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既然忠心向汉,为何曾多次劝曹操杀掉皇叔刘备以绝后患

如果戏志才没死,曹操会用郭嘉吗

其实荀彧既然忠心向汉,为何曾多次劝曹操杀掉皇叔刘备以绝后患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郭嘉不建议杀刘备,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荀彧既然忠心向汉,为何曾多次劝曹操杀掉皇叔刘备以绝后患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1. 刘备被吕布所逼谁主力不杀刘备
  2. 荀彧既然忠心向汉,为何曾多次劝曹操杀掉皇叔刘备以绝后患
  3. 诸葛亮如何评价郭嘉
  4. 《三国演义》青梅煮酒曹操为何不杀刘备

刘备被吕布所逼谁主力不杀刘备

郭嘉.公元196年,刘备被吕布击败,前往许都投靠曹操。曹操不仅给刘备兵马粮草,还求天子封他为豫州牧。谋臣程昱劝曹操杀之以绝后患,但是曹操和郭嘉认为当时最重要的是招揽天下英雄。况且刘备是主动来投,不能因为杀刘备一人而失去天下之心。

荀彧既然忠心向汉,为何曾多次劝曹操杀掉皇叔刘备以绝后患

为了回答题主这个问题,我专门查阅了《三国志·荀彧传》,但没有找到任何荀彧建议曹操杀掉刘备的蛛丝马迹。

根据我的理解,我认为荀彧不仅不会建议曹操杀掉刘备,而且希望维护刘备的存在。

理由就是,荀彧忠心向汉,想利用刘备牵制曹操。

01

荀彧忠心汉室

永汉元年(189年),荀彧被举孝廉,任守宫令。

荀彧看到汉室式微,朝政混乱,于是弃官返乡。

当时冀州牧韩馥是他的同郡乡亲,派人来迎接荀彧。

等他到达冀州后,冀州已经为袁绍所得。

袁绍见荀彧到来,非常器重,待之为上宾。

此时,荀彧的弟弟荀谌、同郡辛评、郭图都在袁绍手下做事。

但荀彧认为袁绍难成大事。

于是,在初平二年(191年),荀彧离开袁绍投奔了曹操。

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从长安回到洛阳。

在要不要奉迎天子这件事上,曹操部属臣僚发生了激烈地争论。

最终曹操力排众议,采纳荀彧的建议,奉迎天子建都许县。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

其一,荀彧是坚定的站在维护汉室的立场上,这跟最后与曹操分道扬镳联系起来看,就更明白些。

其二,曹操并不是为了维护汉室,而是出于利益的考虑。之所以要讨论,就是在权衡利弊。如果一心匡扶汉室的话,这件事还需要讨论吗?

荀彧已经意识到曹操存在篡逆之心。

曹操是否意识到荀彧是坚定的保皇派,就不得而知了。

荀彧既然有这个疑虑,为何还要继续支持曹操哪?

因为遍观天下,除了曹操,没有人能够掌控局势,维系汉室的存在。

势力强大的袁绍叛逆之心,荀彧是清楚的;

荆州牧刘表有势力,但只想保持自己的地盘,没有匡扶汉室的想法。

所谓的刘皇叔有想法,但没有势力。

即便有势力,荀彧未必就认为刘备是一心想匡扶汉室,更可能跟曹操一样。

因而,荀彧没有选择的余地。

要维系汉室的存在,最好的办法就是辅佐曹操。

此可谓“两害相权取其轻”。

官渡之战,荀彧极力主张曹操坚守。

其实,对曹操来说,风险很大,放弃可能更为明智。

但对荀彧以及他所维系的汉室来说,意义就不一样了。

如果官渡失手,献帝恐怕就被袁绍挟持。

起码从当时看来,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话,更加不利于汉室。

最后,曹操欲进位魏王,称霸野心已经显露,荀彧只能与曹操分道扬镳。

荀彧在汉末时期,几乎是唯一忠心汉室的人。

02

诛杀刘备的建议

看不到荀彧建议曹操诛杀刘备,但的确有谋士建议曹操杀掉刘备。

《三国志·曹操传》记载,建安元年(196年),吕布袭击下邳,刘备来投奔曹操。

谋士程昱认为刘备有雄才很得人心,不甘屈居人下,建议曹操早除掉他以免后患。

曹操说:“现在正是招纳英雄的时候,不能杀一人而失去天下人之心,不可以杀刘备。”

有说法这是荀彧、郭嘉的建议,但查不到相关的史料。

《曹操传》记载,建安四年(199年),袁术称帝失败后,欲投奔袁绍。

曹操派遣刘备、朱灵去截杀袁术。

程昱、郭嘉听说曹操派遣刘备后,对曹操进言说:“不可以放走刘备。”言外之意就是软禁刘备。

荀彧是否也有这个意思,不得而知。

03

荀彧不建议杀刘备

我认为很可能荀彧不建议曹操杀掉刘备。

从荀彧一向做事的风格来看,他不会暴露自己的真实意图。

他总是从有利于曹操方面给以建议,比如“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的坚守,都是说明对曹操如何有利,以此左右曹操的决策。

荀彧想保护刘备,但他很可能会以“失去天下人之心”为理由,劝阻曹操。

袁绍、刘表、程昱、郭嘉都清楚刘备非等闲之辈,难道荀彧就不清楚吗?

程昱、郭嘉清楚刘备将来会对曹操形成威胁,难道荀彧就不清楚吗?

之所以见不到荀彧在刘备问题上的只言片语,起码说明荀彧保持了沉默。

保持沉默就是不建议曹操杀刘备。

有人已经说了不要杀刘备,荀彧就没必要也说这个话。

同时,没有发表看法,就是不想引起曹操的怀疑。

程昱、郭嘉是坚定地站在曹操立场上的,但荀彧是有保留的。

起码在曹操称王这个事上,荀彧与曹操是不一致的。

但这并不是说,荀彧就相信刘备,认为刘备忠诚于汉室,没有丝毫的野心。

只不过有刘备的存在,就会牵制曹操,减缓曹操统一天下的步伐,就会延续汉室存在的寿限。

一定意义上说,荀彧还是希望看到三国鼎立的局势存在的。

只要汉室存在,暂时的天下分裂也是荀彧能够接受的。

一个能用生命来维系信仰的人,是不会在乎暂时的国土分裂的。

只要天下不统一,就有理由劝阻曹操不要称帝。

听不听在曹操,说不说、做不做在荀彧。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进爵魏公,加九锡。

荀彧认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此事惹怒曹操,荀彧被迫自杀以谢汉室。

荀彧也清楚,大势所趋,没有力量能够阻止曹魏代汉,只不过是个时间问题。

作为忠于汉室的荀彧,能够做的就是为汉室,为献帝争取时间,寻求最好的归宿。

事实上,曹丕称帝后,封献帝为山阳公,继承汉室宗庙。

献帝得以寿终,这算是最好的结局。

因此,我认为荀彧并不希望曹操杀掉刘备,想以刘备牵制曹操,延缓汉室的灭亡。

用一句不太准确的话来形容刘备,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依靠刘备来给曹操搅和一下,还是很有必要的,对汉室有益无害,荀彧为何不做呢?

我相信荀彧会这么做的。

诸葛亮如何评价郭嘉

曹魏名将郝昭死后,诸葛亮犒赏三军,说:“前有嘉卒,后有昭亡,实天不亡我大汉也。”三国乱世之下,能够与诸葛亮齐名的谋士,非郭嘉莫属。

郭嘉,字奉孝,河南人,初平元年,蛰伏于河南的郭嘉北上冀州,投奔当时公认的群雄领袖——袁绍的帐下。不过,郭嘉很快就离开了袁绍阵营。因为郭嘉发现袁绍此人尽管声名显赫,但绝非自己可以终身效命的对象。袁绍最后的失败,说明了郭嘉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预见性。离开袁绍之后,郭嘉回到了颍川老家,数年后,郭嘉心目中理想的“成霸王之业”的人就在他面前出现了。这个人就是后来的中原霸主、曹魏帝国的创建者——曹操。

郭嘉成为曹操首席参谋后,提出的第一个建议,是“先取吕布”,以防止与袁绍决战时“布为之援”。曹操采纳郭嘉之谋,消灭了吕布势力,为与袁绍的决战创造了有利条件;《三国志·魏书》载,刘备投奔曹操时,曹操想诛杀之,并征求郭嘉意见,郭嘉说:虽然刘备会成为后患,但还不是时候,杀了刘备,就会得到“害贤”恶名,天下智士就不会来投奔您”;曹操采纳了郭嘉的意见,收留了刘备。

后来,曹操派刘备去攻击袁术,郭嘉听说后大吃一惊道:“刘备出去后一定会反叛。”不出郭嘉所料,刘备果然反曹;曹操后悔不已,想迅速消灭刘备,众将却担心袁绍从背后攻来;又是郭嘉分析道:“袁绍优柔寡断,不会做出快速反应”曹操从其计,一举击败刘备,俘获其妻儿,擒其爱将关羽。正如郭嘉所料,袁绍没有做出任何反应。

官渡之战时,曹操身边很多人对这场决战感到非常忧虑,连曹操本人也显得信心不足。但郭嘉却坚定地认为:曹操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为此,郭嘉还专门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这便是著名的“十胜十败论;孙策听说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想乘机袭击许昌。消息传来,曹操帐下尽皆惊恐,只有郭嘉认为不足为虑,他分析说:“孙策素来轻敌麻痹,不设防备,我看他一定会死于刺客之手”。孙策果然被郭嘉言中,不久为刺客所杀。

官渡之战后,袁绍呕血而亡,他的两个儿子继续与曹军对抗。曹操打算强攻,郭嘉献计说:“袁绍这两个儿子之间有很深的矛盾,我们不如撤军南下,等他们矛盾激化,到时再来打击他们,就会一举而平定北方。”曹操纳其计。两年以后,袁尚、袁谭果然发生内讧,曹操挥军见机行事,平定冀州。

曹操为统一北方,出兵远征乌桓。刘备劝荆州刺史刘表,趁曹操大军远征之机,夺取许都。曹操非常担心,只有郭嘉力主继续北征,他对曹操说:“表,坐谈客耳,公无忧矣。”曹操听罢,解除了顾虑,又采纳了郭嘉“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的战术建议,亲率轻骑兵,昼夜兼程,一举歼灭乌桓主力。

至此,曹操在郭嘉的辅助下结束了统一北方的战争,就在曹操将战略目标转向南方的孙权与刘备之际,郭嘉身染重病,不治而亡,年仅38岁。失去郭嘉后的第二年,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大败,他慨叹道:“假如郭奉孝还在,断不会让我落得这种结局吧。”

《三国演义》青梅煮酒曹操为何不杀刘备

青梅煮酒时曹操说天下英雄只有吾和汝时,意思抬高刘备想刘备赞扬自己而已。当时刘备谈不上有什么势力,依曹操这人的性格根据瞧不上刘备,谈何曹操要杀刘备,只是刘备听曹操这一赞扬倒受到惊吓后逃走,曹操的谋士提醒,他不得不顺势做样子而已。

好了,关于荀彧既然忠心向汉,为何曾多次劝曹操杀掉皇叔刘备以绝后患和郭嘉不建议杀刘备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三国时期唯一一位敢在曹营称汗的大臣却得到曹操重用的猛将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oku6.com/12/103593.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