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小学生到底能不能批评(现在的小学生到底能不能批评孩子)

老师批评学生,学生不听怎么办

大家好,现在的小学生到底能不能批评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为什么不建议批评教育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现在的小学生到底能不能批评和为什么不建议批评教育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现在的小学生到底能不能批评
  2. 教育孩子是否应该打骂还有更好的方式吗
  3. 如果父母有人是教师,为什么说"父不教子"利弊何在
  4. 你如何看待批评

现在的小学生到底能不能批评

作为个老师批评自己的学生是一个老师应该有的权利,至于用什么方式批评,怎样批评就得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了。学生犯错误是很正常的事情,尤其是小学生,他们辨别是非和把控行为的能力还很弱,难免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作为教师如果不管,不处理你就是失职,遇到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你可以试着这样去批评学生。

1、不要直截了当的去批评,可以运用现代汉语的多种表达方式去说服学生比如一个学生犯错误了你要罚他值日,可以这样说“奖励你一次光荣的劳动机会”,学生就易于接受,发现学生上课睡觉,你可以这样说“你看老师站着,你陪老师站一会儿好吗?”,这样要比直截了当的好的多。

2、幽默风趣的批评,有时候一句幽默风趣的话能很快拉近学生和老师的距离,使学生易于接受。比如你在门口候课的时候,看到有学生迟到了,可以这样说“小明不好意思,老师今天来早了”,幽默的批评更能使学生易于接受。

3下台阶式的批评。大庭广众之下,不留情面的恶评批评有时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有时候教师需要“放他一马”,给学生留下余地给他个台阶下,避免尴尬,同时要提出暗示事后对他进行教育。

批评的方法有很多种,选取一种学生能够接受的去批评,学生即接受了教育,同时有没产生什么逆反心理,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教育孩子是否应该打骂还有更好的方式吗

感谢提问:

教育需要赏罚分明、恩威并施,不能夸奖或者打骂二选一。当然,夸奖或者惩罚都应以行为事实为基础。奖惩是人类社会规范治理的两条准绳,也是教育工作中的必备依靠。人类是自然生命体系中智商最高的社群性哺乳动物,每个人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会“权衡”利弊,有利的多做、无利可图的少做或者不做。迄今,人类社会生产劳动分工协作已经走过了近万年的文明历程,但是利己求存这一基本生存规律却从未变过。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意思是:“像从前离娄那样精明的眼睛,公输般那样的巧匠,不凭规和矩,是画不成方圆的”。但是,综合人类社会治理过程中,是不是有了规矩之后就必定能得到方圆呢?其实不然,因为每个人都有行为综合主动意识,只要个人获益较大之时,他们就有可能会逾越规矩。纵览人类社会文明史,无论有成文分工协作制度还是没有成文分工协作制度时期,我们都能发现许多因私利而损公利的违法行为,并且相当高比例的违法者都是知法&执法者,比如十八大以来我国落马的省部级以上高官就多达200人以上。

私有合法财产不受非法侵占,但偷盗、抢劫行为依然存在;现代城镇职业生产劳动分工体系中,各行各业都有产品标准规范,但依然存在偷工减料、违法添加或简配;城镇出行拥有完整的交通守则,但依然存在闯红灯、翻越护栏等抢道行为。因此,现代人类社会在完善社会法制的同时也配套了严格的司法监督机制——警察+法院+检察院。

以德服人,意思是以良好的德行使百姓归顺、服从统治者。但是,翻阅我国5000多年不间断文明历史,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基本规律——所有朝代都是在马背上得到的天下,得到天下之后才能施行德政。“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更是我国赢得近代百年屈辱抗争史之后,总结出来的普世哲理。

成年人,会因私利铤而走险、成年人,会因私利违法乱纪、成年人,会因私利贪污腐化......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尚且不能完全依法依规行事。那么,尚不具备完全独立民事行为能力的孩子就一定会遵照老师和家长的教导行事吗?不!相对于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孩子们的成长纪律性更差、行为习惯的连续性更差。因此,孩子时常会多次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会多次犯同样的成长小错误。

成语故事:

临近黄河岸畔有一片村庄,为了防止黄河水患,农民们筑起了巍峨的长堤。一天有个老农偶然发现蚂蚁窝一下子猛增了许多。老农心想这些蚂蚁窝究竟会不会影响长堤的安全呢?他正要回村去报告,路上遇见了他的儿子。老农的儿子听了不以为然说:偌坚固的长堤,还害怕几只小小蚂蚁吗?拉老农一起下田了。当天晚上风雨交加,黄河里的水猛涨起来,开始咆哮的河水从蚂蚁窝渗透出来,继而喷射,终于堤决人淹。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意思是千里长的大堤,往往因蚂蚁(白蚁)洞穴而崩溃。比喻不将极小的漏洞杜绝掉,更大的祸事就不可避免。同样,人类教育活动中其实没什么大事儿,孩子也不会因为偶尔几堂课而成才。但是,如果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凸显的微小陋习【比如撒谎、讲流行性脏话、占小朋友的便宜】不能得到及时矫正,那就有可能毁掉一个孩子未来一生的幸福。

《儿时偷针、长大偷金》的民间故事:

从前,某家人老年得子,从小娇惯的不得了,无论孩子要什么,都想尽办法满足他;不管做错了什么事,从来都不会责罚他。

某日,村里来了个货郎担,大家都围在边上东看西看,孩子记起他母亲曾说过缺一根绣花针,于是就从货郎担里拿起一根绣花针,也没付钱,就拿回家送给了他母亲。这位母亲在得知绣花针的来历后,不仅没指出孩子的错误,反而一个劲地夸他能干。

从此以后,只要家里缺什么,孩子就会从别人家偷偷地拿来,他母亲不但不批评他,还会替他遮着掩着。渐渐地,这个孩子从偷鸡摸狗发展到了偷金窃银,打砸抢杀,等到他的母亲觉得事态严重,再想要阻止时,已然来不及了。

终于有一天,东窗事发,独生子在偷盗大额金银过程中被抓了个正着,因为情节严重,被判了死刑。行刑前,他借口想吃母亲的一口奶,却将母亲的乳头咬掉,以此责怪母亲纵容他走上犯罪的道路。

常言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儿时偷针,长大偷金。”童年是每个人一生中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是每孩子人格特质生成的关键时期。同时,由于自然生命个体对利己性营养补给的占有天生具有同类“排异性”。因此,进化出高等级抽象社会文明、创造出大量社会消费物资剩余价值的人类,必须从小教导孩子适应劳动创造消费财富、不偷&不抢社会公共或他人合法财产、等价值交换所需物资等基本人类分工协作规则。当然,教育工作不能夸奖或者打骂二选一,教育需要赏罚分明、恩威并施。

如果父母有人是教师,为什么说"父不教子"利弊何在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天下父母谁不希望子女成器,同是父母一片心,子女若能成龙成凤,无疑会给家庭带来欢乐和喜悦。但是总有些家长空怀希望,而不重视家庭教育,也不懂得什么教育,于是干脆把子女推给学校和社会,甚至振振有词地向你倾诉,“父不教子呀,只能仰仗你们教师啰,请多多关照!”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已探讨过这个问题。《孟子·离娄》记载:公孙丑问孟子“为何君子要易子而教呢?”孟子回答:“教育孩子,必须以正确的道理去教,做父亲的如果照此去做,而孩子不听,做父亲的必定会生气,会责罚孩子,这样就会伤害孩子的感情。孩子如果根据平时所见,反问父亲的言行并没有依循正道,这岂不又伤害了做父亲的感情和颜面?”事实也是这样,父亲亲自教子,很容易在父子间产生矛盾,伤害感情。所以,古人都把自己的孩子交给别人来教育,以免父子间相互拿大道理来责求对方,这就是“易子而教”的原因。这句话说的很对,但仔细想想,如果做父亲的能从始至终坚持用正确的方法去教育子女,“父不教子”这句话又有多大的意义呢?恐怕是一般人做不到而已,或许是为自己解脱、找借口。

古代启蒙教育的著名教材《三字经》曰:“养不教,父之过。”意思是说,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父亲是孩子天生的老师,潜移默化中对孩子的人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孩子出问题,父亲有推卸不掉的责任。因为,生活在同一个家庭里,当一个孩子在某个方面出现大问题,做父亲的不可能一点儿感觉都没有。善意的提醒、警告,日常的教育、督促都不能少。但做父亲的若不能言传身教,却一味指责孩子不是,这真是莫大的讽刺。由此,我曾经写了一篇名曰《家教》的微型小说,记录了自己听到的一则父子对话,全文摘录警示当父亲的人。

揣着一张成绩单,他回到家,耷拉着头,很是沮丧。

接过这张成绩单,父亲脸阴沉沉的,倏地,“啪”地一声,他的脸顿时火辣辣的。

“哼,不中用的家伙,给我脸上抹黑”。

他默不作声,缩在墙角。

“讲清楚,平时你都干些什么?”

“打游戏机”,他怯生生地说。

“什么时候染上这个坏毛病?”

“我···我···”,他呑呑吐吐地。

严历的训斥,一声比一声紧。

终于招架不住了,他硬着头皮说:“你老去打麻将!”话音刚落,父亲暴跳如雷:“你还敢管起我来。”

“错,全是你造成的!”他委屈地说。

一句话捅在父亲的痛处,只见他的脸青一阵,紫一阵,顺手拿起扫帚,就要打儿子。

正在这时,有人在敲门,“王大头,三缺一就等你啦!”话音刚落,盛怒的父亲急忙答道:“好,我马上就来!”临走时,他狠狠瞪了儿子一眼,“回头再给你算账!”

“嘭”一声,门关上了,屋里恢复了平静,他孤单单的站在书桌前发呆。

《论语·子路篇》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说:“自我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实行;自身就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此警句用在家庭教育上再恰当不过了。《礼记·学记》中说:“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家庭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增长孩子的优点,而要纠正、挽救他们的过失。贝多芬说:“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教养孩子成人更为神圣的职责了。”做父亲的首先要给子女深沉的爱,这种爱是责任,是理解,是宽容,是无私,是奉献,是博大,是在培养具有创造性、责任感、参与精神、独立意识的有用之才。孩子初通人事,父亲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塑造好自己的形象,平等地看待他们,不以家长自居,动辄训斥打骂,开口便批评,但也不能一味顺从,有求必应。平等,是人格的平等,是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思想感情与内心世界,而不是将自己降低到孩子的地位,把孩子推上“皇帝”的宝座。

最近央视百家讲坛连播《向古人学家教》,我觉得作为父亲应当好好看一看,在继承和发扬我国家庭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认真研究一下新时期家庭教育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从而树立正确的教子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创建家庭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在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的同时,还要学会根据子女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实施教育,注重培养子女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促进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当然,作为父亲还要举止文明,情趣健康,言行一致,敬业进取,各方面为子女做榜样。在言传身教的同时,父亲还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子女的兴趣和爱好,挖掘孩子的智力潜能,培养他们会生存的能力,诸如选择能力、承受能力、竞争能力、社交能力和合作能力,帮助孩子走向成功。

据大量的心理学、社会学研究显示,父亲在家教中的重要作用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作为父亲再也不能以“父不教子”来推卸责任,而应该把良好的愿望付诸于行动,不但要懂得怎么教育子女,而且还要善于如何教育子女,充分地让孩子健康成长,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这是家长十分神圣的天职。

你如何看待批评

对待批评也要区分批评本身的性质,一种批评是善意的,是帮助别人的,挽救别人的友好举动,是看准你的缺点和错误进行及时的制止和给出正确道路和方法的批评指导,他分析你的错误性质和不良后果,迫使你及时改邪归正,避免错误带给你的伤害和不良后果,同时也让你明白正确的做法和正确的方向,你会在批评中受益,成长得更快更好更优秀,就如父母批评孩子,老师批评学一样的春风化雨。

一种批评是恶意的,准确地说是不恰当的批评或恶意的攻击,这种批评不以事实为依据,或对被批评事件不甚了解,或是道听途说,又或是编造事实,迷惑人心,想通过以批评的方式达到不可告人的卑鄙目的。这种批评不是出于公平公正的心态,不是出于治病救人的目的,不是出于帮助别人爱护别人的善意,而是陷害,中伤,攻击的手段,这种批评毫无益处,是置别人身心受到摧残的一种恶劣行为。

OK,关于现在的小学生到底能不能批评和为什么不建议批评教育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学生可批评训导不能伤害侮辱 3月新规来了,了解一下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oku6.com/12/12605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