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拥有巨大优势为什么会败给曹操根本原因是袁绍不会用人吗(袁绍为何败与曹操)

沮授为什么会被杀 跟袁绍有什么关系

大家好,关于袁绍拥有巨大优势为什么会败给曹操根本原因是袁绍不会用人吗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袁绍为什么败给曹操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袁绍为何败于曹操,强弱如何转换
  2. 袁绍七十万兵马,为什么打不过曹操的几万兵马
  3. 袁绍拥有巨大优势为什么会败给曹操根本原因是袁绍不会用人吗
  4. 袁绍为何要打曹操

袁绍为何败于曹操,强弱如何转换

导语:在古代战场上讲究的是谋略,天时地利人和,一场战斗的成败取决于很多决定性的因素,表面上看,当时各地豪强割据,袁绍作为一方霸主实力最为强大,但是硬实力并不是取胜的决定因素,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比比皆是,那究其原因,袁绍为何会败于曹操,我们来慢慢分析揭开原委。

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名义还是正统的守护者,以汉室皇权名义征讨天下诸侯,所谓出师有名。这点非常的重要,毕竟当时年幼的献帝尚在,曹操与袁绍决战,可以看做是正义与邪恶之战,即便袁绍兵多将广,在这个层面上已经输了半截。

二.袁绍刚愎自用的性格注定了他的失败:袁绍虽然帐下谋士如云,可惜他自己没有主见并且多疑善变,导致能人智者离心离德,人才流失严重,最明显的,谋士田丰在院上张账下不受重用,反而被袁绍害死。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后受到极大礼遇,反而成为曹操灭袁绍的左膀右臂。此消彼长,良禽择木而栖,能人志士都宁可跑到曹操处帮助曹操。

三,曹操提倡任人唯才:手下文臣武将非常团结,曹操广开门路,广招门口,各地才子贤俊纷纷前来投靠,曹操对又能之士也是做到重要,且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就连袁绍手下有很多名臣武将,也纷纷投靠曹操。

综上所述,一场战斗的胜利,必须靠天时地利人和,谋略胆略军事实力都要兼顾,袁绍虽实力强大确实败絮其中,曹操占了出师有名,且吸纳了大量的袁绍部将谋士,偷袭了粮仓,此消彼长,注定了枭雄袁绍的失败,袁绍死后,袁绍几个无能的儿子更加无力对抗曹操,曹操由此奠定了成就霸业的基础。

袁绍七十万兵马,为什么打不过曹操的几万兵马

官渡之战失败的原因:袁绍关键时刻掉链子

先回答问题,袁绍七十万兵马,为什么打不过曹操的几万兵马?我的回答是袁绍关键时刻掉链子,是官渡之战失败的重要原因。

公元200年,袁绍与曹操的官渡之战,袁绍以多打少,兵力明显占据优势,袁军士气也很高,将士也不可谓不用命,但结果却惨败而回,几乎全军覆没。

袁绍的失败,不得不归究于其本人在指挥上的严重失误,因为在整个官渡之战期间袁绍取胜的机会原本很多,即便有一两次失败,都不至于影响战争结局,可所有取胜的机会都被袁绍关键时刻掉了链子。看看他都错过哪些机会。

一是不听劝阻急于发动决战。

建安五年,基本统一了黄河以北四州的袁绍志得意满,决定主动发起对曹操的全面决战,对此其内部有一定分歧,以田丰、沮授为代表的本土派们表示反对,双方矛盾一度公开化。

田丰、沮授并不是一味反对袁绍用兵,而是认为时机不成熟,北方四州虽定,但时间尚短,应该再巩固一下,发展经济,进一步积蓄力量,把握更充足之后再战也不迟,但袁绍不想多等,他急于统一天下。

田丰反对的意志很坚决,袁绍一气之下将田丰下狱,对沮授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信任。沮授在袁绍手下以奋威将军的名义任监军,权力很大,在郭图等人的建议下袁绍将沮授监军之权一分为三,分别由沮授、郭图和老将淳于琼担任。《献帝传》说,袁绍出发前,沮授把本族的人招到一块,把家财分了分,对他们说:“势如果在则威无不加,势如果不在则不能保一身,悲哀呀!”他有一个族弟说:“曹操怎么能是袁公的对手,您何必担忧?”沮授说:“以曹操的明略,加以挟天子以为后盾,我们又刚刚打败公孙瓒,士兵疲弊,主将骄纵,成败已经很明显了。”

二是派颜良进攻白马。

建安五年,袁绍亲率大军由邺县南下,兵指黎阳,曹军无意在黎阳与袁绍作战,因为在这里自己的部队难以接续,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有被敌军全歼的危险,所以曹军未作抵抗,迅速撤到黄河以南。

袁绍占领黎阳后,派部将颜良为先遣部队渡河攻击南岸的军事要地白马,这项决定遭到了沮授的反对,沮授劝袁绍:“颜良这个人生性偏狭,虽然骁勇,但不能独立担当大任。”但是,袁绍不听。颜良的情况不详,却很有威名,当时在军中的地位和名望远远超过关羽、张飞等人。

袁绍曾经对沮授很倚重,几乎言听计从,但这次却不接受沮授的建议,大概与沮授之前反对出兵并四处散布“失败论”有关,然而事实证明沮授是正确的。4月,颜良率部渡过黄河,直指白马,曹操亲自北上解白马之围,双方发生激战,袁军大败,颜良被在此战中被关羽临阵斩杀。

三是急于寻找曹操复仇

曹操虽然解了白马之围,但自知袁绍的大军随后便到,于是决定从白马撤军。袁绍果然指挥主力渡河,对此沮授又表示了不同看法。《献帝传》记载,沮授建议不管白马,而拿下已经喘手可得的延津,凭借这里的渡口优势,将主力源源不断运过黄河,之后巩固延津,使其作为一个战略支撑点,进可以直取许县,退可以从容撤回黄河以北。

沮授的话袁绍特别不爱听,在袁绍看来此行压根没有战败撤回可能。同时,首战即在白马挫败让袁绍失了面子,在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袁绍非拿下白马找回面子不可。沮授闻知,站在黄河边上叹息说:“黄河啊黄河,我知道这一去就回不来了!”于是以身体原因请辞,袁绍很生气,把沮授所部交由郭图来统率。

曹操料定袁绍会命主力来攻白马,他下令白马军民全部随军撤离,向延津方向运动,文丑率军紧追不舍,结果被曹操在延津打败,文丑又“壮烈牺牲”了。

四是否决分兵进攻的作战方案

这时许攸提出一个分兵进攻的作战方案,具体是:以主力的一部在正面吸引曹军主力,然后分另一部主力悄悄绕到曹军背后直接进攻许县,把汉献帝掌握在自己手中,奉迎天子反过来讨伐曹操,曹操即使不溃败,也会首尾难顾。

类似的方案沮授也曾给袁绍说过,袁绍曾进行过一个小规模尝试,派出韩猛绕行南下,但由于兵力有限,所以没有成功,但袁绍认为此路不通,就不再提了,许攸提出类似的方案,袁绍想都没想,直接否决。

其实许攸的建议有很大价值,袁绍应该认真考虑,曹操将精锐都压在了官渡正面,背后及两翼是软肋,应该继续在曹军薄弱的地方攻击,但袁绍过于自信,认为正面战场足以战胜曹操,不必多此一举。

许攸的合理化意见被否决,心里大概挺不痛快,恰在此时许攸家里出了点事,审配又一直在找机会收拾许攸,许攸又气又怕,干脆叛逃到了曹营。

五是不全力救援乌巢

许攸叛逃到曹操那里,提供了乌巢有袁军大批军粮的情报。正苦于找不到突破口的曹操抓住机会,亲自率兵攻击乌巢。负责防守乌巢的淳于琼很有经验,加上袁军的总人数是曹军的一倍以上,在短暂的慌乱之后他们迅速组织反击,双方展开激战,淳于琼同时派人向大本营求救。

乌巢距袁绍在官渡前线的大本营只有40多里路,骑快马不用花太多时间就能到达,袁绍得报后立即召集儿子袁谭以及审配、沮授、张郃等人商议对策。袁绍认为,曹操攻击乌巢,他的大营必然空虚,此时不如置乌巢于不顾,直接进攻官渡正面的曹军,让曹操有出无回。

但张郃却认为不妥:“曹操敢攻乌巢,率领的必然都是精兵,淳于琼将军肯定会被攻破,如果是那样的话就大势已去了,不如先去救他。”然而郭图支持袁绍的想法,认为应该先攻曹营,张郃还想坚持:“曹营很坚固,之前已经打了很久也没有攻破,现在仓促之间能不能拿下实在没有把握。而淳于琼将军如果被曹操俘虏,我们也都得当俘虏啊。”

这时,如果袁绍头脑很冷静,他仍然不至于失败,因为从总体实力上看他仍旧比曹操强大。但袁绍思维已乱,又急于一战定胜负,所以坚持已见,仅以少部分轻骑驰援乌巢,结果可想而知,乌巢被曹操最终攻破。

六是派张郃进攻曹军大营

乌巢丢了,但这还不是压垮十万袁军的最后一根稻草,到了这时袁绍仍有翻盘的机会,他应该迅速收缩防线,由进攻转为防御,同时急调后方军粮来前线,稳定下来后再与曹操决战。即便这样做有一定难度,最差的也可以向后撤退,退至黄河以北,休养一两年,待元气恢复后再来,从双方综合实力比较看,曹操仍不如他。

但袁绍慌乱之中又走出一步昏招:下令由张郃、高览率所部对曹军大营发起攻击。这道命令太有问题了,因为作为主将的张郃思想与自己很不统一,虽然“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但由于不理解,执行效率就大打折扣,再加上曹军准备充足,其大营果然短时间内无法攻破。

面对这种情况张郃非常忧虑,他知道自己这位领导一向疑心很重,害怕事后被追究,干脆来了个“战场起义”,这一下子袁军才彻底崩溃。

官渡之战,袁绍有很多可以战胜曹操的机会,比如田丰、沮授的建议,比如士兵补给等等,可他最后还是输给了曹操,这归根结底还是袁绍为人,关键时刻不能定位准确,是我们常说的关键时刻掉链子。

袁绍拥有巨大优势为什么会败给曹操根本原因是袁绍不会用人吗

感谢邀请,

袁绍,字本初,汉末时与曹操同为西园八大校尉之一,才能也不输曹操。先有黄巾起义,后有董卓霍乱朝政,天下诸侯并起,讨伐董卓。袁绍因其家世人望以及自身实力还被诸侯举荐为诸侯联盟的盟主。有号令十八路诸侯的权利,自身的威望也达到了顶点。董卓死后联盟溃散,各自为王进去了割据战。

而袁绍手下谋士如云,武将如雨,凭借自身力量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的易京之战中彻底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统一河北,势力达到顶点。

曹操曾评价“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

统一河北的袁绍自负如曹操也承认自己无与之一战的能力,可是群雄逐鹿,你不打我我肯定想灭了你。统一河北后,袁绍挟霸主之资挥师南下,欲直取曹操的大本营许昌。袁绍于建安四年率十万步兵一万骑兵直奔曹操而来,而袁绍虽声势浩达却也被曹操一语中的“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

对于攻打曹操是没有不同意见的,而战略上的分歧很大,大将沮授认为此我方地大物博,人才济济,应对曹采取持久战,慢慢的蚕食曹操。而郭图、审配则主张速战速决。此时强大的袁绍袁本初哪里听得进去什么慢慢蚕食的话。且被郭图等人进谗言把军队一分为三,妄想四面开花一战解决曹操,太过轻敌太过骄躁。

且袁绍还想着拉人入伙,派人想要刘表出兵一起攻打曹操,而刘表老奸巨猾表面是答应了可是一兵不发。却说曹操,听闻袁本初大军到来,心生退意,想积蓄力量来日再战。但谋士郭嘉荀彧都认为足可以与袁绍一战,郭嘉更是提出“十胜十败论”以证明曹操与袁绍之争曹操必胜,曹军士气高涨。

建安五年初,刘备杀了徐州刺史车胄,背叛曹操,策应袁绍。曹操为了避免两面受敌,亲自领兵攻打刘备。袁绍部下田丰立即劝说趁曹操与刘备交战,我军奇袭曹操后方,必能一击必杀。袁本初却以孩子病了为由,对其建议不理不踩。田丰大怒说了几句气话,被袁绍听到立马疏远了田丰。刘备哪里是曹操的对手,被打的逃到了袁绍大本营,而这时袁绍才认为时机成熟了,可以攻打许昌了。

田丰又跳出来说此时曹操已经回来了这时以无战机。建议分派奇兵,乘虚而入,袭扰河南。他救右则击左,救左则击右,使敌人疲于奔命,百姓不得安居乐业。这样,我方还没疲劳,敌方已经困乏,不出三年,可以安坐而战胜它。如今放弃必胜的策略,以一战决定成败,可是袁绍才不理他呢,还以扰乱军心把他关了起来。

他派颜良包围白马,自己率领大军抵黎阳。结果曹操声东击西,北救白马之围,斩杀颜良,迁徙民众撤向官渡。袁绍依仗自己人多势众,准备挥师渡河,追赶曹军。因为屡谏而被嫌弃的沮授,这时又站出来劝阻,战事需精密谋划,大军不可渡河,可分兵攻打官渡,若成大军在过河不晚。否则大军有覆没之危。袁绍不从。沮授在大军即将渡河的时候叹息:“在上者骄傲,在下者贪功,悠悠黄河,我还能渡回来吗!”他推托身体有病,不愿过河。袁绍非常气恼,强迫沮授随军渡河,而把他所部军队割属郭图。袁绍渡河后,驻屯在延津南面。他派出刘备、文丑挑战,被曹军打败,大将文丑被斩。白马、延津两战,折损两员战将和许多人马,袁军中大为震恐。

还是沮授,劝说应采取长久战,袁绍理都没理他。与曹操在官渡相持不下,百姓因战乱痛苦不堪。还有许多人叛曹投袁,还几次派人袭击许昌,但都以失败告终。此时的袁绍虽有败绩,但是兵强马壮,曹操也不敢主动出击。但是曹操一直苦等的转机战机终于出现了,袁绍谋士许攸在邺城的许攸家族中有人犯法,被留守的审配抓进监狱,许攸大为不满,于是投奔曹操。在许攸的谋划下,曹操亲自领兵赴乌巢,袭击淳于琼。而不久前还是那个讨人嫌的沮授才劝过袁绍增兵淳于琼,但未得回音。

当曹操奔袭乌巢之时,袁军部将张郃主张救淳于琼,他对袁绍说:“曹操亲自出马,必然得手,那么事情就无可挽回了。”郭图却别出心裁地说:“不如乘此时发兵去进攻曹军大营。”袁绍认为郭图说得对,只要攻拔曹营,曹操就无家可归了。于是派高览、张郃率领重兵攻击曹营,而只派轻骑救援乌巢。高览、张郃攻营不下,乌巢大败的消息已经传来了,二将无心恋战,竟自向曹军投降。袁绍全军大乱,一下子全垮了。慌忙之中,袁绍及长子袁谭各单骑逃遁,直奔黄河渡口,随后又逃来一群骑兵,约有八百骑。就这样袁本初带着八百骑兵回了老家。建安七年逝世,两个儿子也没蹦跶几年就被曹操杀了。

回到题主的问题,袁绍那么大的优势,怎么会败给曹操,郭嘉的十胜十败论也可以参考。

郭嘉十胜十败论“绍虽兵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慑,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六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

其次,袁本初真的不会用人吗?他会用个鬼。武将之言不听,谋士之言不听,听小人之言。曹操谋臣荀彧评价他“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官渡之战,他有数次能打败曹操的机会,但他都没有把握住。失败全怪他自己,要是换成刘备有他的势力,曹操早就没了。

袁绍为何要打曹操

我是白龙赤子,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袁绍,曾是董卓之乱后的“十八路诸侯”盟主,是当时最强大的诸侯。但是199——200年间,袁绍挑起了对曹操的官渡之战,企图统一中原,最终失败,反而让曹操成为了统一北方的力量,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那么,袁绍为什么要向曹操宣战呢?下面我将详细介绍:

袁绍看不起曹操

袁绍和曹操,天生就是冤家,一个的家庭背景是“四世三公”,另一个是宦官之后。东汉年间,宦官专权的现象屡见不鲜,使人们对宦官没有丝毫的好感。董卓之乱前夕,宦官张让、赵忠和宋典等人发动的“十常侍之乱”,更是让朝政乌烟瘴气。

另外,袁绍祖上自高祖父袁安担任司徒以来,一家出现了“四世三公”的人才,享有无上的光荣。这样家庭背景出身的人,再加上袁绍多疑、猜忌的性格,从骨子里瞧不起宦官之后的曹操。待曹操对袁绍构成威胁后,袁绍肯定要“收拾”曹操,这是合乎情理的。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十常侍)

强大的袁绍

袁绍被董卓任命为渤海太守后,没有老老实实地过日子,而是和袁世凯一样乘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由于家族的名声和袁绍个人的威望,他的军队发展迅速,很快占领了青、冀、幽、并四州,成为了当时最大的诸侯。此时的袁绍,可谓是兵多粮足,有军队十万,战马更是不计其数。

相比较而言,曹操就很弱小了,曹操手上可作战的只有一两万人,战斗力堪忧。另外,袁绍很早就想建立自己的功业了,他认为现在是统一天下的绝佳时期,所以发动了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之战。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袁绍)

袁绍的威胁

前面说到,曹操是宦官之后,但伟人就是伟人,他从来没有因为自己出身不好而自暴自弃。曹操很早就站在了士大夫一边,与他们达成了良好的关系,并且以“敢于同宦官斗争”而知名,受到了士大夫阶层的好评。

黄巾起义后,曹操因为有功而被升为济南相。此后,又积极地参加讨董活动,升为兖州牧,此时李典、许褚等人投靠了他。接着,曹操又接受谋士荀彧、毛玠的建议,“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同时积极地实行屯田措施,实力大增。

等到强大之后,曹操又打败了袁术、杀掉了吕布、大败刘表、张绣、刘备,成为了袁绍统一天下的最大阻碍力量。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曹操)

结语

公元199——200年之间的官渡之战,改变了东汉末年的政治格局,这一战让“四世三公”的袁绍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宦官之后的曹操走上了统一北方的道路。那么,袁绍当初为何要发动战争呢?我认为和袁绍对曹操的偏见、袁绍自身的强大和曹操对袁绍地威胁有着重要的关系。

关于袁绍拥有巨大优势为什么会败给曹操根本原因是袁绍不会用人吗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襄樊之战 具体的过程如何 关羽拥有巨大优势,为啥会失败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oku6.com/14/13589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