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错了事,老是不改,要不要打,为什么

孩子跌倒了,家长扶还是不扶 看各国妈妈反应

今天给各位分享孩子做错了事,老是不改,要不要打,为什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为什么不建议轻生孩子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孩子做错了事,老是不改,要不要打,为什么
  2. 孩子七岁,因为学习说想去死,我该怎么教育孩子
  3. 你认为家长应不应该打孩子,为什么
  4. 为什么“乖”孩子容易自责、自残、自杀

孩子做错了事,老是不改,要不要打,为什么

对于孩子做错了事,老是不改,我建议家长先不要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问题:一、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思维特点。二、了解孩子老做错事背后的真实原因。三、根据年龄特点和具体事件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法。

讲一个真实案例:

隔壁老王是某单位的部门领导,精明能干、待人谦和,唯独对自家的14岁的儿子毛毛头疼不已。

每次见到儿子,都跟炸了毛的狮子一样,简直判若两人。

在毛毛小的时候,只要做错事,老王就训斥;在孩子越长越大时,老王的吼叫不管用了,就开始上手。因为他信奉“棍棒教育”。

结果呢,在孩子12岁时,父子俩就经常上演“拳击大赛”,大都是一方失败,另一方也没占到什么便宜。

有句古话:棍棒底下出孝子。

棍棒教育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成效,却会给孩子留下长久的阴影。

一、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思维特点

人之初,性本善。没有哪个孩子生下来就调皮捣蛋。

还记得,我们对刚生下来的宝宝的印象吗?可爱、好玩,肉肉的额,想摸又不敢摸。就算他从早到晚扯着嗓子哇哇直哭,我们也不会说孩子调皮,只会说孩子是不是不舒服了,得找个医生问问。

现在呢,孩子做错事情了,我们每次以我们的标准来认定他老是不改,就想动手。有没有考虑到孩子为什么不改,是不是心里不舒服,是不是得请教专业人士。

很多人在孩子3岁之前甚至6岁以前做错事的时候,都认为孩子小,不用理他,大了就好。熊孩子就是这样被熊家长养成的。孩子小,真的什么都不懂吗?

几十天的宝宝吃奶粉时,被热的奶粉烫过一次,下次在喝时,就会用嘴巴不停的试。反复几次,直到喝到嘴巴里的奶粉不烫时,才会咕噜咕噜快速吃奶粉。

下面我简述下2-3岁孩子的特点:

思维特点:想象和现实易混淆;把身边的万物都看作是有生命有感情的;属于直觉行动思维,只对身边的事物感兴趣。

行为特点:不会拿勺子、拿茶杯,但是不愿意接受帮助;喜欢玩玩具,但是不会收拾;不会物品归位等。

二、了解孩子老做错事背后的真实原因

晚上吃饭时,4岁的苗苗将妈妈盛给自己的鱼汤,全部倒给了君子兰。

妈妈一看,辛苦熬了一下午的汤白费了,养了几年的君子兰死了,瞬间火冒三丈,将苗苗痛打了一顿。然后打电话,将苗苗奶奶叫回来了,这么调皮的孩子实在是让人生气,计划送到奶奶家住一段。

这是苗苗一周内浇死的第四盆花了。

在奶奶的安抚下,苗苗哭着说出了背后的原因:“她浇的都是妈妈最喜欢的花草。听妈妈说鱼汤有营养,她想让它们增加点营养,让它们长的快一点,妈妈也会更开心。”

其实孩子在被打第四次后,也没弄明白“妈妈为什么打她”。

听了孩子的话,苗苗妈瞬间抱着孩子,非常自责的哭了起来。

通过这个小事例,大家还觉得孩子只是调皮吗?真的只是屡教不改吗?错在哪呢?

孩子的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美】珍妮·艾里姆

万幸的是,妈妈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马上和孩子道了歉。随后在教育孩子当中,妈妈肯定不会依个人想法认定孩子不听话,随意打骂。这是一个觉醒了的妈妈。

三、根据年龄特点和具体事件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法

对于反复犯错、不知悔改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去学习他的年龄特色,然后去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最后才是采取措施。

比如:一个2岁的孩子,反复扔玩具,在你批评后,绝对是死不悔改。因为他正在度过手臂敏感期,以及通过重复扔东西判定自己与空间之间的关系。成人不仅不能阻止,还陪着孩子一起安全的扔、有趣味的扔。直至这个敏感期过去,他对这类游戏厌烦。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犯错不可避免,作为父母,有责任帮助他明黑白、知对错。我一般会这样做:

1.在他第一次犯错时,我会找他聊天,告诉他那样的行为是不对的,做个提醒。比如:人没有到齐,自己去抓饭。

2.关于危险的事情,我会批评他。比如:在火炉子旁走来走去。

3.同一件事情,反复出错,我会冷处理,让他站墙边思考。比如:多次玩水,弄湿衣服。

4.如果出去玩时,多次没有把骑出去的车子骑回来,我会停止他骑车,或者取消他的部分权利,让他付出代价。

5.最后才是动手打,也仅限于打屁股。

管孩子,就是教育孩子,让孩子在鼓励和批评的相互作用中,健康成长。

盯着孩子身上的“亮点”,常使用鼓励教育,会让孩子越来越听话,也越来越自信。

使用的多了,会让孩子活在“我最棒”的幻想里,不能连接现实,遇到挫折就过分自责,太脆弱而经不起风雨,没有韧性。

批评教育:在一次考试中,小明考的不好,被妈妈像唐僧念经似的批评了一个周末。下一次,他就会想,我要好好学习,一定不能让妈妈再批评我而错失了出去和小伙伴玩的机会。

他学习的动力因为反复批评而变了。这改变了我们批评他的目的。

因此,批评、惩罚不可多用,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当孩子一直朝着反方向去走,成人后,他就习惯了迎合,忘了本心。这不是教育的目的。聪明的家长,对孩子往往是鼓励多于批评。

综上所述:孩子做错了事情,打是最快速的解决办法,却治标不治本。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愿我们都能跟着孩子一起成长,做智慧父母,科学育儿。

孩子七岁,因为学习说想去死,我该怎么教育孩子

不要硬来!小孩可能是,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得到过乐趣,或者是一种很差的印象!要因势利导,先让他(她)玩,慢慢通过适当的时机,适当的方式,告诉学习的重要性,让其自己明白过来!另外,要对孩子的每一点进步,要及时加以鼓励!哪怕是很不起眼,与学习关系不大!就是要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其知道,自己也能干好别人能干的事!需要过程,需要耐心,急不得,更是粗暴不得!

你认为家长应不应该打孩子,为什么

当今社会,在孩子教育方面,家长们都有许多不同的教育方法,成效也各不相同。其中一些家长或因子女学习不好,或因孩子在学校犯了错误等情况,经常会使用“打骂”这种办法以求解决问题,其理论根基大概就是“不打不成人”的中国千年的教育孩子的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尤其是面对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孩子,我想说,尊敬的家长,请放下你手中的棍子!

——尊敬的家长,我想对你说:不要打骂孩子了,要尊重孩子成长的心理规律。

据资料表明:人有三个叛逆期,不同的叛逆期,有不同的个性发展、心理生理发育特点,父母应对的方法也要不同。2-3岁时,是人生第一个叛逆期,称“宝宝叛逆期”。6-8岁时,则来到人生第二个叛逆期,称为“儿童叛逆期”。12-18岁时,是人生第三个叛逆期,这是大家最常见熟知的“青春叛逆期。而14岁左右是青少年叛逆行为的高峰年龄。叛逆期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尤其是父母)的监护。他们反对父母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他们也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叛逆心理才因此产生,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是一种反常的心理。

相信不少家长也有这样的经历,孩子小学还好,到了初中(或高中)就像变了一个人,管不好也管不了,不听话,整日顶撞自己。学习成绩还不断下滑,每天被孩子弄的心力交瘁,苦不堪言。了解了以上这些孩子的心理状态。希望家长不要在孩子的叛逆期非打即骂,横加指责,这样会适得其反,甚至孩子出现过激行为。

——尊敬的家长,我想对你说:不要打骂你的孩子,打骂孩子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很容易自卑。

家长打骂孩子之后,表面上看,孩子似乎是听从了家长的“教导”,实际上,他的自尊心受到损害,产生自卑,有些父母是因为孩子在学校表现,或成绩不好而打骂孩子,这会让在学校本就不开心或压力很大的孩子,进一步的否认自己的努力。家长打我,加上老师白眼我,同学看不起我,思想压力加上皮肉之苦,“坚强”的意志也会被摧毁,孩子毕竟是孩子嘛,不自暴自弃那才怪呢,愿意继续读书那才怪呢!

——尊敬的家长,我想对你说:不要打骂你的孩子,你棍棒之下的孩子容易形成恐惧懦弱的性格。

害怕犯错或经常因为犯错而挨打的孩子,会养成不敢犯错的行为模式。驱动他们“行走”的动力,往往不是来自内心“去那里”,而是“哪里远离恐惧”。逃离恐惧,几乎是他们心灵的全部。自然无暇思考什么是自己的方向,什么是自己的喜好。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之下,学生如何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呢?试想一下,如果孩子经常挨打,时间长了,孩子一看到家长,甚至一提到家长,就会心有余悸,怕而远之。久而久之,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只会乖乖服从。那么,在这种不良的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怎能不恐惧、懦弱呢?一个心理恐惧、懦弱的孩子,以后在社会上怎么能有所担当呢?

——尊敬的家长,我想对你说:不要打骂你的孩子,在你的威吓下孩子会感到压抑和孤独。

父母经常打骂孩子,会让孩子感到孤独无助。经常被父母打骂的孩子,会表现出不自信,做事的时候,会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并且在家经常被父母打骂的孩子,时时在错误的旋涡里挣扎,他们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自感“低人一等”,总会出现“什么也不如别人”的心理。显得比较压抑、沉默。因此,不愿意和其他人进行交流,不愿意和同龄人一起玩耍,不愿意和老师互动,不愿意和家长沟通,性格上显得孤僻、难以接近,久而久之,可能会形成心理上的自闭,这样兴趣狭窄,行为刻板的孩子怎能适应以后开放型的社会呢?

——尊敬的家长,我想对你说:不要打骂你的孩子,这样会导致孩子谎话连篇。

在家经常被父母打骂的孩子,会慢慢形成说谎的习惯。由于经常动辄“猪脑袋”,要不就棍棒加身,孩子的身体受到了严重摧残,心理受到极大伤害,孩子为了规避不绝于耳的骂声和棍棒的袭扰,往往会说出一些欺骗父母的话,久而久之,就让孩子养成说谎的习惯。小考结束了,可以把60分说成了80分;甚至作业篇儿上家长签字也找同学的父亲替签。因为骗过一次,就可减少一次“灾难”,躲过一次,就免受一次皮肉之苦。这种强化作用使得孩子的说谎变得习以为常,构成恶性循环。很难想象,一个谎话连篇的孩子走进社会将会怎么样。

——尊敬的家长,我想对你说:不要打骂你的孩子,这样容易养成孩子暴躁、烦躁的性格。

一个家庭中,孩子的模仿心理极强,而最容易被孩子模仿的,就是这个家庭的情绪处理模式。在父母经常打骂孩子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下,孩子也无法从父母那里学会如何处理自身情绪,当然也无法合理地表达自身情绪,孩子自身的情绪当然也无法稳定。经常被父母打骂的孩子,容易表现为怨恨心理。由于父母非打即骂,会在孩子的心灵中形成一种错觉,弱者要服从于强者,暴力可以解决问题。认为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通过暴力的方式来得到解决。所以,孩子会慢慢养成脾气暴躁、牢骚满腹的性格。孩子什么事情都不愿与父母交流,有什么想法也不屑与父母沟通。因此与父母之间产生隔阂越来越深,鸿沟越来越大。情绪不稳定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容易变得喜怒无常,莫名其妙地惹是生非。这样的孩子很可能成为社会的绊脚石。

——尊敬的家长,我想对你说:不要打骂你的孩子,这样会使孩子产生固执和逆反心理。

经常被打骂的孩子容易固执。棍棒之下的孩子,与家长对立的情绪和逆反心理极强烈。有的孩子用固执的“闭口”来表示无声的反抗,有的孩子则以故意“捣乱”宣示有形的不满;更有甚者你说东,我往西,你说打狗,我撵鸡,故意和家长唱反调,让你心不疼肝疼;还有的孩子,父母宁打不屈,“意志”极为坚定;心里在想:看谁心疼?有的孩子则用离家出走、逃学、自杀来与家长对抗,你打我,我死给你看,看看谁痛苦!这样孩子变得越来越固执,越来越自私,越来越逆反。家长们,一个固执、自私、逆反心理极强的人以后怎么能融入社会呢?

——尊敬的家长,我想对你说:不要打骂你的孩子,这样会造成他们生理上的创伤。

大人的力量是远远高于小孩的承受能力的。管教孩子,古时师有戒尺,现今家有棍棒。每当孩子有错,则可一打再打,有打出哭泣的,也有打出悲剧的。事实上,我们听到的家长打孩子造成重伤、休克、甚至死亡的事件也不少吧?要知道,孩子的小身体是非常娇嫩的,又怎能够经得起成人的棍棒和拳头?气到肝疼时,请你抽支烟,想一想能不能用其他有效的方式平息你的“怒火”呢?

总之,家长打孩子后果严重,危害很大,是不应该的,也是不可取的。当然,孩子有了错误,我们可以惩罚他,管教他,约束他,可以用N种有效的方式教育他。如果我们真的希望孩子从错误中收获成长,“打骂”是最不奏效的方式,是离我们原本的目标越来越远的方式。

为什么“乖”孩子容易自责、自残、自杀

问题的原因就是在这个“乖”字上,是“乖”孩子与“不乖”的孩子相比,更容易自责、自残、自杀。而自责、自残、自杀却不是“乖”孩子独有的专利。这个问题要从“乖”来说起。

什么是“乖”孩子?我们说一个孩子很乖,一定是因为:这个孩子很听话,父母、老师的要求其都能满足,让孩子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让干什么就坚决不去干。这个“乖”孩子称呼是从满足他人要求的条件下产生的一个认可。(每个人都有被他人认可的需求)

当然这个认可是他人角度的认可,在这个条件下,会出现两种情况,一、受到他人认可的影响。二、不被他人认可影响。

一、受到他人认可的影响

这种情况就是孩子对“乖孩子”进行一个内化,自我认可为“乖孩子”。那么,问题就来了,自己是一个乖孩子,就要有一个乖孩子的样子,就要按照乖孩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乖孩子的标准就是:听话、听安排、做好安排的事情,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获得父母、老师的认可,从父母、老师的认可中来体现自己是一个“乖孩子”。

当有一天,“乖孩子”做错了事情(或者做了让父母、老师不满意的事情)被批评了,就会很自责。因做了让父母、老师不满意的事情而自责(即:做了自我否定的事情而自责)。更严重的就是通过自残来减轻这种自责的内疚感,最后实在不行了,就会通过自杀来逃避。

二、不被他人认可的影响

这种情况是孩子并没有对“乖孩子”进行内化,这样的孩子一般都会从父母那里获得足够的爱,不需要再通过“乖孩子”这一角色去向父母或者他人“要”爱。这样的孩子相比“乖孩子”来说,他们更能够健康的成长,更能够勇敢的面对挫折以及探索未知世界。

从某个方面说,“乖孩子”之所以成为“乖孩子”是因为得不到足够的爱,他们需要把自己变成“乖孩子”来寻求爱。如果他们能从父母那里获得足够的包容和爱,那么他们就会放心大胆的去探索、去冒险。当然,足够的爱并不是要去溺爱,而是接纳、鼓励和支持。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乖孩子”,因为乖孩子听话,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做到自己的要求。但却没有明白一点,那就是:孩子不是父母的傀儡,需要的也不是父母的思想,而是父母的爱。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孩子做错了事,家长千万不要用这样的方式去批评他们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oku6.com/12/11727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