,每当他人问及其意时,吴先生总是笑呵呵地答曰“党未入、官未做、财未发”,其中隐匿了斋主人生仕途中经历的多少辛酸故事,可让旁听者在捧腹一笑之余浮想联翩。

吴让之书【醉竹山房】

六、述情类,以表述情怀、情感为题。

电影艺术家黄宗江的“书有三窝却无斋”,其意为:房有三居,居居有书,虽无斋号,阅读不虚。表达的是爱藏书爱读书情怀。

吴昌硕书【小花园】

七、述心类,以表述心态、心绪为题。

世间的喜怒哀乐同样会在文人墨客中反映,文人可借书斋一偶,用斋号代言,抒发心中愉悦,宣泄胸中积郁。

林语堂既受儒家“有为”的思想影响,又欣赏道家“无为”的哲理,其生活态度坚持“有为”,但往往也有“不为”事,遂取“有不为斋”作斋号,以表白扼守孟子“唯有不为者始有所为”的心态。

吴昌硕书【雪庐】

八、述景类,以表述景色、景致为题。

这类斋号无修饰,或以周边的山、水、桥、亭等风景取名,或以室内外的石、树、花、鸟等实景取名,师造化而自然天成。

南宋词人辛弃疾在上饶郡城外兴建寓所,其书房旁边是大片农田,乃以“临庄稼”之自然景致“稼轩”为斋号。

许慎的《说文解字》有哪些局限

我看了大部分答主说的许慎没有见到更古甲骨文等的文字,以小篆为本,所以说解汉字有错误现象,这的确许慎的局限之一。

但这个问题不是很大,因为:

对一个汉字造字本义,下确凿无误的判断,是非常有难度的,也是争议最多的。

从不同的前提出发进行推理,能得到不同的答案,「前提」和「结论」自洽,可以做到自圆其说,也算是姑备一说。

这在人文学科是非常普遍的。比如:历史学研究,同一个问题,依据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视角,可以得到不同的答案。

可以这么说,即便是今天,除了简单的汉字,如:「日、月、山」没有分歧,在「造字本义」的考释上,无分歧的汉字是非常少的。

所以,许慎的很明显错误,后人见到新材料,很快就修正了。没有明显错误的,在没有见到新材料,有确凿证据以前,我们依然要选择相信,或者说当做【一说】。

因此,我说这种局限是很次要的,问题不大的。

而许慎真正的局限,有巨大负面影响,甚至是「桎梏」,简单说有以下几点:

「六书」理论的局限

「五百四十部首」的局限

说解汉字【循环解释】的局限

三点详解的话,文章就有点长,不想看就到此为止。想涨点知识,就看下去。

明星八卦、社会奇闻,一目十行,看过就忘,深度阅读,都要付出一点专注度。

-------------------------------------------------------------------------------

一、「六书」理论之局限

首先,我们熟知的「六书」理论并不是许慎发明,最早见于《周礼(周官)》,但无具体所指:

《周礼》:“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最早具体定义「六书」的是汉代刘向、刘歆父子的《別录》、《七略》,班固《汉书艺文志》所引:

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这里说一下「保氏」这个官名官名,「保氏」属于《周官》六官之「地官司徒」。古代家国不分,保氏可能就是类似于贵族子弟的「保姆」和「老师」兼有的一种官职,「保」在殷周金文中的象形「保姆带孩子」的意味很明显:

后世所谓的「太子太保、太师,太傅」,其词源大概来源于此。

继刘向父子以后,东汉学者郑玄《周礼?地官?司徒?保氏注》引东汉学者郑众之「六书」为:「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郑玄为后郑,郑众为先郑)

我们今天所说的「六书」就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来的: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刘向(艺文志)、郑众、许慎三者的「六书」之差异:

(表格引自: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2014修订版,页103)

许慎「六书」千百年以来一直奉为圭臬,后世学者宁可修修补补、牵强附会,也不愿意改动一个字,许慎「六书」理论的问题在哪里呢?

1、因偏韵律牺牲了严谨。

哲学家冯友兰说中国古人的著作:

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

冯友兰先生说得真好,我是非常同意的。

中国的先秦哲学典范《道德经》,根本就不能不能用西方形而上学的逻辑方法进行研究,因为都是诗歌一般的语言,老子就是这样潇洒姿态:你懂,自然懂,不懂,你就走远点!!根本不屑解释什么!

所以,中国古人宁可牺牲「精确明晰」,也要注重「文采韵律」,甚至数学题都用五言诗来写。《說文》对六书的定义,是读起来朗朗上口的骈文,但有些定义很模糊。

比如:

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到底指的什么,这个问题争论了一千多年,仍然是众说纷纭,古今学者对「转注」的解释大概有十几种(见裘锡圭,2014,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页105-106)。

包括:徐锴、戴震、章太炎这样的大学者都解释过,但到今天,都是众说纷纭,从未取得共识。这恐怕是学术史上的「奇迹」。

2、「象形」、「会意」和「指事」的界限模糊

《說文》所举例的「日、月」属于「画成其物」的「象形」很好判断。但其实有很多字,并不能截然界定,它们到底属于「象形」还是「会意」或「指事」。

比如:「大」字,像「人张开四肢」之形,《說文》认为是「象形」:

《說文》: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

我们来分析一下:

「大」如果是象形,但并不跟「日、月、牛、马」一样,就是表达是所象之物的名称,而以是「象形符号」曲折的表达另一种相关的意思。

如果是「指事」,《說文》举例的「上、下」并不涉及具体事物的象形,古文字「上、下」只是一种单纯的抽象符号。就跟我们用+、-表示「加、减」一样。

最有可能是「会意」,但许慎又说「大」是「象形」?你不可能说许慎搞错了,你比原作者还懂他自己的理论和著作吧?

你对照上面《說文》的定义,你认为「大」属于那一类?

这样的例子还有诸如:「天、夕、立」等等。

3、举例不当

许慎对「会意」的解释是: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說文》:信,誠也。从人从言,會意。《說文》:武,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爲武。

所谓的「人言为信,止戈为武」就是从许慎这里来的,但这个举例不是不恰当的,「信」其实是一个形声字,「武」是一个会意字,但没有「止戈为武」的意思,而就是【以止(脚趾)代人】,象形意思【一人持戈进攻】。许慎这个说法可能受了《左传》的影响。

显然,「会意字」有很多明晰有精确例子,比如:「明、林」等等,许慎为什么要用「武、信」,为了照顾韵律?

还有,最明显举例错误的是「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令、长」完全不是「假借」,这是非常肯定的。

「命、令」意义是相近的,二者古为一字,像「一口在上,对跪坐的人发号施令」之形:

长(chang)、长(zhang)意义上是有联系的,「长」象形「长发之人」,是「长者、成年人」的意思:

古代以【留发长度】表示人的年纪,如:「总角、垂髫、及笄、豆蔻、弱冠」等,所以,「长」即可以表示「长者、成年人」,也可以表示「长度」的「长」,「长」肯定就是多音多义的「破音字(多音字)」。

其实「令、长」,最接近许慎说的「转注」之「同意相授」。

真的很难理解,以许慎的学识,根本不应该犯如此低级的错误,许慎也知道「令、长」的造字本义。

我觉得很有可能是后世抄书抄错了?????

另外,「六书」并不能包括所有的汉字,有很多汉字不属于六书。比如:「歪」、「嫑、甭」、「羟」、「乒、乓」。

尽管许慎「六书」有如此种种的不合理,从汉代到清代,基本上没人敢颠覆,都是修修补补,尽量让其自圆其说,哪怕如是戴震、段玉裁这样的「学霸」,就是清代学者王筠补充过「累增字」和「分别文」的概念。

近代以来,甲骨文等新材料的出土,以及西学东渐东西方学术互相影响,取长补短,才慢慢走出「六书」的桎梏。

「六书」之后,新的汉字分类理论多如牛毛,基本上抛弃了「转注」这个概念:

【图表引自论文:汉字分类及认知之研究与对外教学应用,林季苗,法国里昂第三大学UniversitéLYONIII,Lyon,France,引用日期:20171119——

http://www.fb06.uni-mainz.de/chinesisch/Dateien/hanzirenzhi_papers_lin.pdf】

二、「五百四十部首」之局限

从现代字典学(lexicography)的角度来说,许慎编纂的《說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有检索系统的字典,这个检索系统就是「五百四十部首」:始于「一」而终于「亥」。

你肯定要问,为什么是整整540个部首呢?为什么是始于「一」而终于「亥」?

这就是许慎受到当时玄学——谶纬学的影响,当时经学和谶纬学的关系就好像今天物理学和化学的关系,像许慎这样身居高位的儒家学者,肯定是要研究谶纬学的。

引自《维基百科》:谶纬,是中国古代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衍生出来的一类书,被汉光武帝刘秀之后的人称为“内学”,而原本的经典反被称为“外学”。谶纬之学也就是对未来的一种政治预言。

谶纬学这套东西基础理论就是起源于上古《易经》的「阴阳」和《书经》的「五行」,汉代刘向父子进行了系统化的整理。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人的「自然科学」,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帝王将相都重视,因为关系到自己的统治权。

我对这些方面不是很了解,只能肤浅的讲一下。

战国时候的阴阳家邹衍创立【五德始终说】:——五行(金木水火土)、五德(仁礼信义智)、五色(黄庆白赤黑)之间的相生相克,来解释释朝代更替:

所谓「秦人尚黑」,是「水德」,「秦水」克「周火」,汉取代秦,至于是什么【德】,学术上还有争议。王莽篡位说新朝是「土德」,那么汉应该为【火德】。光武中兴又改为【火德】。(我真的搞不清,有研究的人请指教)

【秦人尚黑】,所以今天电视剧中秦人军队出现都是黑黢黢的一大片;但现代考据已经证明,兵马俑刚造出来是非常俗套的五颜六色的,就像「王撕聪」说的「毯星」穿的东北大花布:

在阴阳学说中,「六、九」分别是阴数和阳数之和,六九五十四,所以许慎刻意的将汉字分为五百四十部首,有很多部首并不合理。

比如:「屮、艸、蓐、茻」竟然是四个「部首」

,你绝对想不到,这些复杂的字,竟然是部首:

今天凡是叫做【科学】的东西,基本上是公理系统(Axiomsystem),【公理】一定是最简单到不证自明(Self-evident)、最具普遍性的全称判断(universaljudgment),不可能再有什么「隐含假设」,这样根基才牢固,方能盖起摩天大楼。

《說文》就是没有做到这一点,没有将「部首」分解「最小、最基础、最普遍」的构件。就是为了迎合阴阳五行学说,即便牵强附会也在所不惜。

所以,「五百四十部首」虽然首次将数以万字的汉字,从字形联系起来,有【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方便检索和记忆学习,但局限依然非常之大。

今天,居然有些人还对「五百四十部首」进行「神化」,我觉得是不可取的。

三、说解汉字【循环解释】之局限

星爷的电影中有非常好笑的台词,其中就有【循环解释(circularexplanation)】:

什么飞刀?飞,是小李飞刀的飞,刀,是小李飞刀的刀。

【循环解释】是一种「逻辑谬误」不是【形式错误】,跟「男人是人」的【套套逻辑】差不多,逻辑上对的,但就是废话。

在而《说文》中充满了这种【循环解释】,随便举一些例子:

【考、老】:老,考也——考,老也;

【更、改】:更,改也——改,更也;

【追、逐】:追,逐也——逐,追也;

【寄、托】:寄,托也——托,寄也;

【奉、承】:奉,承也——承,奉也;

【极、栋】:极,栋也——栋,极也”。

在古代训诂学中这叫做「互训」,但现代字典是极力要避免这样的【循环解释】,是很低级的错误。

假如我不懂【奉承】二字,查《说文》查到【奉】,许慎解释【承也】,我去查【承】,许慎又说【奉也】,就什么都没查到。

----------------------------------------------------------------------------------------------

中国古代学术的核心是《经学》,也即《十三经》,是古人读书的教科书,而这些经典又主要记录的是上古语言,有一些如《孔壁书》是用先秦古文字记录,由汉代人集结整理。

所以,古人在传授、讲解经典的时候,首要任务就是要「明经」:把经典一字一句真正的意思搞懂,也就是所谓的「注、解、疏」等等,而想要明经,就必须要懂「小学训诂」;经典流传不可避免会发生讹误,战乱等因素会导致经典的散佚失传,因此又诞生「文献校雠」之学。

而「五经无双」的许慎,在经学、小学的造诣都是一代宗师,所以,他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相当于西方的亚里士多德,二人都是近两千年来双峰并峙「大权威」,以致后人言必称【许、亚】,不敢怀疑,跳不出窠臼:

综上所述:

许慎搜罗当时最可靠的材料,进行最靠谱的整理和说解,费劲毕生心血写出了《說文》。

语言文字是进入一切学问之门的钥匙,《說文》就像一把打开「尘封历史之门」的钥匙,没有《說文》作为古今汉字的桥梁,今天释读先秦古文字的难度是非常巨大的。

(甲骨文发现的时候,王懿荣、刘鹗等学者一盏茶的功夫就认出了十几个字,古埃及文有罗塞塔石碑作为参照,加上商博良这样的天才学者,费了几年时间才释读出来)

《說文》同时对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都有不可估量的正面影响,《說文》之伟大就不赘论。

但《說文》成就和局限一样明显,加之许慎地位卓越,给后世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当然这个锅当然不是由许慎背,许慎又没说我「句句是真理」,何况偶像、权威都是后人竖立的。你怎么能指望近两千年前古人的理论,能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

裘锡圭先生在30年前的忠告:

汉代学者提出六书说是有功劳的。但是六书说在建立起权威之后,就逐渐变成束缚文字学发展的桎梏了。在崇经媚古的封建时代里,研究文字学的人都把六书奉为不可违离的指针。尽管他们对象形、指事等六书的理解往往各不相同,却没有一个人敢跳出六书的圈子去进行研究。好象汉字天生注定非分成象形、指事等六类不可。大家写了很多书和文章,争论究竟应该怎样给转注下定义、究竟应该把哪些字归入象形、哪些字归入指事、哪些字归入会意等等。而这些问题实际上却大都是争论不出什么有意义的结果来的。可以说,很多精力是白白浪费的。另一方面,文字学上很多应该研究的问题,却往往没有人去研究。直到今天,这种研究风气对我们仍然还有影响。这是值得警惕的。裘锡圭:《文字学概要》108页,商务印书馆,2014年修订版

我们知道,人类学术的进步的历史,大体上就是不断颠覆权威的历史。所以,【怀疑】是迈向真理的第一步!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俗和庸俗的区别和汉字显得俗套的解决办法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高雅情趣有哪些 庸俗情趣有哪些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oku6.com/11/8918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