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袁绍在何进死后能杀尽宦官,为什么何进死前不动手,以及何进为什么不能杀宦官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何太后为什么反对何进杀十常侍
十常侍之乱是引爆东汉帝国的炸弹,是东汉帝国政治斗争的集中爆发点。不过说实话,“十常侍之乱”这个名称并不恰当,准确来说应该叫“何进之乱”,或者叫“袁绍之乱”。
何太后反对何进诛杀十常侍,就是内部矛盾复杂性的体现,不能简单看做是何太后个人的私利。实际上,包括陈琳、曹操在内,都反对何进的这种极端做法。
十常侍之乱的背景及过程十常侍(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之乱源于帝位及外戚权力之争。
汉灵帝有两个儿子,何皇后生嫡子刘辨,王美人生刘协,刘辨虽贵为太子,但不为汉灵帝喜欢,他想改立刘协。西园上军校尉,宦官蹇硕建议汉灵帝,如果想要立刘协,就要杀掉大将军何进(何皇后的哥哥)。这就是第一次权利斗争的起因。
结果得到报信的何进没有上当,躲过了暗杀,汉灵帝驾崩后,刘辨在何进的支持下被拥立为帝。蹇硕失败后,依然企图谋害何进,在太监郭胜、赵忠的帮助下,何进提前下手,杀掉了蹇硕,并吞并了西园军。
随着蹇硕的死,本来斗争该结束了,但是风波再起,以汉灵帝的母亲董太后为首的董氏外戚,与以何太后为首的何氏外戚之间,又爆发了激烈的权利斗争。
董太后为了争权,提拔自己的族弟董重为骠骑将军,来对抗何进,自己则在张让的支持下,与何太后公开夺权,双方甚至到了公开对骂的程度。
这个董太后原本也不是什么好饼,汉灵帝公开卖官鬻爵,董太后难辞其咎。但是她忘了,自己的儿子已经死了,就该自觉退出历史舞台。利欲熏心的她不甘心,公然叫嚣,要让董重砍了何进的脑袋。
杀猪出身的何进显然不是吃素的,他以董太后是藩王王后,不该留居京城为由,强迫给董太后搬家。原来汉桓帝驾崩后,因为无子嗣,汉灵帝是以藩国宗室子弟身份,承继大统的。按照宗法制,汉灵帝被过继给汉桓帝为子,从法统上讲,汉灵帝与董太后不再是母子关系,所以何进这么做不违法。
何进一面在发配途中,毒杀了董太后,一面发兵围困了董重的府邸,董重惊恐之下自杀。自此,随着董氏外戚的落幕,第二次权力之争结束。
两次政治斗争后,何氏外戚成了最大的胜利者,完全掌握了朝政,本该安心治国,可惜争端再起。
以中军校尉袁绍为首,对何进说,国家之乱都是因为宦官惹的祸,因为他们的存在,大将军您差点遇害,当年窦氏因为犹犹豫豫,结果反被宦官所害,现在形势这么好,应该一鼓作气,把宦官们都杀了,改用郎官代替他们,从此永绝后患!
何进觉得有道理,准备对以张让为首的常侍动刀。但是以何太后为首,坚决反对,十常侍也听到了风声,挖门盗洞积极展开自救。何进铁了心,坚决要杀,何太后也铁了心,坚决要保。得不到何太后的支持,何进左右为难,这时候袁绍出了个馊主意:引进外援,不用自己动手,借助外力干掉宦官集团,比如董卓。
这就是董卓被引狼入室的背景。
十常侍得到消息,知道与何进之间已经不存在媾和的可能性,他们也终于面露凶相。张让等人以何太后名义,骗何进入宫,在宫中诛杀了何进。
何进一死,等在宫门外的袁绍大怒,打着为何进报仇的旗号,带领大军冲进宫中,对所有宦官展开无差别屠杀。史书记载,很多不长胡子的郎官被误杀,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宦官,不长胡子的年轻人,见到大兵就吓得脱裤子验身。
这一场屠杀,血流成河,董卓就在此时,趁乱进入洛阳城,十常侍或被杀或自杀,朝政全部落入董卓之手。这就是十常侍之乱的背景及经过。
三大政治势力演变成敌对的两派在这动乱中,明显存在三大政治势力:宦官集团、外戚集团和隐藏在身后的豪门士族集团,其中外戚集团又分为何氏与董氏两大阵营。表面上看,士族集团不见身影,其实他们才是始作俑者,袁绍就是其首领。
这四大势力,又分成明显的两派,一派以何氏为核心,包括何氏集团和豪门士族集团,一派叫反何氏集团,包括汉灵帝、部分宦官和董氏集团。这两派的争斗,其本质是什么?权力!权力的核心体现在谁身上?皇帝。所以产生了围绕刘辨的何氏集团,和以围绕刘协的董氏集团。
豪门士族集团为何选择支持何氏集团,而不是董氏?两个原因,一是何氏集团向士族集团主动靠拢的趋势,二是董氏集团的“非法性”。
外戚向士族集团的靠拢是一个历史大趋势,在两汉皇权的支撑势力中,先后出现过外戚势力、宦官势力和士族势力。其中士族势力是诞生于西汉末年的新兴集团,东汉开国就是靠这个集团支撑。
外戚势力存在其先天不足,皇帝换了,老外戚就得倒台,所以外戚士族化是保持家族势力的必由之路。这就是何进与袁绍等人打得火热的原因。
董氏外戚为何不行?因为按照法律,董氏外戚不合法。前面讲过,董氏本是藩国外戚,不是皇室外戚。士族集团的根基是儒生集团,他们当然不能接受这么一个非法存在的外戚,何况董氏集团名声太臭,太过利欲熏心,又更何况士族集团依附外戚本就迫不得已,选择何氏总比要选择董氏“更白一些”。
宦官集团呢?其实,宦官就不存在集团!如果非要说集团,莫不如说他们是“寄生集团”,皇权的寄生集团。也就是说,宦官从来不具备政治势力独立生存发展的土壤,他们只是依仗皇权狐假虎威的一群个体。
比如所谓的“十常侍”,这些人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政治目标,更没有统一的政治图谋,他们之间也存在激烈的斗争,请问这怎么能叫“政治集团”?又怎么能把他们归于一类?
比如蹇硕,他只效忠于汉灵帝,比如张让他更偏向于董太后,而赵忠、郭胜则是何进的铁杆粉丝。所以,准确地说,十常侍不是政治势力集团,而是有一定政治实力的个体,由于权利斗争,他们各有各的打算。
何皇后与何进的矛盾焦点到底在哪里了解了以上背景,我们就可以解答何氏兄妹的矛盾在哪里了。
何进坚决诛杀十常侍,其实是被袁绍“忽悠”了。作为豪门士族集团的代表人物,袁绍当然希望自己这个集团能掌控朝政。但是东汉外戚政治的特殊环境,导致士族集团必须依附外戚势力,这是豪门士族集团的突破不了的牢笼。
同时,对豪门士族集团来说,宦官集团却是永远不能媾和的势力。原因有两个,一是宦官的身份让士族集团鄙视,二是宦官势力只效忠于皇权,士族集团要跟皇帝分权,二者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
因为这两大因素的存在,不管宦官效忠于汉灵帝还是刘辨、刘协,也不管他们支持何氏还是董氏,他们都是豪门士族集团的对手!
何进恰恰认识不到这一点,误以为自己和宦官集团也是这种关系,其实不是,何氏集团不等于豪门士族集团,何进本可以与部分宦官和平共处的。
所以,十常侍之乱,其实是豪门士族集团,把何进忽悠上自己的贼船,借何进的刀替自己杀人的阴谋!
何太后跟何进的视角不一样,作为皇宫大内的女人,她的身边除了宫女,真正能为她效力的“男人”只有太监,而且事实上,十常侍中的大多数人,在当年汉灵帝废黜何皇后事件中,为力保何氏,做出了大贡献。
何太后对何进提出过一个实际问题:太监都杀光了,你不能让我一个寡妇,整天跟郎官们混在一起吧?太监们全天候服侍,郎官们大半夜跑到太后房间里算什么?
是啊,不谈政治,就说最实际的问题,也不能一刀切杀了所有太监。更何况还有何家其他人的反对,何进的母亲和弟弟,也激烈反对何进的做法。同时十常侍们又展开自救,一边托情请求何进,一边跟何太后哭哭啼啼。
有人说,何太后目光短浅,看不到政治层面的深度。确实有一定道理,不过,何进不也没看清本质吗?何太后虽然不是从政治层面看清了问题,但是她起码知道一个道理:宦官不都是我的敌人!
这就是兄妹俩的矛盾,哥哥被士族集团忽悠,误以为自己跟宦官势不两立,妹妹出于最现实的需求,和对宦官们的情谊,不赞同无差别屠杀。
诛杀十常侍到底是谁之过十常侍之乱这段历史,我一直认为袁绍是罪魁祸首!他要么是愚蠢透顶,要么是心怀叵测!甚至十常侍之乱应该叫“袁绍之乱”,或者叫“何进之乱”!
当初,包括陈琳、曹操等士族精英就提出了反对意见,陈琳说:
“将军总皇威,握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此犹鼓洪炉燎毛发耳。但当速发雷霆,行权立断,则天人顺之。而反委释利器,更微处助,大兵聚会,强者为雄,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祗为乱阶耳!”陈琳认为,以何进的实力,诛杀宦官就像用大火炉燎几根毛,引外兵入京,无异于把刀柄交到别人手中,不光起不到作用,反而会引发动乱。袁绍不听,曹操又反对说:
“宦者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至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曹操认为,宦官就是皇权的依附品,不给他们权力,他们就没法作乱,如今只需要杀一两个首恶就够了,何必诏外兵,这么做必败无疑!
袁绍和何进依然不停,尚书郑泰气氛地说:“何进不是个能辅佐的人!”挂印辞官跑了!
由此可见,除了袁绍和何进两个人一意孤行,所有人都认为,引进董卓等外部兵力入京诛杀十常侍,就是个愚蠢透顶的行为!尤其曹操,说的非常透彻,宦官根本谈不上势力,分分钟就能废掉,这么做明明就是存在私心!
什么私心呢?袁绍急于夺权嘛!干掉宦官,以郎官代替,郎官什么人,读书人,儒家子弟,大多出自豪门士族子弟和勋贵子弟。这个如意算盘打得好,宦官没了,伴随在皇帝身边的全部是士族子弟,今后外戚都不是士族的对手!
综述纵观十常侍之乱,就是一件不该发生的事件,是由袁绍一手挑起的战端,一手推翻了摇摇欲坠的东汉政权。何太后的反对,其结论正确,但是其理由没有看到政治本质,只是从现实需求和情感角度出发,所以她说服不了何进。
另外需要补充说明,史书是站在儒家立场来写的,认为十常侍是罪魁祸首,其实不是这样。不是说十常侍有多正义,东汉败亡他们也有责任,但这场动乱,显然袁绍和何进才是罪魁祸首!
何进作为大将军手握禁军,又有谋臣猛将辅佐,为什么非要召外兵入京,最终酿成董卓之祸
何进虽出身屠户,但从来就不是昏庸之人,虽然何进能当官是因为他同父异母的妹妹能当上皇后,但何进能当上大将军,多半是靠自已的能力。
黄巾起义前夕,何进因为破获黄巾军张角手下马元义的密谋起义,而名声大振,将京城附近的黄巾起义扼杀于萌芽,并在朝廷中揪出黄巾内奸,十常侍中的封谞、徐奉,何进功不可没。
何进成为大将军后,能开府治事,因此广招天下人才,征辟入大将军府,这些人才有:袁绍、荀攸、陈琳、逢纪、鲍信、王匡、边让、刘表、孔融、王允、华歆、荀彧等等,良禽择木而栖,要是屠户何进是个愚蠢之人,这些鼎鼎大名的名士,为什么要跟着何进?要知道接收征辟,就表示从此以后就是何氏门生,是要为何进效忠的。
而何进召外军入京就出自这些名士幕僚,当然有人反对,如陈琳,有人支持,如袁绍,从当时的情况看,显然是大多数人都支持召外军入京,所以何进同意了这个建议,少数服从多数,何进没有错。
那么何进为什么要召外军入京呢?
这和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先讲一下何进之前的大将军窦武的故事。
窦武是桓帝朝的外戚,灵帝朝的大将军,为人正直,素有德行。掌握京城南北军权,窦武与太傅陈蕃联合想诛杀宦官,因消息走漏,宦官与窦武两方率军对峙,当时窦武兵力强于宦官,两军阵前,宦官一番策反,窦武手下的士兵结果全散了,或逃走或投降宦官,最后窦武被逼自杀、陈蕃被俘后被杀害。
这位前朝大将军的结局深深的刺伤了何进,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何进于是不太相信京城的南北禁军,并因此作了一些安排。
何进派了五路人马去全国各地征地,分别是王匡、鲍信、张扬、张辽、毌丘毅,当年的刘备就跟着毌丘毅一起征兵。
同时征召入京的也不是董卓一支军队,还有丁原和桥瑁。
为什么何要召这么多军队入京?
因为何进这个大将军,名义上的全军总司令还要受西园八校尉中的上军校尉蹇硕节制,蹇硕是谁?宦官。说明了什么?说明皇帝不是太信任何进。
何进想铲除宦官,要怎么做?宦官世居京城,久在皇帝身边,背后又是皇权,大将军无论是名望、资源、权力,都不一定强过宦官。谁能保证何进手下士兵的绝对效忠?谁也不能。
这样看,何进又是四处征兵,又是征调外军入京,是不是合理多了。
而谁也没想到的是:何进还没准备好,就被宦官杀死。何进不死,有董卓什么事?董卓乱政,纯属意外。
而何进征召入京的三支军队,属董卓能力最强,在何进被杀,京城一片混乱后,董卓迅速进京控制形势,并杀了丁原、何苗,逼走袁绍、袁术,兼并何进、何苗、丁原的部属,成为京城洛阳独大的势力。
袁绍在何进死后能杀尽宦官,为什么何进死前不动手
因为袁绍手里没兵没权,他只能借助何进之手铲除宦官,之所以在何进死后他能迅速杀掉宦官,同样是借用了何进部将为何进报仇的机会,而并非袁绍自己的势力。袁绍的真正崛起是在“十常侍之乱”,董卓入京以后。
袁绍无兵无权袁绍出身于东汉末期的官宦世家“汝南袁氏”,从其高祖父算起,乃是“四世三公”,极为显赫。袁绍不到二十岁就已经出任濮阳县长,颇为精明能干,可惜不久由于母亲和父亲献计病故,袁绍前后服丧六年,服丧期满之后由于朝政黑暗,袁绍拒绝了朝廷的辟召,一直隐居在洛阳。
当时东汉朝廷大致有三股势力,分别是:宦官、外戚、士族,而袁绍毫无例外便是属于士族阶级的,不过由于“党锢之祸”,当时党人(士人)被压制的极为厉害。而袁绍在隐居期间,积极结交党人,例如张邈、何颙、许攸、陈蕃、李膺、曹操等人过往甚密,他们的目的就是要铲除宦官集团。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朝廷取消党禁,党人得以获赦,袁绍这才应了大将军何进的辟召。重新进入朝堂的袁绍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他想借助何进之手除掉宦官,而何进则因袁氏门第显赫,对袁绍也信任有加。
中平五年(188年),灵帝组建西园新军,置八校尉。袁绍被任命为中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但是大权却掌握在宦官蹇硕手中,甚至何进也要听从他的调度。
由此可见,此时的袁绍只是在何进手下为官,他自己手中根本无兵无权,想要消灭宦官只能借助何进之手。
“十常侍之乱”,袁绍极为积极之后便爆发了“十常侍”之乱,从整个事件过程来看,袁绍的表现无疑是极为积极的。
由于在立储问题上的争端,蹇硕和何进产生了冲突,蹇硕先后两次要除掉何进,最终却先后由于潘隐、郭胜向何进告密而失败,蹇硕自己反而被何进所杀。
杀掉蹇硕之后,袁绍向何进进言,以窦武为例子陈述宦官的危害,并说“将军宜一为天下除患,以垂名后世,不可失也!”
袁绍复说何进曰:“前窦武欲诛内宠而反为所害者,但坐言语漏泄;五营兵士皆畏服中人,而窦氏反用之,自取祸灭。今将军兄弟并领劲兵,部曲将吏皆英俊名士,乐尽力命,事在掌握,此天赞之时也。将军宜一为天下除患,以垂名后世,不可失也!”《资治通鉴》但何进却下不了决心,毕竟何家的崛起有宦官的帮助,而且自己刚刚被郭胜救了一命。于是何进进宫与何太后商议,何太后果不同意杀宦官。这时又是袁绍站了出来,他让何进召四方兵马进驻京城周边,造成兵乱的局面,以此来逼何太后妥协。
绍等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资治通鉴》一开始何太后还比较镇定,袁绍又劝说何进,使其下令征调各路兵马向京城进发,进一步逼迫何太后妥协。
这一举动的确让何太后慌了,她匆匆把中常侍、小黄门等宦官放回家。十常侍手下的小黄门也慌了,纷纷跑去向何进求情。袁绍让何进趁机杀了这些宦官,何进却认为只要杀掉宦官中的头领就好了,没必要大开杀戒,将这些宦官放掉了。
袁绍很不甘心,写信通知各州郡,谎称是奉何进的命令要求它们逮捕宦官的亲属入狱。
何进被杀,袁绍诛杀宦官何进认为大局已定,于是准备进宫与何太后商议,铲除“十常侍”。十常侍也知道事已至此毫无退路,于是他们借口离京前愿最后侍奉一次太后,又进了宫,在张让的指挥下,中常侍段珪等率领宦官数十人,在何进入宫之后,将其斩杀于嘉德殿前。
何进的部将听说何进被杀,这才和袁绍一起领兵入宫,打算为何进报仇。虎贲中郎将袁术率兵攻打宫城,焚烧青琐门。张让等人见不可抵挡,遂挟持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从复道逃出宫去。
袁绍和叔父袁隗佯称奉诏,杀死宦官许相、樊陵,又列兵朱雀阙下,杀了没来得及逃走的赵忠等人,又下令关闭宫门,严禁出入,大肆捕杀宫中宦官,先后杀死两千余人。
正当袁绍在内宫大肆屠戮宦官的时候,董卓率领的大军却已经到达了洛阳西郊,于北邙阪下与少帝和陈留王相遇。
【香茗史馆,专注中国古代史,欢迎关注交流】
三国时期何进大将军是怎么死的
《三国演义》里有一句话,这句话是曹操说的:“乱天下者何进也!”何进是外戚大将军,既掌握着朝廷重权,又控制着京师卫戍部队。其地位之高权力之重,在东汉末年的朝廷里无人可及!
然而,就是这位手握重兵的何进大将军,却窝囊地死在了宦官之手!可以说是骄矜自满和粗心大意害死了他,也可以说是何进自己害死了自己!
自东汉桓、灵二帝宠信宦官以后,以十常侍为代表的宦官势力日益膨胀。随着汉灵帝的死亡,汉少帝的即位,外戚势力与宦官势力的矛盾日渐凸出,双方为了权力而产生的争斗日渐白热化,其水火不容之势已经非常明显。
而何进为了巩固自己所权势与地位,就必须得抑制住宦官势力,借以消除宦官势力对自己的挑战与威胁!然而何进却对自己能否铲除宦官势力缺乏足够的信心,为此他不惜召集地方部队进入京师,想要通过联合地方力量的方法,消灭十常侍等人。
但是当时的形势却正如曹操所言:对付宦官只须要把他们按律治罪就可以了,根本没有必要召集外地部队入京!因为凭借何进掌握的兵力,就足以压制住宦官掌握的禁军的反抗,也无须顾及何太后对宦官的袒护!假如召集外地军队进入京师,必然会产生请神容易送神难的结果!
可惜何进根本听不进曹操的意见,不仅下令召集董卓等人入京,而且还在宦官矫诏诱杀他时毫无戒备之心!最终何进在被骗进宫中后,轻而易举地被宦官杀掉了!
袁绍在何进死后能杀尽宦官,为什么何进死前不动手和何进为什么不能杀宦官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oku6.com/14/135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