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雍正王朝》中康熙放过了郑春华,为什么雍正却要她死和帝师为什么不建议打胎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董仲舒为什么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首先更正一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发出的政令,并不是董仲舒提出的。董仲舒提出的是“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儒家理论,推崇以儒学为基础,道家,法家为辅助的新思想体系。
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是为了拔除窦太后所推崇的黄老之说所产生的政治影响,在朝廷中所占据的位置,开始新的改革。
而董仲舒推崇儒学,则是为了弘扬儒学,和辅助汉武帝统一治国。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董仲舒为什么走上儒学的道路呢?
董仲舒是广川人,出身地主阶级家庭,从小生活条件比较优渥,热爱读书。
这里还有一个关于董仲舒热爱读书的典故“三年不窥园”。
据说,董仲舒从小就聪明,喜欢读书,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董仲舒的父亲,董太公非常心疼儿子,担心儿子读书读傻了,就在家中后宅建造了一个花园,希望董仲舒休息的时候,能逛逛花园,养养精神。
没想到花园建成之后,董仲舒三年都没有逛过。
董仲舒专注学习就到了如此地步。
其实,在董仲舒读书的过程中,不止钻研儒学,而是各家学派典籍均有涉猎,法家,道家,阴阳家,经过董仲舒多年的专注,后来成为一代儒学大师。
后来汉景帝听说董仲舒十分博学,于是就封董仲舒为博士,负责皇帝的咨询和文书整理。
在董仲舒三十岁的时候,就开始广收学生,开启如孔子一般的教育生涯。董仲舒广招门生,弟子不限身份地位,但是董仲舒有一个癖好,不愿意面对弟子讲学,只在帷幕中隔着帘子为学生讲学,可能是有人群密集恐惧症吧。
后来,董仲舒的弟子有很多都成了才,做了官,其中有的学生还做到了诸侯国的国相。
在整个汉景帝时期,董仲舒都在弘扬儒学,从事教学工作,知道汉武帝继位。
众所周知,汉武帝是汉朝历史上最特立独行的一位,在政治,军事,文化,农业,经济上面都有比较大的改革,这样看来,汉武帝是一位能接受新鲜事物的主。
在汉武帝继位初期,因为年幼没有什么工作经验,所以,做什么事都要过问窦太后的意见,渐渐的,刘彻对窦太后出现了政治分歧。
窦太后是汉文帝的妻子,历经三代皇帝,是汉朝的继承者和守护者。那么窦太后传承的东西是什么呢?
其中就有黄老之说,黄老之说,是从吕后时期就传承下来的传统思想,因为当时的汉朝无力兴兵作战,于是吕后就选择了用黄老之说的思想来治理国家。
简单的来讲,就是我没有能力当爷的时候,就努力发育,当个缩头乌龟,不惹事,好好攒钱过日子。
后来因为国家实在太穷了,所以后来的几位皇帝,也都用黄老之说来治理天下。慢慢的,汉朝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虽然黄老之说让汉朝获得了几代人的太平日子,但是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在汉武帝看来,就是国家进步太慢了,照这样发展下去,汉武帝什么都干不成,终其一生,汉武帝不过是个看家人。
而汉武帝想要做个当家人,打匈奴,改革,让国家强盛,让后世敬仰。所以汉武帝开始摸索除黄老之学以外的别的出路。
这时董仲舒的思想,传到了汉武帝的耳中,汉武帝对董仲舒的儒学非常感兴趣,就召见了董仲舒,见到董仲舒之后,汉武帝对董仲舒惊醒了提问,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天人三问。
那么天人三问都问了什么呢?因为具体内容太深奥,这里我们就简单地叙述一下问题内容“如何巩固统治;治理国家的政术;天人感应是什么”。
经过董仲舒的详细阐述,汉武帝对董仲舒非常满意,基本确定董仲舒的思想就是自己改革的希望。
但是自己还没有完全掌权,说了不算,贸然董仲舒的思想使用在中央朝廷中,可能会遭到窦太后和守旧大臣的反对。
于是汉武帝先将董仲舒派到诸侯国去,让诸侯国做这个小白鼠,先行试验董仲舒的治国思想。
董仲舒先是到江都王刘非的国家做国相,刘非本身是一个非常残暴的人,但是因为董仲舒的声名远播,所以刘非对董仲舒十分礼遇。
董仲舒在江都王的手下做国相的时间久了,江都王对董仲舒的能力非常认可,于是江都王渐渐地十分信任董仲舒,甚至将自己想要谋反的意图都透露给董仲舒。
如果董仲舒是一个小人很有可能会将江都王想要谋反的想法告诉汉武帝,但是董仲舒没有,而是用大一统的思想规劝江都王,于是江都王渐渐的打消了谋反的想法。
但是不知道怎么回事,董仲舒渐渐有些迷信天象之说,认为世间存在审判者,存在怪力乱神,人作恶会影响天意,于是经常做法事求雨。
公元前135年,两座皇家宗庙接连起火,董仲舒认为这是天意在惩罚汉武帝,想要修书规劝汉武帝,汉武帝董仲舒的想法之后非常恼怒,当场就想将董仲舒斩首,后来想了想,董仲舒大概是读书读傻了,不能跟董仲舒计较,于是就将董仲舒贬黜了。
其实汉武帝欣赏董仲舒,是因为董仲舒弘扬的儒学治国,有利于汉武帝实行中央集权,但是天人感应在汉武帝看来就比较滑稽,汉武帝根本不信哪个东西,作为皇帝汉武帝的脑子自然是够用的,他非常知道,神学这个东西,不过是上位者为了百姓臣服自己,弄出来骗人的。
而董仲舒一定是读书读傻了,才相信神学这个东西,就因为董仲舒比较傻,才用神学这个东西来给汉武帝扣帽子。
就这样董仲舒因触怒汉武帝被贬为平民,又开始了教学工作,过起了读书人的安分日子。
四年后,汉武帝经过公孙弘的推荐再次任用董仲舒,这次还是让董仲舒做诸侯国的国相,只是这次的诸侯是胶西王刘端。
胶西王刘端是一位比刘非更难伺候的主,比刘非更加残暴,凶狠的名声传遍天下,虽然刘端对董仲舒不错,但是刘端这个人性格反复无常,董仲舒非常害怕,于是,战战兢兢的在刘端手下做了四年的国相,之后就告病辞职了。
离职后的董仲舒依然继续了儒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但同时董仲舒还继续关注着汉朝的消息,每次朝廷有大事需要决策的时候,汉武帝还经常派人到董仲舒的家中来咨询董仲舒的意见。
就在董仲舒赋闲在家的时候,汉武帝也没有停止折腾,为了敛财打仗,汉武帝下令盐铁官营等政策,没想到却遭到了董仲舒的反对。
董仲舒认为汉武帝这时竭泽而渔,虽然能够快速敛财,但是对百姓伤害极大,但是汉武帝不听,依然我行我素,于是百姓过上了水深火热的生活。
公元前104年,董仲舒在家中病故,享年75岁,这就是董仲舒的一生。
回顾董仲舒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董仲舒只不过是在恰当的时候,提出了一个强大的理论,满足了汉武帝对权力的需求。所以后来,董仲舒才搭上了权力的快车道,他的学说也被逐渐推广。
说到底,还是因为董仲舒的学说,符合汉武帝的需求,所以才会被发扬光大了。
《雍正王朝》中康熙放过了郑春华,为什么雍正却要她死
郑春华,本来是康熙皇帝的妃子,因为长时间失宠,无奈只能寄希望于未来的皇帝,太子胤礽,可命运的那杆秤偏偏不向着她倾斜,导致后来被康熙发现,成了一名阶下囚。
康熙,去热河狩猎的之前,郑春华就已经和太子走到了一起,只是一直没有被发现。
后来是怎么发现的呢?
康熙五十一年秋,皇帝下令所有皇子和皇孙都去热河狩猎,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让他们去,也是一种不忘本的体现。
到了热河后,太子因为涉嫌张五哥顶罪的冤案,所以,一直不受康熙待见,加上康熙对于这件事也对太子失去了希望,导致两人一直都有误会。
康熙呢,不停的喝鹿血,翻牌子,抒发自己的情绪,而太子,则是去找郑春华,抒发自己的情绪,本来,都是在暗中进行,谁也不牵扯谁,可老天呢,偏偏不让他们消停。
在康熙准备去鹿园看鹿的时候,正好赶上太子和郑春华在旁边,这让康熙很是不高兴,认为,太子背着自己和自己的妃子在一起,这是大逆不道。而太子也因为被皇上发现,而跑到了四阿哥府上,就这样,太子第一次被废,郑春华也被贬为庶人,发配到洗衣房,洗衣服去了。
既然,是发配到洗衣房洗衣服,就证明康熙并不想杀他。
可雍正为什么要杀他呢?
其实雍正也不想杀他,在太子复位之后,为了可以让郑春华永远消失,太子逼迫十三阿哥胤祥,去杀郑春华,可十三阿哥被称为“侠王”,怎么会干出这样的事呢。
但,既然太子说了,为了保护太子,不被牵连,十三阿哥甘愿做一个坏人。
有一天,十三阿哥来到洗衣房,看到了郑春华,在两人交谈中,郑春华就告诉十三阿哥,太子想让你杀我,但我不怪太子,只要太子能当上皇上,我死了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听到这番话后,十三阿哥,彻底被这个女子征服了,决定,不杀她,而是要救她。
为了掩人耳目,十三阿哥,特意传出话,说郑春华,是暴病而亡,其实呢,是在和四阿哥商量后,决定先借住到四阿哥府上,这样,既可以不露风声,又可以保全太子。
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郑春华的事,八爷,太子,其实都知道,只是没有证据罢了。
但即便这样,却仍然有人想以此为要挟,陷害太子。比如,八爷,和四爷。
八爷我们知道,一直和太子不和,可四爷作为太子的人,为何还要害他呢。
其实也不算害,只是一个利于自己的把柄而已。
在太子复位之后,四阿哥就认为,下一个皇上肯定是太子,只要在这期间,不出什么差错,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所以,留着郑春华。
第一,可以在适当的时候,作为自己的护身符。
第二,可以制约太子,让他可以一心为了国家,当一个好皇上。
可,计划赶不上变化,虽然太子,一天如履薄冰,可八爷依然不放过太子。为了,可以扳倒太子,八爷可以说,用尽了办法,最终,太子还是没有挺过去,最终第二次被废。
在太子二次被废后,皇位的继承人,就更变得扑朔迷离了,这个时候,最头疼不是别人,正是四阿哥,因为之前为了可以有一个护身符,就一直,攥着太子的把柄,可如今太子被废,这个护身符,就成了定时炸弹。
当年,因为郑春华,意外暴病,很多人都不信,包括一直虎视眈眈的八阿哥,如今,太子被废了,下一个对付的目标肯定是自己,而能对付自己的就是这个郑春华。想想都觉得害怕。
可现在,是杀了郑春华,还是继续留着她,哪个更好一点呢。
其实这个时候,四阿哥是最纠结的。
因为在十三阿哥被软禁之前,四阿哥曾经答应过她,要保护好,郑春华,加上,郑春华也是曾经的救命稻草,如今,去杀,岂不忘恩负义,以后,再面对老十三,该怎么交代呢。
可既然杀不了,万一哪天有人泄露,被发现了,到时,可就对自己非常不利了。
想到这,四阿哥左右为难,直到皇上一病不起。
在四阿哥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太子的师傅王掞来到了,四爷府上,经过两人的交谈,王掞非常清楚的告诉四阿哥,你想让郑春华死,可碍于面子,也舍不得下手,可我是太子的师傅。
如今太子被废,将来大清的江山只能交给像四爷你这样的人,为了可以扫除你的障碍,为了大清可以有一个好皇帝,我甘愿去做这个罪人。
其实在王掞来之前,他曾经去见了太子,因为太子知道郑春华一直在四爷府,可如今到了,这个关键时刻,四爷当皇帝总比八爷强,如果四爷当了皇帝,太子还有一线生机,如果八爷当了,太子,就再也没有活路了。
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为了太子自己,这才让王掞去找四爷,来帮助四爷杀了郑春华,以达到继承大统的目的。
可我们仔细,再想,如果王掞没有去四爷府,四阿哥还会杀郑春华吗?
我觉得一定会。
因为,第一,郑春华虽然是太子的相好,十三阿哥的知己,可为了,不让江山落入老八之手,就必须杀了郑春华以绝后患,这样,不但可以救自己,也是救太子和十三阿哥,因为,只要八爷继位,他们三个,一定是被除去的目标,所以,为了大局,郑春华必须死。
第二,郑春华,已经没有利用的价值,如果,自己不杀,还留着,万一成功继位,对于自己以后的名声和威望都是一种削弱,尤其万一再让老八他们抓住把柄,岂不因小失大了。到时更就被动了。
第三,郑春华,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女子,如果知道了四阿哥的为难之处,和其中的道理,她自己也会自尽的,只要郑春华在四爷府上死了,不管是不是他杀的,传出去都是四爷杀的,因为再没有其他人,所以,怎么着,四爷都摆脱不了杀死郑春华的骂名。
总结:平心而论,康熙没有杀她,雍正肯定也不会轻易下手,因为,郑春华的魅力是区别于常人的,能在最后,先是为了太子,后来,又为了国家,甘愿牺牲自己,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放在现在,都是让人称赞的。可惜命运的那杆秤偏偏没有倒向她,否则定时一个让人佩服的奇女子。
喜欢的朋友记得评论加关注。
明朝为什么没有控制西域
谢邀。
明朝时期西北地区有主人了,明朝也没法打下来,就这么简单。
我们都知道,西北地区(最好不要要用西域这个词)自从唐朝灭亡后,就一直没在进入中原王朝的版图,直到清朝灭掉准噶尔汗国,才让西北地区的历史和中国历史融为一体。包括疆域辽阔的元朝,也没能把西北地区纳入囊中。
不过,西北地区还是在蒙古人的手里,归成吉思汗的子孙统治。只是,在蒙古帝国分崩离析后,西北地区先后归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统治。
明朝建立时,现在中国新疆的领土属于东察合台汗国。(注意,不是察合台汗国,而是东察合台汗国。察合台汗国在元朝时期就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了,后来西察合台汗国继续分裂,一部分并入东察合台汗国,一部分分裂成几个小政权,后来并入新崛起的帖木儿帝国)
明太祖朱元璋在统治后期,也开始着力攻灭东察合台汗国,以夺回属于盛唐的领土。但是,此时的东察合台汗国在宗教信仰、文化习俗上既不同于蒙古文化,更与中原文化差异很大,当地人对明朝没有归属感。汉文化和儒家文化要想争夺这片土地上的人,在当时,除了军事行动,也没有更好地办法。
洪武二十四年,新疆的门户哈密被明朝军队攻下,明朝和东察合台汗国的对峙局势一触即发。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时候,他专设哈密卫,以管理这片土地。
当时,明朝的心思是借助这个渠道,遏制东察合台汗国的军事力量,就算不能打败对方,也能起到防御的作用。
可惜,在北元覆灭后,草原的主人变成了同样强大的瓦剌,明朝不得不放弃进取西北的战略,战略防守的重点从西北转向北方,北方边患始终是明朝不得不面对的心头大患。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皇帝进取心退缩,再也无力用兵西北了。
在东察合台汗国之后,这片土地的主人是叶尔羌和准噶尔汗国。等新疆全部领土并入清朝的时候,已是1759年,也就是乾隆皇帝平定大小和卓之乱的时候。
光绪帝在当时有实权吗
光绪帝有没有实权?这个问题我可以很明确的回答题主:没有,从始至终都没真正有过。
天子之权在封建时代,对于一个准皇帝(真正的皇帝)来说,什么叫真正有实权?
光绪帝画像
一是身为天子,上天之子,天底下最大的人,没有第二人的权限可以超过自己。
二是与皇位(最高地位)相匹配的皇权(最高权力),握在自己手中。
三是天子可以罢免所有人(包括太后、皇后,君之外都是臣),没有人可以罢免天子。
四是天子无私事,家事也是国事,天子可以决定自己的家事,也可以决定国事。
那么对号入座一下,光绪帝是不是准皇帝呢?1、有皇位,无皇权
光绪帝,身为大清王朝地位最高的皇帝,实际最高权力,却一直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慈禧太后画像
光绪帝,名义上是至高无上的天子,却始终没有与皇位相匹配的至高无上的权力。这就叫有名无实,权不配位。慈禧太后没有真心放权过,只是给了光绪帝一顶九五之尊的帽子。
打个最形象的比方,就像给你一根烟(地位),却不给火(实权),配套不全给你,你拿着烟也吸不了,只能干看着。
2、笼子中的权力
有人说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这期间,光绪帝是有实权的,不然怎么会有如火如荼的变法改革?我想说那叫什么实权?
慈禧太后经营多年,势力盘根错节,扶4岁的小光绪帝即位,在位34年直到38岁被毒死。
慈禧太后经营自己势力30多年,可以说一直是一柄悬在光绪帝头上的利剑,如影随形,伴随光绪帝成长的每一个阶段。
这就像大人带着小孩子逛公园,在大人的视线内,任孩子撒欢奔跑折腾,一旦小孩子跑出了视线范围,大人就出手了,分分钟领着耳朵拽回来。
慈禧太后说:你想要改革可以,想要上进和你的小伙伴们干点什么也可以,但一旦你玩过火了,超出了我给你的折腾范围,危及到了我的根本,我就只能把你关起来,看你还听不听话!
如果说光绪帝有实权,也只是慈禧太后给予的小范围权限,我形象的称之为“笼中权力”,就是在笼子空间范围内,你是有权力的。
一个天子,权力还需要别人给予,还算得上什么真正的天子呢。说光绪帝是慈禧太后的傀儡,提线木偶,一点也不为过。
3、国事无权,家事也无权
再说光绪帝的家事。光绪帝连自己的婚事都不能自我做主,更别说决定自己喜欢的人。慈禧太后强制光绪帝娶了自己的侄女,给光绪帝做皇后。
光绪帝最喜欢的妃子是珍妃,也是可怜的光绪帝唯一能说体己话的人。可是在八国联军进北京时,慈禧太后仓惶逃亡陕西,临走前命人把珍妃丢进了皇城一口水井里,活活淹死。这在光绪帝心里,是一道永远无法抹去的伤。
说回慈禧的那个宝贝侄女,也就是后来的隆裕太后。说到底,慈禧太后是想把自己的侄女,扶植成第二个“慈禧”,继续延续她们叶赫那拉氏家族的统治。
如果慈禧太后如愿,隆裕太后成“第二个慈禧”,那溥仪皇帝也成了“第二个光绪帝”。想继续自己家族的女人掌国,这个想法好疯狂。
还有人说光绪帝亲政后,慈禧太后是有一段时间“退居二线”,准备颐养天年,把朝政交给光绪帝处理。可是,朝廷四梁八柱多是慈禧太后的人,朝堂放眼望去,有几个是忠于光绪帝的?
慈禧太后党羽势力,遍布朝廷各个机要部门及外省督抚,就算把权力交到你光绪帝手上,你也未必玩得转。除非你光绪帝有勇有谋,铁腕来一次大换血。只要有亲信势力在,慈禧太后可随时返回朝堂,拿掉光绪帝,分分钟的事儿。
4、慈禧太后说:娃,你玩够了吧
从光绪帝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戊戌变法”来看,变法仅持续了103天就流产了,迅速被慈禧太后扼杀在摇篮中,所以也叫“百日维新”。
变法失败后,康、梁逃亡海外,戊戌六君子被斩杀菜市口,光绪帝被囚禁赢台。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尝试,说扼杀就扼杀了。
在慈禧太后眼里:光绪帝这娃子的“戊戌变法”,就是小孩子过家家。你玩够了,闹腾够了,也该回你的笼子里了,赶紧洗洗睡吧。老佛爷我再不出手,你小子该被康、梁那俩坏小子给带偏了,心玩大了,该反天了。
试想:如果光绪帝真正掌握实权,朝廷四梁八柱也都是他的人,谁又能阻止的了皇帝变法?谁又敢囚禁罢免皇帝?谁又敢毒杀皇帝?
答案还是那句话:光绪帝没有实权,至始至终都是只有皇帝之名、无皇帝之权。
【原创:老朋友峰子哥,欢迎关注加留言】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oku6.com/12/119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