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开船什么意思

王者荣耀 新英雄吕蒙有多变态 遁地技能无人能挡,孙策地位不保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孙策开船什么意思,以及孙策皇帝冷知识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 孙策心纸君什么时候出现
  2. 孙桓是孙策的儿子吗
  3. 孙策开船什么意思
  4. 孙权称帝后只追封孙坚为皇帝,却无视孙策,为何如此忘恩负义

孙策心纸君什么时候出现

孙策心纸君在中国古代三国时期出现。因为孙策是东吴的开国皇帝,他创立了东吴王朝,而心纸君则是孙策所用的一种特殊军事标志,可以使士兵相互辨认,增强士气。所以可以推测孙策心纸君的出现时间应该是在三国时期,具体时间需要参考历史资料。心纸君这种军事标志,在古代战争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除了孙策,其他的诸侯也都有自己的军事标志,来区分自己与敌人。例如刘备的令旗就是红色,曹操的令旗则是白色。这些标志不仅可以使士兵辨认,还可以在战争中传递指令,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孙桓是孙策的儿子吗

孙桓不是孙策的亲生儿子。事实上,孙策只有两个亲生儿子,分别是孙登和孙和。孙桓是孙策的义子,也就是孙策收养的儿子。据历史记载,孙桓的父亲是孙策的表弟孙静,因为孙静早逝,孙策便将孙桓收养为自己的儿子,并传授给他军事技能和治理国家的经验。孙桓曾在孙权统治时期担任过高官,是吴国的一位重要将领和政治家。

孙策开船什么意思

“孙策开船”是指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孙策所进行的一系列水战行动。作为东吴开国之将,他开船意味着他领导部队出海远征,实施对敌方的袭扰、攻击及战略行动。这显示了孙策出色的水战策略、领导才能和军事能力。开船在历史上成为孙策独有的标志,也是他在东吴建立时期的重要象征。通过开船,孙策表现出对海洋资源的掌握,并展现了他在历史上成为一名杰出的指挥官和扩张势力的能力。

孙权称帝后只追封孙坚为皇帝,却无视孙策,为何如此忘恩负义

孙权本就是个凉薄寡恩之人,他这么做一点都不奇怪。

当初,孙坚奉袁术之命攻打刘表,结果不慎被刘表部下黄祖所杀,那个时候,孙策刚十七岁,孙权才不过十岁。

父亲战死,对于尚且年少的孙策、孙权来说,几乎是灭顶之灾。

关键时刻,还是作为长兄的孙策站了出来,靠着隐忍和努力,一步步壮大自身实力,在与袁术决裂后,最终定基业于江东。

可以说,如果没有孙策的话,孙家早已分崩离析,更别说在江东称王称霸了。

不过,在孙策二十五岁那年,在丹阳山意外遇刺,具体是谁指使的这次行刺历来说法不一,但才刚起步不久的孙氏基业,又一次走到了命运转折点。

最终,在孙策咽气之前,决定把大权交到弟弟孙权手里。

要知道,孙策当时是有儿子的,既然有儿子,按理说孙策应该是把大权交到儿子手里才对。

但最终,孙策还是选择了孙权,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孙策只有这么做,才会保住刚刚起步的孙氏家业,同时也能保住自己儿子的性命。

虽说孙策当时有儿子,但却年龄太小,因此就没有根基和话语权,俗话说“国赖长君”,如果当时孙氏基业已经是一个稳定的政权,就算君主年幼,那也能勉强走下去。

但可惜当时的孙氏并不是一个稳定的政权。

一方面,由于孙策发展得太快,虽说在江东打下了一片天地,但江东本地的势力依旧强大,他们是有能力去挑战孙氏领导权的。

而另一方面,孙氏内部也是一大问题,看到孙策奄奄一息,因此而各怀异志的人不在少数,为啥周瑜在来为孙策奔丧时,会带重兵而至,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震慑那些想干点什么的人。

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三国志》

当然,也不排除周瑜也是这一帮“心怀异志”之人的其中一员,而除此之外,孙氏外部的麻烦也不少,总之就是,在孙策去世前后,孙氏基业充满了各种内忧外患。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权力交给年幼的儿子,那岂不是自寻死路吗?

这种“主少国疑”,最终被篡权的例子,在历史上数不胜数,因此,孙策也只能选择孙权,毕竟孙权还算年长一些。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孙氏,往高处说也只能算是一个军阀集团,而军阀集团在乱世中最高的目标就是先活下去,所以,按照这个目标来看的话,选择弟弟孙权,是孙策当时的最优解。

而在选择孙权的同时,孙策留下来第二套方案。

第二套方案,与多年后刘备临终前交代诸葛亮的类似,大意就是如果孙权不堪大任的话,那么就由辅政大臣张昭“自取”,并带领孙氏返回老家,保住小命。

策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三国志》

交代完这一切后,孙策咽气,东吴则进入孙权时代,而在孙权手里,东吴逐渐发展壮大,虽说期间也经历了曹操大军压境的赤壁之战,但好歹挺了过来,最终经过一系列发展,于公元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建立孙吴王朝。

而在孙权登基后,却干了件让旁人看不懂的操作。

一方面,他将父亲孙坚追谥为武烈皇帝,庙号“始祖”,而另一方面,他却将对东吴政权建立有重大贡献的哥哥孙策追谥为“长沙桓王”。

按理来说,孙权算是东吴政权的“三代”,他追封父亲孙坚为皇帝这倒是没错,但追封哥哥为“长沙桓王”的做法,就有点不太厚道了。

毕竟前文也讲过,没有孙策,哪里会有东吴政权?

所以在后来,《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就在书中对孙权的这种做法给予了相当低的评价,说东吴能割据江东,乃是“策之基兆”,而孙权这样做,纯属“於义俭矣”,即在道义上说不过去。

“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义俭矣。"---陈寿

不仅如此,孙权对于孙策唯一的儿子孙绍也不咋地,他登基之后,并没有把太子之位还给孙绍,而是将自己的儿子立为太子,对于孙绍,仅仅封了一个“吴侯”而已。

那么说,为何孙权会直接无视哥哥孙策,吝啬到连一个皇帝封号都不舍得给呢?其实要深究起来,这也是孙权打得一手“如意算盘”。

首先,如果追封孙策为皇帝,那将来孙权死后,皇位传给谁?

孙权称帝时,孙策的儿子孙绍,差不多已经有三十岁上下,正值年富力强之际,而这个年纪的孙绍,对于孙权本身就是一个隐患。

毕竟当时整个东吴的人都知道,孙权的地位和权力,是来自于哥哥孙策,而作为孙策的儿子,其实是应该拥有这一切的。

只不过当初因为孙绍年幼,江东局势不稳,孙策才不得已把权力交到了弟弟手里。

但如今,谁能保证已经三十岁上下的孙绍,对于这件事心里有没有点什么意见或者不满?他有没有冒出过这一切原本应该是他的想法?

孙权自然是不敢保证。

而如果将孙绍的父亲孙策追封为皇帝的话,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就会让年富力强的孙绍,也有了继承皇位的资格,毕竟自己的父亲也是皇帝,虽然是被追封的。

这样一来,到了孙权将来去世之际,皇位该传给谁?

从法理上讲,自然是该传给侄子孙绍,毕竟江东没有孙绍之父孙策就不会有现在,况且孙权也追封孙策为皇帝了,这就默认了孙绍有继承资格。

但从情理上讲,孙权肯定是想传给自己的儿子。

而在这种情况下,孙绍必然不满,而朝中一些大臣,也会与孙绍结为同盟,用各种手段去争取皇位。

到时候,孙权的儿子,与孙绍必然就会因此掀起一场斗争,如果这样的话,孙权想安心咽气都难。

所以,就是为了防止孙绍有其他想法,然后另起炉灶结党营私,因此,孙权是万万不敢将哥哥孙策追封为皇帝的。

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也不是没有过,当初在西汉末年,光武帝刘秀的哥哥刘縯,打下的功绩不比孙策小,甚至还远超孙策,他也是在事业未成之际惨遭杀害。

而刘秀正是接手了哥哥的兵力,继而逐渐打下了天下。

但在刘秀登基后,对于同样居功甚伟的哥哥,则仅仅追谥为“齐武公”,数年之后才将其进爵追谥为“齐武王”。

也就是说,对自家基业有着巨大功勋的刘縯,最终的谥号也是“王”级,并非“皇帝”。

刘秀追封哥哥刘縯的例子,与孙权追封哥哥孙策的例子极为相似,都是考虑到未来皇位更迭的原因,同时也有稳定朝局的意思。

毕竟如果刘秀追封哥哥刘縯为皇帝的话,也会让哥哥的儿子有“非分之想”,从而对政权造成极大的隐患。

而另一个不一样的例子是司马家族,众所周知,司马家族能开创一个朝代,除了司马懿奠定了基础之外,司马师、司马昭这兄弟俩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因此,在司马炎登基为晋武帝后,除了追谥自己的祖父司马懿为宣皇帝外,又将自己的伯父司马师追谥为景皇帝,另外,还把自己的父亲司马昭追谥为文皇帝。

司马炎把自己的祖父和父亲追封为皇帝能理解,但他为何也追封自己的伯父司马师呢?这其中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司马师没儿子。

司马师只有五个女儿,唯一的养子司马枚,其生父还是司马昭,与司马炎属于是亲哥俩。

这样一来,就算司马炎把司马师追封为皇帝,完全就没有司马师这一脉会不会威胁到其皇位的可能,毕竟司马枚就算是有想法,但他也是司马昭的次子,从法理上就和“嫡长子继承制”有冲突。

因此,这就是司马炎的做法与孙权的不同的原因所在。

归根结底,就是孙权考虑到了将来皇位的传承,以及政权的稳定等因素,不敢把哥哥孙策追封为皇帝,因为如果那样的话,就会给自己以及儿孙带来巨大的麻烦。

与其到时候麻烦,倒不如顶着恶名,提前将其杜绝。

其次,孙权这么做,也有一定的政治考量。

孙策遇刺病逝时,孙权只不过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而由于有父兄的存在(尤其是有孙策的存在),孙权是没怎么经历和体会江东集团最艰难时刻的。

这样一来,孙权就在东吴政权的创业过程中没啥存在感,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当然,东吴政权能走到孙权称帝这一步,孙权本人也是有很大功劳的,但那都是孙策死后才发生的事。

所以,如果孙权把孙策追封为皇帝的话,那就意味着,孙权承认了哥哥孙策当初的丰功伟绩。

虽说事实如此,但孙权却并不愿意承认,因为他一旦承认哥哥的功劳,那势必会对自己的地位造成影响。

这种往别人脸上贴金,却降低自身威信的行为,孙权是说什么都不愿意干的。

此外,在孙权称帝时,已经距离孙策去世过去了将近三十年,三十年的时间中,不少曾经的江东老臣早已不在,活着的也是寥寥无几,取而代之的是新的一批跟随孙权打天下的人。

如果承认孙策的皇帝之位,那是不是也需要承认这一批已经去世的老臣曾经的功绩呢?

而承认的话,就会让新一批的功臣不满,这些人说什么都不会愿意看到前人抢了自己的风头和地位。

所以,孙权不追封哥哥为皇帝,也符合当时东吴集团大部分成员的诉求和意愿,为了让更多人支持自己,孙权是有必要无视哥哥孙策的。

最后一点,是孙权本身就是个凉薄寡恩之人。

孙权这个人,素来就有“性多嫌忌”的名声,另外凉薄至极,别的不说,单从他对待大侄子孙绍就能看出一二。

前文提到,孙权在登基后除了追封哥哥孙策为“长沙桓王”外,对于大侄子孙绍则封为“吴侯”。

而做完这些后,孙权对于侄子孙绍的警惕之心依旧没有放下,到了不久之后,又将其改封为上虞侯。

要知道,孙绍可是孙策之子,即便失去了继承皇位的资格,但起码让人家继承父亲孙策的“长沙桓王”爵位也可以吧。

但孙权却没有让其继承“长沙桓王”爵位,这意味着,孙策的爵位压根就没传给子孙。

既然没了“王”的爵位,那吴侯也勉强能接受,但是孙权依然不放心,生怕大侄子搞事情,干脆吴侯你也别当了,来当上虞侯吧。

人家刘秀,虽说也是封哥哥刘縯为王爵,但人家不仅允许自己的大侄子继承王爵,对于小侄子同样也丝毫不吝啬。

比如刘縯的大儿子刘章,其爵位就是齐王,而次子刘兴,爵位则是北海靖王。

并且,在大哥刘縯死后,刘秀对这两个孩子相当不错,史料记载刘秀对二人是“抚育恩爱甚笃”,由此可见,刘秀这一点做的还是不错的。

但反观孙权,王爵不让侄子继承,就连吴侯爵位而也不让侄子当个安稳,对哥哥唯一的儿子如此做法,不是凉薄是什么?

此外,孙权对于自己的儿子,同样也凉薄得很。

单是在史料中有明确记载的,孙权就亲手赐死了一个儿子(四子孙霸),另外亲手又废掉了一个儿子(三子孙和),这还不包括死因十分可疑的长子孙登。

还有,对东吴有突出贡献的大臣陆逊,则是被孙权派人活生生给骂死的。

对自己的亲儿子以及重要的大臣尚且如此,何况是对侄子呢?孙权没有在活着的时候杀了侄子孙绍,就已经算是孙绍福大命大了。

所以,再来看孙权无视哥哥孙策,不将其追封为皇帝的举动,也就不出意外了。

总之就是,孙权在登基后只追封父亲孙坚为皇帝,而不追封对东吴建立有卓越贡献的哥哥孙策,主要的原因分为三点,第一是他不愿未来在继承人问题上给自己找麻烦,因此就不会给侄子孙策任何机会,第二则是出于一定的政治考量,包括自身的地位以及功臣们的情绪,最后就是他本身就是一个凉薄寡恩之人,因此这么对待孙策以及其后人,一点都不奇怪。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如果英雄被放大50倍,黑暗暴君成群结队,孙策开着船,那大乔露了什么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oku6.com/13/144465.html

相关推荐

  • 孙策开船什么意思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孙策开船什么意思,以及孙策皇帝冷知识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

    编辑:匿名
    时间:2023-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