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苏轼乃中国文学史上的旷世奇才,为何还常常自省与自嘲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苏轼因为什么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为什么苏轼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同时又是悲剧的男人
我是十二十页,我来回答您的提问
苏轼可以说是幸福的男人,但对于“苏轼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这一说法,十二十页认为有点夸张了,毕竟苏轼惨遭冤案,后来又频繁贬谪,人生经历是不幸的,但幸好他有一群好朋友,一群好家人,苏轼自己也能“苦中作乐”,并且,无论何时何地,苏轼都有办法获得“幸福”。
“百年第一”的才子苏轼因为“乌台诗案”爆发,险些被判处死刑。苏轼在诗文、散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文章纵横豪放;诗体宽广,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风格各异,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1、“乌台”是什么?
在汉代,监察御史集中办公的地方叫做御史台,御史台内种有许多柏树,这些柏树上栖息着许多乌鸦,乌鸦叽叽喳喳的声音就像御史大夫在中风中闻奏的声响一样,所以御史台又称乌台,又称“柏台”。
唐代以前,御史台的职能相对简单,仅用于监察百官、肃正纲纪,唐代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批准在御史台设台狱,接受较特殊的案件,至此,御史台才获得了司法权。
当我们看古装剧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重大案件都要由三法司来审理,而这里的三法司除了刑部和大理寺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就是御史台,这两个部门的职责不同,但分工明确,一般大理寺主要负责对犯人的审讯、录供,刑部负责对案情进行复查,御史台则负责对案件进行监审,避免徇私舞弊。
2、御史台盯上苏轼,因为他与当时的政治问题有牵连。
为了改变大宋朝的积贫积弱状况,宋神宗任命王安石推行改革,但苏轼并不赞成变法,导致苏轼在朝中屡次遭到排挤,后来苏轼主动到地方任职。因此,在宋神宗的直接干预下,苏轼先后转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
其间,苏轼见新法实施过程中有诸多弊端,如被指为官府借钱而实施的《青苗法》、两浙严苛的食盐专卖法、鼓吹者告密的《手实法》等,苏轼十分反对,但又无能为力,便以诗的形式加以批判。
当苏轼从徐州调往湖州知州时,他给宋神宗写了一封谢表,上面写道:
“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由此可见一斑,苏轼以一种尖锐的口吻,公开表示不愿意与支持变法的新晋官员合作,也表示对新法“生事”的不满,而正是这一口吻,才揭开了《乌台诗案》的序幕。
因其身分特殊,苏轼被捕至京师后,便直接被关进御史台,随后不久即被提审,经过长达三个月的审讯,发现苏轼所作诗中讽刺意味甚重,约有四十余篇,例如: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是在讽刺《青苗法》的。
“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是在讽刺《盐法》的。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是在讽刺朝廷水利之难成。
后来,由于曹皇后和很多大臣在神宗皇帝面前求情,苏轼才终免一死。
【结语】
对于苏轼来说,这件事是不幸的,并且对苏轼影响非常大,在乌台诗案之后,苏轼的创作风格发生改变,一改之前挥洒自如的豪放之气,转向大自然的旷达之风。之前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淡然全无。
在幽林静山之间,他豁然开朗:“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耐客思家。”
当苏轼遨游赤壁之时,发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感叹。
虽然遭遇冤案,但苏轼也是幸福的,在被贬期间,幸好有一帮好朋友帮助当苏轼刚被贬到黄州时,他的生活遇到了很多困难。第一是居住问题。由于对官吏的贬谪,苏轼不符合官舍条件。数月后,苏轼的家人来到,定慧院无法居住,只好迁往临皋亭。临皋亭是一座废弃的官邸,在长江边,闷热潮湿,苏轼一大家子挤在那里,自是苦不堪言。苏轼在朋友马正卿等的帮助下,在军营边沿的荒地上,建了五座农舍。因农舍建于风雪交加的冬季,苏轼将其命名为“雪堂”,为此苏轼写下了这首《如梦令·春思》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解决了居住问题,紧接着“钱”的问题又来了,当时朝廷基本停发了苏轼的俸禄,仅有部分实物配给,因此苏轼家族的生活也一度十分拮据。
为度过难关,还是马正卿帮助了苏轼,他到官府打报告,为苏轼申请到一处荒地,苏轼便带领家人一起劳作,解决了粮食问题。由于这个名为“东坡”的荒地,苏轼便自号“东坡居士”。
苏轼苦中作乐,从不亏待自己的嘴巴,是个地地道道的美食家。无论身处何地,苏轼都不在乎什么境遇,他总是以一种既来又去的安逸心态面对日常生活,认真细致地对待每一餐。
提到苏轼,就会想到“东坡肉”苏轼对于猪肉的喜爱,简直是爱到极致,为此还做了一首诗《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首诗题为“猪肉颂”的苏轼词,看似滑稽,实则幽默中蕴含着严肃的主题。这位作家的赞颂,当然也包括味觉享受、自我烹饪革新等方面的自得;
但当我们了解到苏东坡当时的艰难处境,便会在诗中所见的味觉享受之后,隐约看到一颗不屈从的灵魂,一颗为人处世、永远追求深沉情味、把日常生活与理性思考融为一体的哲人。
除了肉以外,还有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初来乍到黄州,正月刚过,又住在僧舍,却因黄州三面被长江环绕而想到可以吃到鲜美的鱼肉,因黄州多竹如闻竹笋香。最值得敬佩的是苏轼“能从黄连中嚼出甜味来”的精神,这种豁达、乐观的精神使他成为古代文学家大行其道的楷模。
也真是验证了鲁迅那句话,“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样高尚的思想境界也成为了后人的表率。
【结语】
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是:“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
苏轼虽然遇到了很大的挫折,十二十页认为他是幸福的,他的幸福来源于他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深挚的济世情怀,也正是因为他平时注重个人操守的修养,所以才能“谈笑于生死之间”,可能苏轼自己也认为自己是幸福的吧。
苏轼为什么受到民间数百年的喜爱
苏轼,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诗词、文章,早已成为人们丰厚的文化养料。
他富有魅力,他的豪放、洒脱、忧思、孤独等无不吸引着读者。
苏轼少有大志,小时候在家读书,读到《后汉书》中的《范滂传》,说范滂“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后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立即就问母亲:“轼若为滂,母许之否?”可见他天性中就有忠义的一面。
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北方边郡密州任知州。他除了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1070年,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苏轼写下《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词中,苏轼自比孙权,表现出猎者的英豪;又自比魏尚,希望被朝廷重用。整首词昂扬奋发,豪迈遒健。
苏轼少年成名,步入仕途后做到“判官诰院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然而,因反对王安石狂风暴雨式的改革,在朝廷无法久留,于是请求外任,先后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在外任八年间,他干了很多实事,可苏轼调任湖州,王安石的门生,一些变味的革新派李定、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及其他诗文中的一些句子,罗列他指责皇帝、谩骂朝廷的罪名,把他打入了死牢。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幸好宋神宗并不糊涂,再加上前任宰相王安石等人的劝谏,苏轼才从死神手里逃了出来,然而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即便这样,也没破坏苏轼的乐观精神。
苏轼在黄州住了差不多有五年,宋神宗驾崩,反对新法的高太后垂帘听政,召回司马光,重用苏轼。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苏轼由一个罪官被提为“翰林学士知制诰”,位置仅次于宰相,属于正三品大员。可是苏轼和司马光政见不合,他不同意司马光把王安石的新法尽废,认为应该保留其中有益的法令。结果在朝廷又待不下去,请求离朝外任,来到杭州做知州。然而,随着高太后去世,宋哲宗亲政,重搞变法那一套,新党开始对苏轼的疯狂报复,苏轼跌到谷底,短短五年被一贬再贬,由一名正三品大员降为九品芝麻官,最后被贬到海南。
海南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苏轼在《与程秀才书》中这样写: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碳,夏无寒泉。条件极其艰苦。但六十多岁的苏轼依然能找到生活的乐趣。如《食荔枝二首》之一: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尽管被贬谪,他却不流露一丝哀怨,反而显得愉快,这时的他虽处逆境但仍热爱生活,并能在司空见惯的生活中敏锐地发现诗意和情趣,表现出胸无芥蒂、因任自然的精神境界。
还有一首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抒发的是对亡妻的思念。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鬃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宋神宗熙宁八年,苏轼在山东密州做官,这一年是爱妻王氏谢世的第十年。正月二十日夜,词人梦见亡妻,醒来后写下这首词。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情,归于寂静。十年生死相隔,十年苦苦追忆,十年辛酸和着泪一滴一滴积攒,和着泪一行一行流淌。无语相对处,字字沥血,柔肠寸断。梦境之中,已是如此;清辉松影之下,一人独对芳魂,又是彻骨凄凉!如断弦之音,逼人潸然泪下。
苏轼诗词、散文、书法、绘画俱佳,特别是词跟散文代表了北宋的最高水平,而且很多作品带有极强的哲理。
苏轼可爱之处在于他是天生的乐观主义者,虽多有挫折,但赤子之心不改。所以受到民间数百年的喜爱。
苏轼为什么叫苏东坡
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坐牢103天,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苏轼乃中国文学史上的旷世奇才,为何还常常自省与自嘲
苏轼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旷世奇才,自幼聪慧过人,才华横溢,年轻时就立下“笔头千字,胸中万字,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伟大抱负。他一生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得罪权贵,屡遭贬斥,几起几落,面对坎坷多难的命运,他并没有颓废消沉、曲意逢迎,而是在深刻的自省中正视自我,从自责言之过、自知而后省、自省而后达,逐步走向豁达,超越自我,走向成熟。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
一、苏轼性格刚直、幽默豁达善于自嘲。正因为苏轼具备这样的性格,所以才能屡次在颠沛流离中依然保持良好开朗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用豁达的胸怀和自嘲式的幽默消解苦难岁月,祛除个人烦恼。
二、苏轼一生历经仕途坎坷,促使其反省半生得失。苏轼早期的诗词多为意气风发之作,经历过几次仕途坎坷之后,他忍受着难言的孤独之后,自嘲之作日益增多,他彻底远离喧闹洗去尘嚣,开始深思人生意义,诚恳反省自己,品味其中滋味。
三、苏轼生活在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宋代文化背景中均有内省之要求。苏轼生活的宋代文化背景下,三教并蓄,以苏氏为中心,在中国哲学史上曾形成“蜀学”。“自省”是儒家的概念,苏轼没有盲目地吸收三家思想,而是在坚守自己的见解下,一方面在继承儒家思中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上,另一方面又汲取道家超然世外的精神,而佛教的人生无常、世事变幻莫测的色彩为他在遭贬后的痛苦中提供了一种排忧解闷的途径。从而形成了苏轼独特的世界观。
总之,苏轼这种自省自嘲的品质是难得可贵的,就像一面旗帜,激励我们学习苏轼深刻自省自嘲、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文章分享结束,苏轼乃中国文学史上的旷世奇才,为何还常常自省与自嘲和苏轼因为什么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oku6.com/14/130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