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当年每月收入仅有350块大洋,放到现在是什么收入水平

鲁迅当年每月收入仅有350块大洋,放到现在是什么收入水平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鲁迅当年每月收入仅有350块大洋,放到现在是什么收入水平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鲁迅当年每月收入仅有350块大洋,放到现在是什么收入水平以及冷知识鲁迅很有钱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民国时期,鲁迅每月有300块大洋左右的工资,换成人民币大概值多少钱
  2. 鲁迅清贫和富有的理解
  3. 鲁迅当年每月收入仅有350块大洋,放到现在是什么收入水平
  4. 鲁迅一个月工资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民国时期,鲁迅每月有300块大洋左右的工资,换成人民币大概值多少钱

以前上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鲁迅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鲁迅先生好穷啊,都吃不上顿好的。

还有看见许多鲁迅先生的画像,大都是身着朴素,头发乱蓬蓬,很长也不剃。我又是觉得,鲁迅先生肯定不富裕,连身新衣服都舍不得置办。

再还有读到《故乡》里面,那个刺猹的少年闰土,有着这样的“少年发小”,想来鲁迅先生的家境也很是一般……

总之,鲁迅很穷!

然而,后来我才知道,鲁迅先生很有钱。他吃的不是草,而是东来顺的涮羊肉火锅;鲁迅先生很富裕,在北京住的是三进四合院,在上海住的是三层大楼房;闰土不仅仅是鲁迅先生的发小,更是他们家的短工……

鲁迅先生富裕的生活条件,来自于他丰厚的收入。在那个生存环境堪称残酷的旧社会,鲁迅先生手中的那支笔,不光渡人,也在渡己。

鲁迅先生很少缺钱,且不说在那些大学任教的讲课津贴,还有自己平时翻译写作的版税和稿酬,仅仅是在教育部坐办公室的那点固定收入,就足以让鲁迅先生无需为柴米油盐而发愁。

1912年,鲁迅应政府征召,来到教育部当部员,一待就是14年。不得不说,民国时期虽然百姓生活不咋样,但这公职人员的收入可不低。鲁迅先生初到教育部时,工资不算高,每月津贴不过60银圆,但那更多的是因为新人试用。

等到半年后转正,鲁迅先生的工资就涨到了220银圆。后来随着工龄职位的升迁,鲁迅先生的工资也随之上涨。比如1914年8月,鲁迅先生工资涨到了每月280银圆;1916年3月,又增加了20块,为300每月银圆。而到了1924年1月后,鲁迅先生的工资更是涨到了360银圆每月。

当然了,那时候北洋政府的财政有问题,包括教育部和各大学府在内的诸多教育机构,都经常会有拖欠薪金的情况出现。

在此期间,鲁迅先生还有很多副业。比如给杂志写作供稿、当翻译,那可是一大笔的版税和稿酬。再比如去北大、女子师范学校等学府兼课讲学,一年下来也能有不少的收入。

雷锋把好事写进日记里,鲁迅把账本写进日记里。《鲁迅日记》中有记录,1923年,鲁迅先生的讲课费收入是129块大洋;1924年的讲课费收入是8085大洋;1925年讲课费收入则是7283大洋。

著名文化学者陈明远先生曾做过统计,鲁迅先生从1912年春,上北平教育部任职,至1926年夏离开北平,去厦门大学任教。大约14年的时间里,鲁迅先生本职加兼职的各种收入加起来,大约是4万大洋,平均每月的收入在250块左右。

在那个每月十块银圆便能养活一家人的年代,鲁迅先生这个收入无疑算得上是很高了。相比于一般的工薪阶层,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1917年,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学生曾来到曹家渡工人聚居区,做过有关社会人群生活情况的调查。其调查报告写到,在当时的上海,一个普通工人的月薪不过10块大洋。

“常见男工谋10元,女子做丝厂每月所入亦如此”。

要知道,当时的上海已经是全国最为发达的城市,工人收入水平亦算得上最高。其收入却和鲁迅先生相差十几倍。怪不得当初胡适在刚入职北大的时候,看到手中那沉甸甸的280块大洋,直呼太多了。

“适初入大学便得此数,不为不多矣。”

事实上,鲁迅先生的收入,即便是放到当下,那也是妥妥的高收入人群。要知道,那可是几百块银圆,正儿八经的大洋,而不是几百块人民币那么简单。在当下,几百块人民币也就能吃顿火锅。而那时候还鲁迅先生带着家人,去东来顺涮顿火锅,也才花一块大洋。

曾有学者考证,在北洋时期,平时一块银圆就能买到40斤左右的大米。如果放到现在的话,40斤大米少说也得100块人民币。按照鲁迅先生一个月250块大洋的平均收入来看,那就是2.5万的月收入。

当然了,这样算其实并不靠谱。毕竟那时候还没有袁隆平,生产力水平远不如当下。水稻的产量体不上去,大米的成本自然也就高了。对于当时的一个普通家庭而言,很可能买米就能占据这个月一半的生活开支。所以,那时候的大米远比现在来得贵,参考的价值不大。

相比之下,如果是参照一个家庭整体的生活开支情况,参考价值无疑要大一些。之前所提到的圣约翰大学的社会调查,在调查报告中有提到:

“工人支持五口之家月须15元”

意思说的很明白,就是说在当时的上海,15块大洋,就可以满足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需求。如果咱们以此来作为对比,试想一下,在当前的上海,一个五口之家的正常生活开支是多少?少说也得八九千块吧。

如此算下来的话,鲁迅先生平均一个月的收入,就能在上海养活16个五口之家。如果换算成人民币的话,差不多就是15万左右。时下能够有着15万月收入的人,想来应该不会太多。

事实上,即便是不按购买力换算,直接把那些大洋折成等量的黄金白银,用硬通货的形势保存到今天,那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了。

按照民国初年,北洋政府所颁布的《国币条例》,我们可以得知,铸造一枚大洋,需花费纯银六钱四分八厘。

“以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为价格之单位,定名为圆”——《国币条例》

如此换算下来,铸造一块大洋大约需要24克纯银。按照当前5元每克的银价来计算,一块大洋能值120元人民币。也就是说,鲁迅先生每个月能拿到价值3万元的银子。

如果换算成黄金的话,这个收入还得往上涨。近代以来,白银的流通量越来越大,正所谓物以稀为贵,东西多了也就不值钱了。当时的金银兑换比例最高不过是一比四十,这还是在因为战乱的缘故。

在光景比较好的那几年,金银兑换比例不过才一比十五。而当下可就厉害了,黄金价格已经攀升至400块,相比于5元一克的白银,价值相差得有80倍。

按照这个比例来看,鲁迅先生每个月的收入至少还能再翻上一番。

当然了,换成黄金也好,白银也罢,其实都比不上大洋本身有价值。毕竟那些东西如果能放到今天,那可都是古董了。要知道,在当前的市场上,一枚民国三年的正版袁大头,通常都能卖个两三千块。要是运气好,遇到个年份好一些的,一枚大洋就能拍出天价了。

总的来说,鲁迅先生在当时是属于高收入人群,虽然算不上大富大贵,但也是衣食无忧,无需为生活而发愁。或许正是有了这样的物质基础保证,鲁迅先生才能专注于文学创作。不然如果饭都吃不饱,哪儿还有力气握笔?

鲁迅清贫和富有的理解

鲁迅一生清贫,最大的财富,就是他的这些宝贵的藏书了.

鲁迅先生生活贫困,但是精神世界是富有的,他读过很多书,知识渊博,这些宝贵的书就是证明.

鲁迅当年每月收入仅有350块大洋,放到现在是什么收入水平

1919年,鲁迅花了3500块大洋,在北京八道湾胡同买了一个三进的四合院,共有32间房,当时,鲁迅的月收入350块大洋,也就是说,鲁迅用一年的工资,就能在北京买上一所四合院,放到现在,我们是难以想象的。

鲁迅的工资在当时算什么收入水平?

鲁迅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上班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他又是科长,薪水自然不低。

1916年2月,鲁迅在日记中写道:“本月晋升第三级俸,月工资从280块大洋涨到了300块大洋”。依据《鲁迅日记》记载,鲁迅在中华民国教育部任职,经过几次加薪,薪水陆续涨到了300块大洋。

这样的收入情况,放在当时是什么水平?

可以先和鲁迅的“同行”们比,1912年在天津办报纸的梁启超,一年除去各项支出,“年亦仅余五六万金耳”,也就是每年赚五六万块大洋,大概每月有五千块大洋。

1918年,22岁的作家茅盾,出版了一本畅销书就能拿400大洋稿费,1920年担任北大文科学长的陈独秀,月收入是400块大洋,蔡元培作为北京大学校长,月薪为600大洋,其他大学教授,每个月的工资也是400元大洋。

如果拿鲁迅的工资和其他同时期的名人来比,其实算不上高,确实是“每月收入仅有350块大洋”。

但是如果抛开当时的名家大师来看,如果拿普通人的工资和鲁迅相比较,就会发现鲁迅的工资已经相当高了。

当时鲁迅所处的时期,一个普通的医生平均月收入其实就是40块大洋左右,一个小学老师的工资是每个月10块大洋,上海的普通工人,月薪3块大洋,普通巡警月薪7块左右,大户人家中的女佣人月薪2块左右。

通过和普通人的对比之后发现,鲁迅的工资收入,是当时普通工人的100倍,这在当时确实算得上是高收入人群了,之所以说他收入高,这得结合大洋在当时的购买能力来看。

当时的房价是怎么样的呢?依据当时《晨报》的记载,北京积水潭西河沿一套住宅,售价是3500块大洋。

按照这样的购买能力来看,北京积水潭西河沿一套住宅,相当于鲁迅不到十八个月的薪水就能买下来。

而鲁迅的这些钱,对于他来说,只是一小部分。

作为当时的顶流作家,在教育部任职的同时,鲁迅还在北京八所高校兼课,基本都是讲小说史、新文艺等。

鲁迅从1920年起在北京大学国文系和高等师范学校任讲师,月薪各为十八元,在世界语学校月薪十五元,在女子师范学校十三元,在中国大学月薪十元,在黎明中学月薪仅为六元。

1924年以后,鲁迅的收入大幅度增加,业余收入超过了教育部的薪水收入,仅仅是兼课费用以及特约撰述,就高达8000多大洋,此外,鲁迅还有丰厚的稿费,根据《鲁迅日记》的记载来看,他在1929年拿到一笔稿费,高达20000多大洋。

要是加上鲁迅的这些副业收入,我们会发现,教育部每个月给他发的350元的薪水对他来说只是一小部分,而鲁迅的收入,放在当时那个年代,实在算是佼佼者了。

鲁迅的收入放到现在是什么水平?

鲁迅当时担任教育部科长一职,月薪在350块大洋,曾有学者考证,在1914年一块大洋的购买力已经相当可观,在上海一块大洋可以买到40斤的大米。

如果放到现在的话,40斤大米少说也得100元人民币,如果按照现在的米价来换算的话,一块大洋的购物力差不多等于100元人民币左右,而鲁迅一个月350块大洋,相当于他的月收入能达到3.5万元人民币。

按此计算,光是在教育部任职,鲁迅一年的收入至少在40万左右。这还不算鲁迅其他的兼课收入以及稿费等。

搁在现在,鲁迅的收入也是超过了绝大多数人,妥妥的有钱人,而那时候的消费水平是较低的,鲁迅在西三条21号时家中女工的工资仅为一个月两元。

三十年代,一块大洋在北京可以请人吃一顿“涮羊肉”,一块大洋可以买20张公元门票,当时北京地区一个月每个人的生活费大概在3块大洋左右,一袋30斤的面粉大概是1.5块大洋,8斤猪肉值1个大洋。

所以说,鲁迅是很富有的,因此在当时能买下北京的四合院也完全是有能力的。

俭朴一生,却为家人朋友散尽钱财

鲁迅的薪水在当时确实不算低,反而高得很,但是其实他的花销也大。

鲁迅对自己的生活要求很低,他生活特别俭朴,衣服很朴素,就连吸烟也是廉价烟,在北京的时候,鲁迅平时只穿旧布衣,裤子总是单的,日本留学时期穿过的裤子已经打上了补丁也经常穿。

由于鲁迅穿着朴素,不修边幅,还经常闹出笑话,但是鲁迅一如既往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而之所这样一者是是为了防止安逸的生活影响工作,一者是节约更多的钱来买书。

鲁迅酷爱读书,一生有20多个书单,购买读书近万本,同时他还喜欢收集版画、金石之类的藏品,这些花费也不少。

虽然鲁迅赚钱不少,但是鲁迅每个月的支出却是巨大的,鲁迅是家里的长子,他一直认为父亲去世后,自己有照顾全家的义务。

鲁迅的家庭负担重,买房、养家等沉重负担严重拖累了他。

1917年以前,鲁迅先生一直养着绍兴老家的一家子人,除了要给法定的妻子朱安、母亲邮寄生活费以外,还要接近三弟周建人、二弟周作人及其家属等。

1912年鲁迅到北京后,没有能力买房,一直孤身一人居住在绍兴会馆,难免觉得冷清,好在1917年4月1日,经鲁迅向蔡元培推荐,二弟周作人来到北京大学任教,兄弟二人共同生活、读书,生活中增添了很多情趣。

此时的周作人在北京大学任教,月薪大概二百多元,鲁迅在教育部任职,月薪三百多元,他们写文章的稿费也收入不菲,已经具备了在北京生活的经济实力。

1919年,为了全家人能定居北京,实现早年曾经许诺的三兄弟共同生活,永不分家的夙愿,鲁迅和周作人经过一番思量,决定卖掉在绍兴的周家老宅,在北京购置新居,举家搬到北京生活。

从1919年2月起,鲁迅四处看房,奔波了有半年,最终购买了八道湾11号院,这套房子总价3500元。

加上装修费、购置家具费,总共花了四千四百多元,大概是鲁迅一年多的工资收入。如果在今天,这么大的房子起码几个亿。

鲁迅之所以不惜花费巨款,买了这套房子,是因为房间多,空地大,适宜儿童活动和玩耍,这时鲁迅自己并没有子女,倒是两个弟弟有子女,而周作人已经有一子两女。

房子装修后,周作人便带着日本妻子羽太信子、儿女从日本游玩完毕回到了北京,12月1日,鲁迅启程回绍兴接了母亲、夫人朱安、三弟周建人一家,12月29日,全家住进了八道湾。

自从鲁迅搬入八道湾以后,为了全家和睦,他把自己的薪水都交给了弟媳妇羽太信子支配,但是羽太信子挥金如土,所以月月亏空,作为长兄的鲁迅愿意多承担一些责任,认为一家人能和睦地住在一起,就是自己心里的理想。

然而裂痕在悄悄出现,鲁迅却毫不察觉,直到被视若同体的二弟周作人突然有一天发难。

1923年7月,周作人听信了羽太信子挑拨离间的话,给鲁迅写了一封绝笔信,为了避免矛盾进一步升级,鲁迅又一次体现出了长兄风范,立马搬出了八道湾十一号。

1924年,鲁迅又买下了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21号院的平民四合院,这是鲁迅第二次购买房产,用了800大洋。这套房子就是现在辟为北京鲁迅博物馆的鲁迅故居。

鲁迅买下西三条21号院时,那院子和房子都已经破败不堪,不装修是无法居住的,虽然说买房子用了800元大洋,但是加上契税、改建装修费用,共计用了两千一百多元,这是鲁迅一生中的又一次重大开销。

房子装修好以后,鲁迅把母亲和夫人朱安接了过来,鲁迅在这个房子只居住了两年,1926年7月,鲁迅接受了林语堂的邀请到厦门大学任教。

当时的北京正处于北洋军阀的高压统治下,鲁迅经常被欠薪,有时候头一年的薪水第二年还发不下来,许多教授生活困顿,因此南下对一些教授有一定的诱惑力,这也是鲁迅选择南下的重要原因。

当时厦大给鲁迅的薪水大约是每个月400元,主要讲中国文学史和小说史,鲁迅欣然接受了聘请。

1926年鲁迅和许广平南下,到厦门、广州以后,他在高校讲课的收入增加到400元到500元。

1926年8月26日,鲁迅携许广平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母亲和夫人朱安仍住在这里,一直到1947年朱安离开人世。

尽管后来鲁迅南下,他都一直承担自己的义务赡养自己的母亲和原配妻子朱安以及女佣人,并且继续接济三弟周建人以及朱安的亲属。

比如,1929年11月25日,鲁迅把他在商务印书馆积存的版税950元赠送给了周建人。

再加上此后,鲁迅自己病重,连续看病,开支很大,又花去了不少钱。

此外,鲁迅还经常资助学生、捐助善款等,鲁迅在北京教育部做公务员期间为赈灾事多次捐过银元。

例如1914年12月30日记载:“下午助湖北赈捐二元,收观剧券一枚”。看来,那时候赈灾捐款鲁迅还得了一个观剧券的奖励。

1919年9月26日,鲁迅又在日记里记载:“捐湖北水灾赈款六元”。除此之外,鲁迅还参加过几次类似的赈灾会。

1927年鲁迅到广州以后,其间更是多次捐款,捐给社会科学研究会、慰问被捕学生以及广东救伤队,资助学生等,平均每月开支大概在200元左右。

如此一看,钱根本不够花啊!虽然鲁迅先生赚得多,但是支出巨大,导致薪水根本存不下,以至于一辈子忙碌,最终并没有留下什么财产。

结语:

鲁迅先生当年在教育部任职期间,每月能拿到350块大洋,已经算是高薪阶层了,再加上他的兼课费用以及稿费,鲁迅先生绝对算是当时的高收入人群。

不过,鲁迅先生一生虽然赚了很多钱,算是那个时代的高收入人群,但是过得日子并不富裕,他很有爱心,对自己俭朴,却一生慷慨、多次捐款并资助学生,为家人和朋友钱财散尽。

鲁迅先生的成就用金钱是无法衡量的,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鲁迅始终心系生活在苦难中的百姓,用文字敲醒了一代人,有着高尚的家国情怀,他称得上是那个时代的英雄,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鲁迅一个月工资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鲁迅在北大(燕京)任教时,每月三百大洋合现在的人民币大约六万多元。民国时期的老百姓一年挣不上几个大洋,可见当时每月能挣三百大洋属凤毛麟角,上流社会的一员。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鲁迅当年每月收入仅有350块大洋,放到现在是什么收入水平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oku6.com/13/13904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