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第一次英伦入侵运动的乐队

策划 披头士抵美50周年 掀 英伦入侵 风潮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60年代第一次英伦入侵运动的乐队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历史冷知识全面入侵英伦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1. 面对英吉利的入侵,道光为何畏惧
  2. 60年代第一次英伦入侵运动的乐队
  3. 有关英伦摇滚大家都知道些什么
  4. 特拉法尔加海战为何会成为断送拿破仑入侵英伦三岛的噩梦

面对英吉利的入侵,道光为何畏惧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整个鸦片战争中,最可怜的就是道光。

说通俗点,道光就是一个大傻子,从到头尾被忽悠。

很多事情,不但英国军人知道,中国军人知道,老百姓都知道,但道光不知道。

满清到了末年,政治制度已经非常腐败了,官场各种恶习盛行。

其中一个原则叫做瞒上不瞒下,也就是有什么不好的负能量的东西,统统不能告诉上级,尤其不能让皇上知道,因为这会让下面惹上麻烦。

相反,丁点大的正能量的东西,都必须无限扩大,向上汇报,让皇帝也知道。

交给皇上的奏折,其实根本没法看,都是一种马赛克文体。

什么叫做马赛克文体,就是坏的、负面的东西一律没有,好的、正面的东西无限扩大。

以林则徐为例,他已经算是最老实的大臣了。

然而,既然是满清的官员,他不可能彻底脱离官场的这些东西,不然他也绝对不可能从普通老百姓成为一品大员。

之前道光其实是害怕英国人的。为啥?因为道光吃过大亏。

早在1834年,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和两广总督卢坤大闹,后者中断了对英贸易,派兵包围英国商馆,撤走所有清朝佣工,严禁人民向英人提供任何食物、水和药物。

律劳卑调动一艘巡逻艇、两艘护卫舰驶向黄埔进行威胁,与清朝海岸警卫虎门炮台交火35分钟,驶入珠江,炮台被摧毁大半,余下也不敢还击。

卢坤根本挡不住,被迫将12艘大船沉于珠江河底拦截。然而,律劳卑的区区3艘军舰在珠江内横行了接近20天,才大摇大摆的离开。

满清在6天后恢复贸易,实际上就是服软了。

道光心里明白,清军似乎是打不过英国佬的。所以,在派林则徐去广东只让他戒烟,嘱咐他不可和英国人开战。

结果呢?

林则徐的做法同卢坤没有不同,那么英国人当然会开战了。

1839年9月17日中英发生了穿鼻海战。

此战清军大败,然而林则徐在向道光皇帝的奏折中写到:“收军之后,经附近渔艇捞获夷帽二十一顶,内两顶据通事认系夷官所戴,并获夷履等件,其随潮漂淌者尚不可以数计……查夷人捞起尸首就近掩埋者,已有十七具……受伤者,尤不胜计。”

道光皇帝本来正在犹豫是不是要和英国人开战?看到奏折以后龙颜大悦,认为英国佬也没什么了不起。

他立即朱批:“可嘉之至……既已大张挞伐,何难再视兵威。”同时道光帝鼓励林则徐要:“计出万全,一劳永逸,”断不可“稍形葸畏,示以柔弱。”

由此,道光等于同意了对英国全面开战。

而实际上,此次海战,英国仅有1名士兵被火绳枪击中受重伤,还有3人受轻伤,军舰只有2艘被击中,基本没损失。

相反,清军死15人,伤40多人,连关天培自己都受伤,3艘军舰被击沉,其余军舰基本都负伤。

双方刚刚交火,满清舰队大部分军舰就吓跑了,只有关天培的主舰继续还击。

结果主舰中炮7发,炸出两个大洞,只能撤退。

当时英国人也只是恐吓而已,并没有准备全面开战,就停火停船,没有追击。

要知道,英军参战的仅有2艘军舰,满清则有28艘,尚且打成这样。

可见,真实记录和实际具有巨大区别。

然而,林则徐明知道下级上报数据有问题,仍然将下级上报的歼敌11人上报为21人,多写了10个人。

在道光命令下,中英全面开战。

结果呢?全面开战以后,英军仅仅留下四艘军舰和一艘武装轮船继续封锁珠江口,整个广东水师就一点办法没有。

而英军主力12艘军舰,4000多士兵,从广东杀到天津,又从天津杀回广州,再冲广州杀到南京,沿途攻城略地,势如破竹,无人能挡。

其实林则徐只有略有夸张,其他将军夸张的就更大了。

比如奕山自称有2.5万大军,可以将广州英军杀光,所谓“片帆不返”。

结果2400英军发动反攻,这些清军都谈不上一触即溃,而是闻风而逃。

四天之内,广州附近要地全失,城外大火。

奕山带领1万8000人退入城内,秩序大乱。

然而,面对英军将要工程,清军根本没有抵抗。

5月26日上午,广州竖起白旗,奕山派广州知府余保纯出城向英军求和,愿意退出广州城,还赔偿600万两白银,只求不要歼灭他的部队。

英军以死9人,伤68人代价击败2万中国军队。

搞笑的是输到连内裤都没有,奕山竟然还敢对皇上胡吹说获得大胜,将部队撤离广州是因为去附近剿匪。

这牛逼吹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而道光竟然就真的相信英国人已经被击溃,竟然命令奕山调赴广州各军均撤回原伍,沿海防守官兵裁撤,准备撤军恢复和平时期了。

60年代第一次英伦入侵运动的乐队

1964年2月,甲壳虫乐队在经纪人布莱恩·爱泼斯坦的带领下前往美国进行第一次巡演,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但是如果仅仅是这些的话,那么这次也就只是摇滚乐历史上成千上万次成功的巡演之一而已,在40年后的今天也不会有那么多的细节印在人们的记忆里。这次巡演之所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完全是因为后面紧接而来的一个浪潮,在历史上它被称作“英国入侵”。40年前的那个2月就像是一扇门,而甲壳虫就像是大门的钥匙,正是他们开启了英国乐队通向美国乃至世界舞台的通道。

有关英伦摇滚大家都知道些什么

英式摇滚(英语:Britpop)源自於英国九零年代初期的独立音乐圈,其中以几个受到英国六七零年代吉他流行乐影响的乐团最具代表性。

这种音乐类型,发展成为对抗八零年代末及九零年初期音乐及文化的潮流,特别是针对来自美国的Grunge风潮。随著美国Grunge乐团入侵,新兴的英国乐团如Suede和Blur首先发声,自诩为反对派的音乐力量,延续过去英国吉他流行乐风,并且在歌曲中特别写入关於英国的主题。许多乐团包括Oasis、Pulp、Supergrass、Sleeper和Elastica,纷纷加入响应。

这些乐团引领英国另类摇滚成为主流,并且成为政治文化活动「酷英国」的骨架。虽然大受欢迎的几个乐团都能够朝向海外发展,专辑在美国的销售也相当成功。

简介编辑:从曲风上看,britpop继承了beatles时代以来的吉他流行风格,又吸纳了60年代晚期Kinks的田园之声,中速音乐(theWho,theSmallFaces),70年代的迷幻(DavidBowie,T.Rax,RoxyMusic),朋克和新浪潮(theJam,theBuzzcocks,Wire,Madness,XTC,Squeeze,ElvisCostello),还有theSmiths的另类吉他流行。

从内容上看,britpop大多演唱同时代英国青年自己的生活,色彩多以黯淡,颓靡,桀骜为主,也由此在短时期内迅速风靡英伦三岛。发展历史编辑关于Britpop的起源。

主流看法有两种:第一种Thestoneroses乐队Thestoneroses乐队是80年代的thestoneroses乐队。这支来自曼彻斯特的乐队在89年发行的同名专辑,融合了典型吉他流行风格与独立音乐风格,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些英国媒体直接称它为“新迷幻音乐”。

第二种suede乐队suede乐队是90年代的suede乐队。他们在93年发行的同名专辑,以鲜明的吉他流行和颓靡色彩迅速征服了英伦三岛。更把这种新类型音乐推向了主流舞台,让人们不仅喜欢suede这支乐队,而且喜欢上britpop这种音乐风格,从而开启英伦摇滚音乐史上新篇章。无论是上述哪种看法,一个无可厚非的事实是:britpop的顶峰时期是90年代中期。自93年suede发行的同名专辑大受欢迎后,两支日后的britpop旗帜性乐队oasis和blur在94年相继发行了影响britpop历史的两张热碟DefinitelyMaybe和Parklife。专辑刚一面世即大受好评。尤其是DefinitelyMaybe甚至被视作sexpistols以来最佳处女作专辑。此后,一批颇具实力的britpop乐队相继走红,当中包括supergrass,pulp,theVerve,Elastica,Placebo,travis等,他们虽各有特色,但都牢牢把握了britpop的核心进行创作。在那段时期,每年都有若干张极高水准的britpop专辑面世。尤其是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oasis与blur两支乐队的纷争成为广大歌迷关注的热点,由此带来的是britpop在当其时的主导地位。任何类型的音乐在主流位置上逗留时间长了,都会开始出现分支,乃至被赶下神台,britpop也不例外。90年代后期,电子音乐的兴起以及部分主流britpop乐队的离去与没落,象征着britpop的没落。虽然此后coldplay,muse,radiohead等新型britpop乐队大红大紫,但他们真正吸引人的地方早已不再是原来britpop的精髓,由此他们也时常被冠以“后英伦摇滚”之名。

特拉法尔加海战为何会成为断送拿破仑入侵英伦三岛的噩梦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特拉法尔加海战以法国惨败告终,是有原因的。

为什么双方似乎实力接近,法军惨败,英军却辉煌大胜呢?

法国和西班牙联合舰队有战舰33艘,其中1艘为当时最大的四层甲板战舰三叉戟号;3艘为三层甲板战舰;其余29艘为两层甲板战舰。此外,还有7艘巡洋舰。战舰中有18艘是法国的,15艘是西班牙的。所装有侧舷火炮2626门,共载官兵21580人。

英国舰队原来共有战舰27艘战舰中,7艘是三层甲板战舰,其余20艘为两层甲板战舰。此外还有4艘巡洋舰和2艘辅助船。合计侧舷火炮2148门,官兵16820人。

表面上似乎法国和西班牙人实力占优,其实恰好相反。

海战中,英国舰队实力明显抢了一大截。

一来,英军军舰总数较少,但巨舰较多,三层甲板以上的军舰有7艘,法国人是4艘。19世纪海战同今天区别很大,还是风帆时代,巨舰无论火炮还是防御力都有很大的优势。1艘巨舰可以对付多艘中小型军舰。

比如英军多艘军舰围攻四层甲板战舰三叉戟号,花费整整1个半小时的炮击,三叉戟在战死245人,负伤173人,才失去战斗力投降。

如果法军再多几艘这种巨舰,战争结果可能就不同。但实际上,英国的巨舰更多。

二来,英国战略战术和法国区别巨大。

19世纪,法国海军的作战观念落后,仅仅是作为陆军的掩护部队,协助陆军登陆、封锁敌人海上补给线而已。

这次之所以法军舰队出港,只是拿破仑下令海军司令维尔纳夫领舰队出港支援法国卢俊攻打那不勒斯。

法国舰队并没有真正的争夺制海权的意识,这是海战惨败的根本性原因。

法军舰队平时在下风口列阵,炮击英国军舰的风帆和锁具,唯一的目的是自己能够迅速开溜,不让英国人消灭自己。

相反,英国海军则强调制海权,这同他们是岛国分不开的。

英国军舰炮击对准敌人军舰的船身和甲板,务必要求击沉或者重创敌舰,杀伤敌人水兵。

这些问题,导致了法军开始同样在下风口列阵,准备作战不利时就开溜。然而海军司令维尔纳夫突然想起拿破仑还有命令,必要时可以打垮英国舰队。

于是,海军司令维尔纳夫在下令驶向下风口的1分钟后,又命令占据上风口迎战。

而整个舰队转向花费了2个小时,导致舰队全部混乱,被英国人借机痛击一番。

另外,由于法军的传统炮击风帆和锁具,导致法国和西班牙人也有2626门火炮,最终却没有击沉或者击毁任何一艘英国军舰。

三来,英国和法国海军官兵数字相差很大。

当时两军的武器装备没有代差,但官兵素质却有代差。

英国海军军官多是职业军人,训练有素,经验丰富,主帅纳尔逊12岁加入海军,打了一辈子仗。此次他在第一线指挥,站在枪林弹雨的甲板上毫不畏惧,最终中弹战死。

相反,法国海军军官多是贵族出身,在之前大革命中被杀得精光。新提拔的军官严重缺乏经验,刚一开战军官自己就非常惊慌。尤其是炮战激烈以后,双方甲板上都血肉横飞,这些军官更是失去了指挥能力。

最高级军官指挥问题也很多:当舰队被英军分割开来,双方陷入混乱时,法军总司令维尔纳夫也只是简单下达“各自为战”的命令,使各分舰队完全不知所措。位于前卫的分舰队在其他分舰队被攻击时,居然也一直按兵不动,机械地等待维尔纳夫的具体命令。

就水兵来说,英国水兵训练严格,实战丰富。法国水兵则很少实战,训练也不足。开战前法军舰队遭遇小型风暴,一些水兵竟然晕船到无法站起,这还能打仗吗?

维尔纳夫在战前曾写道:“同样恶劣的气象条件,对纳尔逊毫无影响,我们却不行。”

在实战中,英军火炮不但精度高得多,射速是法军2倍。

关于60年代第一次英伦入侵运动的乐队和历史冷知识全面入侵英伦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他组建了香港第一支乐队,也是宝丽金的元老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oku6.com/13/14790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