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明朝的黑点是不是满清编的,以及明王朝冷知识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明朝东林党到底是个什么机构
东林党是明朝后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阶级政治团伙,经历了万历、天启和崇祯三朝,长达半个世纪。由明朝吏部郎中顾宪成创立,直到明朝灭亡,共经历近40年左右时间。
明朝后期的东林党是正直与正义的代言人,但随着党争的日益白热化,逐渐变成了一个意气之争的存在!而这种意气之争有时又是片面的,比如在崇祯十四年,东林党人就以不光彩的手段,重贿司礼监太监,使周延儒再次出任首辅。在这件事情当中,原是阉党的阮大铖为了东山再起,一面参与拼凑贿金,一面向东林党人苦苦哀求索要贿赂”东林党人对阮大铖奉上的贿金悉数收下,但坚决反对阮大铖出仕,搞得周延儒左右为难。东林党这种收钱不办事,翻脸不认人的风格又岂是君子所为。实际上,在门户之间,党派斗争的日益白热化下,东林党人已丧失了结社聚义时的初衷。
他们当中很多人自出仕以来并未做一点有益于社稷、百姓的事情,其最大的业绩就是讲学结社,高谈阔论,以”直声名震天下“,然后就自封为治世之良臣,似乎只要他们在位,即可天下无事。实际上根本不是这回事,他们在国难当头之际,最关心的不是如何共赴国难,而是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争夺权力。著名的反清义士夏允彝就曾批评东林党人道:“东林之持论高,而于筹边制寇,卒无实着。”可谓是一针见血。
总体来讲,东林党还是一个代表了先进、正直、清明的政治团体,但虽着明末党争的日益激烈,政见之争逐渐转变成政党之争,随着政党之争的日趋深化,又病变成了意气之争。这种无休止的内耗,加速了统治集团的分崩离析。而治国理政又岂是黄宗羲一句“在亲君子远小人而已”。
从万历时期到崇祯时期,甚至南明政权时期,东林党都始终活跃在明朝政坛之上。不仅如此,作为抵抗魏忠贤一党的主力,东林党一直都被冠以“清流”之名。无论是正史还是民间传说,东林党一直都是正面形象出现。可是,就是这么正义的一个群体,在魏忠贤伏诛后,在崇祯皇帝的支持下,仍旧没有阻止大明的灭亡。
明朝的黑点是不是满清编的
明实录,明一统志等书,都是明朝时期官修的。史实发生就是发生了,清朝可以在教学宣传中,有选择性的画重点。
但不代表清朝政府会编造故事来黑前朝。
你如果认为明朝被黑了,可以举例说明,如果明朝时期的一手史料均无记载,再来认定是否是清朝时期有意为之,而不是连史实都不提,就先扣了帽子。
明清两朝为什么都选择定都北京
1.政治中心,军事要地。
北京不仅有悠久历史,更有不少朝代定都于此,也有较完备的军事地段,是政治中心,军事要塞。
2.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
处于中国东部中心,东部为国家发展主要地区,掌握得天独厚的资源,也就是地利握在手,自然有利于发展。
3.气候相对适宜。
不像太北方的干燥,南方湿热潮湿,北京相对来说比较适合人及农作物生存。
4.经济较为发展。
经济一向为国家发展生存的命脉,必须紧抓经济。
5.安全。
远离外疆人员,就算入侵也需要一段时间。紫荆城修建的也较为高大。
明朝的海禁与清朝的闭关锁国有区别吗
现在史学界有两种争论,有人说明代海外贸易发达,有人说明代实行海禁,海贸废驰。但是真实情况又如何呢?
在明代,关于海外贸易,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官方的朝贡贸易,二是民间的私人贸易。
首先我们来谈谈朝贡贸易:明代的海外贸易可以说从明代的早期就已经开始,并且规模相当巨大。有人认为明朝的这种做法是赔本赚吆喝,还认为回赏过度丰厚亏本了,就拿史料说记载的朝贡以及回赏的清单甩给你们看看:
《明史·食货志·市舶》载:“明初,东有马市,西有茶市,皆以驭边省戍守费。海外诸国入贡,许附载方物与中国贸易。因设市舶司,置提举官以领之,所以通夷情,抑奸商,俾法禁有所施,因以消其衅隙也。洪武初设于太仓黄渡,寻罢。复设于宁波、泉州、广州。宁波通日本,泉州通琉球,广州通占城、暹罗、西洋诸国。……后市舶司暂罢辄复。这样看到明明朝初期,由一口通商扩大到四口,这四口因何暂罢,不必寻找根据,因为“暂罢辄复”,而不是“撤销”,更谈不上“中国对外贸易遂告断绝”。
(永乐)三年,以诸番贡使益多,乃置驿于福建、浙江、广东三市舶司以馆之。福建曰‘来远’,浙江曰‘安远’,广东曰怀远。寻设交址、云南市舶提举司,接西南诸国朝贡者。
看好了,这可不是“三无网文”,这是正规人文科学杂志。作者是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如果有疑问,赶紧去喷他。
可以看到明朝可以允许进贡国在中国进行贸易,但是明朝会收取50%的实物税,剩余的官府再花钱收购,也就是说一条船上一半的货物都必须无偿给明朝。
如果是来做贸易的,则收取20%的实物税,剩下的才允许买卖。
你觉得明朝有吃亏吗?
成化拾壹年②乙末秋捌月二十八日上表大明皇帝陛下日本国王臣源义政(印)谨表。别幅:马四匹散金鞘柄大刀贰把硫黄一万斤玛瑙大小二十块贴金屏风三副黑漆鞘柄大刀壹百把枪一百把长刀一百把铠一领砚一面并匣扇一百把计奏讫《善邻国宝纪》卷下
《宪宗实录》所记载的回赏彩缎一百匹丝绸一百匹铜钱五百贯,很丰厚么?
明朝开办“牙行”,与民贸易,开展“互市”贸易。凡“勘合”之国,“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是有贡舶船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互市”。国王、王妃、陪臣等随贡船带来的货物,照例“抽盘”之后,即可在华贩卖。对这些货物,明王宫抽其十分之五,其余以官价收买。私商带货物来中国做买卖,船舶到来,经过政府检查登记,抽其十分之二,其余听其贸易。所谓“凡番国进贡,内国王、王妃及吏臣人等附至货物,以十分为率,五分抽分入官,五分给还价值”。“其番商货物入为市易者,舟至水次,悉封籍之,抽其十二,乃听贸易”。
同时,明朝将朝贡贸易主要集中在京师会同馆进行,以集中管理,严格限制,规定贡使住在会同馆,中国商人到会同馆中洽谈生意,而不许使节直接到市场上做买卖。因而“自占城以下诸国来朝贡时,多带行商”。可见中国百姓从中并非不能够获得利益。依然可以和外国商人互相做生意。《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明与清前期海外政策的比较研究》万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总结一下明朝的朝贡贸易:
①明朝在海禁的同时,并未阻断国际贸易。只是这种贸易不允许民间实行,而只能有官方举办。(官方举办的贸易当然不受海禁的限制)
②这种官方贸易方式就是朝贡贸易。朝贡贸易是国家间带有政治性质的贸易,但是更多的是以商业为目的。明朝在朝贡贸易上刮足了油水。但是朝廷的“折俸”(用外国进贡的货物当做工资发给官员)也让很多官员利益受损,所以极为排斥。
③嘉靖末期,倭寇荡平,隆庆开放了海禁(指的是开放民间的贸易),于是国家贸易更加昌盛。海外的白银源源不断的流入了明朝。明朝成了当时世界白银帝国。
④即使在海禁期间,民间的国际贸易还是在偷偷的举办的。郑和从西洋带回来的黄金明初的海禁只针对出海入倭境的商船,不针对出海打鱼的渔船。
清朝的闭关锁国和明朝的海禁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
接下来我们讲讲民间的私人贸易:
事实上有些人一直喜欢说明朝实行了三百年海禁,导致中国闭关锁国,更加落后,但实际上所谓的海禁大部分时候不过是朝廷的一纸空文,真正严格执行的时间少之又少,比较,中国如果绵延上万里的海岸线,根本就防不了。我们来看看明代人王忬说的:
国初立法,寸板片帆不许下海。百八十年以来,海滨之民生齿蕃息,全靠渔樵为活。每遇捕黄鱼之月,巨艘数千,俱属犯禁,议者每欲绝之,而势有难行,情亦不忍也。与其绝之为难,孰若资之为用。
从上述的记载可见,在明代前期,宣德年间,海禁的律令就已经到了无法执行的地步了,私人可以建造几千艘远洋捕鱼的大船,且关于私人出海通商的记载也不少。官员对于这种“违法”的事情,也没有办法遏制,其原因是“盖因浩荡之区,势难力抑”,“势有难行,情亦不忍也”。
明代中期,成化弘治之际,就有“豪门巨室,间有乘巨舰,贸易海外者”之举,正德年间,“豪民私造巨舶,扬帆他国”就更多了。到了嘉靖年间,海外贸易带来的巨额财富已经足以让人眼红。正是因为海禁废弛,私人海商无所忌惮,才导致海盗蜂拥而起。
“中国商舶入海,往往藏匿岛中为寇,故增一舟防寇,非敢违制。”“纨自杀。自是不置巡抚者四年,海禁复弛,乱益滋甚。”(《明史·外国传·日本》)
正如明代遗民林时对所说:海禁久弛,岛夷内讧,奸人王直、徐海、汪五峰等勾引之,深入内地,祸连三省。
在明代中后期的嘉靖时期,唐枢在《复胡梅林论处王直》中提到实际的情形:
若其私相商贩,又自来不绝,守臣不敢问,戍哨不能阻,盖因浩荡之区,势难力抑。一向蒙蔽公法,相沿数十百年。然人情安于睹记之便,内外传袭,以为生理之常。
也就是一百多年来,海禁几乎根本没有被实际执行过,对于这种事,百姓和地方官员都已经习惯了,达成了一种默契。官方一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明代后期:1567年(隆庆元年),隆庆皇帝正式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明朝出现一个比较全面的开放局面。
在《明末中国的私人海上贸易》中有这样的记载“明代,中国海商资金雄厚,对南洋各地土产有很强的购买力”,西方的公司没有办法和中国商人竞争,根据当时西方人的记载“1640年,一个中国商人在暹罗收购大量皮革,最初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代表范佛里特想用高价收购的办法来彼此竞争,但没有成功,这个中国商人更由此不还价的收购”。
自隆庆元年(1572年)“隆庆开关”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这70多年的时间里,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1/3涌入中国,共计约3.53亿两(保守估计,目前重新估计约为5亿两)。并且全球2/3的贸易与中国有关,距离资本主义仅一步之遥。
美国经济史学家汉密尔顿(EarlJ.Hamilton)曾经指出,与1591-1600年间相比,1641-1650年间美洲黄金输入欧洲数量锐减92%,白银减少61%,这一减少与中国-美洲贸易扩大有关。《汉密尔顿.美洲财富与西班牙的价格革命(1501-1650)[M].巴塞罗那》
明代中后期百姓的生活
明人凌濛初作《拍案惊奇》的书前序中所说:“近世承平日久,民佚志淫。”物质的满足,必定催熟精神的丰收。这就是万历年间,一方面是物质生活的普遍富庶,一方面是文化消费之如饥似渴,经济动力推波助澜,上层建筑风生水起。
吴梅村的《木棉吟》:眼见当初万历间,陈花富户积如山。福州青袜鸟言贾,腰下千金过百滩。看花人到花满屋,船板平铺装载足,黄鸡突嘴啄花虫,狼藉当街白如玉。市桥灯火五更风,牙侩肩摩大道中。明代风俗画:《上元采灯图》
顾梦游《秦淮感旧》:余生曾作太平民,及见神宗全盛治。城内连云百万家,临流争僦笙歌次。
康乾剩世的人表示怀念万历盛世《长安秋月夜》长安秋月夜犹明,六街九陌吹角声。角声断处歌钟起,禁城远树寒烟生。烟连树绕接夜色,宫阙参差分南北。北廓黄云绕建章,南郊白气连沙碛。忆昔神宗静穆年,四十八载唯高眠。风雨耕甿歌帝力,边廷远近绝烽烟。辕门大袖酣歌舞,海内文人耻言武。马政屯田久废弛,禁兵糜粟空充伍。物力太厚天时丰,十钱斗粟羞为农。健牛肥马村巷满,鸣鸡吠狗桑麻通。
叶梦珠在《阅世编》中说:明朝“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多或数十万计,少亦以万计”,而到了清朝,“标客巨商罕至,近来多者所挟不过万金,少者或二三千金,利亦微矣。”令:"闻开矿之事,甚无益于地方,嗣后有请开采者,悉不准行"。对于不能封闭的冶铁厂,则抽十分之二的重税。到乾隆时,全国合法的铁矿厂只有九十三处了。
“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其居室之法善也。其人以行止相高,其合伙而商者名曰伙计,一人出本,众伙共而商之,虽不誓而无私藏。祖父或以子母息モ贷于人而道亡,贷者业舍之数十年矣,子孙生而有知,更焦劳强作以还其贷,则他大有居积者,争欲得斯人以为伙计,谓其不忘死肯背生也,则斯人输小息于前而获大利于后。故有本无本者咸得以为生。且富者蓄藏不于家,而尽散之于伙计。估人产者,但数其大小伙计若干,则数十百万产可屈指矣。盖是富者不能遽贫,贫者可以立富,其居室善而行止胜也。”明代王士性<广志绎>卷三《北方四省》
政府禁海,民间就走私。被国家打击,走私犯就学会武装,而随着海禁的松弛,民间的海外贸易迅速发展。正德九年,广东布政司参议惊呼"近许官府抽分,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舶,私置兵器,纵横海上"。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明朝的黑点是不是满清编的和明王朝冷知识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oku6.com/13/143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