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诸葛亮为什么不杀谯周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诸葛亮为什么不杀黄皓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诸葛亮为什么不培养军事人才,导致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向宠、宗预、李恢、马忠、句扶等人都是诸葛亮提拔任用的将领,他在位期间,朝中的文臣武将虽然不及刘备创业时期的水准,但也是人才济济,后来人才匮乏跟一州之地和黄皓专权脱不了干系。
经验丰富的老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原本不是指蜀汉人才凋零无将,矮子里拔高个,选了没有能力的廖化作为先锋大将来出征。而是指姜维北伐时,蜀国老一批、能征善战的大将都已亡故,需要用年逾七十的老将廖化作先锋,来带带新人。
廖化能力不俗、是关羽帐下的主簿,吕蒙袭取荆州、致使关羽兵败遇害后,廖化成了东吴的俘虏。但是廖化对刘备的忠诚度丝毫不逊关羽,一心想着逃回益州。于是廖化装死,带着老娘昼夜西行奔赴蜀汉,在秭归与刘备的东征大军相遇。小王认为这是关羽“千里走单骑”的原型。
刘禅即位后,廖化一路上升,先后担任丞相参军、广武都督、阴平郡太守、右车骑将军等职务,是蜀国后期重要的军事将领。当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攻蜀时,廖化率领部队去沓中支援姜维、张翼、董厥等部。后在刘禅投降时,与其他蜀将迁往洛阳过程中病逝。
一生征战近五十载,屡立战功,曾击败郭淮派出的广魏郡、南安郡援军,并击杀广魏郡太守王赟。后又帮助姜维迎回胡王治无戴等部落,时人评价“前有王平、句扶,后有廖化、张翼”,四人以功绩声名并称于世。
寥寥数笔的史料姜维、吴懿、廖化、王平、向宠、句扶、张翼、傅佥、张嶷、吕乂、邓芝、董厥、柳隐、罗宪、阎宇、霍弋这些人都是蜀国后期的重要军事将领。
蜀国直到灭亡时军事人才还是比较多的。之所以有人才凋零的错觉,主要是《三国演义》中,五虎将的存在太过耀眼,前期花费了大量的笔墨进行描画,对于后期新生代的将领描写又过于简略,导致大家的印象停留在前期。
就像一些三国类的游戏,前期的重要将领武力值基本90起步,吕布、五虎将、许典、甘孙等人都是95以上,低于90的都是渣。到了后期,将领能超过80的都很少。这也并不能全怪罗贯中,因为相比魏吴有专人修史、史料详尽而言,蜀汉的史料过于简略,许多人物没有专门的传记,也没有过多的记载,罗贯中在写小说时也没有太多的借鉴。
比如《演义》里常说的“五虎将”,在《三国志》里黄忠、赵云两人仅两三百字左右。再如曾镇守汉中的吴懿,与魏延齐名、号称宿将,两人一同大破费曜、郭淮大军,只是零星记载于他人传记中。更别说什么句扶、吕乂、柳隐等人,要么一两句话,要么连名字都没留下。
僻陋一方的位置蜀国位于巴蜀之地,不能指望一个远离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区,能够涌现出大量堪比张良、韩信、管仲、乐毅这样的顶级人才。
刘备之所以能建国,主要靠的是早期流浪作战时,收集的一大批北方将领和人才,这些人正如《后出师表》所说“是四方之精华,本非一州之所有”。
面对这样的形势,诸葛亮也积极培养文臣武将,比如熟悉的姜维、王平就是武将。再说些不熟悉的:
向宠,最初是牙门将,刘备伐吴溃败时,唯独向宠所部完好无损,受到刘备称赞。诸葛亮北伐上奏《出师表》,里面提到“向宠精通军事,并认为军中之事,都应与他商议”,向刘禅推荐提拔向宠为中领军。
宗预,刘备夺取益州时,宗预跟着张飞平定蜀中诸郡县,诸葛亮发现这是个人才,征辟为丞相府主簿,后来升职为参军、右中郎将。
李恢,刘备时期是南中地区的最高长官,诸葛亮南下平叛时,调李恢从中路进军。李恢先诈骗对方疏于防范,后抓住时机痛击叛军。这次叛乱李恢立功最多,被封为汉兴亭侯,并加拜安汉将军。
马忠,诸葛亮开府治事,任命马忠为门下督,曾被诸葛亮留在军中协助管理事务,统军讨伐过作乱的羌人,南中平叛时又自领一军,是南中第四任最高长官。
句扶,与王平齐名,忠诚勇敢,多次获立战功,是蜀国第四任左将军,前三任分别是马超、吴懿、向朗,第五任是刺杀费祎的郭循。从时间上推测,有可能是诸葛亮北伐南征时履立功勋,否则不可能功勋累至左将军。
可见诸葛亮在位时期,是有意识在征伐中选树出有功绩的将领进行提拔培养,只不过这些将领无法与刘备的早期团队相比。毕竟刘备从幽州到徐州,再到荆州、益州,横跨半个中国,他的团队经过战火淬炼和残酷淘汰,留下的都是国士,如果按游戏标准划分,小王认为能算四、五颗星,诸葛亮培养是良才,基本算三、四颗星。
宦官专权弄政诸葛亮在位期间,蜀汉的政治氛围良好,人才储备较为充足,虽然随着一批老将离世,但是还没有到无将可用的地步,只是开始走下坡路了。
诸葛亮死后,刘禅亲政,黄皓的专权导致朝野的氛围江河日下,公然搞起了亲亲疏疏,为了排挤姜维,培植依附自己的阎宇。已经是大将军的姜维,看见黄皓在朝中枝连叶附,主动请求到沓中屯田、远离成都。
不依附自己的人甚至刘氏宗亲都被他贬低或不得入朝,比如刘禅弟弟刘永,就被黄皓排挤到十余年见不到自己哥哥。
这种不正常的人才选任方针显然不利于蜀汉的发展,所以蜀汉后期人才少,一方面是本土人口基数摆在那,另一方面是宦官黄皓作妖,刘禅宠信奸臣导致的。
诸葛亮表示:朝中无人可用的锅我才不背!
诸葛亮为什么不杀谯周
诸葛亮不杀他的原因,谯周是出于公心,和诸葛亮只是观点不同,并没有私仇;诸葛亮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大的权力,谯周也有许多支持他的朋党,比如李严。
三国黄皓到底图啥
三国演义中蜀国后期的宦官黄浩霍乱朝政是为了金钱和权利,黄浩是后主刘禅非常信任的一个宦官,诸葛亮死后黄浩开始把持朝政,黄浩买官卖官,帮人升迁都会从中捞取好处,加上刘禅昏庸无能,一直把黄浩当做心腹,后来蜀国被灭黄浩被司马昭杀死
诸葛亮临终前为给刘禅铺路,甚至除掉魏延和杨仪,为什么放过黄皓
首先魏延和杨仪的死,并非是诸葛亮为了刘禅铺路,魏延是被杨仪所构陷而死,杨仪是嫉妒蒋琬,自己作死,而蒋琬才是诸葛亮为刘禅留下的接班人。事实上,不但是诸葛亮在为刘禅铺路,刘备早就为刘禅留下两个人才,这两个人才也都得到诸葛亮的认同和重用,这两人就是被刘备任命为“太子舍人”的费祎和董允。太子舍人就是负责东宫刘禅的宿卫,以及文书处理等等。后来,董允又担任“太子洗马”,费祎则担任“太子庶子”,这两个职务都有教导太子的责任了。因此,诸葛亮的《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
费祎和董允才能和品格都是上上之选,二人后来也同为“蜀汉四相”之一。刘禅继位后,费祎和董允的地位自然更重要了,费祎之后深入参与北伐事务以及朝政中,宫中刘禅的身边主要就是董允了。所以,我们常常看到董允严厉教导刘禅,多次责备黄皓。但是,既然都知道黄皓不是什么“好货”,为何诸葛亮不干脆废了黄皓,绝了后患?最重要的原因,诸葛亮信任董允,诸葛亮和董允的父亲董和是至交,自然了解董允,可以放心把宫中的事务交给他。除此外,还有几个原因。
第一,刘禅对国事不热衷,前期别说黄皓,连刘禅都没掣肘蜀汉政务,对蜀汉危害很有限。第二,黄皓地位不高,终董允一世,不过黄门丞,属于少府或者黄门令的属官。第三,黄皓的性质更像是刘禅的“玩伴”。第四,刘禅此时有小过,就此拿掉黄皓,相当于打刘禅的脸,搞不好适得其反。第五,董允在时,对刘禅,黄皓很严厉,黄皓也最怕董允。第六,诸葛亮为了北伐,已经心力交瘁了,再负责宫中事务,岂非更快累死。诸葛亮去世于234年,董允去世于246年,过了十二年的时间,黄皓才跳出来和接替董允“侍中”职位的陈祗合作,参与朝政。
所以,不要把所有的事都算到诸葛亮头上,而且还是十二年后的事。黄皓能跳出去来参与朝政,自然和蜀汉人才不济,进入时代后期有关。“蜀汉四相”的最后一人董允去世后,姜维带兵在外,接替董允“尚书令“职务的吕乂资历和才能不够,对刘禅的影响力很有限,这才让陈祗和黄皓趁机崛起。而“心有余力不足”的诸葛瞻了,直到261年才和董阙执掌尚书台,这时陈祗都去世后,蜀汉离灭亡也不远了。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诸葛亮为什么不杀谯周和诸葛亮为什么不杀黄皓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oku6.com/14/129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