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yle="text-indent:2em;">大家好,农民工工资专家建议每月500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有些农民工一天挣500元,600元甚至更多,他们还是在叫穷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农民工工资专家建议每月500和有些农民工一天挣500元,600元甚至更多,他们还是在叫穷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 有些农民工一天挣500元,600元甚至更多,他们还是在叫穷
- 农民工能日赚200,甚至500,为何感觉还是不富裕
- 农民工工资一天五六百,但是为什么还是那么贫穷呢
- 老师的工资已经很高了,但有人说老师的工资应该翻倍,你认为呢
有些农民工一天挣500元,600元甚至更多,他们还是在叫穷
农民工现在在工地上打工,确实工资收入是许多大学生都挣不到的。但能吃下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不怕恶劣环境的人又有多少?虽然农民工一天挣5,6百元,甚至更多,他们还是在叫穷,叫沒钱。如果真正了解农民工的生活,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农民工确实沒有多少钱。当然,日子过得比过去强多了,丰衣足食。
不管是修高铁,高速,水电,房屋工程的农民工,现在工资破万的多的很,也有挣6,7千元,挣高工资的基本上都是包工。农民工一天挣那么高工资,可以说是拿命在挣钱,而且不是天天,月月都有那么多钱收入?遇上工地大检查停工是没工资的,缺材料待工是没工资的,下雨下暴雪吹特大狂风无法施工是没工资的,自己生病没法上班是没工资的,家里有事,春节放假回家是没工资的。一月干满勤的少,一年干十二个月的没有,平均算下来一年也就7,8万元的毛收入。
在工地干活是相当辛苦的,在怎么节约一个人一月吃,喝,抽,零用等也要一千五元左右。农民工是没职工养老保险的,没职工医保的,更别说这样金那样金了。孩子读书,老人生疮害病,老婆儿女正常用钱,一家人的每年城乡医保费,有算计的还能狠下几个钱存下,防家里有个啥事好应对。有些农民工为了儿女生活得更好些,在城里买房,背上房贷,有些农民工为了打工方便,还有车贷。现在物价也高,生活成本也高,遇上家里那个生大病住院,那日子就不好过了。
农民工只所以叫穷,不是他们吃不起饭,穿不起衣,住不上房子,买不起家什电器,是他们没有建全的社会福利保障,养老病死都得靠他们双手去挣,拼命挣,包里也落不下几个碎金碎银,总是在为钱焦虑!
农民工能日赚200,甚至500,为何感觉还是不富裕
农民工就算一天500元工资也不会富裕。
虽然农民工每天工资不算少,但是,实行的是日薪,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生病住院照样没收入。一般民工一个月平均能做二十天就很难得了,每月七八千元。休息的时候没工资,待工期间没工资,一个工地结束后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找到下一个干活的地方,一年到头做八九个月的工,每年五到七万元,扣除吃饭,能剩下五六万就很好了。如果遇到拖欠工资的事情,有可能连饭钱都搭上。
另外,民工没有五险一金,也没有退休金。年龄大了,干不了活的时候就只能吃老本,如果把现在的所谓“高收入”分摊给退休后的三十年,收入还高不?年龄大了以后,生活的窘迫马上就显现出来。
农民工的工作年限短,二十来岁学手艺,挣钱不多,六十岁以后干不动,能挣钱的好时候最多三十年。
农民工的劳动强度大,天长日久很容易得职业病,透支健康,用钱的地方太多。
所以,有收入的时候他们也不敢乱花钱、高消费。收入再高一点,也不算富裕。
农民工工资一天五六百,但是为什么还是那么贫穷呢
这是一个吸引眼球的问题,没有普遍意义。试问,有几个农民工一天工资五六百?有这收入的又有几个是那么贫穷的?
只能这样说,一天收入五六百的农民工千里挑一,收入这么多还那么贫穷的又是百中有一,那么贫穷自然有他自己的具体原因,天灾、人祸、家大家困、挥霍无度等等。
老师的工资已经很高了,但有人说老师的工资应该翻倍,你认为呢
老师的工资已经很高了,但有人说老师的工资应该翻倍。你认为呢?
我认为上面所说的两句话,都不是事实。首先说老师的工资己经很高了,这不符合事实,老师的工资和各行各业相比,就目前情况最多也就是一个中等水平,比老师工资高的行业很多,比如供电,建筑,银行等部门的工资都不比教师工贤低。还有就目前来说,虽然国家规定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公务员按国家规定的,都拿到了,而教师有很多国家规定的钱,教师拿不到。教师真正拿到手的工资不是很高,所以教师工资不能说很高。最多也只算一般吧!
有人说教师的工资应该翻倍,这简直是无稽之谈,根本没有这回事,我也以来没有听人说过,这纯属造谣。挑拨老师与其他行业的矛盾。虽然我是老师,但是我也反对老师工资翻倍,因为这对其他行业的人,也是不工平的。这就是我的认为。谢谢大家。
好了,关于农民工工资专家建议每月500和有些农民工一天挣500元,600元甚至更多,他们还是在叫穷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oku6.com/11/35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