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萨之战后为什么康熙不灭了沙俄

雅克萨之战后为什么康熙不灭了沙俄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雅克萨之战后为什么康熙不灭了沙俄和康熙为什么不灭俄罗斯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雅克萨之战后为什么康熙不灭了沙俄以及康熙为什么不灭俄罗斯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雅克萨之战后为什么康熙不灭了沙俄
  2. 兵威正盛却小火慢炖,康熙在抗击沙俄的战争中为何如此不紧不慢
  3. 为什么康熙打败了俄国,反而要割地给俄国
  4. 清与俄国之战,康熙知火器厉害,为何还坚持海禁与骑射为根本不变

雅克萨之战后为什么康熙不灭了沙俄

雅克萨,唐代为治下渤海国管辖,元朝属辽阳行省统辖,明至置奴儿干都司,清设驻地黑龙江将军管辖,从历史沿革来看,中原王朝对东北地区的雅克萨有着无可辩驳的主权管辖。

然而,在1858年5月,清政府以一纸《中俄瑷珲条约》文书将统辖1000多年的雅克萨等东北地区悉数划归沙俄领土,从此,雅克萨有了阿尔巴津镇这样一个俄文名称。

其实在三百多年前,雅克萨这块面积不大的小镇上曾经上演过影响后世的雅克萨之战,这场战役与其说是清朝与沙俄的武力对决,倒不如说是康熙大帝和彼得大帝铁血双雄间的较量。

战争背景

13世纪末期,莫斯科公国诞生于东欧平原的弗拉基米尔大公国,此后,莫斯科公国国势日渐强盛逐渐吞并周边城邦国家,并接受了来自欧洲草原北部钦察汗国的册封,取得代征全俄贡纳的绝对权力。

1480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一举击溃了由钦察汗国分裂而来的金帐汗国,并以莫斯科为中心逐步统一了东斯拉夫地区,承继王位的伊凡四世马不停蹄继续东扩,相继灭亡了喀山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等成吉思汗后裔建立的各大汗国,并一路东进,伊凡四世也由此加冕为俄国沙皇。

继承帝位的彼得一世开启俄罗斯西化运动先河不久,沙俄的国力有了质的飞跃,彼得一世倾尽沙俄舰队与当时的北欧强国瑞典展开激烈的战争,并最终以《尼斯塔特和约》取得了对瑞典的绝对完胜,彼得也因此被俄罗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罗斯皇帝”的称号。

这一时期的沙俄综合国力在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效应下得到了逆天的增长,沙俄势力藉此加强了东扩的步伐,并于大明崇祯五年翻越外兴安岭抵达黑龙江流域,多次展开罪恶滔天的杀戮和禽兽般的食人行为,当地边民称其为“食人恶魔”。

然而,此时的中国正值改朝换代之际,明廷和大清在山海关外的宁锦附近展开着激烈的厮杀,双方都无法顾及在背后捅刀的沙俄势力。

比至1636年,满清入关顺治皇帝在北京登基,清王朝正式在法理上取代了明王朝。然而,此时的满清尚未完全平定中原大地,彼时的华夏九州仍旧出现了以永历帝朱由榔为首的南明、李自成为首的大顺政权和张献忠为首的大西政权,外加此后不久出现的三藩之乱,清王朝初期始终陷入内战不断的泥潭,因此无法分身顾及北部边疆问题。

而面对沙俄残匪肆无忌惮地侵吞东北的黑龙江流域,康熙皇帝所能做的唯有多次警告和抗议,但此时的俄匪却已经凭借着先进的火器在黑龙江流域的雅克萨建立了坚实的据点,并以此为前进的桥头堡步步蚕食东北黑龙江流域的领土。

战前准备

1681年,满清王朝历经八年平定三藩之乱,意识到东北沙俄残匪顽疾的康熙皇帝遂于次年亲自巡视黑龙江流域,同时派出以郎坦和彭春为首的将领北上暗中侦查雅克萨附近地形和民情,经过大量前期侦查准备工作,康熙皇帝确立了恩威并用、剿抚兼施的指导方针。

即派兵驻守沙俄增兵通道、断绝俄匪援军,屯兵永戍黑龙江流域与雅克萨据点的俄军形成战略对峙的态势,同时,斩断蒙古车臣汗部和尼布楚附近居民与雅克萨据点俄匪的贸易断其外援,并派出兵士收割雅克萨城附近俄匪种植的庄稼彻底剥离其生存物资。

在作完上述部署后,康熙皇帝还下令加紧赶制攻城火炮,沿路修建驿站负责后备军粮的输送,同时开辟水路交通线,建立一条稳定的后续军需供给链条。

康熙皇帝鉴于此前“我进彼退、我退彼进,用兵不已,边民不安”的俄匪游击战特点后作出了定点清除的方针,即采取派出大军逐个击破雅克萨周围的俄匪营寨,并以“铁壁合拢”的方式逐渐迫使雅克萨彻底陷入孤城一座的局面。

战争经过

截至1683年9月,康熙皇帝对盘踞在雅克萨孤城的俄匪多次放出了投降不杀的善意警告后,据守雅克萨孤城的托尔布津自恃城高墙厚拒不投降。康熙皇帝遂令彭春为统帅携战舰、鸟枪和火炮以及藤牌军等各式轻重武器和军种采取水陆并进的方针进抵雅克萨城外。

而此时的雅克萨城内俄匪头目托尔布津以450名训练有素的哥萨克骑兵和3蹲火炮以及300支鸟枪为依托严阵以待清军的到来。

清军以陆军布于城南,战舰集于城东南,列炮于城北采取三面围困的方式在黎明向困守雅克萨城的俄匪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俄军伤亡惨重,托布尔津乞降不得不退出雅克萨城,其后,清军夷平雅克萨城,并分派兵力驻守瑷珲、墨儿根等地,班师凯旋。

然而,不甘失败的俄匪头目托布尔津,于1685年秋,在沙皇彼得大帝的支持下再次率领600哥萨克骑兵抵达尼布楚,并剑指雅克萨。

勃然大怒的康熙皇帝以2000雄师水陆并进再次围困雅克萨城,并勒令侵华俄军投降,俄匪头目托布尔津斩杀清使,残忍地拒绝大清国皇帝康熙的善意,清军以各类轻重火器向雅克萨城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俄军匪首托布尔津当即毙命于雅克萨城,但雅克萨城继续由俄匪杯敦固守与清军死磕。

俄军明知面对大清帝国2000多人的火力围攻为何却负隅顽抗?其实他们是想拖延战事妄图等待沙俄援军的到来扭转战局,统帅彭春不傻,他看出了对方的意图,于是将战舰移师西进,并采取南、北、东三面掘壕围困雅的方式彻底堵截了沙俄援军的支援道路。

在经过清军强大的火力覆盖后,原先不可一世的哥萨克勇士仅剩66人苟延残喘,雅克萨城弹指之间化为粉齑已成定局,沙俄摄政王索菲亚遣使乞降,至此傲视欧亚的沙俄帝国臣服于大清脚下,雅克萨之战以清军完胜而宣告终结。

雅克萨之战的意义

雅克萨之战是清王朝对垒西方军事强国沙俄的抢眼战役,之说以说它抢眼,是因为此时的东方帝国遭遇了西方庞然大物沙俄的侵袭,就连北欧强国瑞典都被沙俄揍的满地找牙,要知道,连维京人后代都对付不了的主,大清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尽管沙俄匪徒东扩人数不多,可就是凭借着先发制人的武器优势和天生的哥萨克骑兵战士,沙俄才能在东进的道路上所向披靡拿下大片广袤的领土,而也正是英勇善战造就了沙俄过人的单兵作战能力。

然而,大清王朝最终还是取得了雅克萨之战的胜利,并以独特的战法和果决的勇气将称霸欧亚的沙俄打得七晕八素遣使求和。可以说此战的意义既奠定了康乾盛世稳定的外部环境,提升了大清国的国际地位,同时也遏制了沙俄南下的勃勃野心,被打怕的沙俄不得不就此偃旗息鼓、止戈息兵。清王朝也由此打出了与沙俄170多年的和平时光,可以说此战功不可没。

康熙为何不逐出西伯利亚的沙俄势力

既然雅克萨之战清王朝取得了绝对优势,按理说应该依仗兵威剑指西伯利亚,然后,北逐胡虏彻底将沙俄势力驱逐出西伯利亚,方能完全解除沙俄北部势力的威胁。要知道,此时沙俄吞并西伯利亚汗国尚不足百年时间,亡国之恨、奴国之耻依然摆在西伯利亚鞑靼人心中挥之不去,而早已适应苦寒气候的满清勇士足可以凭借骁勇善战的威名兵锋直指西伯利亚的沙俄残匪,况且叛军在西伯利亚的沙俄匪军人数和势力单薄,加之交通不便拿下西伯利亚驱逐沙俄残匪指日可待。

那为何雅克萨之战后,清朝却与沙俄签订了看似平等而实则丧失了至少1000万平方公里的《尼布楚条约》呢?这其中除了首席谈判大臣索额图愚笨无能造成了重大领土损失,其实与清朝此时面对的险恶环境也息息相关。

清朝前番结束三藩之乱,而刚刚以雅克萨之战平息沙俄残匪,此时却又不得不面对强势崛起的准噶尔丹汗国问题,然而,满清统治者却不知道的是沙俄此时也同样遭遇着西方战线上沙俄与土耳其的死磕,抽身乏术的沙俄既然能两线作战,满清王朝为何却不能?康熙为什么不将沙俄势力彻底逐出西伯利亚?这样一来或许此后也就不存在所谓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以及《中俄伊犁条约》等等令国人痛彻心扉葬送361万平方公里国土的人间惨剧了。

康熙皇帝没有趁势将沙俄势力彻底逐出西伯利亚,其实并非他不想,而是他不能。

首先,这对于康熙皇帝来说简直就是一项耗资不菲的超级战略工程。东北的渔猎文化与中原农耕文明虽然有着本质区别,但二者的共通之处在于可以就地取利,即无需像游牧民族那样采取对外扩张的方式来掠夺资源维持帝国的运作,这样的文明生存方式注定了以渔猎起家的满族不大可能像成吉思汗统帅的蒙古骑兵那样横扫欧亚以充盈大本营,加之满族虽长期客居关外,但自唐至明深受汉家农耕文明的熏陶和影响,这就更决定了渔猎文化与农耕文明相对的保守性,相比较由农奴社会向资本主义文明过度阶段的沙俄,后者的土地嗜好自然显得无比强烈,因此对比之下,康熙不会趁势北逐沙俄。

其次,准噶尔汗国问题犹如达摩利斯之剑时刻高悬于康熙头顶。相对于沙俄北部边疆的侵扰,准噶尔汗国的强势崛起着实让康熙寝食难安。这从后来的历史发展趋势来看,康熙的判断确实精准无误。我们知道雅克萨之战驱逐沙俄残匪仅仅用了不到三年时间,而准噶尔汗国的彻底瓦解,则是历经康雍乾三代人,以整整85年耗费大半个世纪为代价才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而以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准噶尔汗国在噶尔丹的统帅下崛起于漠西,占据有新疆,进抵于蒙古高原,满清王朝在噶尔丹弧形钳制下大有倾巢覆卵之征兆。此时,倘若舍近求远、避重就轻以武威之师北征西伯利亚驱逐沙俄残匪,届时清王朝必将为准噶尔汗国所取代。

再次,水土不服问题势必引起北征受挫。西伯利亚虽然地广人稀,自然资源极其丰富,但西伯利亚地区处于永久冻土层带,且气候极度寒冷,甚至历史最低温度一度逼近零下69度,在这种冷到撒尿成冰的酷寒地狱里,别说挥戈杀敌两军对垒了,刀枪剑戟在严寒的催化下也会秒成薄脆如冰,仗还未开打清军早已冻得不省人事了,相对于沙俄匪徒耐寒的秉性而言,满清勇士虽然也打小耐冻,但终究敌不过人家冰窝子里爬出来的老毛子。因此即便满洲巴图鲁勇士再厉害最后也不得不铩羽而归。

因此,就当是的历史条件和气候地理因素来看,康熙皇帝确实没有动过北征西伯利亚彻底将沙俄势力赶回欧洲的想法,而放在彼时的大环境下,保住家底、守稳江山才是他的明智选择,否则一旦江山改旗易帜,历史上也许会变成另外一番模样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大清圣祖仁皇实录》、《平定罗刹方略》等

兵威正盛却小火慢炖,康熙在抗击沙俄的战争中为何如此不紧不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康熙时代,并没有打过什么真正的强者。

康熙时代,主要的对手就是吴三桂、郑克塽、噶尔丹。

吴三桂其实只掌握云贵两省,兵力有限。吴三桂最初的兵力只有3万人,连同耿、尚二藩各9000人,总兵力不过5万。

虽然吴三桂反复临时增兵,三藩联盟总兵力也就10万而已。

他的盟友都是乌合之众,也不是一条心,不足为患。

康熙控制的地盘,无论经济还是军事实力都远远强于吴三桂联盟。

康熙六十年(1721年)的八旗满洲男丁数是154117人,蒙古男丁数是61560人,汉军与抚西汉人男丁数是45,849人,包衣汉人男丁数是239510人,合计50万人。

仅仅这些人就有50万,还有几十万绿营兵。

康熙只要不犯军事上的大错,只要用实力碾压就行了。

郑克塽的实力就更弱。当时台湾只有二三十万人口,勉强维持台湾明军3万多人的生存。

以这点人口和兵力,怎么可能同数亿人口的满清对抗?

所以打败郑克塽,也算胜之不武。

相比他们,噶尔丹要强大一些。

然而,噶尔丹所谓广阔的地盘,基本都是虚的,是所谓部落联盟。

甚至他出兵东征以后,噶尔丹自己的地盘都被窝里反抄掉了。

噶尔丹的主力大约是4万人,就蒙古骑兵来说已经不少了。

但是,这些骑兵是无法补充的,打一个少一个。而且噶尔丹的嫡系最多2万人,其余都是其他部落的盟友,也不可靠。

所以,打噶尔丹也是实力碾压,满清会越打越强,噶尔丹必然越打越弱。

当时以清军几十万军力,打败噶尔丹问题不大。

然而,这些都不是说满清军事实力有多强。

如果满清和沙俄主力硬拼,很有可能是打不过的。

大家注意,两次雅克萨之战,沙俄军队兵力都不多,第一次才400人,守着一些木头城寨。第二次也不过800多人,守着土寨。

然而,第二次清军攻打土寨的2000多清军围攻10个月才获胜,其实是拖垮了没有后援的雅克萨守军。

绝对优势,清军又有大炮尚且打了10个月!

如果沙俄出动几万人杀过来,清军恐怕是挡不住的。

对付沙俄,满清不愿意全面战争,因为这会导致沙俄的报复。

在满清看来,将入侵领土的沙俄赶走就行了,同时彻底消灭试图借助沙俄力量的噶尔丹就行了。

为什么康熙打败了俄国,反而要割地给俄国

也谈不上割地,是清帝国与沙皇俄国划分西伯利亚势力范围,清军只是击退沙俄驻军,但是没有彻底拔除沙俄在远东的大本营,况且南方的三藩叛乱和西北的准噶尔叛乱尚未平定,清廷主力部队无法北上,如此危急情况下清廷只得以战求和,乘着雅克萨之胜的余威迫使沙俄坐下和谈,约定以中西伯利亚高原和东西伯利亚山地的分界线勒拿河为界,康熙的意思是以东归清帝国,以西归沙皇俄国。沙俄方不同意,清廷谈判代表团索额图最后妥协,以外兴安岭为暂定分界线待定。

清与俄国之战,康熙知火器厉害,为何还坚持海禁与骑射为根本不变

提问者这个问题看来对康熙皇帝有所误解,但倒是说对了一半,康熙对八旗军的骑射确实很重视,这从《清圣祖实录》里反复出现“阅满洲、蒙古、汉军文武大臣官员骑射”,这样的句子就可以看出来。但是说康熙不重视火器这就不是史实了,事实上康熙年间战争比较频繁,而康熙也是对火器非常上心,尤其是火炮方面投入很大,堪称“造炮狂人”,就是他掀起了清朝的铸炮狂潮,对火器那是数一数二的重视。

康熙皇帝对火炮的重视还得从“三藩之乱”说起,要知道清初所封的“三藩”,其中耿藩(耿仲明一系)、尚藩(尚可喜一系)、孔藩(孔有德已死,其女婿孙延龄统领其部)在叛明降清的时候就拥有先进的火器部队,积累了大量的运用火器的实战经验。其叛后,当然会使用本就擅长的火炮技能杀伤清军,所谓“逆贼深其壕堑,多用火器,以伤我军”,为了应对三藩叛军的威胁,康熙皇帝的第一反应就是加强火器的研发和铸造。康熙十三年八月,授命传教士南怀仁组织工匠,负责铸炮事宜。

《清圣祖实录·卷四十九》:谕兵部,大军进剿,急须火器,著治理历法南怀仁,铸造火炮,轻利以便登涉。

据《大清会典》记载,整个三藩之乱期间,清军产炮量相当高。康熙十四年,铸造红衣炮以及配套炮车80位,康熙十五年,制造“神威无敌大将军炮”52位,康熙二十年,铸造“神威将军炮”240位,就是说整个三藩之乱,清廷铸炮高达372位。附图。

这些火炮被投入战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康熙十五年,定远大将军图海就是用红衣炮的威慑力,逼降王辅臣,攻取平凉的。

《圣武记·卷二》:图海至,督诸将一战,大败贼于平凉城北,夺其虎山墩,断贼饷道,俯瞰城中,以炮攻之。辅臣惧,遂率伪巡抚、总兵等降。

在平定三藩之乱的末尾,为了做好收复台湾的准备,特意向福建总督姚启圣军前发红衣火炮20门,以加强沿海清军的火力。

《清圣祖实录·卷八十三》:攻击海贼营垒宜用火炮,内造西洋炮甚利,且轻便易运,可令湖广巡抚张朝珍以湖广所有西洋炮二十具,委官递送福建总督姚启圣军前用资剿御。

所以,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康熙在雅克萨之战后还没意识到火器重要性的问题,因为雅克萨之战前,康熙就已经对火器很重视了。至于雅克萨之战,最让俄国人恐惧的就是就是清军的火炮,据《黑龙江外纪》记载,参加两次雅克萨战役清军前后投入各种型号火炮共计287门,“然则今日库贮炮具,皆平罗刹故物也”。

在第一次雅克萨战役中,清军“副都统温岱等潜进红衣炮于城北攻之,护军参领博里秋等于两翼放神威将军炮夹攻之”,清军火炮凶猛的火力给城内的俄国侵略军,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和杀伤。

《哥萨克在黑龙江上》:攻城炮弹十二、十五、甚至二十俄磅,破坏力很大,城中建筑物被火药箭射中,燃起了熊熊大火。十天轰击的结果,真是令人惊惧:一百人被击毙,塔楼与城堡破坏无遗,商铺、粮仓以及教堂,连同钟楼,统统被火药箭烧毁。

在第二次雅克萨保卫战中,清军火炮更是直接击毙了侵略头子托尔布津,并且让俄国侵略者吃尽了苦头,“阿尔巴津的保卫者躲在土窑里,并未避开中国大炮的歼灭性火力,每天的轰击都造成新的伤亡”。所以,清军在雅克萨之战中就是大量使用火器的,何来康熙不重视火器一说。

何况征讨噶尔丹的时候,乌兰布通之战就是利用子母炮(类似于佛郎机)轰开了驼城,打开了战争局面,“我兵隔河,以子母炮破其驼,又以步骑逾河绕山横破其阵”,就是火炮轰,骑步兵冲的模式。康熙三十六年,康熙皇帝命令军队追击穷途末路的噶尔丹时,还让追兵带着8门子母炮追捕,真是时时刻刻都忘不了火炮。附图。

另外再说一下,清朝的火器其实在康熙朝是走向鼎盛的,其后发展开始走向滞后,但是在雍正和乾隆时代还是对周边民族保持着强大威慑力,就比如说在额尔德尼昭会战中,清军的火炮部队就就把准噶尔汗国炮兵部队炸的七荤八素。

《准噶尔汗国史》:列纳特把一位参加过战斗的卫拉特炮手寄给他的信拿给乌格里莫夫看,那个炮手说到,10名炮手中有3名被打死、2名受伤、3名被俘,损失了1门大炮和3门臼炮。

清朝的火器发展迎来真正衰退期应该是在乾隆晚期之后,那个时候的清军火炮品种不仅落后于时代,而且制造工艺还出现了退步,耐用性甚至还不如康熙时代,这就是后话了。

至于海禁问题,康熙时代确实有,但康熙时代全面的海禁政策只持续到了康熙二十二年,之前海禁目的性很明确,就是为了对付郑氏集团,在郑氏集团被攻灭后康熙时代的海禁被逐渐放开。康熙二十三年,放开海禁被提上议程,所谓“先因海寇故,海禁不开为是,今海氛廓清,更何所恃”,更进一步凡是不支持开海禁的地方督抚有私下走私获利的行为,总而言之开海禁不容反对。

《清圣祖实录·卷一百十六》:边疆大臣,当以国计民生为念,向虽严海禁,其私自贸易者,何尝断绝。凡议海上贸易不行者,皆总督、巡抚自图射利故也。

当然,康熙时代的开海禁也是有贸易限制的,就比如说为了防止米价上涨,是限制大米出口的,“违禁装载五十石以外贩卖者,将米入官”,因为康熙认为,大米出口必定会导致粮食价格上涨,故有此举,还有硝黄、军器等一律不得出口。

当然在康熙五十六年又有南洋之禁,根据《康熙起居注》分析,原因大致有二:粮食走私者有增无减。第二、东南沿海的海盗活动让康熙忧心忡忡,不排除想利用南洋之禁来稳定东南沿海。

但是,这南洋之禁并非全面的海禁,而是部分海禁,对出海商民而言,东洋的贸易可以照常进行,“朕意内地商船,东洋行走犹可,南洋不许行走。即在海坛、南澳地方,可以截住。至于外国商船,听其自来”。这就是康熙时代海禁的大致情况。

综上所述,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引用文献:《清圣祖实录》、《康熙起居注》、《圣武记》、《黑龙江外纪》、《大清会典》、《准噶尔汗国史》、《哥萨克在黑龙江上》

雅克萨之战后为什么康熙不灭了沙俄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康熙为什么不灭俄罗斯、雅克萨之战后为什么康熙不灭了沙俄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为对抗沙俄火枪队,康熙发明一绝妙战术,却给清朝的灭亡埋下祸根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oku6.com/14/12881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