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了凡四训对教育的启发和佛陀讲犯错的解决办法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了凡四训对教育的启发
《了凡四训》,是一部教子的家训经典,更是一部蕴含人生智慧之书,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部书,糅合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学说,书中所讲的忠孝仁义、改过自新、处世原则等内容,则对教育有着启发意义。
(一)阐明了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方法。
书中说:“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立命之学》)中国自古谈为人处世,就讲“谦受益,满招损”,讲“居安思危”,讲“三人行,必有我师”,讲“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袁了凡的这段话,恰恰说明了这些道理,值得我们深思。《孝经·诸侯章》说:“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袁了凡还说:“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立命之学》)言语虽朴实,思想却很深刻。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修为呢?袁了凡接着说:“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
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立命之学》)孔子的学生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的是提高自身的修养,不断取得进步。
《伤仲永》告诉我们,即使天赋再高,也需要不断地修养德行,拓展学问,如果只是“因循”度日,那就只能停滞不前,耽误自己的前程。在当今时代,社会飞速发展,安于现状的原地踏步,其实就等于退步,结果则是被时代所淘汰。
另外,就做人来说,袁了凡还提出“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救人危急”“兴建大利”“敬重尊长”等要求,并做了详细的阐释(参见《积善之方》)。今天来看,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继承和发扬。
(二)强调要正确地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
中国古圣先贤十分重视“知耻”,孔子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又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说:“耻之于人大矣。”人生活于世,不仅要“立志”,还要“知耻”。
从伦理学上看,耻是对人的道德行为的一种社会评价,是对那些不履行自己的义务、损害他人与集体利益、违背社会公德和违反国家法律、有损国格等行为的批判与谴责。知耻,就是有羞耻之心和羞耻之感,知耻的人,会拿羞耻感来鞭策自己,引导自己的行为,从而克服缺点,改正错误。因此,书中说:“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改过之法》)有了羞耻之心就能成为圣贤,没有羞耻之心就会沦为禽兽,这是改正错误的关键。
所谓“畏心”,畏是害怕的意思,更含有恭敬的意味。《论语》中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里的畏,翻译成敬重更为妥当。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对自己的父母、师长以及法律法规等,都应该保有敬畏之心,只有这样,才会三思而后行,才会减少和避免犯错,即使犯了错,也会努力改正,避免再犯。
有人会问: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是不是就可以肆无忌惮了?了凡说道:“闲居之地,指视昭然;吾虽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终难自欺;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乌得不懔懔?”大意是:就算是在没有人的地方,神明仍然清清楚楚地看着人们的一切作为;我们虽然掩盖得非常严密,文饰得非常巧妙,但内心的种种意念,早就显露出来了,终究还是难以自我欺瞒。
如果被人看破了,就会变得一文不值,怎么能不时常存有敬畏之心呢?“杨震四知”是传颂至今的历史典故,杨震慎独自律不自欺的精神,为后世所敬仰。而“慎独”实际上就是要求一个人常怀敬畏之心,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做到表里如一,不肆意妄为。
所谓“勇心”,就是要勇敢地面对错误,并勇于改正错误。《论语》中讲“过则勿惮改”,有了过错就应该及时改正,不可因畏难而苟安。所以,袁了凡说:“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所以,勇,既包括勇敢之意,也包含迅速之意。
袁了凡论述的改过方法,由浅到深,逻辑严密,说服力强,对于提高人们的反省能力,彻底改正错误,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指出做人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了凡四训》的最后一章“谦德之效”,专门论述了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这是人生道德修养中一条重要的准则。
《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书》曰:“满招损,谦受益。”袁了凡开篇便引用《周易》和《尚书》的话,点明谦德之礼的重要性,认为做人应该戒满戒盈,始终保持谦虚之道,如此才能有所善终。随后,他列举了五个事例,主角都是考取功名的谦德之士(丁敬宇宾、冯开之、赵裕峰光远、夏建所、江阴张畏岩),以教诲世人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恭敬待人。
在《了凡四训》中,“谦德”虽然是最后一篇,但它却贯穿于“立命”“改过”“积善”的全过程,是“善”的根本。书中提到“谦之一卦,六爻皆吉”。我们看《易经》中的六十四卦,所讲的都是天地阴阳变化的道理,每一卦的卦爻,都是有凶有吉的,凶爻是警戒人们要去恶从善,吉爻是勉励人们要日新又新。
唯有谦卦,每一爻都是吉利的,原因在于谦虚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障碍,最终必然安全顺畅、吉祥如意;将勤劳和谦虚的美德保持到底,最终一定是吉祥的;谦虚的美德传扬四方,则有利于与他人的交流和交往,以及事业的成功。
《道德经》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就是主张虚己待人,戒骄戒躁,越在志得意满之时,越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纵观历史,因为骄傲自大而导致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南北朝时期,前秦苻坚在统一北方后决定南下进攻东晋,他不听大臣的谏言,自恃兵马众多,扬言“投鞭断流”,最终被晋军打败,人马死伤无数,留下了“风声鹤唳”的笑柄。
总之,所谓谦德,是一种行为准则,一种道德规范,一种待人接物的文明举止,一份为人处事的信任和尊重。懂得谦让的人,定然是个虚怀若谷的人,他拥有海纳百川的心胸和气量,能取百家之长以自用,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能力,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实现人生理想。
何为真正的忏悔
真正的忏悔~不是说你今天做错了事情啊,然后我跪在佛前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在忏悔,请原谅我吧,不要惩罚我,我下一次一定要改。这种忏悔其实是在增加你的罪过!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种忏悔,你忏悔一遍就在你的八识田中种下一个不好的种子!比方说,你今天无缘无故去把一个人打了,你回家忏悔我再也不去随便打人了,我再也不去打人了;你看,忏悔一次在你的八识田中种下一个打人的种子。再忏悔一次,又种下一个打人的种子。这种忏悔不是真正的忏悔,这种忏悔是非常愚痴的;难道你说几句话,掉几滴眼泪,你的果报就可以不去受了吗?你的罪业就可以自己不承担了吗?还是要承担的!而且,这种忏悔没有什么意义,就算他改了这个错误,明天他还会犯其他的错误,为什么呀?因为关键的内容是他不知道众生就是他自己呀!如果他真正的相信一切的众生一切的万法是自己,他爱护都爱护不过来,他哪有心事去伤害呀。这个一心三藏就是根本大戒,你明白了一心三藏就是受持了根本大戒,叫心戒!就如同你的胳膊,你的手,你的脚,你会无缘无故用刀去砍吗?让你下手你都不能下手,你明白了一切众生都是你自己,你还会勾心斗角去伤害众生吗?你自然不会!这个时候你的心会老老实实的,可不是装出来的老老实实!是真正老老实实的!因为你已经了解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这就是真相!你不明白一心三藏法理,你就不能了解这个法界的真相,你自然就不能完美的把持好你的心不去伤害众生!这个道理大家多用智慧去体会,去觉察!真正含义上的忏悔,不是说你口头上来忏悔承认错误,也不是你掉几滴眼泪的事情,这些都是表面的忏悔。真正的忏悔,是你的心真正已经认识到,已经了解的,原来一切的万法是我自己,那么我应该怎么做呀?我怎么样对我自己的,我就怎么样去对待一切的万法对待一切的众生,这叫真正的忏悔!《楞严经》第十卷会讲到一个无恶不作罪大恶极,马上就要下阿鼻地狱的人,这时有人为他开示了一心三藏法理,他听懂了之后呢,明白万法都是一念心变现的,他所有的罪过当下一风吹平,全部消除,变地狱为佛土。这是什么道理呀?既然一心三藏都是你自己,我做的好事也是我自己,我做的坏事也是我自己,都是我自己这个真心本来面目在这里表演,功德也是我自己,罪过也是我自己,那么你去受谁的报呀?这叫从梦中醒来!你梦中做的好人也是你自己,梦中坏人,杀人放火也是你自己,但是大家也要明白,并不是说,明白了一心三藏法理,就不在受报了,不是这个道理,明心见性的菩萨,最低的保障线是你永远不落三恶道!但是并不代表你永远不受你自己以前造作的果报,你以前做过的坏事你伤害过的人,可以重罪轻报,可以有这件事情与这个人结下法缘,转以前不好的缘分为法缘;然后你去引导他让他认识一心三藏法理,让他也当下成就。愿生再来的菩萨他是事先受报,他不是酬业来受报的,他是事先受报。为什么有的明心见性的菩萨,会投生在不顺心的家庭呢?也有非常多的坎坷经历呢?比方说她的丈夫很固执啊!就是不让她学佛呀?父母也很武断呀?儿子也不省心呀?身体还多病啊?经常受到别人的轻慢诽谤,被侮被骗呀,等等呀!这都是她以前做过的不好事情,所受的果报。但是呢,可以重罪轻报。
有没有特别皮的句子
1:用着6位数的密码,保护着2位数的余额。
2:总有一天你会遇到一个女孩,她不要你的房也不要你的车,她也不要你。
3:你不是一无所有,你还有病。
4:成年人的生活,除了容易胖、容易穷,其他的都不容易。
5:凡是可以用钱解决的问题,我都解决不了。
6:明明可以靠颜值,偏偏要工作。我不知道明明是谁,反正我是偏偏。
7:多想看清自己,可我的体重不允许。
8:今天是个好天气,不知道会不会有对象掉下来。
9:你的心情好吗?借我几天,我的坏了。
10:终于找到了一个完美的词来形容自己的身材“肥而不腻”。
11:假如年少有为不自卑,老公肯定一大堆。
12:心事都憋在心里,难怪我瘦不了呢。
13:我用生命保证我今年一定能恋爱,但用谁的命我还没想好。
14:请关心一下你身边的吃货,可能一不留神就撑死了。
15:要记住,无论最后我们疏远成什么样子,一个红包就能回到当初。
16:不要总是玩手机,那样对手机本身不好;不要总是吃鸡蛋,那样对母鸡身体不好。
17:现在的地下停车场设计得跟迷宫一样,每次都要找好久才能发现自己没有车。
18: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依旧对我不屑一顾。
19:当初我们学校有一个保送北大的名额,我没去。有两个原因,一是北京天气不适合我,二是被保送的那个人不是我。
20:漂亮的话我不会说,但是漂亮的我正在说话。
21:“你感情路上不顺吗?”“顺啊,一路上都没什么人。”
22:不要对我忽冷忽热的,我体质不好,容易感冒。
23:好想谈一场你妈妈拿着一千万让我离开你的恋爱。
24:生活会让你苦上一阵子,等你适应以后,再让你苦上一辈子。
25:以前虽然穷,但是开心,现在不同了,现在不止穷,而且还不开心
26:我坦白我整过容——我的肚子是隆的。
27:当时泰坦尼克号出发,我拼尽全力失声呐喊,不要启航,没一个人听我的,还骂我沙雕,最后我被电影院的保安架了出去。
28:我这个人最老实,从不说谎话,这句除外。
29:今天在街上遇见了老同学,想不到他也那么穷,只往我的碗里放了一块钱。
30:每次面对美食,我都告诫自己:“吃多了会死。”但结果证明,我根本就不怕死。
31:我妈问我怎么在卫生间那么久都不出来,我没敢告诉她:我路过镜子时被自己迷住了。
32:每次走在大街上都有人塞传单,我真是美的令人发纸。
33:年纪轻轻,就知道用脸吓唬人。
34:想到明天还有很多事要做,就只好睡到后天。
35:快军训了,有谁愿意替父从军。
36:什么叫成功,马云都没有我的微信而你有。
37:怎么能把脑子里的钱转到银行卡,在线等,急。
38:假如生活出卖了我,我希望是论斤卖。
39:像我这么冲动的人,就应该被人狠狠打一笔钱冷静一下。
40:我的优点是:勇于认错。我的缺点是:坚决不改。
如来安排金蝉子转世取经,为何剥夺他的法力
这事得先从金蝉子到底所犯的是什么错误说起。
如来佛祖有定论——轻慢大教之罪金蝉子到底犯了什么错误,唐僧西天取经走到灵山向佛祖交旨时,佛祖终于给他说出了原因:
“圣僧,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唤金蝉子。因为汝不听说法,轻慢我之大教,故贬汝之真灵,转生东土。今喜皈依,秉我迦持,又乘吾教,取去真经,甚有功果,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旃檀功德佛。”
佛祖的这句话是定论,也得到了各方的认同,但是佛祖并没有说出金蝉子到底做了什么轻慢大教的具体事。
中间倒是地里鬼孙悟空说出了一部分原因,就是在镇海寺唐僧病倒了,心灰意冷,想让孙悟空给唐王李世民送信,让他换人接着去西天取经,猪八戒也想散伙,孙悟空不得不泄露了一点天机鼓励他们:
“你那里晓得,老师父不曾听佛讲法,打了一个盹,往下一失,左脚下踟下了一粒米下界来,该有这三日病。”
孙悟空说的很清楚,唐僧是打盹走神了,猛然间惊醒身体一哆嗦,碰翻了饭桌上盛米的盘子,盘子掉地上,他慌张着去拾结果一脚把米踟到下界去了。
他这个场景和沙僧当初在天庭打碎琉璃盏高度相似:一样的盛会、一样的仙佛满座,一样的气氛正浓,结果突然让人就给破坏了。
玉帝当时很生气,差点把沙僧给杀了。佛祖当然也很生气,特别是这人还是自己非常看好的二弟子,所谓“爱之深、恨之切”,必须惩罚,而且是严惩不贷,于是金蝉子就被罚投胎转世去了。
佛祖为什么一定要剥夺金蝉子的法力,还真有必要
其实这事还得接着上面说,就是金蝉子为什么打盹了,要知道金蝉子身为佛祖的二弟子,也是佛法有成的高人,正常情况是不可能打盹的。
视线前移,在原文第九十五章,唐僧遇到的最后一位女妖精玉兔精,因为被孙悟空坏了好事,她在愤怒之下说出了答案:
“与君共乐无他意,欲配唐僧了宿缘。你怎欺心破佳偶,死寻赶战逞凶顽!”
原来她和唐僧的宿缘就在这里,应该就是在那次兰盆大会上,她和金蝉子一见倾心、眉目传情,频频侧目。
他们俩为什么会一见钟情,只因一个是玉兔、一个是金蝉,生来都是灵动的动物,再加上天生具有金玉良缘,能不相互吸引吗?
金蝉子想入非非,满脑子都是玉兔精娇美的容颜,所以他才走神了,而且走的有点远。但是这个原因又不好明说,影响不好,所以只能含糊其辞。
所以这之前玉兔精对唐僧的行踪了如指掌,“知得唐僧今年今月今日今时到此”,专门搭彩楼、抛绣球招亲等候唐僧,因为她就是那个知情的圈内人。
在佛祖看来,唐僧这是犯了原则性的不可饶恕的错误,所以必须严惩。那又为什么一定要剥夺他的法力,而且一连让他转世了九次呢?
前文已有交代,就是佛祖是在金蝉子的前世那只蝉所栖息的那棵树下大彻大悟、立地成佛的,成佛之际佛光普照,那只蝉受此恩惠也得以成就金身,化为金蝉子。
佛祖见和他有缘,于是带回灵山并收他为二弟子。但是他成佛来得很突然,毕竟没有经过正儿八经的刻苦修炼,道心不稳、禅心不坚,所以导致最后犯错误了。
为了磨炼金蝉子的心性,打造出一个真正的大无畏的佛子,所以佛祖才特意抹去了他前世所有的记忆和法力,连兵器法宝也不给他,就是让他下定决心、背水一战,对外界不再有一丝依靠和依赖。
一连转世重生了十世,就是为了坚定他的禅心,强化他的人形,坚决避免他再犯错误。
到了第十世,唐僧心中只剩下了佛祖,只剩下了善良和普度众生,其他的什么东西都没有了,所以佛祖才选中他作为特使,不远万里来西天走一遭作为最后的考验,事实上唐僧也确实过关了,因此当场被封为了旃檀功德佛,完成了他这一世华美而庄严的变身。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oku6.com/11/87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