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吕氏春秋不好(为什么说吕氏春秋不好读)

吕氏春秋 里讲的科学,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为什么说吕氏春秋不好的一些知识点,和为什么不建议读吕氏春秋书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吕氏春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 为什么说吕氏春秋不好
  3. 读吕氏春秋会有什么收获
  4. 《吕氏春秋》作为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从中能学到什么知识

吕氏春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司马迁曾提到过,“不韦迁蜀,世传吕览”,这里的吕览就是指《吕氏春秋》,这本巨作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夕。书中很多句子今天被多次引用,其中也蕴含着诸多人生智慧。

?

一、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季春纪·先己》)

大意:想要战胜别人,必定要先使自身没有缺陷,想要评论别人,必定要先使自身没有缺点,要想知道别人,必定要先知道自己。

二、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季春纪·诚廉》)

大意:石头可以击碎,但不能改变它坚硬的性质;朱砂可以研成末,但不能改变它赤红的颜色。

三、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孟夏纪·用众》)

大意:善于学习的人能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四、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孝行览·义赏》)

大意:使河流干涸而捕鱼,难道会没有收获吗?但第二年就没有鱼了。烧毁树林来打猎,怎么可能打不到?但是明年就没有野兽了。

五、以绳墨取木,则宫室不成矣。(《离俗览·离俗》)

大意:如果木材要完全合乎绳墨才取以为材,那是极少的,真那样,宫室就建不成了。

?

六、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不苟论·赞能》)

大意: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个善于相马的伯乐;得到十把利剑,不如得到善于铸剑的欧冶;得到土地千里,不如得到一个圣人。

七、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不苟论·自知》)

大意:要知道平直,一定要依靠水准墨线;要知道方圆,一定要依靠圆规矩尺。

八、察己可以知人,察古可以知今。(《慎大览·察今》)

大意:考察自己就可以知道别人,考察现在就可以知道古代。

九、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季春纪·尽数》)

大意:流动的水不会腐恶发臭,转动的门轴不会生虫朽烂,这是由于不断运动的缘故。

十、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瓋。(《离俗览·聚难》)

大意:一尺高的树一定有树节,一寸大的玉石必有瑕疵,比喻事物各有所短,不可能十全十美。

读读经典,总能有收获的。

为什么说吕氏春秋不好

没人说这本书不好。《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末期,当时已当上秦国丞相的吕不韦,想超过那时战国的四君子(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齐国孟尝君),召集了自己门下众多门客编写的。吕不韦组织撰写此书的目的主要有二个,一是想让《吕氏春秋》成为将来秦王朝的政治纲领性文件,二是想为自己著书立传,将来好模仿文人流芳百世(他自己只是个商人出身)。

《吕氏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它博采众家之长,以道家思想为基调,坚持无为而治的行为准则,用儒家伦理定位价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观念、名家的思辨逻辑、法家的治国技巧,加上兵家的权谋变化和农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

《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显然是为了集各家之精华,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据吕不韦说,此书对各家思想的取舍完全是从客观出发,对各家都抱有公正的态度,并一视同仁的。

读吕氏春秋会有什么收获

《吕氏春秋》保存着先秦各家各派的不同学说,还记载了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佚文及一些古代科学知识,其中不少内容是其他书中所没有的。

在过去,《吕氏春秋》深得人们的好评。司马迁称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在《报任安书》中,甚至把它与《周易》、《春秋》、《国语》、《离骚》等相提并论。东汉高诱在给它作注时说它“大出诸子之右”。客观地说,《吕氏春秋》不是一部系统的哲学著作,它有一定的思想价值,但更主要的是资料价值。它的一些寓言故事,至今仍脍炙人口,富有教育意义。书中还提出了“法天地”、“传言必察”、等思想,和适情节欲、运动达郁的健身之道,有着唯物主义因素。同时,书中还保存了很多的旧说传闻,在理论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另外,书中也有一些天人感应的迷信思想,应该加以分辨。

《吕氏春秋》作为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从中能学到什么知识

不夸张地讲,《吕氏春秋》的文献和知识价值,在不少人那里被严重低估了。

“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

司马迁把这句话作为《史记.吕不韦列传》的“开篇语”,不是没有道理。

从吕不韦对子楚这个“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他“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一直到组织人编写《吕氏春秋》,都充满着背后的“精密算计”。

吕不韦在庄襄王,就是子楚,包括秦王政在位时,为相十三年。他真不是“尸位素餐”、“浪得虚名”。

吕不韦亲临阵前,打了不少仗。特别是率军灭了东周,是诸侯们可以作为“旗帜”的周天子不复存在,是对六国贵族精神上的极大打击。吕不韦在军事上的一系列胜利,大大扩展了秦国的领土和实力。待到秦王政亲政,其实六国已经完全没有了反败为胜的可能,“秦王扫六合”,严格来说,是给吕相打扫战场。

在治理内政方面,吕不韦一改秦孝公以来唯尊法家的治国方略,广收贤士,包括很多儒生,提出自己独到的政治理念。经济上,他坚持“重农”的同时,亦鼓励工商,即所谓“凡民自七尺以上者,属诸三官,农攻粟,工攻器,贾攻货”,致使秦国工商业者“礼抗万乘,名显天下”。

为相十三年,吕不韦实实在在、方方面面,为秦国的“大一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吕不韦还重视知识,著书立说,最典型的成果,就是这部《吕氏春秋》了。

从《吕氏春秋》的书名,就可窥见吕不韦的“心机”。

秦王政六年,即公元前239年,吕相召集天下名士撰写此书。当时,孔子修《春秋》,已天下遍知。吕不韦定名“春秋”,还加上“吕氏”,不外表示此书可与鲁《春秋》其名,他自己也要与儒学泰斗一争高下。

此时,秦王政尚未亲政,但六国大势已去,吕不为总览朝权。他在这个时间点著书立说,实际上写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治通鉴”——往好的方面说,是他要为秦国统一天下后的统治制定“治国纲领”;往坏的方面说,至少可以先下手为强,打下理论基础,便于左右亲政后的秦王,甚或,取而代之也未可知。

这就可以理解,他为何在此书完成后,“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了——无非一是“立威”;二是大造声势做给宫里的秦王看。

无奈,秦王政也是“狠主”,亲政第二年,就找个借口把吕不韦这个“仲父”免去相职,赶回封地去了。

两年后,吕不韦饮鸩自杀。假若真没不轨“想法”,也不至于如此吧。

说回到《吕氏春秋》这部书。

《吕氏春秋》,别名《吕览》。

《汉书.艺文志》收录,列为杂家。全书包括三大部分——纪、览、论。

“纪”,按“春夏秋冬”各三季,十二个月共“十二纪”。每“纪”五篇文章,共六十篇。这个“笔法”,颇似《春秋》。

“览”,按内容分为“八览”,每览八篇,共六十四篇。现在的版本佚失“第一览”一篇,实际六十三篇。

“论”,亦按内容分为“六论”,每论六篇,共三十六篇。

合计应为一百六十篇,现实为一百五十九篇。全书总共20余万言。

《汉书》将其归入“杂家”,是因为其“杂糅各家”,并非如现代一些人认为的“内容杂乱”。

相反,《吕氏春秋》结构完整、逻辑严密、语言简明准确。

前面说到了,《吕氏春秋》,可看作是第一部“资治通鉴”。全书是在吕不韦亲自主持下写成的,应该不成问题。

所以,书中明确提出了新颖的哲学思想,也就是“宇宙观”,应该代表了吕不韦的思想。

这部书,尽管“杂糅各家”,但主旨为道家并无争议。其实,书中对传统道家做了相当大的“改造”。

道家贵“无”尚“道”,但对于“无”和“道”,并没有更具体的解释。《吕氏春秋》则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一种极其精微的物质“精气”,这种“精气”又叫“太一”,还称为“道”。这种“精气”的运动与结合,产生了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天地万物。

这个认识,在先秦诸子百家中,也算得上是高出一筹的见解。

基于此,书中认为,“天”不是万物的主宰,而是“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相应”,同类的东西存在客观的联系,而不是“天”的意志在起作用。

这样的哲学观,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大不敬”,不仅是对既往以来的哲学认知的否定,甚至是对“天赋君权”的挑战了。

所以,《吕氏春秋》不信鬼神、不认天命,以为“凡生于天地之间,其必有死,所不免也。”

书中还认为,事物是相互转化,“小之定也必恃大,大之安也必恃小,大小贵贱,交相为恃。”

书中的政治主张,是建立在以上哲学基础上的。

《吕氏春秋》政治思想的核心,是“法天地”,也就是顺应自然存在而不是人为的规律。

具体来说,依据“法天地”而阐发的治国方略,最重要的有两条——虚君实臣和民本德治。

在读《吕氏春秋》与此相关的论述时,很容易产生一种穿越“错觉”,好像两千多年前,吕不韦已经在讲述类似于英国和日本的“君主制”。

当然,二者之间,仍然存在巨大差别。但尚处于诸侯争霸的战国末期,吕不韦或许在为自己争取“相权”,但他层层递进的论述,不能不说是经过深入细致思考,且在“政体”设计上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吕氏春秋》,出人意表地吸收了儒家学说,特别是孟子的思想,提出了一整套以民为本、以仁政德治为核心的治理原则。

其曰:“行德爱人,则民亲其上,民亲其上,则皆乐为其君死矣。”又曰:“严刑厚赏,此衰世之政也。”

书中主张,要鼓励民众学习,包括学习音乐,认为“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书中说,这是德治的重要举措。

《吕氏春秋》还提出,要实行顺应民心的“义兵”,诛暴君以振苦民,等等。

或许,因为吕不韦主持朝政,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实际,且能更多了解民间的舆情,才得出此种结论吧。

说到《吕氏春秋》的知识性,那是相当强悍的。

书中保存了大量前秦宝贵史料和各方面成果。天文、地理、物候、历法、农业、医药、养生等诸多方面,十分珍贵,被学者们视若珍宝。

某种意义上说,《吕氏春秋》算得上是先秦末年的一部小百科全书。

东汉高诱曾为《吕氏春秋》作注。不过,现在能见到最早的,是元代质证年检的刻本了。通行的,是清乾隆五十三(1788)年毕沅的校本,现在看到的,大多以此本校订注释后付梓。

关于为什么说吕氏春秋不好,为什么不建议读吕氏春秋书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管理人还不懂去糟取精 维稳下属 吕氏春秋 早给我们讲过了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oku6.com/12/11876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