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战国四大名将,怎么没有吴起和吴起冷知识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战国四大名将,怎么没有吴起
吴起,一般都把他看作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人物。
关于战国时期,有两种分法:一种是司马迁记叙六国的分法,选取周元王元年,即公元前475年开始记叙六国史事;
另一种是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时,把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即公元前403年,分封韩魏赵为诸侯,作为战国时期开始,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为止。
一、战国四将之说,最早见于学生识字课本《千字文》
战国四将的称谓,来自于南梁周兴嗣(?--公元521年)的《千字文》:
"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来形容这四位将领的功绩。
这四位将领分别为: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
白起生卒年为:?-公元前257年。
王翦生卒年为:生卒年不详,基本与白起同时。
廉颇生卒年为:生卒年不详,基本与白起同时。
李牧生卒年为:?-公元前229年。
从《千字文》选取的四将,都是战国末期秦灭六国时期的将领。而吴起生卒年为:公元前440年-前381年,比上述四将要早将近200年。
战国初期的吴起、孙膑、乐毅、田单等将领的军事才能不一定比末期四将差。但《千字文》是古代学生的识字课本,注重押韵、对仗、不重字即可,而非历史教科书。所以在总结历史将领的才干、军功等方面不具有权威性。
二、范文澜主编的《中国通史简编》采用了司马光的分法,即前403年为战国。
这样,起翦颇牧,就成了战国四将。
三、战国四大名将,并非意味着战国最杰出的四位将领,而只是秦灭六国时期的名将。
如春秋末战国初的吴起,从秦国手中夺取河西之地,多次打败秦军和魏军,吴起一生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其余是平手,无一败绩,辟土四面,拓地千里。
吴起还著有《吴起兵法》一部,可算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知识的军事天才;还是有名的改革家、政治家,是与孙武齐名的军事大家,受到历代好评,并被列为"武庙十哲"。
但只因《千字文》的影响和局限,反而战国四将中无名。
如果把诸葛亮换做吴起,一统天下需要多久
时也运也命也,换了吴起也一样,不可能为蜀汉一统天下!
我是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油茶历史丝语,相信油茶也有历史的丝语期待你的【关注】,一起遇见更多文章和精彩,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传递正能量!
说到吴起,丝语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他是战国初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和兵家;有“在魏而秦不敢东顾,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之誉,他一生经历大小七十余战无一败绩。尉缭子曾经这样形容吴起:领七万之众,天下莫当!
因此,有人说吴起只是最后败给了时间和权利,而诸葛亮恰恰有“足够”的时间和权利,如果把诸葛亮换成吴起,那么,天下早就归蜀汉了,丝语认为这没有可能,而且无论换了谁,结局都差不多。
一、从历史的角度看,属于他们二人谋略攻伐的时间确实不同:吴起在31年以上,诸葛亮只有26-27年,诸葛亮领兵攻伐的时间比吴起短。据历史资料显示,吴起公元前412年已经在鲁为将领兵出战了,到公元前381年被杀前后时间跨度不会少于31年;而刘备三顾茅庐于诸葛亮的时间是公元207-208年之间,他出道辅佐刘备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就27年,和吴起相比最起码少了4年,因此,诸葛亮有足够时间的说法不成立,应该是吴起的时间比诸葛亮充足才对。
二、说诸葛亮比无起拥有更充足的权利,同样没有事实依据。从历史资料和吴起所经历的大小七十余场战争的过程来看,吴起绝大多数是以主将率兵出战,且国王多问计听计于他,可以说吴起拥有极大的作战决策权。而诸葛亮则不同,他虽然是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出的“军师”,但是,在相当的时间里刘备并没有听从诸葛亮的意见,以至于刘备集团错过和贻误许多取胜取地扩大战果的时机。因此,从攻城略地战场制宜的角度上说,吴起比之于诸葛亮是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与决策战争的权利的。
三、蜀汉最后的亡不在于诸葛亮,而在于势弱,在于刘备关羽不遵隆中对策;吴起的不成功则在于自身。刘备集团请出诸葛亮之后,能够多听计于诸葛亮的时候,就能够取得胜利,发展也比较顺利,不采用诸葛亮的计谋,甚至听不进诸葛亮的建议与劝阻的时候,发展往往就容易受挫,关羽大意失荆州和刘备兵败夷陵,使蜀汉从事业的巅峰迅速衰落就是最鲜明的例子。但是,吴起不同,他无论杀妻求将在鲁国的时候,还是“在魏而秦不敢东顾,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的时候,几乎都是在“玩”得风生水起正来劲的时候,与国王生“隙”不得不选择离开,直至最后被杀身亡,即使不能说完全是自身原因,至少与他的个人作为及性格缺陷等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最后,再强调一次:蜀汉败亡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诸葛亮,而在于势弱,在于刘备关羽不遵隆中对策,即使换了吴起或者那个什么谁,都不会有大的改观与起色,也不可能为蜀汉一统天下!
孙武、吴起和白起,用兵各有什么特色
文/牛在看你
《韩非子?五蠹》中说:“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到了汉朝,人们对《吴子兵法》更加传颂,司马迁就说过:”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可见,《吴子兵法》和《孙子兵法》是兵家之经典。
孙武的兵法思想主要在《孙子兵法》中体现。首先,孙武认为“道”是战争制胜的首要因素。在战争的思想上,他提倡“将者国之辅”,也就是说,孙武非常重视将军的任用。我们常说:“君命有所不受。”这也是孙武的思想,不难理解。
在治理士兵的情况上,孙武开创了用“分数治理军队”的办法。以分数治理,可以让几十万军队条理明确,层层节制。从而严密组织起来。同时,孙武主张严格治理士兵,妥善爱护士兵,赏罚分明。
在实际用兵的时候,孙武主张“兵贵胜,不贵久”,“避实击虚”,“速战速决”,“致人而不致于人”,“识众寡之用”。
孙武反对一切持久战,他主张的是速战速决,从而出奇制胜。他也反对正面大规模对垒战,而要求速战速决。他主张要在战争中牵制敌人,而不是被敌人所牵制。更要根据实际的情况用兵,考虑地形、敌人的情况、目前的情形而加以用兵,只有这样做才能”以少胜多“,“以一当十”。
吴起的兵法思想主要在《吴子兵法》中体现。吴子在作战思想上讲究”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他反对废弛军备,但又反对好战。他从战争性质上将士兵分为:“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五种,从而来阐明战争的原因。
吴起主张“审敌虚实”、“因形弄权”,“观敌之外,以知敌内。”这是一种从现象看本质的作战理论,通过观察敌情,就能抓住机会给敌人致命一击。“夫齐阵重而不坚,秦阵散而自斗,楚阵整而不久,燕阵守而不走,三晋阵治而不用。”,说明吴起用兵讲究在战争中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敌人,使用不同的战术。
“以治为胜“、”教戒为先“这也是吴起的用兵之道。吴起很看重对士兵的训练,他认为行军打仗主要靠良好的治理,而不在于士兵的多少,保持士兵的旺盛的战斗力才是最主要的,而这就需要有效的训练。吴起在训练士兵的时候,往往针对敌人的弱点训练不同领域的特长兵,这种专项训练的方法也是他用兵的诀窍之一。吴起在军中发扬”学战之法。“,即“一人学成,教成十人;十人学成,教成百人…万人学成,教成三军,使全军的素质迅速得到提高。”从而让军队更能协调作战,除此之外,保持法令的公正和严明,有效的赏罚机制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白起的出生要晚一些,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兵书,我们只好通过一些战争看他的用兵思想了。《史记》说:“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这是长平之战,也是白起的主要战绩之一。
长平之战前,秦赵两军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对垒,而最后因为白起趁机出奇兵打胜利了赵军。作战方法上:他分两路部队干扰赵军,一队奇兵从中间截断赵军左右军,另一支部队绕到赵军背后截断赵军的粮道,占据赵军大营。
但之后,秦国几次出兵赵国,白起都拒绝出兵,很可能他料想没有必胜的把握。因为五国诸侯在此时基本上已经齐心针对秦国了。
从《史记》看白起是一个很会抓住战机的人,用兵上讲究奇袭。不过,在治兵上史料没有给出说明。秦国所用的强兵政策出自于商鞅,用军功爵制。秦兵骁勇善战也已经是前朝的好事了。
秦朝的治兵模式和白起应该没有多大关系,都是在地方治理的,到出兵时才统一发兵的。
魏文侯晚死十年,吴起还会逃楚么
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即使魏文侯晚死十年,吴起一样会逃楚,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因为吴起弃魏逃楚的根本原因就是鬼谷学派和西河学派之争,鬼谷学派的全面败落最终导致吴起逃楚。为什么我会又这样的结论呢?下面我们一起分析一下:
魏文侯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开国国君,他在位期间魏国国力大增,率先称雄七国,一举奠定了魏国百年霸业。
吴起正是魏文侯在位期间来到魏国,被认命为大将,驻守河西地区,还与李悝等人一同主持魏国的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进行改革。可以说魏文侯之所以能傲视群雄成就霸业,吴起功不可没,正是在吴起的连番打击之下,秦国丧失了整个河西之地,战略空间急剧缩小,被压迫在洛水以西动弹不得,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以5万新军大破秦军五十万更是让秦国雪上加霜。
吴起弃魏逃楚的深层次原因早在魏文侯时期,魏国称霸的同时,国内两股势力的争斗也随之悄然而起,这就是鬼谷学派和西河学派之争,其中鬼谷学派以平民出身之人为主,比如魏文侯前期深受重用的李悝、吴起、乐羊和西门豹等人就是出自鬼谷学派,而西河学派则由孔子弟子子夏在魏国夺取河西之地并设立西河郡后来此讲学而创立,他的弟子众多,其中公羊高、谷梁赤和段干木等人为其中翘楚,甚至魏文侯也拜子夏为师。
子夏虽是孔子弟子,但是他的思想和传统的儒家思想有所不同,在主张恪守礼仪的同时,西河学派还融合了法家的权谋之术,它的核心思想是经世济用和忠于君王。魏文侯前期用人只重能力不重出身,所以平民出身的李悝、吴起、乐羊、翟璜等人纷纷受到重用,可以说鬼谷学派成就了魏文侯的霸业,但是等到霸业初成,西河学派的思想却极大地迎合了魏文侯的统治需求,如此一来,魏国国内两种思想的碰撞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和鬼谷学派吸引平民不同,西河学派注重出身,为魏国培养了一大批公卿贵族出身的人才,其中以公叔痤和公子卬为代表人物,在魏文侯和魏武侯的扶持下西河学派出身的人才逐渐在魏国占据了上风,反观鬼谷学派,随着李悝、乐羊、翟璜等人的去世,吴起一人独木难支,在和西河学派的争斗中处于下风并逐渐衰弱了下去。
对于魏文侯和魏武侯这样的上位者而言,争霸和打天下自然要靠鬼谷学派,但是稳固统治却是西河学派更符合自身的利益,何况鬼谷学派大部分都是来自魏国之外的人才,而西河学派培养的却是出身于魏国的人才,自然更能得到重用。自此魏国朝堂平民出身的人很难再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吴起弃魏奔楚也是魏国人才流失的开始,其后商鞅、公孙衍、张仪等纷纷步其后尘。
总结。吴起被逼远走楚国的真正原因在于鬼谷学派在魏国的式微和没落,即使魏文侯晚死十年,只要这样的政治局面不改变,不再得势的吴起离开魏国其实是早晚的事。以上是@公子灵均个人观点,希望大家喜欢,欢迎你在下方留言共同探讨,更期待你的点赞、关注,谢谢!
关于战国四大名将,怎么没有吴起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oku6.com/13/143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