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佛教中佛说头疼,是因为上辈子敲木鱼对不对(佛教认为人头痛的原因)

佛教僧人为何要敲木鱼呢

其实请问佛教中佛说头疼,是因为上辈子敲木鱼对不对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佛教为什么不建议,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请问佛教中佛说头疼,是因为上辈子敲木鱼对不对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1. 印度人创立了佛教,广播世界,为什么印度人自己却不信佛教了
  2. 僧人为什么要“过午不食”,对身体会有何影响
  3. 请问佛教中佛说头疼,是因为上辈子敲木鱼对不对
  4. 为什么王阳明晚年会批判佛道两家,他的心学是有什么缺陷

印度人创立了佛教,广播世界,为什么印度人自己却不信佛教了

印度三哥是非常有意思的,比如,他们供奉牛猴蛇鼠神,然佛教发源于古印度(或说尼泊尔),后广播世界,但印度人自己又不信佛教了……

受西游记影响,或许很多人还认为印度佛教徒很多。印度是宗教国度:印度教82%;伊S蘭教12%……佛教0.7%,很意外吧?发源地丢掉了自己宗教,想来全世界有独无偶。

问题:古印度作为佛教的发源地,现在印度人自己为什么不信佛教了?他们经历了什么?

备注:古印度不是国家概念,和今天印度不同,因此题主说法欠妥。古印度是地理和地域文明概念,包含一众小国。释迦牟尼出生在今天尼泊尔境内,但学习、传教在印度。地理、文明、身份等因素导致佛教起源说法不统一。

印度佛教的起源和巅峰

佛教,约公元前6世纪起源于古印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对婆罗门教的反思。说白了,有些人对婆罗门教有意见,对应就诞生了佛教。

婆罗门教,就是印度教的前身,形成于公元前7世纪前后的印度。佛教要晚一百多年。

婆罗门教是非常强大存在,且与印度另一个同样古老且强大的种姓制度挂钩。二者关联密切,相互补充而并行。这种带阶级性的宗教自然有硬伤,佛教和婆罗门教存尖锐对立。

公元前3世纪,辉煌的印度孔雀王朝到来,在国王阿育王大力推广下,佛教在印度达到巅峰,并向亚洲各地传播,汉朝传入中原。

后来佛教在印度式微,是有很多原因的。

1.佛教和印度教的尖锐矛盾

婆罗门教有着更悠久的历史,在印度有着不可撼动的碾压地位,教徒远比佛教徒多的多,而且教义和种姓制度捆绑,这就是根基。

佛教为反对婆罗门教弊端形成的,无异于挑战权威宗教,但是从教徒阶层和数量上都不占优势。斗争长期存在,但佛教很难占上风。

公元8世纪,古老的婆罗门教迎来重要改革。宗教吸取佛教和耆那教一些教义,加入"善恶因果,人生轮回,主张个人精神与宇宙的统一等。"婆罗门教更名为印度教。

这项改革其实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妥协策略。新举措契合了社会心理,赢得社会广泛认可。很快印度教如春风吹满印度大地,而佛教则直接被KO,从此一蹶不振……

2.佛教被其他众多宗教打击

佛教在印度遭受多次打击,不止来自印度教。伊S兰等宗教的竞争,异教徒的清洗等等。

印度史就是一部被侵略和分割史,曾遭受过十几次外族入侵,三哥好像从没有打赢过。波斯入侵,中亚入侵,马其顿入侵,突厥入侵,蒙古入侵……被英国殖民……

随之带来的就是各种宗教的入侵,比如波斯人的伊S兰教,欧洲人的基督教。

本就长期饱受印度教打击的佛教,被其他宗教一次次蹂躏、分解,佛教扛不住了。

真正的苦行僧

3.佛教不适合印度国情

印度种姓制度根深蒂固,社会等级森严。种姓分四个阶梯,三哥分三六九等,还有更悲惨的"贱民"。这些等级习惯已形成全民观念,印度法律废了除种姓制,根本无法改变现实。

印度男尊女卑问题严重,女性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很低,就像是男人的附属品。

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印度高种姓手握绝大部分社会资源,谁和你低种姓众生平等?印度是男权世界,三哥和三嫂平等,扯犊子呢?

印度的文化、民风、观念等,都和佛教主张相背,佛教不适合印度国情。所以佛教在印度就是路人甲的角色,有时连台词都没有。

小编陈词

佛教虽发源于印度,实际印度早就没多少人信佛教了。佛教徒只有印度全国人口的0.7%左右,可谓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佛教和印度教尖锐对立了2500多年,历史上又多次被其他宗教入侵和分解,而主张众生平等的佛教,本身根本不适合等级森严、男女不公的印度国情。

就是这样,印度三哥折腾出来了佛教,又把佛教折腾丢了。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佛教起源于印度,把佛教发扬光大的是我们。最终广有佛缘的是东亚和南亚地区。阿弥陀佛。

僧人为什么要“过午不食”,对身体会有何影响

过午不食,其实是佛陀时代,佛陀对于出家人的要求。

在律部中,这个名词准确说是“不非时食”。

不非时食,包含了从当天正午之后,到次日天明之前,不吃任何东西。

过午不食的来由

如果读过《阿含经》系列,就知道佛陀的制戒,大多有某个具体缘由。

“过午不食”,也有。

在佛陀时代,比丘们一开始还是可以下午、黄昏去乞食的。

但后来发生了一件事,佛陀便制定了戒律。

《增一阿含经》记载,当时有一个长老,叫做迦留陀夷。这位长老,经书记载,“颜色极黑”,就是皮肤很黑。一次,他在“天色暗冥”之后,进城托钵乞食。

这次,他乞食到了一户人家。这户人家的主妇,正好怀着孕。印度的传统,是将供养食物给沙门视为一种福德。一听说有沙门在外乞食,这位女主人就十分欣然地拿着食物出来了。

没想到此时突然大雨倾盆,雷鸣闪电。一道闪电下,恰好照见了迦留陀夷长老极黑的脸。主妇没有做心理准备,被吓得大声惊叫“鬼呀!有鬼呀!”,而经这一吓,动了胎气,腹中的胎儿竟然流产了。

因为这个缘故,再综合其他的几件事——有比丘去城中观看节日表演,黄昏才回来;再加上当时的婆罗门、印度教徒奉行“过午不食”,讥笑说,“我们都不吃夜饭,这些佛教比丘反而吃”——佛陀便制定了“过午不食”的戒律。

过午不食的好处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写道:一、食欲少,能减低男女爱欲之心。二、能得身心轻安,让肠胃得到适当休息。三、易入禅定(梵语dhyana)。四、有更充裕的时间可修行悟道。五、欲得解脱(梵语vimokso),食欲必然净化故。六、三世诸佛皆依过午不食。汉地寺院为什么有晚饭?

在印度,因为天气炎热、自然作物丰富,僧人摄取中午一顿,其后一直打坐,对身体影响不大。

(印度高温可达四十多度,想想看我们在三十多度的夏天就已经“苦夏”,吃得少,以水果蔬菜为主,就能理解。)

但汉地寺院,有劳作的传统。

一句禅宗话叫做“一日不劳作,一日不得食”。

在过去的年代,很多寺院处于偏僻的地方,开荒、种地、收割全靠僧人。

因为劳动量大,对热量的需求也大。晚上一般都得吃一顿,否则扛不住。所以在多数寺庙中会提供,但名为“药食”——这不是满足口腹之欲,是治病的药。

藏传佛教,因为西藏气候严寒,加上僧人辩经、法会等也很消耗热量,所以也没有一概持“过午不食”。

但尽管如此,无论汉藏,持过午不食戒的僧人为数也仍不少。

请问佛教中佛说头疼,是因为上辈子敲木鱼对不对

并非如此,圣典中记录了佛陀头疼的原因:

据说,我们的菩萨过去有一世曾投生为渔村里的一个渔夫。有一天,他和渔夫们去到杀鱼的地方,当天渔夫捕了很多鱼,菩萨看见那些鱼被杀时感到很高兴,同去的人们也感到很高兴。

菩萨因该不善业而在以后的轮回中堕落四恶趣受了很多苦。到了最后这一世,菩萨和当时的那些渔夫一起投生为释迦族人。即使成为佛陀,仍然因为当时的不善业,在将近八十岁的时候,遭遇自己的祖国释迦国被灭亡、自己的亲族释迦族被屠杀而感到头痛。

关于佛陀的故乡释迦国遭灭亡的故事,还得追溯到佛陀年轻的时代……

在沙瓦提城,大高思叻王的儿子名叫巴谢那地王子(Pasenadikumàra),因想要学习技艺而到答格西喇(Takkasilà)拜师。学成回国后,父王看见儿子学艺有成而感到高兴,把他灌顶立为国王。

有一次,巴谢那地王听了导师说法,想和释迦族联姻,心想:“我想要让比库僧团和我建立亲密的关系,我该怎么做呢?对,可以让正自觉者亲戚家的女儿嫁给我,当我们生育有儿女后,他们会因我的那些姑娘和将出家为沙马内勒(sàma?era)的儿子而说‘这位国王是正自觉者的亲戚’,这样那些比库就有机会经常到我这里来了。”

于是,巴谢那地王派人送信到释迦族那里:“请把一位姑娘嫁给我。”

释迦族人问:“您要娶哪一位释迦族姑娘?”国王派遣使臣说:“你们选中后迎请过来。”于是使臣前去释迦国寻找姑娘。

因为释迦族的祖先曾留下一个族规:为了保持释迦族血统的纯洁性,释迦族人不娶外族女子,本族女子也一律不外嫁。所以,左右为难的释迦族人集会商量:“巴谢那地王是我们的对手派,如果不送个女子给他,他将会来消灭我们,但是他又不属于我们释迦族人,该怎么办呢?”

这时,释迦王大名(Mahànàma)说:“我那里有个我和女奴生的姑娘,名叫瓦思帕公主(Vàsabha-khattiyà),长得很美丽,我们可以把她嫁给巴谢那地王。”

释迦族人商议决定后,对使臣说:“很好,我们将会把国王的女儿送过去。”

“是哪位姑娘?”

“她是正自觉者叔叔的儿子大名释迦王的女儿,名叫瓦思帕公主。”

使臣们回去报告巴谢那地王,国王吩咐说:“如果是这样就很好,应赶快迎娶过来。不过,公主有很多也是假的,甚至可能会把女奴的女儿也送过来。你们再去一趟吧,让她和她父亲一起用同一容器进餐。”

巴谢那地王为什么会这样要求呢?难道父亲不会和自己的女儿一起用餐吗?这和印度的种姓制度有关。

印度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实行极不平等的种姓制度的国度,婆罗门贵族把社会划分为从高到低的四个种姓:

1.婆罗门(梵bràhma?a):即祭司和学者阶层,掌握宗教、祭祀、文化教育和各种知识学问。

2.刹帝利(梵kùatriya):王族和武士阶层,掌握国家领导权和军权。

3.吠舍(梵vai÷ya):普通市民,广大的农民、商人和手工业者。

4.首陀罗(梵÷?dra):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地位低下,主要从事农、牧、渔、猎等被认为是低贱的职业。

不同种姓之间等级森严,不能互相通婚、一起用餐等。如果不同种姓的人通婚所生的孩子,将被认为是贱民(Dalit),是不可接触的人,他们毫无社会地位,被排除于种姓以外。

大致了解了印度的种姓制度,我们知道作为刹帝利大名王和女奴所生的这个瓦思帕公主其实属于贱民。

话说使臣又去到释迦国,对大名王说:“大王,我们的国王想请您和您女儿一起吃饭。”

大名王说:“好的,亲爱的。”

大名王把瓦思帕公主化妆打扮一番后,在自己吃饭时召唤她来坐在一起吃,并有意让使臣们看见后,才把公主交给他们。

使臣们带着瓦思帕公主回到沙瓦提城,并把所看到的事情报告国王。国王感到很满意,专门安排了五百个宫女给瓦思帕公主,并把她立为第一王后。

不久之后,她便生了一个金色的儿子。

到了孩子命名仪式那天,巴谢那地王把孩子送到他爷爷太上皇那里说:“这是释迦王的女儿瓦思帕公主所生的儿子,我们想给他起个名字。”

不过,接受这件差事的大臣有点耳聋,他去到后把国王的意思禀报给太上皇,太上皇听了说:“瓦思帕公主即使不生儿子也胜过所有人,现在她将成为国王的最宠爱。”

耳聋的大臣把“宠爱(vallabhà)”误听为“维毒哒跋(vió?óabha,vi?a??bho)”,于是回去禀报国王:“大王,我们的王子起名叫维毒哒跋。”

巴谢那地王心想:“自古以来我们家族的血统都很高贵,就以这个作为名字吧!”于是将小王子命名为维毒哒跋。

后来,巴谢那地王为了让导师喜欢小王子,就在他还是小孩的时候就立为将军。

他从小就受到王子应受的尊贵待遇。小王子长到七岁时,见到其他王子的外公家都会送来大象玩具、马玩具等礼物,于是问母亲说:“妈妈,其他王子的外公家都会送来礼物,为何我什么东西都没有呢?你是否没有母亲、没有父亲?”

瓦思帕公主欺瞒他说:“亲爱的,你的外公释迦王住得很远,所以他们没有送任何东西来。”

到十六岁时,王子又吵着说:“妈妈,我想去外公家看看。”

“够了,亲爱的,为什么要去那里呢?”

即使瓦思帕公主一再阻挠,王子还是坚持要去,最后母亲不得不答应说:“好吧,那你就去吧!”

王子报告父王后,和一大群随从离开。

瓦思帕公主在他们到达之前就送信给释迦族说:“我在这里住得很快乐,请不要给小王子遇到任何障碍。”

释迦族人得知维毒哒跋要过来之后,商量道:“我们不能礼敬他。”于是把比他年轻的王子全部派送到各地去。

释迦族人聚集在咖毕叻瓦土城(Kapilavatthu)的集会厅,王子去到后站在那里。他们对王子说:“亲爱的,这是你的外公,这是你的舅舅。”并叫他礼敬。

他走过去逐一礼敬了所有人,却不见有一个人礼敬自己,问道:“为什么没有人礼敬我呢?”释迦族人说:“亲爱的,比你年轻的王子都到外地去了。”并叫他恭敬比他年长的。

维毒哒跋王子在释迦国住了好些日子后,和一大群随从离开了。

他们离开后,有个女奴在集会厅里一边用牛奶水清洗王子坐过的坐板,一边诅咒、恶骂道:“这是瓦思帕公主女奴的儿子的坐板。”

当时正好有个人忘了拿自己的武器,折回去取时听到诅咒维毒哒跋王子的骂声,问明原因后得知原来瓦思帕公主是大名释迦王和女奴所生的。他回去将此事告诉军队中的士兵,于是瓦思帕公主是女奴的女儿的消息就在军队中迅速传扬开来。

维毒哒跋听了之后非常恼怒,发毒誓道:“他们竟然用牛奶水清洗我的坐板,等我登基做王之后,我将要用他们喉咙的血来清洗我的坐板!”

到了沙瓦提城后,大臣们把这件事的经过报告给巴谢那地王。国王开始憎恨释迦族人:“你们竟然把女奴的女儿嫁给我!”并把对瓦思帕公主和她儿子的待遇收回,只用女奴和奴隶的待遇来对待。

过了好几天,导师来到国王的住处,坐在敷设好的座位上。巴谢那地王前来顶礼后,抱怨说:“尊者,据说您的亲戚把女奴的女儿嫁给我,我把她连同儿子的待遇都收回了,只用女奴和奴隶的待遇对待他们。”

导师说:“大王,释迦族人这样做是不恰当的,他们应该把相同出身的女子嫁给你。但是大王,我说那位瓦思帕公主仍然是王族的女儿,她也曾经在王族的家中获得灌顶。维毒哒跋也是由王族所生的,为何要以母亲的种姓来对待他,只应以父亲的种姓作为标准。

过去很久以前有位名叫咖特哈莉(Ka??hahàrikà)的贫穷女人,因为有智慧而被册封为第一王后,而由她所生的王子后来做了统治十二由旬的巴拉纳西国(Bàrà?as?)名叫咖特瓦诃那(Ka??havàhana)的国王。”并讲了《咖特哈莉本生》。

巴谢那地王听了导师说法后,对“只应以父亲的种姓作为标准”感到满意,于是把瓦思帕公主和她的儿子恢复到原先的待遇来对待。

后来,由于一个宫廷阴谋,巴谢那地王把他的军队统帅般图叻将军(Bandhulasenàpati)以反叛国王罪误杀了,事后才发现这位将军是无辜的。也许是为了弥补这个过失,国王把般图叻将军的外甥长作行(D?ghakàràyana)立为将军,接掌他舅舅的职位。没想到长作行却是个猜忌心和报复心极强的人,他因其舅舅被处死而耿耿于怀,一直寻找机会报复。国王也自从得知般图叻将军被无辜处死时开始,一直懊恼不已,闷闷不乐,感受不到国王之乐。

有一天,导师住在一个叫美达鲁巴(Medà?upa)的释迦族小镇。巴谢那地王去到那附近一处安静的地方后想起了佛陀,于是带着长作行在日暮时分前往拜谒佛陀。到达佛陀居住的僧园后,国王把五个国王的象征(王冠、宝剑、华盖、拖鞋和牦牛尾拂)交给长作行,然后独自走进佛陀所住的香室,充满敬意地用头顶礼、用嘴亲吻、用手抚摸跋葛瓦的双足,一切如《中部·法洁地经》(Dhammacetiyasutta)中所说。

长作行在巴谢那地王进入香室和佛陀谈话时,见到报复时机成熟,于是拿了那五个国王的象征后,回去沙瓦提城扶立维毒哒跋为王,只留下一匹马和一个随侍的妇女给国王。

国王和导师愉快地谈话后,礼敬导师出来,却不见了长作行和军队,问那个妇女,听了事情经过后说:“现在我只有一个人,不适合回去自己的国家,我要去王舍城我外甥那里,到时再一起回去夺回我的王位。”

于是巴谢那地王前往王舍城,准备向他的外甥未生怨王求助。可是当他到达王舍城时天已经黑了,城门早关闭,只能在城外的一间厅堂里过夜。由于一路风吹日晒、奔波劳累,加上饮食不适,结果巴谢那地王半夜在那厅堂里驾崩了。

到天亮时,那个妇女见到巴谢那地王已经去世,悲痛地哭泣说:“大王,高思叻国的人主啊,您竟然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地客死他乡!”

人们听到那妇女的哭喊声后报告未生怨王,未生怨王以盛大的葬礼处理了自己舅舅的后事。

维毒哒跋登上王位后,想起了他的怨敌,于是带领大军离开,浩浩荡荡向释迦国进发,准备杀死所有的释迦族人。

当天凌晨,导师在观察世间时见到亲戚族群的灭亡,心想:“我要为亲戚族群做些适当的事情。”导师在上午像往常一样去托钵,托钵回来后在香室中作狮子卧休息,到傍晚时分飞到空中,在靠近咖毕叻瓦土城的一棵无树阴的树下坐着。而在维毒哒跋国境的那边,有棵枝叶茂密的大榕树。

行走在军队前面的维毒哒跋看见导师后,走上前去礼敬说:“尊者,您为什么要在这么热的时候坐在这棵无树阴的树下?您坐到那棵枝叶茂密的大榕树下吧!尊者。”

“大王,愿亲族的荫庇变得清凉!”

维毒哒跋心想:“导师为了保护亲族才来这里。”礼敬导师后班师回去沙瓦提城,导师也回去揭德林。

不久,维毒哒跋又想起了释迦族的侮辱,第二次带兵前往,又在那里见到导师后回师。

维毒哒跋第三次出师前往时,又在那里见到导师后再次回师。

维毒哒跋仍然对释迦族的侮辱怀恨在心,在第四次带兵前往时,导师观察了释迦族人过去世之业,知道他们过去世有一天在河中投毒杀鱼的恶业是无论如何也无法逃脱的,于是第四次就没有再去阻止了。

维毒哒跋决定灭掉释迦族而率领大军前往。但正自觉者的亲族是不杀生的,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会杀害其他的生命。释迦族人想:“我们都是练就一身好武艺、好箭术的弓箭手,但我们不可能为了自己而夺取其他的生命,现在就让我们展现自己的身手来击退他们。”

释迦族人在当时的印度是以精湛的箭术著称。他们带上武器前往迎接战斗。他们把箭射向维毒哒跋的军队中间,但是箭只是从他们的盾牌和耳边的缝隙中间穿过,却不会伤到任何一个人,可见释迦族人的箭术是多么的高明。

维毒哒跋见到如雨点般的箭射过来后大吃一惊:“不是说释迦族人不杀生的吗?他们怎么还是射杀我们的人?”回头想撤退。

当时有个人问:“主公,您为何撤退呢?”“释迦族人在射杀我们的人。”

“我们的人一个都没有被射杀,不信您就数一数吧。”维毒哒跋数过后,发现真的没有一个人被杀。

他从那里又掉头回去,并下令说:“凡是承认自己是释迦族的,格杀勿论!不过,站在我外公大名释迦王面前的,就留他们的性命。”

维毒哒跋的军队如潮水般攻进释迦国的咖毕叻瓦土城,并大肆屠杀。释迦族人被集中在一起屠杀,他们由于找不到可以抓住的东西,一部分人咬住草,一部分人抓住芦苇站着。当他们被问及“你们是不是释迦族人?”时,他们即使被杀也不会说虚妄语。于是,咬住草站着的释迦族人回答说:“不是释迦族,是草。”(nosàko,ti?aü)抓住芦苇站着的回答说:“不是释迦族,是芦苇。”(nosàko,na?o)那些咬住草站着的被称为“草释迦”(ti?asàkiyà),抓住芦苇站着的被称为“芦苇释迦”(na?asàkiyà),他们全都被残忍地屠杀了,只有逃到大名释迦王面前站着的那些人才保住了生命。

维毒哒跋连还在喝奶的婴儿也不放过,一个不留地屠杀后,将尸体拖到罗希德河(Lohitanad?)边,用他们喉咙的血来洗坐板。释迦民族就这样被维毒哒跋灭绝了。

维毒哒跋将大名释迦王抓住后返回沙瓦提城。到了吃早餐的时候,他走下一个地方,拿出食物召唤外公:“我们一起吃早餐。”

由于种姓思想,王族即使丢弃生命也不会和女奴的儿子一起用餐,所以大名王看见一口池塘后说:“我的种姓被沾污了,我想先洗个澡,亲爱的。”

“好啊,外公,洗吧!”

大名王心想:“我不和他一起用餐将会被杀,就让我自己死吧!”

于是大名王把头髮散开,在头顶上打了个结后,用头髮缠住脚趾头后潜入水中。因为他的功德威力,连龙宫都变得热起来,龙王观察后知道是大名王,走到他跟前,让他坐在自己的颈背进入龙宫。于是大名王在那里住了十二年。

维毒哒跋坐着等了很久不见大名王上来,着急地说:“我的外公怎么还没有上来?”于是派人下水寻找,可是用灯光在池中找了很久,连人影也找不到,只能继续前行。

他在夜晚时分到达阿吉勒瓦帝河(Aciravat?)后,吩咐军队就地驻扎。一部分军人把帐篷驻扎在河中央的沙地上,一部分军人把帐篷驻扎在河边的陆地上。驻扎在河中央的军人当中有些过去没有造恶业,而驻扎在河边的军人当中有些过去曾造过恶业,结果这些人都因为驻营睡觉的地方有蚂蚁爬出来而无法好好休息。那些不曾造恶业的军人便搬到河边高地上去睡,而那些过去曾造恶业的军人则搬到河中央的沙地上去睡。半夜时分,天上起了大云,下起暴雨并导致山洪暴发,把在河中央的维毒哒跋和他的军队一起冲进大海,被鱼吃掉。

人们议论纷纷:“释迦族人死得不应该,他们这样残酷地杀死释迦族人不应该。”

导师听到人们的议论后说:“诸比库,如果只是从这一期的生命来看,任何的释迦族人像这样惨死都是不应该的。然而,释迦族人只是在承受和他们过去所造过的恶业相应的果报而已。”

“尊者,释迦族人过去世曾做过什么?”“他们所有人曾经一起往河里投毒。”

又有一天,比库们聚在法堂中一起谈论:“维毒哒跋这样屠杀释迦族,还没有达到自己欲望的巔峰,就被冲进大海并被鱼吃掉了。”

导师来到后问道:“诸比库,你们聚集在这里谈论什么?”

他们回答:“我们谈论这样……。”

导师说:“这些众生还没有达到欲望的巔峰,死神就像大洪水冲走沉睡着的村庄一样抓走他们,并使他们命根断绝后沉入四恶趣的大海中。”

然后,导师说了这样的偈颂:

Pupphànihevapacinantaü,byàsattamanasaünaraü;

Suttaügàmaümahoghova,maccuàdàyagacchati.

“如采摘花朵,心执著之人,

如洪冲睡村,被死神抓走。”(Dhp.47)

《本行》圣典在谈到佛陀的观杀鱼宿业和头痛馀报之间的关系时,以偈颂说道:

“我在渔村,曾为渔童,

看见杀鱼,产生愉悦。

以该业报,我遭头痛,

维毒哒跋,杀诸释迦。”(Ap.1.39.86-87)

为什么王阳明晚年会批判佛道两家,他的心学是有什么缺陷

缺陷太大了,心学在主流学界根本上不了台面,民间对心学倒是有很多意淫,比如一生俯首拜阳明,还有《明朝那些事》的作者当年明月对王阳明的推崇。为什么心学在主流学界不受待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心学是形而上学,根本就不适合世俗化,世俗化的结果太可怕,容易走歪路,明朝就是最好的例子

心学根本就比不上道家和佛家,甚至连儒家都比不上,具体原因我下面会分析

先看一下明朝遗民对明朝灭亡的总结,很多遗民都认为明朝的灭亡离不开心学的兴起:王夫之痛斥陆王心学是误国之学、亡国之学,王守仁为“祸烈于蛇龙猛兽”(《老子衍·序》)。黄宗羲也反对理学家的空谈。顾炎武痛斥王阳明学派“置四海之穷困不言,而终讲危微精一之说”(《亭林文集》卷3,《与友人论学书》),致使社稷倾覆。说到底很多人都觉得心学只会谈心性,但在具体生活中到底应该怎么做,王阳明却一个字都没提,以至于到明朝中晚期心学走向歪路,就是心里想什么就做什么,从心所欲不管规矩,发展到最后整个社会道德急剧滑坡,忠义廉耻全都没了,还迎来了性解放,明朝后期的春宫图,小黄书是最多的,大名鼎鼎的《金瓶梅》就是出自这一时期,这本书也反应了明朝当时的社会状况,全书没一个好人,社会腐化可见一斑,最后明朝灭亡的时候官员们在忙着敛财站队,老百姓在造反,没有几个人心疼。对比宋朝灭亡时的崖山之战,明朝时期的读书人比宋朝的骨头软多了

最后说一下自己的分析,中国三大宗教,世俗化最成功的就是儒教,就是教你怎么做人,怎么求取功名,成为人上人,虽然很多人嘴上骂儒家,但他们的身体却在不自觉的按照儒家的意思去做,儒家对中国人影响最深,我就不多说了。道家是离世俗最远的一个宗教,道家有一点和心学很像,就是大谈无为不谈实际,也属于形而上学,历史上道家也走过歪路,魏晋时期一大帮才子全都归隐山林不问世事,一天到晚就是坐而论道不干正事,把无为理解成了啥事都不干,这样肯定是不行的,不过道家还算是有觉悟,知道自己不适合世俗化所以就不传道了,乱世的时候就出来帮帮忙,盛世的时候就归隐。再看佛家,佛家是包罗万象,什么都讲,不同的经书对应不同层次的人,你有什么样的觉悟就看什么样的佛经,佛教以次第而分,从精深处说是得道天成的道法,从浅义处说是导人向善的教义,从众生处说是以贪制贪、以幻制幻的善巧,虽不灭败坏下流,却无碍抚慰灵魂的慈悲。说了这么多大家也看出来了,儒教成为国教不是没有原因的,它符合人性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心学直到现在也没有搞清楚自己的定位,王阳明批判佛道两家的时候显然高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他以为所有人都能领悟到他心中所想的那个“心学”,他更不会想到他的心学居然走上了歪路,很多人说日本的明治维新有心学的功劳,你也不看看那人是什么段位,同样一本书,有的人看一遍就能领悟,有的人看到死也领悟不了还容易走火入魔,说到底心学根本就不适合世俗化

好的宗教它一定是普世的,它可以让普通人一看就懂,而不是只有一大堆道理让人看的云里雾里,类似论语它可以直接告诉你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做人做事,怎么学习,怎么交朋友,怎么对待尊长,告诉你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还有地藏经它可以直接告诉你做哪些事会有好报,做哪些事会下地狱,这些宗教都有一套行为准则告诉普通人哪些事应该做,哪些事不能做。这就是心学最大的缺陷,它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没有一个正向的衔接,你怎么做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对心学的理解,你解解错了也不会有一个行为准则对你进行约束和纠正,正是因为没有约束,所以更容易走歪路,这也是心学最诟病的地方,只谈道理不谈实际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请问佛教中佛说头疼,是因为上辈子敲木鱼对不对和佛教为什么不建议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老人说 孩子若有这两个特征,说明你把孩子培养得很好,要恭喜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oku6.com/12/10321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