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为什么可以垂帘听政

芈月传 娘娘 孙俪这次不仅玩争宠还要 垂帘听政 你知道中国历史上10大 垂帘听政 的女后吗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慈禧太后为什么可以垂帘听政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为什么不建议用垂帘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慈禧为何不在此垂帘听政
  2. 慈禧太后为什么可以垂帘听政
  3. 宋代太后垂帘听政的很多,为何没有形成专权
  4. 垂帘听政的是谁

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慈禧为何不在此垂帘听政

乾清宫代表天子居住的地方,与之相对的是坤宁宫,是皇后居住的地方,不过从雍正开始,清朝的皇帝一般居住在乾清宫西侧的养心殿。乾清宫既然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它也是皇权的象征,慈禧是垂帘听政,终其一生,虽有实质上的行使皇权,但是她没有称皇帝号,肯定不会在代表皇权名义象征的乾清宫处理政务。

一、从慈禧和慈安在同治皇帝时期垂帘听政的前后经过来看,她没有称皇帝号的意图

1.打倒政敌,为确保权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开始垂帘听政。根据《清史稿·慈禧传》所记载,慈禧生于1835。1861年七月,清文宗咸丰皇帝去世的时候,慈禧26岁,她与孝贞皇后慈安并尊为皇太后。当时,载垣、端华、肃顺等受命辅佐清穆宗同治皇帝。九月,慈禧联合奕?等,用罪名将载垣、端华、肃顺处死,然后用同治皇上的名号让诸位王公大臣上奏垂帘听政的各项制度、仪式安排。

以上旨命王大臣条上垂帘典礼。

1861年,农历十一月,慈禧等自导自演地用同治皇帝的名义让两宫太后在乾清宫的西侧宫殿养心殿垂帘听政。

(慈安皇后)

2.慈禧明确讲到,她一定会归还皇帝亲政的权力

慈禧和慈安太后在垂帘听政的第一天就下谕旨说:

“垂帘非所乐为,惟以时事多艰,王大臣等不能无所禀承,是以姑允所请。俟皇帝典学有成,即行归政。”

在这个谕旨里面,两宫太后明确指出,垂帘听政本不是她们的本意,无奈皇帝年幼,祖宗的大事为重,她们垂帘听政是为了让大臣们的心安定下来,确保清王朝权力体系的平稳运作,等同治帝可以独当一面了,她们赶紧归还同治皇帝让位的权力。

事实上,慈禧和慈安践行了归政的诺言,在1873年二月,归政于同治帝。

(同治皇帝)

3.从慈禧垂帘听政的程序和政绩上来看,她们对待皇权的态度是谨慎有加的

慈禧和慈安垂帘听政的程序,处处体现了她们以先帝和同治帝的皇帝权威为基础,而不是她们个人的专断威权。看她们垂帘听政的程序:

大臣上奏的章奏,两宫太后看完后,提出回复的大概意见,然后交给军机处大臣拟写旨意,第二天把写好的旨意呈交给两宫太后。两宫太后确定所撰写的旨意没有问题了,用咸丰皇帝赐给她们的“同道堂小玺”盖上小章,用同治皇帝的名号发布出去。从这里可以看出,慈禧垂帘听政的过程,是对皇权心怀虔诚的,处处尊崇咸丰帝和同治帝的皇帝权威。

从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实际举措和效果上来说,她们是兢兢业业地做出了一些成绩的。

她们采纳了御史徐启文的建议,让各位大臣对时事政治,提出批评意见,但说无妨;她们采纳御史钟佩贤的建议,崇尚节俭,重视风俗教化和法典制度;她们采纳御史卞宝第的建议,赏罚公平,整顿吏治,大力采用人才。

(慈禧)

她们做了一件让天下人明确“她们不擅权,而只是辅佐同治皇帝治理国家的心志”的事情:

命内直翰林辑前史帝王政治及母后垂帘事迹,可为法戒者,以进。

就是说,她们要对历代那些引以为戒的教训好好地吸纳,这肯定包括武则天从垂帘听政到登上皇帝位那些杀儿子、囚禁儿子、武家人专政的反面教训,慈禧和慈安明确表示要以这些反面的事例为底限,表明了她们无意于皇帝称号的心志。

在她们垂帘听政期间:

两太后同心求治,登进老成,倚任将帅

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事、云南和陕西之乱都被平复了下去。

(太平天国运动)

二、从慈禧在光绪皇期间的垂帘听政来看,慈禧仍旧没有僭越皇帝的称号

1.公告天下人,自己的心思在处理政务,不是在称皇帝号

同治皇帝亲政不到两年,在1874年十二月去世,两宫太后策立四岁的清德宗光绪皇帝上位,两太后又开始了垂帘听政。她们同样下了谕旨,用实际行动表明了她们没有被权力奢华所迷惑,对于僭越皇帝称号这件事,她们是不会犯糊涂的,她们的心思还是在辅助皇帝治理军国大事上:

她们在谕旨上说,一是皇帝年幼,我们不得已而垂帘听政。现在民生多艰、水旱频仍,大臣们应该抓紧上奏那些对现实问题有立竿见影效果的措施。二是提倡从皇宫带头,厉行节俭,爱惜民力,‘’浮丽纷华,一切不得上进。”三是要求官员们体恤百姓,询问百姓意见,清理民间官司,救济贫困户,维护社会治安,加强国家武备。四是严明纪律,她们采纳了御史陈彝的建议,罢黜了南书房行走、侍讲王庆祺的职位;采用御史孙凤翔的建议,罢黜了总管内务府大臣贵宝、文锡的职位;把宫中不守法的太监,流放三人去守护边疆,杖打了四人。

一时宫府整肃。

(光绪皇帝)

2.从再选穆宗嗣子继承皇帝大统这件事来看,慈禧仍旧没有自己做皇帝的心

光绪继承皇帝的第五年,1879年,吏部主事吴可读在同治皇帝的陵墓前自杀,他留下了一份奏折,希望以后把皇帝的位置让同治皇帝的嗣子继承。

在中国封建宗法家族制度下,男子无子者可以选定同宗辈分相当的男性为嗣子,以传宗接代、承继祖业,此即为立嗣或"过继"。承继人称为嗣子。嗣子取得嫡子的法律地位,有继承宗祧、继承遗产的权利。

同治皇帝活了19岁,他还没有留下自己的孩子,当然也没有为他选定嗣子,他的皇帝位置是被慈禧和慈安选中的光绪皇帝继承了。

慈禧和慈安让众大臣商讨吴可读遗留的奏折,对于选出同治皇帝的嗣子来继承光绪皇帝的位置,大家理所当然的觉得很荒唐,都纷纷请求慈禧不要再讨论这件事。

慈禧下了谕旨:朝没有明确的立定太子的制度,吴可读的请求与我们的家法不合。光绪皇帝你牢牢记住穆宗皇帝的托付,将来谨慎的选择一个贤能的人作为穆宗的嗣子来继承皇帝的位置吧,咱们要遵照祖宗的成宪来做事,“示天下以无私”。

(乾清宫的龙椅)

从以上慈禧公开讨论为穆宗选立嗣子、而且表明自己的态度的这样一件事情上来看,慈禧是没有自己做皇帝的心的,她仍然只是要辅佐和监督年幼的皇帝处理军国大事。

3.慈禧自己一人垂帘听政,大权在握,仍然坚持再三归政于光绪皇帝

1881年4月8日,慈安太后去世。

孝贞皇后(慈安)既崩,太后(慈禧)独当国。

1887年,慈禧太后准备在来年归政给17岁的光绪皇帝,醇亲王奕?及各位王公大臣纷纷奏请慈禧太后仍然训政数年,光绪皇帝也再三恳求,慈禧太后才同意。

大臣们请慈禧太后给自己加上一个尊贵的皇太后称号,慈禧坚决不允许。从这里可以看出,慈禧是一个很注重名分礼教的人,尊贵的皇太后名号都坚决不要,她肯定不会在没有皇帝称号的情况下,去象征皇帝身份的乾清宫去处理政务。

(慈禧居住的养心殿)

1889年,光绪皇帝举行了婚礼,在这年的二月,慈禧太后归政于光绪皇帝。御史屠仁守请求慈禧太后在归政后,仍然去披览章奏,裁决施行。慈禧太后认为绝对不可以,她说:“垂帘听政,本来就是万不得已的举动。我考虑到前代历史上的那些垂帘听政的流弊,特意及时归政。归政后,只允许醇亲王暂时给我汇报下军国大事,这并不是制度,我的本意是不能让训政没有个完”。

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后,慈禧太后斥责屠仁守

乖谬,夺官。

以上表明,慈禧太后的内心还是希望皇帝本人能够担负起亲理军国大事的重任,皇帝就是皇帝,皇帝就是要在乾清宫处理军国大事,她这个皇太后就该住在乾清宫西侧的养心殿。

九年后,1898年,恭亲王奕?去世,面临列强对清帝国的步步压迫,光绪帝想变法救亡,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的意见相反,当时拥护光绪皇帝和拥护慈禧意见的两派人马水火不容,在这一年的八月,慈禧太后为稳定局势,从颐和园还宫,又开始了训政生涯,她让光绪皇帝居住在瀛台养疴。

1899年十二月,慈禧立载漪的儿子溥儁为同治皇帝的嗣子,准备继承光绪皇帝的位置,这表明,慈禧还是尊崇皇帝的位置,她自己并没有亲自当皇帝的心志。只不过,让爱新觉罗·溥儁(jùn)做皇帝,此举遭到众人的纷纷反对,慈禧只好作罢。

(瀛台春色)

三、慈禧的晚年,因为光绪的孝心居住在颐和园等地方,而不是乾清宫

光绪皇帝为了表达自己的孝心,他精心修葺了颐和园,希望慈禧能够在颐和园颐养天年。

其实早在同治皇帝的时候,同治皇帝就想整修清漪园,让慈安和慈禧两太后居住在风景优美的清漪园里面,可是一直没有实行。光绪觉得万寿山大报恩延寿寺在清漪园里面,他想效仿清高宗乾隆皇帝孝顺自己的母亲圣宪皇后那样,也在万寿山大报恩延寿寺为慈禧太后祝寿,于是大修了清漪园,并更名为颐和园,1887年,慈禧太后归政后,就居住在这里。

十月十日是慈禧太后的生日,光绪皇上率领王公大臣为慈禧在颐和园祝寿,从此成为常例。1894年是阴历甲午年,这年的十月初十,是慈禧太后六十岁生日,光绪皇帝准备在颐和园为慈禧太后祝寿,他准备仿照康熙、乾隆年间的成例,自乾清宫到颐和园,凡是经过的地方,都设彩棚经坛,举行庆典,不过,最后,因为日本对大清藩属国朝鲜的入侵而作罢。

(颐和园一角)

中日甲午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告终,光绪帝决心通过维新来改变积贫积弱的清帝国,维新派势力蠢蠢欲动,有传言说他们准备围攻颐和园劫持慈禧太后。1894年农历八月,慈禧太后只好从颐和园还宫,重新训政。

史载,1894年11月7日(即阴历十月初十),慈禧的60大寿,只是在宁寿宫中黯然度过的。四、国家混乱,连北京城都难以居住,更不用说在乾清宫处理政务了

1900年,义和团事变,英国等十国之师攻临北京,慈禧太后只好从德胜门经过宣化、大同,八月份在太原驻扎,九月,到了西安,1901年八月,慈禧太后从西安出发,经过开封,十一月回到了北京。

国家混乱到这样的程度,光绪皇帝和慈禧皇帝连北京城都住不下去了,还谈什么乾清宫处理政务。

回北京后,光绪皇帝住在瀛台养病,慈禧太后很后悔她和光绪皇帝之间的母子(姨妈和外甥)关系的嫌隙。在这期间:

太后屡下诏:“母子一心,励行新政。”

(载沣)

农历1906年七月,下诏预备立宪。

农历1908年十月二十日,病中的慈禧太后授令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二十一日,光绪死在瀛台,慈禧太后立宣统皇帝溥仪为正统皇帝,即日起,慈禧也被尊为太皇太后。二十二日,活了七十四岁的慈禧太后去世。

慈禧太后被尊谥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太皇太后,这也是她被尊为太皇太后之后累加的尊号。生前,她只享用了这个尊号一天的时间。

四年后,大清帝国灭亡,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帝制统治再也不被承认。

从上面可以看出,慈禧太后一生的骄傲在于她有一个做皇帝的亲生儿子同治皇帝,这也是她垂帘听政取得最为辉煌的政绩的时候,等到她在自己的外甥光绪皇帝那里垂帘听政的时候,她已经和大清帝国一样的逐步迈向了晚年,血缘关系上的嫌隙、政局的混乱、国力的衰落终于结束了大清帝国,乾清宫的皇权标志在现实意义上便一去不复返了。

(乾清宫内悬挂的“正大光明”四个大字)

总之,慈禧太后没有称皇帝的意图、行动和最后的结果,她是一个如此看重实际的太后,又是一个维护封建礼法的太后,她称如果称皇帝号,既僭越爱新觉罗皇家礼教,又违背她的性格顶着一个篡位的虚名和骂名,这注定了她不会在乾清宫这种代表皇帝处理政务、容易招致舆论议论的地方,在招摇过市、明目张胆地垂帘听政。

慈禧太后为什么可以垂帘听政

一、生逢未世,人才凋零。

清王朝曾经有过能人倍出之时,不过那是在康乾盛世之前。在战争中,在稳定大局的情况下,人才是被锻炼出来的。《红楼梦》好似满清的预言。在道光之后,子嗣愈来愈少,最后只能从旁支过继。如果在康熙年间,诸子均英豪,绝对不会由一女子把持政权几十年。

也许是和平时期的放松,也许是纸醉金迷的腐蚀,奢侈靡烂的满族统治者从皇室到贵族,甚至到八旗子弟,已不复当年的朝气,己进入迟暮之年。

二、宫庭斗争,懿贵妃上位的必然。

1唯一的皇子,咸丰帝子嗣艰难,唯一的儿子就是同治。所以为了这个孩子,打破后宫不得干政的祖训,任懿贵妃参与批折子,给了她初步管理朝政的训练。

在宫庭斗争中,慈禧聪明过人,在辛酉政变中,使用安德海,联系恭亲王,一举将八顾命大臣成擒。两宫垂帘听政。恭亲王作议政王,初露头角。后来又罢免了唯一能从政的恭亲王,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了朝政。

阴险狠毒,因为同治偏重慈安,以放纵的方法害了这个儿子,又怕媳妇当皇太后,抢班夺权,杀掉怀孕的儿媳,一尸两命,为了过继立光绪为皇帝,害死了慈安,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心狠手辣。

三、政治手段。

在决定政策上,慈禧有她的过人之处,八旗子弟皆纨绔,在满清旧贵族的反对下,她利用曾国藩的湘军,打败了太平天国,但是却有制衡手段,逼得曾国藩把湘军分为淮军,和左宗棠所带之部,曾国荃早致仕。并通过曾国藩家书向慈禧表忠心。袁世凯也在她的威攝下出卖了光绪。

在不仿碍她的统治时,她对洋务运动是支持的,在洋人支持光绪时则利用义和团反击,失败后,甘作洋人奴才,量中华之国力,结与国之欢心,宁与友邦,不与家奴,都是她的名言。

慈禧垂帘听政多年,是满清王朝末世的特点,没有人玩的过她,是女子又何仿,末路终究有人带领,满清即将结束。

宋代太后垂帘听政的很多,为何没有形成专权

感谢提问。

宋朝也有很多太后垂帘听政而没有形成后宫专权,我认为是没有专权的土壤,制度健全。

宋朝后宫嫔妃

后宫专权的两大因素

遍观我国古代,后宫想要专权干政必须满足两个因素,一个是家族势力,俗称外戚;另一个是后宫必须要有可堪使唤的人手,也就是太监。

外戚

一个女人出嫁后,她的娘家就是她最坚实的后盾。在五代之前,汉朝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选官制度的施行,我国古代的世家门阀势力相当之大。比较著名的有汉代的霍氏、窦氏;东晋的王氏、谢氏;隋唐时期的关陇贵族、山东士族、江南士族等。

门阀士族聚会

正因为这些大族势力庞大,出身于这些大家族的女子干政后可以迅速掌控朝堂,使得百官尽皆俯首。唯一例外的是武则天,但是武氏一族也因为武则天而一人得到鸡犬升天,也使得武则天有了可以依靠的外戚。

太监

太监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特有产物,因为皇宫侍卫及百官不得擅入宫廷,皇帝忙于政事。因此除了宫女外,太监是后宫嫔妃们接触最多的人。

而想要专权干政,那么就必须要及时掌握朝廷百官动向,还要有人去传递信息,这个工作宫女显然是不适合的,只有太监可以。

太监传旨

宋朝后宫不具备专权的两大因素

唐朝末年,私盐贩子黄巢造反。这场起义席卷了整个天下,世家门阀被屠戮一空,贵族消亡殆尽。五代及宋时期,寒门子弟开始崛起,一人得道之后,就能建立一个家族,不能与之前的门阀同日而语。

这些暴发户式的家族根本无法为后宫提供有力的帮助,底蕴无法比拟。因此在朝堂上后宫干政只能依靠那帮寒门大臣,恰恰这帮大臣认死理的还多,包拯就是其中的代表。这样也就决定了后宫只能与大臣们互相配合,而不能为所欲为。

对于太监,宋朝自立国起就有专门的部门内侍省来管理,将太监彻底独立起来,只能伺候后宫以及洒扫庭院,使其无法干预朝政。

宋朝就这样杜绝了后宫干政的可能,虽然后宫的权力缩小了,但是与此同时,以寒门士子为代表的文官集团崛起了。

我是盛夏一抹清凉,欢迎关注。

垂帘听政的是谁

慈禧太后。

历史上垂帘听政的女子,有人曾作过一个统计,说中国历史上曾经垂帘听政,或者虽未垂帘、但有过主政实质的,包括秦国1人,西汉4人,东汉6人,北魏2人,唐朝2人,宋朝9人,辽国3人,元朝11人,清朝2人,一共有40个女人。

因为慈禧太后是最后一个垂帘听政的,现在讲垂帘听政大多都是讲慈禧太后。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慈禧太后因为什么要三次垂帘听政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oku6.com/12/9666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