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有人说现在的新诗已经死了,你怎么看新诗真死了吗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有人说现在的新诗已经死了,你怎么看新诗真死了吗的知识,包括为什么不建议学新诗呢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 有人说现在的新诗已经死了,你怎么看新诗真死了吗
- 我一直提倡新诗也要有韵,为什么有那么多诗人并不认可呢
- 我们已经不再用文言了,那为什么学古诗多于学新诗呢
- 为什么有人不喜欢按平仄韵律创作诗词呢他们真的会写格律诗词吗
有人说现在的新诗已经死了,你怎么看新诗真死了吗
新诗,就在于新,从“五四”运动至今才不过10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孕育期,连婴儿期都算不上,已经出现了藏克家、艾青、徐志摩、贺敬之、北岛、顾城、海子、余秀华等优秀诗人,新诗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说新诗已死,那是文化短见和无知。
一、现代新诗与传统旧体诗相比,有如下明显优势势:
(一)大众化,参与人员空前,再无任何身份局限,完全突破知识分子的狭窄范围。余秀华的崛起,就是新诗大众化的里程碑。
(二)通俗化,与议论文、散文、小说、杂文、词赋等所有文章载体串通,情感天地广阔,不受任何格律限制。
(三)生活化,爱情诗,校园诗,青春诗,农民工诗,军营诗,乡村诗,都市诗,生活特色非常鲜明。
(四)娱乐化,没有成形,但趋势明显。比如,今日头条里有大量这方面的诗人
(五)商业化,没有成形,但趋势明显。广告需要,促进商业诗的发展。
(六)政治诗,主要有三类,一类是革命红色诗,艾青是代表;一类是体现在哲理性方面,北岛是代表;一类是批判式,以朦胧体来表达,海子就是这类诗体的里程碑。
二、新诗的幼稚
(一)没有完整的新诗理论体系。
(二)没有新诗文学大师,海子只是新诗的重大开拓者,但语言表达的韵律混乱,严重地影响了海子诗作品的传播。
(三)把新诗等同于外国的诗。其实,中国新诗是旧体诗基础上发展起来,又受外国诗深刻影响的新形诗,与泰戈尔、普希金等外国诗相比,是有本质区别的。
(蒋荣清,2019.11.7)
我一直提倡新诗也要有韵,为什么有那么多诗人并不认可呢
提诗要不要韵这个问题真有些好笑,诗文区分简单,大家都明白。有韵的、语言精炼的是诗,否则就是文。你不想押韵你作文好了,干嘛非要将一般文体往诗里蹭呢?
就象我本人,就一普通爱好者,也没多少文化,我当然就老老实实做一个普通爱好者,决不会往专家学者里面蹭。就算蹭进去了,没那个金刚钻,到处闹笑话,得不到认可,到头来还不是自取其辱?我可没那个脸。
民国军阀张宗昌同学发迹了,看到那些文化人牛皮哄哄,甚是羡慕,因此也凑个四言八句,混个文化人装装逼:
远看泰山黑乎乎,
上面细来下面粗。
有朝一日倒过来,
下面细来上面粗。
虽然人家写出来的东西不咋地,也就等同一段废话,但人家至少在形式上还象诗,也押韵,还朗朗上口,不但连打油诗都没混上,还贻笑百年(主要是名气大了,不然贻笑大方都混不上)。
可某些同学连四言八句押韵都不要了,硬是要将一些口水废话砌成某种形状,冠以某某花体诗,也幸亏他们没有张宗昌那么大名气,不然的话,不但会贻笑万年,恐怕费尽力气挣来的名声也要随流水落花去了。
我们做事情还是量力而行为好,不要做不成某种东西,便要嚷嚷修改游戏规则,自创一套让别人跟着玩,要知道修改游戏规则这种事,不是一般人想改就改的,以前只有皇帝老儿做得到。
我们已经不再用文言了,那为什么学古诗多于学新诗呢
学古诗首先是中国文化的传承。学古诗让我们了解古代的历史文化人文环境,也让我们知道古代的政治军事国防宗教民生。这些内容非常精练地浓缩在古诗里。这些在一些古代著作中也能看到学到,但在诗歌里就会更直接精炼的表达,大家读起来朗朗上口,易理解易记忆,更易传诵,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
第二,学古诗,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人文情怀和忧国忧民情操,直观了解当时古人的工作学习生活场景。激发当今我们的爱国爱家爱生活的美好情怀。
第三,古诗肯定是无数多,而能流传至今的也只是一部分,这一部分肯定是受大多数人推崇,肯定是非常优秀悠美的古诗。能给我们以美感,陶冶情操,能令人追古达贤,能崔人奋进。
我们现在的新诗肯定也有很多优秀的,表达当今社会的各种内涵。以后肯定也会成为古诗被后人传诵。
为什么有人不喜欢按平仄韵律创作诗词呢他们真的会写格律诗词吗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本人一直认为,不管是写古诗、近体诗还是现代诗,也不管是填词、作曲还是写赋,诗词的意境是灵魂,诗歌的格律是辅助。一篇很好的诗歌,只要能很好地将意境突出出来就行了,根据意境的需要,能讲究点儿平仄押韵就讲究,不需要讲究的就不讲究,只要能将意境写得充分生动,写成打油诗又有何妨?
从诗歌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诗歌的本意是平民化的,是比平常说话更生动更活泼更形象更能达意,一般人都看不懂理解不了的诗歌还算什么好诗歌?古代的《诗经》、《楚辞》和后来的汉乐府等诗歌,大部分都是从民间采集来的,都是当时的大白话,没什么娇揉造作,都是以景衬物直舒胸意,读来让我们不能不感叹那时的诗情歌意,我们无法超越。那时的诗歌就从不讲究什么平仄押韵,从不讲究工整对仗,都是随心意尽情触景而走,极尽淋漓酣畅,适当讲究对仗长短句,也是为意境服务的。只是到了魏晋南北朝以后,诗歌与平民百姓严重脱节,成了高门士族们歌咏风雅的专利,开始讲究起平仄押韵,开始推敲起句式的对仗工整,形成了所谓的近体诗,什么绝句律诗,条条框框,严束紧缚,词斟句酌,平民百姓真的很难懂很难会,成了可望不可及的上层文化。宋以后也是因为格律诗格式讲究太多,就摹仿写起了古乐府诗词,相对于格律诗来说,可长可短,松散了不少,平仄押韵也不太讲究了,但仍与平民阶层有一定距离。到了元、明、清朝,诗歌就进一步向平民化发展,出现了元曲、杂剧等,长期使用的文言文也向平民化发展,出现了以白化为主间杂文言的小说。民国以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开启了白话文运动,官方公文也以白话文为主,诗歌也以白话诗歌为主,产生了不少优美的白化诗歌,也出现了不少现代诗人。只是近来,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人民普遍文化素质的提高,在诗歌发展方面,出现了一种严重复古倾向,大有将白化诗体压制的感觉。网络上无论是联句对诗,必讲究格律押韵,不平仄押韵的联句、诗词,意境再好也会让那些深懂格律的老学究们嗤之一鼻,不屑一顾。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情况呢?原因很多。一是社会错觉。当前一言诗歌,必是唐诗宋词,似乎只有唐诗宋词才是诗歌,其他的《诗经》、《楚辞》大都诘屈聱牙,混沌难懂;白化诗歌,气势无力,平白无华。二是国家推动。中小学课本里,古代诗歌大都是唐诗宋词,而且近年各电视台大开诗词大赛节目,比赛吟咏背诵的大都是唐诗宋词,这就在无形中对格律诗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三是一些顽固专家学者的推崇。在一些诗刊杂志上,或一些诗词大赛上,一些诗词专家学者,对创作的近体诗,严格以平仄押韵格律要求,凡是不符合格律要求的,无论意境多么好,多么新奇,多么有魅力,他们都不予理睬,不予采用。更可笑的是有些人还提倡,写格律诗越有古意越好,越仿古越好,现代的一些交通工具、基础设施、网络通讯等等东西最好不要出现在格律诗中,否则就没近体诗韵味了。真不知这些人是怎么想的,如此他们为什么不出生到唐宋时期呢?那时触手可摸的可都是“小桥流水人家”了!四是个别觉得自己懂格律诗者的炫耀。个别人在学格律诗方面,确实下了一翻功夫,对格律诗的什么平水韵,什么平平仄仄格式,都有所了解掌握,因此就感到自己掌握了写作诗词的精华,对不按格式套路出句的诗作,指指点点,品头论足,以此显示自己高深的学问。自然他们也就非常坚持写诗必须讲究格律了,他们觉得不讲究平仄押韵的诗词,就不能称为诗词了。
不同的地区,方言语音不一样,尽管全国普及普通话,但各地音调的不同很难纠正,格律诗的平仄很难把握。诗歌的发展,最根本的就是用来表情达意的,没有浓情深意,真实感慨,写出来的诗词无论多么符合格律要求,也只能是无病呻吟,没有一点意境,很难流传的。同时,诗歌也要接地气,让平民百姓都能看懂,只有人人明了吟诵,诗歌才能有生命力,才能为广大平民百姓所接受,才能很好发挥诗歌的作用。诗歌在平民化的基础上,也要适当赋予一些文彩。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在写近体诗的时候,在意境需要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讲究些平仄对仗,以达到语句的抑扬顿挫,使意境表达得更淋漓尽致,更有气势,更有魅力。(以上拙见,愿接受师友们的批评指正。)
有人说现在的新诗已经死了,你怎么看新诗真死了吗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为什么不建议学新诗呢、有人说现在的新诗已经死了,你怎么看新诗真死了吗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oku6.com/12/115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