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关于豫剧的冷知识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戏曲冷知识豫剧术语,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豫剧的冷知识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戏曲里的术语求解释
压轴--指一场折子戏演出的倒数第二个剧目。
由于紧压大轴而得名。
演压轴戏一般都是戏班挂头牌的主要演员。
压:压倒,超过;轴:大轴。
指放到最后的最精彩的项目。
我们看戏时,常听人说什么压轴、大轴。
据说过去的剧本写成一长卷,卷的底部有一卷轴,就像装裱国画的画轴。
因长卷的最后一戏靠近木轴,所以称为大轴,大轴前面的戏,也就是倒第二的称为压轴,中间的戏称为中轴,前面的戏称为早轴。
实际上就是以画轴的每一位置的名称来代替演出戏码的排列次序,好像一场演出就是向观众展示一幅多彩的画卷。
压轴戏亦称“压台戏压轴”本是京剧的“术语”。
京剧一场戏如有五出的话,第一出叫作“开锣戏”,第二出名曰“早轴”;第三出为“中轴”;第四出(倒数第二)称之为“压轴”;第五出(最后一出)则叫“大轴”压轴戏。
有以上五种名称的时代,京剧还不是像现在这样只演出两三个小时的,那时的京剧演出是从大白天就开始——一般是下午一两点钟就唱开锣戏了。
演到了一两个小时之后,一些观众可能有点疲倦啦,就唱一出“硬整”一些的剧目,给大家“提提神”,这就是“早轴子”。
到了快吃完晚饭的时候,再唱一出热闹戏,叫叫座儿,这是“中轴子”的作用。
晚上的演出才是比较重要的“正戏”,要一直演出到半夜才完结呢。
所以,最好的“角儿”、最硬的剧目都要放在最后才拿出来。
一般来说,都是在倒数第二出戏放上最佳阵容的演出——这叫做“压轴戏”,它必须“压”得住阵脚,否则就会出现观众大量离开剧场的现象,一个一个观众走去,叫作“抽签儿”,大量观众离开就叫作“起堂”——这在剧团是非常可怕的失败!所以“压轴子”的都是好戏。
而“大轴子”则往往是一出热闹的武戏,火爆炽烈,既能够给大家以艺术的满足,又能够给整场演出一个美好的结局。
这出戏演出的时候,大家也就知道该走了——所以这出“大轴子”戏又被叫作“送客戏”。
由此可见:一般人将“压轴戏”当作重头戏来看,其实倒也并非全无道理的。
当然说“压大轴”可能就更“科学”。
在旧时,倒数第二的压轴戏为全戏的重中之重,而当“角儿”形成之后,大轴则变为最重要,而压轴为第二位,现如今在乡野之间,也仍然可能存在武戏送客的旧风俗折子戏--顾名思义,它是针对本戏而言的,它是本戏里的一折,或是一出。
流传至今的以折子戏多,不少久演而不衰。
究其原因:从内容上看,好的折子戏矛盾冲突尖锐激烈,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故事情节相对完整,其思想观点有较强的人民性;而在结构安排上,往往别出心裁,不落俗套,一下子就能紧紧抓住观众。
从形式上看,京剧折子戏集中而突出地体现了京剧的艺术特征,即生、旦、净、丑的不同行当,唱、念、做、打的基本四功。
折子戏虽然是整本传奇的一个部分,但它大多是戏曲中的精彩片断,是那部戏曲全剧的中心或灵魂,有很强的独立性,情节浓缩,人物个性鲜明,如《牡丹亭》中的《惊梦》、《西厢记》中的《拷红》、《玉堂春》中的《苏三起解》、《白蛇传》中的《断桥》等。
说出几个戏曲中的专用名词……谢谢
行当老生花脸青衣花旦老旦小生三花脸丑婆子跑圆场扎靠水袖脸谱褶子折子戏调门倒仓探海亮相童子功名角包银马派梅派程派麒派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吊嗓子水音身段压轴戏反串曲牌夜深沉山坡羊文武场开锣戏一赶三两门抱毯子功板眼云牌。
。
。
。
。
。
。
。
。
关于豫剧的冷知识
不能停是豫剧传承下来的规矩。
因为古代迷信的说法,唱戏的话就必须要唱到观众离开为止,他们认为哪怕凡人不听,也有鬼神在听。所以唱戏不能停。
豫剧传统:戏一旦开始,即使台下没有人,也一定要唱完。
八方听客,一方凡人,七方鬼神。
一旦定下了就不能停,不管有没有人听。
传承下来的老规矩,不过现在也不是都遵守。
豫剧过门是什么意思
是指,因舞台表演中的开场,唱词段落,各角色演唱衔接,舞台动作设计的展示片段,这些所需要配合做的音乐配合或敲击节奏的配合,使表演效果在没有演唱时不会出现间断,达到故事叙述表演的连贯性
关于关于豫剧的冷知识,戏曲冷知识豫剧术语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oku6.com/13/149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