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在二战中的表现怎么样

实拍二战期间南斯拉夫伪军杀人取乐

大家好,关于南斯拉夫在二战中的表现怎么样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南斯拉夫冷知识知乎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南斯拉夫电影《桥》最后那句话怎样解读
  2. 当初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主要原因是什么
  3. 南斯拉夫在二战中的表现怎么样
  4. 历史上南斯拉夫的解体是怎么造成的

南斯拉夫电影《桥》最后那句话怎样解读

首先《桥》这部电影于1969年由南斯拉夫波斯纳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一部战争影片。由哈·克尔瓦瓦茨执导,斯·佩洛维奇、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伊·加洛等人主演。

影片讲述的是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的时期,一小队南斯拉夫游击队员经过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惊险曲折的斗争将德军撤退途中一座必经的桥梁炸毁的故事。

大概情节为:

1、1944年,德军投入重兵守卫南斯拉夫境内的一座大桥,党卫军上校霍夫曼博士处心积虑防止南游击队的攻击。

2、同一时间,游击队少校“老虎”(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饰)接到上级命令:为阻止德军汇合,必须在七天之内找到建桥工程师将桥炸毁。老虎与老战友——爆破专家扎瓦多尼(博·德沃尔尼克饰)以及他的助手班比诺、沉默寡言的战士狄希、曾参与建桥的游击队员曼纳,组成了一支行动小队。

3、老虎从盖世太保手中救出工程师,在接近大桥的过程中与德国护卫军队发生激战,有游击队员与联络员牺牲了,但也有新的力量补充进来。在破解了德军的间谍渗入之后,游击队员们终于将大桥炸毁。

我的理解是:

1、要炸的目标是一座桥,是一座花费了建桥者无数心血所建起来的杰作。但是,要炸此桥并非易事,只有得到设计、修建此桥的工程师的配合和协助才能完成此任务。

2、小分队在找到工程师后,就要求其协助他们去炸桥。但是工程师对于自己建起来的桥视如自己的孩子一般,根本不考虑予以配合。

3、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工程师已经明白小分队的人都是好人,他们的行动是为了抗击德国侵略者,解救自己国家同胞的行为。因此当爆破手扎瓦多尼安放好炸药并牺牲在他的面前时,他毅然决然的按下了起爆的按钮。

4、他伴随着他的心血——桥一起消失在南斯拉夫的崇山峻岭之中!当看到工程师引爆炸药的那一瞬间,给人一种震憾,更令观众对平时迂腐不堪的南斯拉夫知识分子的代表——工程师的表现肃然起敬!

当初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主要原因是什么

1999年3月24日,北约开始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进行空中打击。

轰炸起始阶段,北约集中打击的是南联盟的军事目标,力图消灭南军的有生力量。随着轰炸地深入,南联盟的政府机构和重要的民用设施也遭到每天24个小时几乎不间断的轰炸。

5月7日,北约已对南联盟轰炸了45天,南联盟的军事设施已经被炸过数遍,民用设施业已被破坏殆尽,但南联盟当局仍不屈服。

对于北约来说,此时已经骑虎难下。如果停止轰炸,等于宣告北约军事行动遭到失败;而要继续轰炸下去,下一步该炸哪里呢?

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始末

5月7日晚上8时,贝尔格莱德上空如往常一样,空袭警报响个不停。整个城市陷入一片黑暗之中。而在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内,却亮着几盏电灯。这是大使馆自己用发电机发的电。因为每天的工作很多,所以大使馆晚上加班是常事。

11时15分左右,大家终于结束了工作,准备回房间休息。潘占林大使关掉发电机后,回到房间点起蜡烛看书。这个举动事后来看,对使馆同志们的生命安全意义十分重大。如果没有关掉发电机,也许会酿成更大的惨剧。

11时45分,正在看书的潘占林大使突然听到一声巨响,感觉整个使馆都摇晃起来。紧接着,他的玻璃窗向床前飞来,而房间的门则被甩到走廊里,天花板也坠了下来,潘大使则被震得从床上掉了下来。

潘占林大使的第一反应是使馆旁边的南斯拉夫电力设计院被北约轰炸了,当时的他,并没有意识到,炸弹是冲着中国大使馆来的。

爆炸发生后,潘大使拿起手电,冲出了房门。这时房间的门已经变形,大使是从缝隙中钻出来的。到了外边一看,潘大使惊呆子——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居然被炸了!

此时,使馆大楼已经浓烟四起,大楼外墙已经完全坍塌,食堂里的几个煤气罐也爆炸了,空罐子有的挂在使馆周围的栅栏上,有的飞到了围墙外。

这时,几位使馆的工作人员也四处起火的大楼里跑了出来。大楼里浓烟弥漫,楼里还有些同志正在寻找逃出的通道。潘大使站在院子里高喊:同志们,镇静!到我这来!

危难之中,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使馆里的一些重要资料。资料室的两位同志本来已冲出了大楼,这时反应过来,马上又冲了进去。俩人从五楼扛起4箱资料,幸运地冲了出来——他们知道,这些东西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

这时,潘大使指挥大家把伤员扶到院子里的草坪上躺下。使馆一秘曹荣飞满脸是血,三秘刘锦荣头部、颈部严重受伤,文化参赞刘新权也是一身是血。大家把几人抬上车,派人火速将他们送到附近医院。

使馆大楼的二楼,还有几个同志被困在房间里。使馆参赞李银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把褥单撕成条,连接成一条绳索,拉着这条绳索第一个逃了下来。接着张存良和董健、杨永锋几个人也顺着这根绳子逃出了生天。

记者吕岩松从办公楼跑出时,还没忘记用照相机拍了不少照片。随后,他用手机给《环球时报》以及外交部欧亚司有关负责人打电话,将情况报告给了外交部。潘大使也用这部手机,趁机向部领导报告了情况:大部分同志已经获救,还有几位同志没有找到,正在加紧营救。

这时,南联盟的消防车和急救车也赶了过来,但使馆大门是电动的,由于现在停电,大门打不开,急救车和消防车没办法进来。使馆办公室的董健不顾危险,重新钻进大楼,取出了大门钥匙,这才打开大门,把消防车和急救车放了进来。

这时,潘大使发现一直没看到新华社记者邵云环的身影。他知道邵云环当天在新华分社办公,大约十点左右已经回到了使馆。现在她不在院子里,那就一定还在宿舍里。于是,潘大使把邵云环的情况告诉了南联盟的消防人员,请他们进去寻找。因为这些专业的消防人员比起使馆工作人员,有着更加丰富的救护经验。

南联盟的消防人员进入办公楼后,大约十分钟不到,他们把邵云环抬了出来。只见邵云环满面鲜血,已经停止了呼吸……

接下来的半个小时里,南联盟的消防人员又在大楼里找到了记者许杏虎和夫人朱颖的遗体,他们满身伤痕,鲜血早已凝固。

凌晨时分,南联盟外交部亚太司司长扬科维奇赶到了中国大使馆。他告诉大家,已经在凯悦旅馆为中国外交官们订好了房间,请大家先暂时落脚。于是在留下李银堂和董健两位同志值班后,其他的工作人员,都转移到了凯悦旅馆。

天亮后,潘大使和使馆的几位工作人员返回使馆察看,发现一颗炸弹穿过使馆大楼的东南角,从顶层一直穿透到一层后爆炸,炸出了一个数米深的大坑。还有一枚炸弹在使馆的中央部位穿透楼顶,在三楼爆炸,将三楼会计室里的东西全部炸为灰烬。还有一枚炸弹在一楼大厅爆炸,大厅也被炸得一片狼藉。

这次事件,造成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3人死亡,20多人受伤。5月8日下午,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对北约这一野蛮暴行表示极大愤慨和最强烈抗议,要求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此承担全部责任。与此同时,中外舆论强烈谴责这一公然践踏《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的严重事件。

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反应

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却称事件是一次"误炸",对中方蒙受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仅仅表示"惋惜"和"遗憾"。中国政府当然拒绝接受这种"惋惜"和"遗憾"。全国群众情绪激愤,纷纷自发走上街头,在美、英、法等国外交机构附近举行抗议示威活动,要求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正式道歉,并降半旗向死难者致哀。

5月9日晚18时,胡锦涛副主席发表电视讲话,申明中国政府的原则和立场。同时,也号召广大群众依法有序地进行声讨和抗议活动,防止出现过激行为,警惕有人借机扰乱社会秩序。

5月10日,外交部长唐家璇代表中国政府再次照会美国驻华大使尚慕杰,提出了四点严正要求:公开、正式道歉;全面、彻底调查;迅速公们调查结果;严惩肇事者。应中方的要求,联合国安理会也召开紧急会议,并于5月14日晚通过了主席声明,强调必须对袭击中国驻南联盟使馆事件进行全面、彻底的调查。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以高规格处理遇难者的后事,对全体驻南联盟使馆工作人员给予通令表彰。5月14日,美国总统克林顿与江泽民主席通话,对"炸馆"事件表示"由衷的道歉",并承诺将查清原因,尽快公布事实真相。

6月16日,美国总统特使皮克林向中国政府报告了美国政府的调查结果,除对事件的发生"感到遗憾"并向中方再次道歉外,仍然表示它是"由美国政府-些部门的一系列失误所导致的"。对此,中方表示"难以令人信服",再次拒绝接受。7月底,中美双方在北京就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赔偿问题举行了第二轮谈判,就中方伤亡人员的赔偿问题达成共识,美方于8月向中国政府支付了450万美元的赔偿金。

显然,北约此次袭击我驻南大使馆是有意所为。那么,北约为什么要这么干呢?原因有三:

摸摸中国的底

轰炸我驻南大使馆前,北约首脑会议在美国的主导下,于4月24日正式通过了《北约新战略概念》,提出北约将继续坚持"集体防御"政策,对其周边地区的冲突作出反应。这一新的战略明确了北约为维护其成员国的共同安全利益,能够在防区之外采取军事行动,必要时采取这种行动可以不经联合国授权。

这一战略是在美国主导之下确定的,充分体现了美国自身的价值观和战略意图。在此战略下,美国可以抛开联合国,操纵北约实现其"单极世界"的称霸美梦。

美国的"战略对手"都在欧亚大陆,只要控制了欧亚大陆,就可控制整个世界。防止在欧亚大陆出现新的对手,是美国实现称霸目标的关键。美国认为,征服世界将面临俄罗斯和中国这两个强大的对手,此次打击南联盟就是为北约东扩清除道路,进一步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达到削弱和制约俄罗斯的目的。

南联盟是俄罗斯的亲密伙伴,也是北约在巴尔干地区扩张的一大障碍。如果美国使南联盟屈服,东欧一些国家加入北约的疑虑就会解除,北约东扩就会跨出更大的步伐,美国构筑"单极"世界的速度就会加快。

在对俄罗斯试探的同时,美国也想试探一下中国的"底牌",这对于美国下一步实施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战略至关重要。借空袭南联盟之机,以导弹袭击我国驻南使馆,就是以美国采取的卑劣手段。如果我国对此无能为力,默默忍受,美国就可以断定北约东扩和构筑"单极"世界将可以畅通无阻了。

当然,中国人民不是好欺负的。事件发生后,中国人民群情激愤,中国政府强烈要求北约立即停止对南斯拉夫联盟的空中打击,向中国人民赔礼道数,严惩肇事者。中华民族的同仇敌忾,给了美国政府极大的压力,克林顿政府不得不赔礼道歉,并做出赔偿。

想“警告”中国,不要在联合国为南斯拉夫发声

科索沃战争,已把美国拖入泥潭。美国想以胜利者的姿态体面离开,否则在北约的兄弟们面脸面尽失。而要体面地下台阶,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联合国安理会同意按照北约的要求解决科索沃问题。

美国当时提出的条件是:南联盟从科索沃撤军,签署《朗布依埃和平协议》,同意在科索沃部署以北约为主的国际安全部队等等。在科索沃部署国际安全部队,实质上就是让北约部队进入南联盟。这显然是对南联盟主权的侵犯,南联盟当然予以拒绝。

在联合国安理会讨论科索沃问题时,中国投了反对票,美国为首的北约因此难以公开实现其战略意图。北约此次袭击我驻南大使馆,就是要恐吓中国,想让中国不要阻止北约的霸权行径,不要与美国做对。

中国在安理会一向主持正义,反对霸权,反对干涉别国内政,主张和平解决科索沃问题。事实已经证明,中国决不会在霸权面前低头,任何强权政治,中国都将与它斗争到底。

想搞乱中国

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打压俄罗斯的同时,一直没有放松对中国的"打击",总是想给中国的安定发展添乱。美国之所以要加强美日军事合作,在台湾问题上做文章,散布"中国威胁论",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上设置障碍,都是出于这种目的。

实际上,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大打出手,意图就是要清除北约进一步东扩的"绊脚石",进一步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袭击中国驻南使馆,美国的如意算盘是把中国卷入这场冲突,分散中国经济建设的速度,使中国背上沉重的战争包袱,达到搞乱中国的罪恶目的。

美国人也许不知道,在中国人面前玩计谋,这不是孔夫子面前卖书么?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有理、有利、有力、有节"的斗争,没有贸然开战,让美国的如意算盘落了空,还让美国在全世界面前丢了脸。

”误炸“我驻南大使馆不是情报不准,更不是误炸,其袭击的背后有着美国”深远“的战略意图。中国与美国围绕这个问题的斗争,是一场霸权主义和反霸主义的斗争,中国人民凭借智慧和实力,挫败了美国的阴谋。

这次事件之后,美国也感觉到中国不是好惹的,所以近二十年来,再也没有敢随便试探中国的底线。这充分说明,只要我们够强大,某些国家就只能是“纸老虎”。加油吧,同胞们!

南斯拉夫在二战中的表现怎么样

1941年,德国发动“25号作战”与意大利、保加利亚等轴心国家联军共同进攻南斯拉夫王国。轴心国家在12天内攻占并瓜分了南斯拉夫。从此除了轴心国国家驻军外,南斯拉夫国内分成了三支军事武装:乌斯塔沙、切特尼克和铁托领导的南共游击队。

乌斯塔沙是南斯拉夫的分裂势力,一直想让克罗地亚从南斯拉夫独立。轴心国攻占南斯拉夫后扶持乌斯塔沙武装力量,支持克罗地亚从南斯拉夫独立成国。乌斯塔沙信仰纳粹的那套民族纯净论:在克罗地亚独立国境内,三分之一的异族人必须改信天主教;三分之一的异族人必须被驱逐出境;三分之一的异族人必须被彻底消灭。后来乌斯塔沙被铁托领导的南共打败,重新并入南斯拉夫。

切特尼克是南斯拉夫伦敦流亡政府和反法西斯同盟承认的武装力量,目标是把南斯拉夫从轴心国的统治下解放出来。铁托曾多次会晤切特尼克的领导人,商量双方合作共同对付纳粹德国。但是在战争后期,切特尼克倒向了德国法西斯进攻铁托游击队。

铁托领导的南共游击队一直是南斯拉夫国内抵抗法西斯集团的中坚力量,先后粉碎了纳粹德国的五次围剿。德军曾经计划进攻南共游击队最高指挥部,杀死铁托,德国战机对指挥部所在地狂轰滥炸,仅缴获了铁托的一套新制服和一双长统靴。当时欧洲大陆几乎对被大国控制,只有铁托领导的游击队与纳粹孤军奋战,从1000多人发展到四十万,从游击队成长为取得国家政权的正规军。

历史上南斯拉夫的解体是怎么造成的

南斯拉夫由八个联邦单位构成,分别是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马其顿、黑山、塞尔维亚六个共和国,以及塞尔维亚境内的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两个自治省。

解体过程

①斯洛文尼亚:在1990年12月23日举行的公投中,88.5%的投票者支持独立(投票率94.8%),斯洛文尼亚在1991年6月25日宣布独立。

②克罗地亚:在1991年5月2日举行的公投中,93.24%的投票者支持独立,克罗地亚在1991年6月25日宣布独立。

③马其顿:在1991年9月8日举行的公投中,95.26%的投票者支持独立,马其顿在1991年9月25日宣布独立。

④波黑:在1992年2月29日和3月1日举行的公投中,92.7%的投票者支持独立,波黑在1992年3月3日宣布独立。

⑤1992年4月28日,塞尔维亚和黑山这两个留在前南斯拉夫的国家宣布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改名为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南斯拉夫联邦彻底解体。

⑥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波黑于1992年5月22日加入联合国,马其顿于1993年4月8日加入联合国。

⑦1990年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的自治权被大幅减小。1999年科索沃战争之后,科索沃就处在联合国科索沃临时行政当局特派团的管理之下。科索沃于2008年2月17日宣布独立,塞尔维亚拒绝承认,但在国际社会得到了部分国家的承认。

解体原因

①历史因素:最重要的促使南斯拉夫民族关系不和的因素是在南斯拉夫王国时期,于二战期间由克罗地亚独立国所发起的内战和种族灭绝;好高骛远的大塞尔维亚的想法;以及巴尔干半岛的泛斯拉夫主义思想。

②国际环境:南斯拉夫曾是一个区域性的经济强国,并在经济上取得了成功。从1960年到1980年期间,南斯拉夫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年均6.1%的速度增长。南斯拉夫的医疗系统是免费的,识字率达到了91%,并且预期寿命达到了72岁。然而在经历了西方经济体对南斯拉夫十年的援助和五年的解体、战争、抵制和禁运后,南斯拉夫经济崩溃了。

③体制问题:联邦体制使得各共和国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共产党希望通过支持民族自决来开始减弱联邦体制的控制权。在1974年宪法制定后,塞尔维亚的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两个自治省获得了大量自治权。这引发了塞尔维亚的恐惧,并且还对塞尔维亚民族主义产生影响。大部份塞尔维亚人都视科索沃为“民族的摇篮”,并且不能接受失去科索沃。而联邦对欠发达地区的补贴,也引发较发达的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不满。在铁托去世之后,南斯拉夫实施了主席团集体领导制度,国家领导人由各共和国的总统轮流担任,导致权力真空的出现。

④宪法争论和民族主义:在1974年,南斯拉夫通过了新宪法。1974年宪法规定,南斯拉夫设立联邦主席团,联邦主席团由八人组成,分别来自南斯拉夫的六个共和国和塞尔维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两个自治省科索沃社会主义自治省和伏伊伏丁那社会主义自治省。自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于1945年成立以来,塞尔维亚就包括了这两个自治省。1974年宪法大幅增加了自治省的权力,自治省获得了几乎和各共和国一样的自治权,这削弱了塞尔维亚对自治省的影响力。而在联邦主席团中,两个自治省也并不是总和塞尔维亚步调一致。这在塞尔维亚国内引发了反感,一些民族主义知识分子认为塞尔维亚被分裂了。

⑤铁托去世:在南斯拉夫总统约瑟普·布罗兹·铁托在1980年5月4日去世后,南斯拉夫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就日益紧张。西方观察家和许多南斯拉夫人都认为,铁托的逝世削弱了该国的凝聚力。

⑥民族主义:1987年,为了减轻科索沃的塞尔维亚人对阿尔巴尼亚人主导的科索沃省政府的抗议运动,塞尔维亚的共产主义领导者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被调职前往科索沃。米洛舍维奇曾是坚定的共产主义支持者,曾非难所有的民族主义都是叛变的行为。米洛舍维奇还曾批评主张南斯拉夫被克罗地亚人掌控、塞尔维亚人被压制的塞尔维亚在南斯拉夫地位备忘录,声称“这除了宣传黑暗的民族主义以外什么都不是”。然而,科索沃的自治权在塞尔维亚常被嫌恶,米洛舍维奇为了利用这种状况获得支持,放弃了之前作为传统共产主义者在科索沃问题上的中立立场。米洛舍维奇对塞尔维亚人承诺“阿尔巴尼亚人对塞尔维亚人的迫害应该停止”。米洛舍维奇还批评塞尔维亚及南斯拉夫的保守派共产主义领导人,要求缩小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的自治权。这些行为使得米洛舍维奇获得了塞尔维亚人很高的支持,米洛舍维奇获得了塞尔维亚领导人的地位。米洛舍维奇和他的支持者采取了要求夺回塞尔维亚在南斯拉夫框架内失去的力量的攻击性民族主义政策,承诺保护塞尔维亚和塞尔维亚人。在1988年的集会上,米洛舍维奇关于南斯拉夫中塞尔维亚被置于的立场,明确的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⑦反官僚主义革命:随后在塞尔维亚和黑山发生的一系列被称为“反官僚主义革命”的叛乱,米洛舍维奇在夫伊伏丁那、科索沃、黑山都掌控了权力。作为对这些事件的回应,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矿工组织了罢工,要求恢复自治权。这引发阿尔巴尼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在科索沃全省展开冲突。在1980年代,科索沃77%的人口是阿尔巴尼亚人,阿尔巴尼亚人已是科索沃的多数族群。科索沃地区塞尔维亚人比例的下降持续了一个世纪,这是阿尔巴尼亚人在二战期间进行的种族清洗的结果。1999年,塞尔维亚人只占科索沃人口的10%。克罗地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斯洛文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支持阿尔巴尼亚人矿工的抗议行为。米洛舍维奇支配下的塞尔维亚国营媒体则称这是在煽动斯洛文尼亚和科索沃的分离主义,以此作为对斯洛文尼亚的回应。罢工行为进一步升级为大规模游行,要求科索沃升级为第七个共和国。这激怒了塞尔维亚统治当局,他们继续使用警察部队镇压示威。后来,塞尔维亚人控制的主席团更派出南斯拉夫联邦军队镇压示威。

⑧塞尔维亚控制联邦主席团:1989年2月,科索沃代表,阿尔巴尼亚人阿塞姆·弗拉西被解职,其职务被米洛舍维奇的支持者取代。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发起了要求恢复弗拉西地位的抗议行动,弗拉西也支持这些抗议行动。对此,米洛舍维奇的支持者认为这是针对塞尔维亚和南斯拉夫的反动革命,向南斯拉夫政府武力镇压阿尔巴尼亚人的抗议行动。如同米洛舍维奇的计划,在贝尔格莱德的南斯拉夫议会外,支持米洛舍维奇的塞尔维亚人举行了抗议行动。这场抗议行动要求南斯拉夫进入科索沃,保护塞尔维亚人并镇压阿尔巴尼亚人的抗议行动。南斯拉夫大统领评议会的斯洛文尼亚代表米兰·库昌反对塞尔维亚人的要求,离开贝尔格莱德,公开支持要求恢复弗拉西地位的阿尔巴尼亚人抗议运动。

关于南斯拉夫在二战中的表现怎么样和南斯拉夫冷知识知乎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二战后南斯拉夫国庆阅兵式 比南斯拉夫二战片还好看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oku6.com/13/14561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