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中国有哪些历史事件是很少人知道的(古代,隐秘的冷知识那种)和中国古代冷知识问答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中国有哪些历史事件是很少人知道的(古代,隐秘的冷知识那种)以及中国古代冷知识问答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中国有哪些历史事件是很少人知道的(古代,隐秘的冷知识那种)
1、天启大爆炸:天启六年五月初六日,位于北京城西南隅的王恭厂火药库附近区域,发生了一场离奇的大爆炸。这次爆炸范围半径大约750米,造成约2万余人死伤。这次爆炸原因不明、现象奇特、灾祸巨大,是“古今未有之变”。与3600多年前发生在古印度的“死丘事件”、1908年6月30日发生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的“通古斯大爆炸”并称为世界三大自然之谜。
2、另一个中国情人节:在中国古代三月三,有一个被古人称之为最浪漫的情人节叫做上巳节。“三月三”节日依旧在壮族、侗族、布依族、瑶族、黎族、畲族、土族等少数民族中流传。最典型的当属壮族,每年三月三广西壮族自治区都会放假两天。从云南大理每年三月三日举行的泼水节活动中,依稀还可看到古时上巳节祓禊之俗的影子。吴地也有上巳节遗韵,主要的习俗有祓禊、禊饮和游乐这是。中国的情人节,比西方情人节早了1000年。先秦以后,三月三情人节在各代延传开来。上巳节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男女相会,即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情人节”。
3、商人不能穿丝绸:商人地位的低下,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由于人们的经济思想的长期落后。古人只看到商人在流通领域高卖低买,赚取中间差价,便认为其奸黠狡诈,不事生产而徒分其利!认为商业本身不创造价值,反害农桑,故素有重农抑商一说。这也造成了商人社会地位的低下。而在所谓的“三教九流”之中,商人的地位也只是排在了九流的最末一位。《农政全书.卷四》谓洪武十四年:“上加意重本抑末,下令农民之家许穿紬纱绢布,商贾之家只许穿布。农民之家但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许穿紬纱。”也就是说,商人穿丝绸衣服都是犯法的(只能穿布衣)。
冷知识:天气这么冷,古人是如何御寒的
春秋时期,开始使用器具烧炭取暖,用具的名称叫做燎炉。燎炉一般附有炭箕,用来转移火种和添加木炭。不过,此时的人们已经聪明了许多,御寒取暖的方式也不仅仅是烧炭取暖这一种。
秦朝时,在贵族以及皇宫内又出现了“壁炉”和“火墙”等用以取暖。考古学家在咸阳宫遗址的洗浴池旁边发现有三座壁炉,其中两座供浴室使用,第三层则接近最大的一室,应该是秦皇专用的。壁炉里主要是用烧炭来御寒,并且将出烟孔放在室外,避免炭烟中毒。另外在秦兴乐宫遗址中还发现了火墙的做法,即用两块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在墙的内侧,与灶相连通,已经具备了火炕、暖气的雏形。在秦汉时,冬天可以调节室内温度的房间已出现,时称“温调房”。东汉科学家张衡《西京赋》里“朝堂承东,温调延北”一语中的“温调”,说的就是这种温调房。当时一般贵族家庭都有这样的房间,皇家当然更不例外。皇家的温调房空间更大更高级,被称为“温调殿”。冬天,温调殿是皇帝、太后、皇后和妃嫔所居之地,也是皇帝与核心臣僚议事和接待重要来宾的场所。是什么使得房间具有保暖功能的呢?有一种说法是“以椒为泥涂室”。《汉宫仪》称,“皇后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也”。当时花椒已被视为一种防寒保暖材料,捣碎和泥,制成墙壁保温层。椒房殿的墙壁还挂有锦绣壁毯,地上铺着厚厚的西域进贡毛毯,设火齐屏风,还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在这样的房间里生活,冬天自然不会感觉寒冷。这种奢华的保暖建筑方法,也被后人效仿。据《世说新语》载,西晋全国首富石崇便“以椒为泥涂室”。古人没有现代的电热取暖器,主要的取暖工具是火盆、炉子一类,其中手炉、足炉、熏炉是中国古人冬天最常用的取暖器具。手炉是用来暖手的小火炉,精巧玲珑、形状多样,里边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手炉甚至可放在袖子里暖手,又被称为暖手炉、火笼。明代时,手炉的样式开始变得繁多起来,也愈发小巧,可放在袖中。明朝时人们越来越懂得享受与养生,在手炉中除了放置取暖的炭灰,还会放些香薰和药材,手炉逐渐成为贵族把玩的艺术品,材料和做工也逐渐考究起来。宋朝还有一种特殊的保暖用具,叫做“汤婆子”,又称“锡夫人”、“汤媪”、“脚婆”,类似于热水袋。一般是由锡或者铜制成椭球状或南瓜状的瓶子,上方开口带有帽子,从这个口子里灌进去热水,临睡前放在被子里。熏炉是用陶土或铜铁制成的贮火器具,宫里使用的一般为铜质,做工精致,民间多用陶土、铁制作。熏炉又被称为暖炉、红炉,专门用来供室内使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把熏炉称为“别春炉”,有诗云:“暖阁春初入,温炉兴渐阑。晚风犹冷在,夜火且留看。独宿相依久,多情欲别难。谁能共天语,长遣四时寒。”此外,室内也会设有熏笼。熏笼的起源已经很难考证。熏笼分为盆和笼两个部分,制作十分精美,大的熏笼达数百斤,有一米多高,有的甚至是青铜鎏金的,还有珐琅的。
北京冷知识
北京古称燕京,北平,历史悠久是我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和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最多的城市。人口2189万。
1、故宫的大缸是镀金的,八国联军侵华时,对22口金缸垂涎已久,不过实在太重了,于是只带走了4口缸,剩下的18口缸的镀金全部被刮掉带走。
2、卢沟桥的狮子据统计有501个石狮子,不过这不是最多的,颐和园十七孔桥狮子据统计有544个。
3、北京是我国第一个拥有地铁的城市,1969年10月1日北京地铁1号线正式运营,单程票价是1角。
4、北京人吃火锅涮羊肉必备酱料就是芝麻酱,不过大多都是“二八酱”就是20%芝麻酱和80%花生酱混合调配的。
5、北京人吃烤鸭喜欢去便宜坊烤鸭店,这是北京最早的烤鸭店,创立于明朝永乐十四年,距今有600多年历史了。而全聚德基本都是外地人去的,对于本地人来说又贵又不好吃。
6、提到爱吃蒜,可能大家会想到山东,不过北京人也是非常爱吃蒜,属于是餐桌上的必备品,尤其是吃面时得要吃蒜。
7、首钢矿山一中是北京市最远的一个高考考点,这里地处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市。这里的考务工作是属于北京石景山区教委的。
8、北京是我国高尔夫球场最多的城市,拥有23所球会,28个球场。省份最多的是广东省,拥有53所球会,69个球场。
9、北京有七大世界文化遗产,分别是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故宫,长城,颐和园,天坛,明十三陵,大运河。
10、明清时期,北京城不是开放式的,而是用城墙包围起来的,当时城门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也就是内城有九门,外城有七门,而皇城有四个门
56个民族冷知识
中国历史悠久,不止56个民族,还有约60个未识别民族,也就是未获得我国官方承认的民族。
“扬州瘦马”与马无关。从明朝开始,在扬州一带出现了大量经过专门培训,预备嫁予富商做小妾的年轻女子,而这些女子以瘦为美,个个苗条消瘦,因此被称为“扬州瘦马”。
古人一般用人头来祭旗,诸葛亮不忍心,于是发明了馒头(蛮头)来代替人头。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直至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则始于宋朝。
史料记载,月饼的鼻祖可以追溯到汉朝。当时,海淘鼻祖张骞出使西域,从国外带回来芝麻(当时叫胡麻)。当地人用胡麻做馅,做出一种原形饼,叫做胡饼。
按照传统习俗,吃月饼时,要将象征圆月的月饼按人切块,每人一份。没有回家的亲人,家长要把属于他的那一份月饼认真保管起来,待他们回来时品尝,才算圆满。
文章分享结束,中国有哪些历史事件是很少人知道的(古代,隐秘的冷知识那种)和中国古代冷知识问答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oku6.com/13/131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