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冯玉祥和蒋介石是换帖拜把子歃血为盟的交情,最后为什么交恶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苏联为什么和中国翻脸,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冯玉祥和蒋介石是换帖拜把子歃血为盟的交情,最后为什么交恶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 苏德战争之前,为何英法两国和德国就对苏联很不满
- 中苏跨国感人恋情故事
- 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美国为什么不支持英、法两国,反而联合苏联一起打压他们
- 冯玉祥和蒋介石是换帖拜把子歃血为盟的交情,最后为什么交恶
苏德战争之前,为何英法两国和德国就对苏联很不满
1941年惨烈的苏德战争爆发,德国先是高歌猛苏联采用“坚壁清野,诱敌深入”的策略,让德国人感受苏联的冬天和炮火有多猛烈?德国打苏联可以理解,为什么英法和苏联这个名义上的盟军也不对付呢?看看不够全面的原因有哪些吧?
一、苏俄政权和英法政权属于对立面1917年沙俄一声枪响,十月革命爆发俄国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建立了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并且唯一一个苏维埃政权。并提出解放殖民地和号召世界无产阶级武装夺取政权。这可让拥有很多殖民地的英国法国慌了,而且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起来的英国和法国,拥有着庞大的工人阶级,并且苏联并不是口头宣传而是用行动支持各国革命。对于动摇自己国家根本的苏联,资本主义国家英法自然恨得牙痒痒。
二、苏联国土辽阔实力雄厚在腐朽的沙俄时代俄国都没有停下扩张的脚步,而比沙俄英明的苏联政权实力更加不得了。沙俄时代由于工业和经济落后以及统治阶级腐败,导致一战沙俄表现不佳。而俄国苏维埃建立后,对外打退国干涉势力,对内铁血镇压国内叛乱。之后闷声发展工业几个五年计划下来,苏联国家实力迅速提升。
三、苏联成立后的经济政策损害英法利益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前的俄国,向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借了很多外债,而苏俄成立后直接不承认欠外债的事情。另外把苏联国家里的所有外国公司收归国有,实行计划经济使得市场经济的英法在苏联没了公司还进入不了苏联市场。两种社会性质,导致他们必定相互仇视!
四、苏联和德国到处划分其他国家。苏联政府当时的名声并不好,不断输出革命,不断蚕食周边小国,壮大自己的国土面积。另外面对英法的封锁,苏联和德国走得很近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苏联和德国就把波兰给瓜分了,最让英国和法国不爽的就是苏联动了芬兰。要不是苏联在芬兰吃了打亏,让德国看到苏联不强大的假像,恐怕德国也不会那么快和苏联闹翻。结果让自己东西两线开战,苏联凭借这些年的发展把德国给打残了。
木秀于林风必吹之,苏联的政权性质,经济政策,等等和英法不同必然会引发冲突,英法不甘心被自己压着的国家崛起,可是二战结束苏联成了欧洲最强,英法没落要不是拉着美国建立北约抗衡苏联,恐怕!!
中苏跨国感人恋情故事
故事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讲起,在中苏关系的蜜月期开始的一段美好甜蜜的跨国恋,虽然走入婚姻殿堂,但随着中苏关系交恶而坠入深渊,自此对岸相望,一条黑龙江阻断了思念。《爱情的边疆》前面部分用了不少篇幅描写了一段纯真质朴的校园爱情,女主人公文艺秋深爱着苏联功勋播音员维卡,身边又有着来自上海的男同学万声的狂热追求,有青葱校园的激情碰撞,也有那个年代播音人特有的豪情万丈。当然,所有的爱情故女主人公文艺秋坎坷波折的浮生半世,无疑就是一条江,是那条隔在中国和苏联之间的黑龙江,她的命运,都仿佛浓缩在奔腾的江水中,有随波逐流,有激流勇进,有屈从有抗争,有凄苦有浪漫,诉不尽,说不完。
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美国为什么不支持英、法两国,反而联合苏联一起打压他们
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的战争,起因是当时的埃及推翻了法鲁克国王,新任埃及总统的纳赛尔为了把苏伊士运河的权益收归国有,废除了英法两国在苏伊士运河的特权。
英法两国自是不甘心就此罢手。
英法两国曾称霸世界几百年,虽说在二战中一个被打败、另一个被打残,雄风虽早已不在,但不会就此俯首认输。
苏联、美国就不说了,在国力、科技、军事和工业领域早已超过自己,对此英法两国虽有不甘但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已经不是对手。
但是英法两国面对着这些第三世界的对手,心里还是以老大自居,虽说已经是破落户贵族,但毕竟比这些老贫农要好得多。
所以,当埃及这个国家要收回苏伊士运河的权益时,英法两国怎肯罢休?
不过话又说回来,当时的苏伊士运河确实是英法两国搞得投资建设,这得要佩服人家英法两国的眼光的独到之处。
因为它是贯通地中海和红海的一条关键通道,不管是从欧洲到亚洲,还是从亚洲到欧洲,正因为有了苏伊士运河,才使得邮轮和货船不再绕道非洲好望角的几千里冤枉路程。
想当初日俄战争时,俄国的太平洋舰队不敌日本的联合舰队,为了支援太平洋舰队,沙俄最强大的波罗的海舰队不得不从波罗的海出发,顺着大西洋一路南下绕道非洲的好望角费了大半年的时间,等到达战场时被以逸待劳的日本联合舰队一举击垮。
所以,苏伊士运河不仅影响着埃及、以色列和英法两国,也同样影响着全世界。
而经过苏伊士水道所产生的巨大经济利益更是令人垂涎三尺。
因此,无论如何英法两国面对着埃及想要收回的苏伊士运河,自然是不肯罢手。
埃及自然不是英法以三国的对手,但此时引起了国际上的巨大反响。
首先苏联出面干预,当时的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对英法以三国发出严厉警告,让三国停止战争,不然就对它们使用核武器。
英法两国自然不甘心就此认输,他们还在指望美国能替他们出头呢,因为他们可都是属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在军事上是有协定的。
但谁知美国就像没事人似的无动于衷,好像这事跟他没有任何关系一样。
其实英国和法国根本就不知道,美国最恨的国家其实正是他俩。
在美国独立之后不久,虽说已经独立了,但是实力还很孱弱,这时的英国依靠强大的海军力量不断的打压美国,封锁美国海岸,逼迫美国签订不平等的贸易协定。
而当时的法国也来跟着凑热闹,跟英国一道欺压美国。
应该说,当时的美国可真是很透了这两个国家。
但反过来说,美国和包括德国、苏联在内的其他国家并无什么深仇大恨和过节。
在雅尔塔会议时,当时的美国的立场明显的是站在苏联一边。
美国认为,在欧洲地区保持一个强大的苏联是符合美国的利益的。
并且,罗斯福还再三的劝导英国首相丘吉尔把香港归还给中国,战后放弃殖民地等。
大英帝国虽已经日暮穷途,但世界第一霸主的光环还尚未褪去,它还想继续领导世界。
在苏伊士运河事件爆发之后,苏联首先向英法两国发出了撤军通牒,不然的话要使用核武器招呼他们。
按他们的想法,这时的美国是应该挺身而出为他们撑起核保护伞的,但美国人根本就不鸟他们。
反而和苏联一起联合打压他们,真让这两个国家大出意料之外——美国人把他们出卖了!
这也难怪,想当初就是这两个坏家伙欺负和打压美国,也是这俩家伙在《巴黎和会》上把美国摒弃在欧洲之外,拒绝美国融入欧洲。
现在美国总算等到机会出这口恶气了!
冯玉祥和蒋介石是换帖拜把子歃血为盟的交情,最后为什么交恶
回顾历史,无论是蒋介石,亦或者冯玉祥,都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是极具争议和话题的人物。这二人的关系也相当复杂,先是未曾谋面的儿女亲家,再到肝胆相照的拜把子兄弟,最后因为政见不同而幡然决裂,甚至因此而痛下杀手。
本着尊重历史和客观公正的态度,文史不假带您重温那段历史,重温蒋介石和冯玉祥的恩怨纠葛。为了杜绝原文抄袭,本人只得在来源于网络的图片中附加水印,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袁世凯在国人的唾骂声中黯然离世,北洋政权虽然继续统治着中国,但各派势力之间却是攻伐不断。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奉系失败,张作霖一直虎视眈眈北京的政权,不断在东北积蓄力量以图东山再起。
1924年9月,直系江苏军阀齐燮元与皖系浙江军阀卢永祥爆发了浙江战争,张作霖立即响应皖系并且自任总司令出兵山海关,挑起了第二次直奉战争。为了迎战,吴佩孚任命彭寿莘为第1军司令,任命王怀庆为第2军司令,任命冯玉祥为第3军司令,任命张福来为后援军总司令,依托长城的有利地形组织防御。
面对战场形势和奉系拉拢,冯玉祥在古北口举行军事会议准备倒戈回京,之后下令部队“后队改前队”,于10月19日突然回师北京推翻了直系贿选总统曹锟,史称“北京政变”。以此为标志,第二次直奉战争以奉系的大胜而告终。
在直系政权垮台后,张作霖违背了“奉军不入关”的诺言,挥师进入了北京城。凭借绝对的军事实力,他在事实上控制了由段祺瑞任“临时执政”的北京政权,不断排挤冯玉祥等人,再一次把中华民国推入了苦难的深渊。
为了打破这种尴尬的局面,冯玉祥公开邀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不过,面对由奉系和皖系的排挤,他始终都游离于真正的核心权力之外,被迫同意放弃军权前往苏联“考察国情”。
孙中山拖着病体毅然决定北上,刚到北京就病倒在床,最终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憾过世。不过,他本人虽然离开了,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却留了下来,指引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投身革命。
作为蒋介石的儿子,当年的蒋经国也曾是热血沸腾的爱国青年,更因为积极声援“五卅运动”而被学校开除。而且,他还深受共产党影响,思想和行动都非常的积极。
在国共合作的大背景下,大革命的势头非常良好。在军事上,蒋介石的崛起势头非常强势,成为了黄埔军校的校长;在政治上,蒋介石的崛起势头就不那么强势了,他甚至连国民党的执行委员都不是。
为了寻求国民党左派和苏联方面的支持,也为了塑造自己民主和进步的形象,蒋介石欣然同意儿子蒋经国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去学习。
1925年10月19日,蒋经国终于踏上了前往苏联的客轮,也从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命运。当时,与之同船赴苏联的还有于右任之女于秀芝、叶楚伧之子叶南和冯玉祥之子冯洪国等20多人。
几乎同时,冯玉祥的女儿冯弗能也从德国转到了苏联留学,同样进入中山大学就读。那一年,蒋经国16岁,冯弗能15岁,两个身处异国他乡而且志向相投的年轻男女迅速坠入了爱河。
1926年春,蒋介石以“提防叛乱”为由,突然逮捕了中山舰舰长共产党员李之龙,而且还包围了省港罢工委员会并收缴了全部的枪械。不仅如此,他还单方面驱逐了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中的所有共产党员,将几名苏联籍顾问也“礼送出境”,引发了“中山舰事件”。
此次事件是蒋介石的一次试探,可在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影响下,他竟然毫发无损。此后,苏共开始提防蒋介石,提防国民党内的右派分子,只是为了保全国共合作才保持了最大的克制。
1926年7月9日,蒋介石作为北伐军总司令开始率军北伐。一个月后,冯玉祥应共产党人李大钊的邀请返回国内,率领自己的旧部通过“五原誓师”加入了北伐军的行列,从此正式投入革命阵营。
1926年12月,身处苏联的蒋经国和冯弗能举行了极其简单的结婚仪式,从此成为革命夫妻。蒋介石和冯玉祥并不相识,甚至没有见过面,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成为了儿女亲家。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在南京成立新的国民政府,公开与武汉国民政府分庭抗礼。而作为亲家,冯玉祥竟不分青红皂白,公开站在了南京国民政府一边,此事成为其一生当中最大的污点。
惊闻“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惊闻蒋介石背叛了革命,远在莫斯科的蒋经国立即就陷于惊恐万分的状态。为了实现自保,他多次声讨自己的父亲,还在塔斯社发表了一份公开声明:
作为一名革命者,蒋介石已经死了,已经走向了反革命。他曾经是我的父亲和战友,现已成为了我的敌人。
由于态度坚决,蒋经国获得了苏联当局的认可,并没有受到明显的排斥。不过,冯弗能却没能与父亲冯玉祥划清界线,更没能断绝父女关系,无奈之下只得接受被苏联遣返回国的命运。从此,这对原本非常恩爱的小夫妻劳燕分飞了。
1927年6月19日,蒋介石和冯玉祥在北伐途中第一次会面,希望能够共同对抗武汉国民政府,共同对抗汪精卫。据《我的生活》记载:
我的车子到了砀山时距离徐州还有一站,蒋先生亲自前来相迎,这是我们的第一次会晤。
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汪精卫领导的武汉国民政府也公开背叛了革命。面对内忧外患,蒋介石被迫宣布辞职下野,眼睁睁地看着“宁汉合流”,看着南京国民政府实现了改组。
迎娶宋美龄后,蒋介石得到了英美两国的支持,在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后成功复出,继续担任了北伐军总司令。不久,冯玉祥在河南打败奉系军阀张宗昌,蒋介石亲自赶往前线慰问并且在郑州交换了兰谱,从此结为了异姓兄弟。
不过,这份金兰之谊并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1929年8月,因为在部队编制和地盘划分上的重大分歧,蒋介石和冯玉祥逐渐反目结怨。
很快,冯玉祥联络晋系军阀共同起兵反蒋,受到阎锡山的中途变卦才黯然失败。在汪精卫的暗中支持下,李宗仁、白崇禧、阎锡山和冯玉祥等人再次密谋合作,共同发起了“中原大战”。
战争初期,阎、桂、冯三家占据着主动权,蒋介石疲于防守。不过,由于阎锡山作战不力和拥兵自保,由于庞炳勋、刘春荣和石友三等部将临阵倒戈,冯军已经变得土崩瓦解。在奉系张学良“通电拥蒋”后,中原大战终于落下帷幕,蒋介石从此奠定了自己在新军阀中的绝对地位。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寇的公然侵略,冯玉祥与旧部方振武和吉鸿昌等人组建了察哈尔抗日同盟军。通过连续作战,他们成功收复了多伦等四县,强有力回击了日寇的侵略,表明了国人抵抗侵略和不畏牺牲的决心。
不过,由于察哈尔抗日同盟军违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遭到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惩戒。无奈之下,冯玉祥只好再次下野并且隐居在泰山读书,期间继续发表自己的抗日爱国主张。
面对日本的得寸进尺,冯玉祥和宋庆龄等国民党左派联合提出,希望能够恢复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受此影响,蒋介石只好表示同意,还邀请冯玉祥出山担任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
“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由此开始,冯玉祥下令驻守北平的第29军誓死抗敌。不过,他本人却始终遭到蒋介石的猜忌,虽然是战区司令的高官,但从来都不被授予任何的实权,甚至连一支部队都难以调动。
无奈之下,指挥千军万马的军事将领却始终呆待在重庆赋闲,冯玉祥浑身是劲却使不出来,直到日本投降。面对举国的和平停战呼声,他也显得信心满满,支持毛泽东亲自前来参加“重庆谈判”。
通过“重庆谈判”,国共两党终于签订了“双十协定”,为和平建国提供了可能。不过,面对蒋介石的一系列倒行逆施之举,冯玉祥逐渐看清了他的本来面目,不断担心内战的阴霾。
从重庆还都南京后,国民政府上下都显得意气风发,只有冯玉祥却高兴不起来。在日记中,他忧虑地表示:
抗战胜利今还都后,应当欣跃又狂欢,为什么我的心头却不轻松?那是因为政局还未开明,而为了实现那一天,同胞们还需继续努力。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悍然撕毁了墨迹未干的“双十协定”,以全面围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内战。受此影响,冯玉祥与蒋介石的矛盾已经势同水火,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一个月后,冯玉祥被强令退出现役,并且还被国民政府任命为“考察水利专使”,动身前往美国。临行前,他依然我行我素,在《大公报》发表了一篇“上蒋主席书”,其中提到:
今日大局以和平为天经地义,国际要和,国内更要和。和了一切有办法,打了必有至痛至惨之结局,且打了还是要和,任便打多久到头还是和。与其将来和,何如现在就和?
抵达美国后,冯玉祥丝毫都没有“收敛”,继续自己的“反内战”主张,令蒋介石视为了眼中钉和肉中刺。1947年11月,他倡导成立了“旅美中国和平民主联盟”(旅美联盟),旗帜鲜明地表明了通过联合政府以和平建国的主张。
受冯玉祥等人的大声疾呼,受战场形势的变化,杜鲁门政府逐渐改变了对蒋介石的军援政策。而气急败坏之下的蒋介石也开始接连回击,对他下达了“召回令”却遭到了拒绝。
随着革命形势的好转,毛主席和共产党发布了“五一口号”,号召所有爱国人士都能积极行动以促成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在此感召下,冯玉祥在苏联驻美大使潘友新的帮助下乘坐“胜利号”客轮回国,途中竟然因为胶卷失火而导致父女二人都双双遇难。
冯玉祥不幸殉难的消息引起了国内外的巨大轰动,有人推测系美国方面所为,有人推测系苏联方面所为,但更多人却怀疑是蒋介石所为。不过,此事至今都没有明确的结论。
在冯玉祥逝世一周年之际,毛主席亲自出面为他选定了墓址,骨灰埋葬于泰山的西麓,这里曾是他生前最喜欢的地方,也是隐居读书的地方。
对于冯玉祥的评价,后世依然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尤其是对他数次倒戈之事颇有微词。不过,周恩来同志却进行过盖棺定论:
冯玉祥将军是从旧军人转变的坚定民主主义战士,虽然由于政治视野的局限,他身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是,瑕不掩瑜,他为中国民主事业的贡献将是永垂不朽的!
而毛主席对于冯玉祥的评价是这样的:@文史不假
置身民主,功在国家。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oku6.com/14/139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