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王安石绰号四个字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王安石被列宁称为什么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王安石绰号四个字和王安石被列宁称为什么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王安石和司马光到底谁对谁错
从发展眼光看,从对国家百姓利益有利来看,王安石是对的。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倡议改革目的富民强国,让国家强大起来,让百姓富裕起来,因此弃旧革新,除去弊政,体现他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的战略眼光。
司马光因循守旧,抱残守缺,缺乏创新意识,其观点是错的。
王安石变法改革与梁启超称为三代以下唯一完人,光环背后王安石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王安石他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呕心沥血的奉献着自己的政治才干和智慧,一生始终和变法维新紧密相连。梁启超称之为"三代以下惟一完美之人";革命导师列宁也曾评价过他:"中国11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当然也有人斥之为"沽名钓誉的伪君子"。虽然世人对王安石的评价有赞美有贬损,总的讲起来还是持正面态度。新法虽然失败,但对宋朝的经济发展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抛开王安石的政治主张不讲,我们再来看看王安石的个人性格、爱好、人品等其他方面:
(一)、据有关史料记载,王安石从小就有不同于常人的志趣,他曾写过这样的诗句:"才疏命浅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稷和契都是先古舜时代的贤达人物,这诗句可以看出王安石是很有政治抱负的。
(二)、1042年,王安石21岁,参加科举考试,本来是被列为第一名的,命运却跟他开了个玩笑,仁宗皇帝看到他试卷上有"孺子其朋"四个字认为"此语犯忌,不可以魁天下",结果降到第四位。王安石从底层开始做起,是金子总会闪光,在浙江鄞县(宁波)当知县的时候,他兴修水利,鼓励农业生产,还兴办学校等等,受到当地老百姓的尊敬,鄞县人民还为他建造祠庙。
(三)、王安石在封建社会中是一位坚持儒家传统操守行为检点的人。他为人耿直,性格倔强,做事果断,不畏权势。不爱财,不恋女色,与地位低微的人相交往也不摆架子。也就是说虽然是做个"老爷",但他非常亲民,接地气。
(四)、"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首美诗就是王安石写的《梅花》。王安石不仅是位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他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他对自己的文章诗词要求是非常高的,如果文章诗词有与别人有雷同的,他一定会重写。这一点连他的政治老对手司马光、苏东坡也非常敬佩的。
(五)、王安石有优点,缺点也不少,主要表现在:
(1)他很固执任性,不修边幅,不讲个人卫生,身上有股难闻的气味。按照现在来说是个另类之人,堂堂朝廷大员一副邋遢样不成体统。
(2)吃东西也是马马虎虎,漫不经心。据说有一次宋仁宗请客,王安石误将放在茶几上的一盘鱼食当做佳肴吃掉了。
(3)迂腐固执,不善变通。王安石对官场上的应酬也是非常不善于。按理来说他没有官架子,和许多人应该可以相处得很好,但事实并非如此。大家都知道包青天包拯一生光明磊落,他是很少很少请客的。据传包拯有次在家中邀请朝廷几位大员小聚。席间,包拯几次对王安石劝酒,司马光酒量不济也得给包拯面子喝了几杯,而王安石就是滴酒不进,王安石一根筋到底的做法,按当时的礼数来讲是非常不礼貌的。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我觉得王安石这样的性格导致他变法失败也有关系,他这样是无法跟同僚们细致沟通的。(图片来自网络)
王安石又称“拗相公”,执拗性格形成的背后,是哪种能力的欠缺
宰相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最好的士大夫”。王安石首先是个文人,一个文章和道德都无可挑剔的文人。在文学史上,他位列“唐宋八大家”,其造诣曾令欧阳修等文坛前辈赞叹不已。然而,王安石有个绰号——“拗相公”。“拗”得搭上了自己的仕。“拗”字,在汉语里是倔强、偏执的意思,是说此人性格古怪,品行异于常人。王安石被人称作“拗相公”,还由于他主持的那场变法伤害了很多人,可他就是不听人劝,一意孤行。可见,“拗”字用在他身上,是个贬义词。王安石变法——变法把北宋王朝拖入“党争”的漩涡,朝廷空前分裂。
王安石一生中经历的最著名、最惊天动地的事件,应该是熙宁变法。
公元1069年启动的、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王安石改革,本应是利民、利国、利朝廷的好事。然而推行的结果,百姓因未得实惠而失望;朝臣非议新法的很多;就是支持改革的宋神宗也时露不满。
从仁宗时代的“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到徽钦二帝的“靖康耻,犹未雪”,北宋王朝由盛而亡,只花了短短100年时间。而这份亡国的罪状书,很久以来,都由王安石一个人背负了。
直到近代,对王安石的评价才有了180度的转变。梁启超说他是“三代下唯一完人”,列宁称“王安石是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拗相公“是如何形成的呢?王安石到底又有几”拗“呢?从王安石的这几个“拗”,可以看出其大刀阔斧改革背后的一些欠缺:
王安石“拗相公“是如何形成的呢?“拗相公“的萌芽在常州任内,王安石试图通过营建基础设施为百姓造长远之福。这一回,王安石打算在常州开凿一条运河。但这一主张并未得到浙西转运使的认可,这就意味着王安石无法得到来自外部的人力、物力支持,只能靠征调州内的民夫来完成。开运河自古便是耗费巨大的工程,单靠一州的财力更是难以为继。
此时,常州下属宜兴县的地方官曾规劝王安石“役大而鱼,民有不胜”,不妨从长计议。可以“令诸县岁第一役”,即让每个县轮流承担,每年只做一小部分,“虽缓必成”。但王安石并未听取这一意见。结果,工程开工后不幸遭逢“大霖雨”,最终“民多苦之,多自经死,役竟罢”。
运河工程的无果而终使王安石受到了巨大的打击。王安石虽是悔恨遗憾,却认为罪责并不全在自己身上,也要怪转运司“赋功本狭”和老天爷“淫雨不止”。一意孤行,不思悔改,我们似已能从这位年轻的知州身上,看到他日那位赫赫有名的“拗相公”影子。无助感让王安石一天天对同僚失去了信心,越来越不指望能在朝中找到支持自己主张的伙伴。他由此而变得一意孤行,在他人眼中更是“拗”得无可救药。
与“流俗”决裂大概与运河工程的失败有关,王安石的常州职任仅仅维持了10个月便宣告结束。嘉箱三年,朝廷王安石任提点江南东路刑狱。这段时期,从他的一份书信中可以看到,王安石倍感正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非难。王安石说,在此任上,他对于官员犯错处罚原则是:“得吏之大罪有所不治,而治其小罪。于是,有人指责他是“好伺人小过以为明”。
王安石的用意在“正风俗”,他希望海位官吏能受到震慑与惩戍。故而,他专门找那些人人都可能会犯,但却对官场有极不良影响的小错来处理,以最小的代价达到教育目的。但是,当他发现自己的百般努力并未收到成效,风评舆论依旧是日趋对自己不利之后,他改变了对风评的态度,由退让转为针锋相对。他说:“自江东日得毁于流俗之士,顾吾心朱尝为之变,则吾之所存,固无以媚斯世而不能合乎流俗。”自此之后,这种“流俗之言不足恤”的处事态度几乎成了“拗相公”王安石的“标签”。这个“标签”,使得他在日后不幸与很多昔日好友反目,几乎众叛亲离。但同时,也正是这个“标签”,使他摆脱了众口难调的士林的纠缠,能够在变革旧制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万言书”嘉佑三年(1508年)十月,王安石被委派为三司度支判官。
在此任内,王安石对自己入仕以来所目睹、亲历的种种行政弊端做了深入的思考和归纳,向仁宗皇帝献了一篇长达万言的《言事书》。这篇作品后来被看成王安石变法的最早期蓝本。在这篇论述里,他第一次将矛头大胆地指向了宋代长期奉行的“祖宗之法”,抨击“重文轻武”的国策,还首次提出了“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主张,这后来成了王安石变法的核心理念。
上“万言书”后不久,王安石在闲暇时写下了后代流传甚广的名作《明妃曲》。作品的内容是追思汉元帝时和亲塞外的宫女“王昭君”。诗中一句“汉思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还为其在南宋时找来了不少的责难。“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诗文中的句子,总是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诗里的这位“明妃”,实在与王安石有许多相似之处。一样的桀骜,一样的不安于流俗,一样知音难觅,一样注定失意的命运。这首作品既是悼昭君,也不经意间竟成了王安石的一生之谶。
王安石到底又有几”拗“呢?第一“拗”王安石固执、倔强、清高到了相当程度。他认为自己不该做的或他不愿做的事,谁都休想勉强他、说服他去做,就是他的顶头上司也不例外,一点面子也不给。这是王安石的第一“拗”。
第二“拗”生活中不拘小节,任性独来,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别人怎么看根本不管,可列为王安石的第二“拗”。
下面有个故事:
宰相王安石是最不修边幅的人。他有时忙着看公文,上朝时来不及吃早点,便拿了面饼坐在上朝的车中去吃,以致弄得满身都是面屑。
王安石也不讲究卫生,他不太喜欢洗脸,也不常换衣服,因此,有时衣服上竟生了虱子。有一次,王安石和另一位大臣禹玉因事一同去见皇帝,不注意衣着的王宰相衣领上有个小虫,可能是个虱子,它从衣领爬上了王安石的胡须。皇帝看了,不觉暗自好笑。禹玉伸手替他捉去,随口说:“这小虫太光荣了,曾在宰相的胡须上闲荡过!”王安石也觉察到了,于是解嘲地说:“它不仅光荣而且幸福,连皇上都亲眼看到了它。”
第三“拗”王安石在生活中经常颠三倒四,表现出一种严重的心不在焉。性情古怪,此为“三拗”也。
当常州知府的时候,一次参加宴会,宾客满座,几个歌伎正在轻唱一首当红的流行歌曲,“公忽大笑,人颇怪之”。
对王安石的“怪”,史上负面评价为多,认定他是个奸诈之人,不拘小节.、心不在焉是在“作秀”,给别人看的,目的是捞取政治资本。常州那件事,当时周围的人都是他的下级,看他如此古怪,大家哈哈一笑就过去了,在他的政敌的眼里,这就是别有用心,只有大奸大恶之人才会如此糊弄别人。甚至连皇帝也持这样的看法。
结论:王安石太“拗”了,“拗”得搭上了自己的仕途。可如果不“拗”,他还是王安石吗?那一年,寒冬时至,朝廷里早已不见那个“拗相公”,钟山上倒是多了一位隐居的老人。
(图片均来自网络)
王安石绰号四个字
绰号孺子其朋。
王安石,以变法流传于世,从文学上来讲,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可是在出仕途的时候,在科举考试中,却因为“孺子其朋”四个字丢掉了状元的称号。
关于王安石绰号四个字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oku6.com/14/137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