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什么阶级(梁启超哪个阶级)

首次还原梁启超武汉讲学行程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梁启超什么阶级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梁启超什么阶级的知识,包括梁启超的历史冷知识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梁启超有几个儿女都有什么成就
  2. 梁启超什么阶级
  3. 梁启超简介
  4. 梁启超是康有为一手带出来的,为什么两人最后闹翻了

梁启超有几个儿女都有什么成就

梁启超(1873年-1929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政治活动家、教育家、文学家。他与康有为共同辅助光绪发起变法运动,救亡图存。他在自己刻苦钻研、忧国忧民、为国奔走的同时,也在子女的教育上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而且成效非常显著,可以说的教子有方。梁启超有9个儿女,个个都是人中龙凤,这很显然不是一个巧合。

??梁启超

梁启超的9个子女依次为:梁思顺、梁思成、梁思永、梁思忠、梁思庄、梁思达、梁思懿、梁思宁、梁思礼。他们分别是由梁启超的原配李蕙仙和继任王桂荃所生。

长女梁思顺(1893年-1966年):诗词研究专家

梁思顺生于广东新会,自幼随父亲到日本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受到父亲的影响很大。梁思顺非常像父亲梁启超,喜爱诗词和音乐。作为长女,思顺还会用心照顾弟弟妹妹。梁启超流亡期间,思顺还曾担任父亲的日语翻译。梁启超逝世后,思顺花了很大的力气去收集父亲的信件和作品。这些为后来的《梁启超年谱长编》提供了最重要的素材。她还编纂了《易蘅馆词选》,成为经久不衰的畅销书。梁思顺曾经担任中央研究馆馆长。

梁思顺还是个贞洁的人。丈夫周希哲于1938年去世后,思顺独自抚养4个孩子。日本人来了之后,也坚决不为日本人做事。

长子梁思成(1901年-1972年):著名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思成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他的大名可以说是如雷贯耳。梁思成1915年进入清华学堂学习,随后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学,获得硕士学位。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夫人林徽因是他在美国的同学,同样也是建筑学家。1928年学成回国后,他首先去了东北大学,在那里创建了中国北方的第一个建筑系。九一八事变前夕,他来到北平专门从事建筑史研究,并率先将现代建筑学理论应用于中国建筑史研究。

抗战爆发后,梁思成编纂完成了影响深远的《中国建筑史》。为便于将中国建筑史推向世界,他还编写了一本《中国建筑史图录》。自此,中国光辉灿烂的建筑艺术才得以呈现在世界面前。1945年抗战胜利后,梁思成因为在中国建筑学界的崇高威望而受命组建清华大学建筑系。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与了国徽图案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梁思成长期从事中国建筑史的研究、设计和教学工作,对建筑史、建筑教育方法、城市规划理论都有深刻的钻研,是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行者和建筑学教育的开创人。1947年,因为公认的国际影响力,他还被推荐为联合国大厦的设计者之一,并于同年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建筑学名誉博士学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梁思成被选举为第一批中国科学院院士,并长期担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职务。

次子梁思永(1904年11月-1954年04月),著名考古学家,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著有《梁思永考古论文集》。

三子梁思忠,1907年-1932年,十九路军炮兵校官。

次女梁思庄,1908年-1986年,著名图书馆学家,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

四子梁思达,1912年—2001年,获得南开大学经济系硕士学位,中国著名经济学家。

三女梁思懿,1914年-1988年,著名社会活动家,曾经是燕京大学学生领袖。

四女梁思宁,1916年—2006年,在新四军中从事宣传工作。

五子梁思礼,1924年-2016年,火箭系统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启超什么阶级

梁启超和康有为他们的立场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立场。历史定义为资产阶级立场。但是他们是主张改良,不主张武力。也就是他们主张通过政治上的改革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反对资产阶级的武装革命。所以我认为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根本就没有摆脱,封建王权对他们的束缚。

他们是在求封建统治者放点权力出来给资产阶级,所以会有人说康有为是“跪着变法”的人!

梁启超简介

梁启超(1873年~1929年)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三十自述》),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家。戊戌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从戊戍变法前一两年开始,梁启超与夏曾佑、谭嗣同等便提出“界革命”的口号,并试作新诗,但此时的新诗只不过是“挦扯新名词以表自异”的作品。

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提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进步诗歌理论,对中国近代诗歌的发展起了指导作用。在他的理论影响下,黄遵宪等一大批新派诗人出现了。梁启超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也努力实践新的诗歌理论,他的诗作留存不多,多数创作于流亡日本时期,但是用语通俗自由,敢于运用新思想、新知识入诗,诗风流畅。《爱国歌四章》、《志未酬》等诗感情真挚,语言明白晓畅,是其诗论的较好体现。梁启超于提出“诗界革命”口号后又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口号,并在创作上进行了积极的有意义的尝试。

梁启超是康有为一手带出来的,为什么两人最后闹翻了

这个问题在《走向共和》的一段剧情中,有了较为真实、全面的体现。两人之间闹翻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剧中康有为的一句话:

知道,知道,我知道,你我的观点已经不同了!

下面,我们就这段剧情展开解析,就两人之间的矛盾来一次艺术加工后的深入了解!

众叛亲离的袁世凯,做出了一个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不活了!死!袁世凯死后,最有可能登上大总统宝座的段祺瑞,为了安抚南方护国军、安抚诸位北洋大佬,只能先将当时的副总统黎元洪推上去,临时应付。只是,黎元洪不想只做橡皮图章,试图和段祺瑞一争高低,于是,民国历史上著名的“府院之争”正式爆发。

大总统和内阁总理之间有了矛盾,需要有人调停,于是,时任“徐州督军”、“长江巡阅使”的张勋应邀入京调解“府院之争”。

为什么非得张勋出面呢?

袁世凯死后,张勋邀请各省督军于徐州召开了督军会议,商量一下北洋军阀的未来走向和发展规划。会议决定成立“督军团”,而发起人张勋自然也就成为了这个“督军团”的团长。也就是说,此时的张勋愿意充当这个“大个”,也最有资格成为这个“大个”。

只是,张勋率军入京可不是义务劳动,而是有附加条件的!张勋要求,让我调停那就来个干脆彻底,直接推翻共和,恢复满清统治。袁世凯称帝,八十多天就让人挤兑死了;张勋复辟,更是明显的胡闹。可段祺瑞要的就是这场胡闹,张勋不复辟,段祺瑞怎么能成为“再造共和”的英雄,又怎么能再登内阁总理的宝座。

于是,张勋信心满满地点兵入京,还顺带叫上了销声匿迹十几年的“大佬级”人物——康有为。

张勋打算复辟清室,为何还要叫上康有为?

除了要利用康有为在读书人心中的特殊影响、康有为同清朝皇室、遗老遗少之间的特殊关系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利用康有为,拉拢梁启超。

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基本成为了北洋和南方之间的润滑剂,反倒成为了举重若惊的大佬级人物。北洋这边,北洋大佬们都是朋友;南方那边,蔡锷将军就是梁启超的学生;如果梁启超支持清室复辟,局面自然会一片大好。

于是,便有了康有为深夜探访自己学生——梁启超的经典戏码!

十几年未见,梁启超见到自己的恩师,非常激动,又是寒暄,又是请安,康有为则上来就是饱含不满的指责:

我深夜到此,是来办秘密的!卓如啊,我们有好多年没见了吧!

先给你打个预防针,我是无事不登三宝殿,让你有点心理准备!既然是有求于人,要么求,要么逼,再就是让你觉得不好意思,不得不出手相助。康有为这句“我们好多年没见”,就是对梁启超的指责。

想当初,康有为指示梁启超返回国内,积极参与“保皇”;如今,梁启超竟然成为了民国的大佬,这在康有为看来几乎等同背叛师门——不来看我也就罢了,你还违背师命,你好意思吗?

对于这个指责,梁启超无言以对,只能给出诚恳道歉:

弟子有违师命,不敢面见恩师!

康有为一看,这一招有效果啊,赶紧继续加温:

你啊!日前,我六十大寿,得意弟子当中,只有你一人未到,我这心里啊好生失落。

违背师命也罢,不来看我也罢,连为师六十大寿你都不来送点礼,你说你像话吗?

面对这句指责,梁启超同样没法反驳,只能继续道歉:

是弟子不孝!

好了,康有为想要的效果出现了,梁启超已经觉得不好意思了,可以提出自己的“要求”了:

知道,知道,我知道,你我的观点已经不同了,这次,我冒险来找你,你可一定要帮我呀!

授业恩师接连两次的指责,确实让梁启超脸上有点挂不住,一听恩师需要帮助,就想着赶紧答应以弥补自己的过失。只是,梁启超给出的这句回复却很有水平:

老师但有吩咐,弟子,尽力而为!

注意,这句话中,梁启超有一个明显的停顿,这个停顿就足以说明梁启超的心理变化——从“义不容辞,斩钉截铁”到“出现犹豫,留足空间”。

注意,停顿以后,梁启超给出的回答是“尽力而为”,并不是“全力而为”,一字不同,意思就差远了。“尽力”的灵魂在于我得视具体情况而定,并没有给你肯定答复哟!

行,只要你有这个态度就行,康有为可以亮出底牌了:

皇上,就要复辟了!

一听这个惊雷般的消息,梁启超立马炸锅了,直接给了一句:

这不可能!

不可能在何处?

就凭你?一没兵,二没权,三没钱,你凭什么复辟!

注意,这就是说话留有空间的好处所在,就是梁启超刚才给出“尽力而为”而非“全力而为”的原因所在。所谓“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说话更是如此,话别说得太满,这就如同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裆一个道理。

康有位一听梁启超不信,赶紧掏出一封来自张勋的来信,说道:

看,这是张勋给我的信!他跟我说呀,各省的督军们都支持他,这次清室复辟一定能够成功。卓如啊,我这么多年的理想,这一次就会实现了!

我是不行,但这一次,我有以张勋为首的“督军团”支持,你还不信?

这一下,梁启超不但信了,而且还开始为此担忧,甚至想改变角色,求一求康有为——这是开历史倒车,逆历史潮流,咱不作了,行吗?

学生教育起老师来了,康有为自然不乐意;更何况,梁启超反对的还是自己毕生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康有为今天是来寻求梁启超支持的,如果都说服不了梁启超,何来支持,何来帮助?

于是,康有为开始了自己最为擅长的说教:

潮流?什么潮流?共和国?你们天天叫嚷共和,可又嚷出了什么?一个袁世凯的帝制,一个绝非代表民意的国会,一部如同儿戏的约法。你再看看那些官员们,不是卖身投靠,就是骗取民财,这和强盗妓女又有什么区别?

平心而论,康有为这段对民国的指责确实不无道理,甚至还直指当下弊端,称得上一针见血。只不过,这句话如果让康有为来说就有点变味儿了。袁世凯的帝师和宣统皇帝的帝制,一丘之貉;民国的国会和清廷的内阁,更是一样无法代表民意;再说民国的《约法》和清廷的“大清律”相比,哪个更像儿戏?

袁世凯领导下的民国官员,确实不像话;可清廷的官员,卖身投靠更甚、骗取民财更甚,更像是强盗和妓女!

按照康有为的说法,民国坏透了、乱透了,所以,他要复辟清室,让一个更坏、更乱的政权取代民国。这叫解决问题?这就是康老夫子一生的理想?

康老师,你还是回到你的小岛上,继续你腐败的封建主义生活吧!

当然,梁启超作为腐朽民国的一分子,没有反驳的理由,更没有反驳的底气;作为康有为的学生,他也不敢直接反驳,只能如此回答:

老师说得好,所以我们才要再次革命,砸烂这个假共和,再造一个真共和出来!

优胜劣汰才是自然法则,才是发展规律,您这出了问题就往回找补算怎么回事?

可康有为并没有听出梁启超的意思,只听见了“砸烂假共和”这几个字,心中立马重燃希望,赶紧追问:

这么说,你肯帮我?

梁启超一看,完了,这老师算是魔障了,没办法,只能出绝招了——扶着老夫子坐下,转身拿来戒尺,然后双手托举:

请老师原谅弟子,大丈夫立身处世各有本末,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今天老师就算是打死弟子,弟子也不敢敷衍先生。

语言艺术的强大魅力,再次出现:拒绝别人有着太多办法,可以直截了当,但难免会有伤害;可以曲意逢迎,但总有露底的一天;更可以深度隐藏,隐晦表达,但也总会让人误会。梁启超将“不同意”说成了“不敢敷衍”,连“不同意”都满是尊重和敬畏,康有为还好意思再说什么吗?

想当初,康有为也曾用戒尺打过眼前这位得意门生,那时候的理由是:

我要你记住,光绪皇帝才是我们的真主子!

当时的梁启超并没有反抗,更没有给出反驳;现如今,梁启超宁肯挨打也不愿再遵师命。物是人非,康有为不禁感叹:

子曰:回也,非助我也!这句话呀,今日,我算是彻底明白了!

想当初,梁启超对康有为的崇拜可用“狂热”形容,现如今,康有为才明白,梁启超曾经的狂热追随、唯命是从绝不是在帮自己,而是在积蓄力量,等待超越。如今,梁启超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了,再难收服、再难控制了!

换句话说,两人之间的师生之情,尽了!

说完这句话,康有为起身就要离开,梁启超明显有点慌,赶紧想要阻拦,康有为趁机给出了最后一把努力:

除非你肯帮我!

不想断绝师生关系?那就帮帮我!

梁启超彻底无语了,十几年不见,老夫子怎么变成这样了。行吧,既然你有最后的底线,我再最后劝你一次:

如果复辟光明正大,您又何必遮遮掩掩;如果复辟不合时宜,您又何必逆流而动呢?

你遮遮掩掩,说明你也知道不合时宜;既然不合时宜,你为啥偏就作死呢!

最亲的弟子给了自己最致命的一击,关键是康有为还找不到反驳的理由,只能将此归结为“命数使然”。其实,此时的康有为和自己死敌袁世凯一样,都已经成为“不作就不会死”的典型代表!

(本文仅为《走向共和》的剧情解析,并不牵扯真实历史,烦请读者辨识!)

关于梁启超什么阶级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梁启超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巨人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oku6.com/13/142693.html

相关推荐

  • 梁启超什么阶级(梁启超哪个阶级)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梁启超什么阶级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梁启超什么阶级的知识,包括梁启超的历史冷知识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

    编辑:励志人生
    时间:2023-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