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为什么有些书法家写的字歪歪扭扭,还不好辨认,却标价很高的一些知识点,和为什么不建议瘦金体春联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什么是书法的格调一幅没有格调的作品还算不算是书法作品呢
格调确实是我们在书写书法的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本质上讲,他是属于作品风格情韵等方面的内容,而非属于技法层面。但是,并不是说只要我们的书法有了格调就是一件好的书法,还是要看这个格调它所代表的一个思想情感到底是什么。
实际上,格调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文学领域,尤其是文学评论评论领域。
中国古代文学文学作品浩如烟海,那么对于文学的品评、鉴赏就形成了一门非常重要的学问,叫做文论。
后世的文学团体也多,以文学理论的主张相互称呼、彼此呼应,团结成一个社团的有很多,比如江西诗派、性灵诗派、神韵诗派、格调诗派等等,而这些理论在这些文学团体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很多文学团体都有他们共同的文学主张,那么这些文学主张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之后,就成为了文学理论的著作。
那么关于“格调”这一个文学理论,其实在明代就早已经提出了,尤其是明代的文学团体把它看作是非常重要的文学创作要素。
在这方面,明代代表的文学团体是前后七子,而清代是沈德潜。尤其是沈德潜,继承了明代的格调说,将格调进一步发展发挥成为一种更加完备的理论体系。
沈德潜所强调的格调不同于明代前后七子所强调的格调。明代前后七子最早认为格调实际上就是诗歌以及诸多文学作品中的体格、声调,尤其是指诗歌中的体格声调。
作为一种文学样式,这是他应该有的基本形式,即一定要符合法度声调,一定要遵循诗歌的平仄,诗歌的对仗,整齐,音韵上的和谐。
但是到了清朝的沈德潜之后,就把这样的一种格调加以复杂化了,它更多的指的是一种思想上的一种主张,而不仅仅局限于形式上的一种技巧。
沈德潜认为格调很重要的,他不仅应该从形式上加以约束和规范,而且在思想上必须符合正统观念,即在思想主张上,以儒家所提倡的温柔敦厚为基本原则。
实际上这一点和几千年之前孔子所说的兴观群怨的观点有点重合。但是毕竟那只是几千年之前的一个文学思想了,在清代能否适合当时的文学现实和政治社会呢?实际上还是一个未知数。
简单来说,这种思想就是非常注重一种符合中庸之道、符合君子思想的一种文学品格的要求。在内容上不可过分显露情感,应该文雅含蓄,遵循圣人的法度,不逾越圣人的教诲。看上去这种主张很好,实际上他大大限制了文学的发展,是一种片面强调复古的论调,是对文学的一种束缚。
但是这样的观念我们仍然可以在后代的很多人的文学作品中,或者说他们的艺术中看到这样的影子。实际上,也不能说这样的观念是完全错误的,我们不是否认这种观点的合理性,而是不能就此来说它是一种绝对正确的存在,唯一的存在。因为归根到底的说,文学或者艺术追求的是多样化,任何看似天然正确的唯一存在,都是不可取的行为。
因此如果有一个书法作品,它是强调格调的,那么当然这是非常好的。但是他所强调的格调,是不是能够具有时代精神,能体现出我们现代人的审美追求。
能够体现出我们文化传统的历史特色,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方面。如何把握好这样的一个历史尺度和当代审美的一个尺度平衡,不会被人说数典忘祖,又不会被人说是因循守旧,这是很难的。
为什么感觉瘦金体书法少有人热衷呢
瘦金体是宋徽宗趙佶首创,流传至今,后成为工笔画家题款专用。由于线条纤细,视觉效果稍弱,所以,大众不太喜爱。
通对是什么意思
通对是一种音乐术语,指的是在旋律中出现的两个音符互相转换位置,即第一个音符变成第二个音符,第二个音符变成第一个音符。这种转换可以在音乐中产生不同的效果,如增强音乐的变化性,使整个旋律更加流畅。通对在音乐中有广泛的应用,常见于古典音乐和现代流行曲等。
为什么有些书法家写的字歪歪扭扭,还不好辨认,却标价很高
时代的产物,蒙呗。三年不发市,开张吃三年。战乱年代书法次品市场为零,也许有一点点,但绝不能够养家糊口。
OK,关于为什么有些书法家写的字歪歪扭扭,还不好辨认,却标价很高和为什么不建议瘦金体春联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oku6.com/12/124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