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通劝韩信占据齐国,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韩信为何不采纳

办事情就靠一个速度,不信请看这条成语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蒯通劝韩信占据齐国,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韩信为何不采纳这个问题,项羽不采纳别人建议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西楚霸王项羽为何留不住人才
  2. 导致项羽兵败自杀的致命错误分别是什么
  3. 蒯通劝韩信占据齐国,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韩信为何不采纳
  4. 诗人笔下项羽好为难,渡江还是不渡江怎样做才是真汉子

西楚霸王项羽为何留不住人才

项羽团队人才的流失,最典型的莫过于韩信、陈平。二人的跳槽对楚汉战争影响巨大:鸿沟议和后陈平让刘邦撕毁合约,继续追剿项羽的疲惫之师,加速了项羽的灭亡。韩信助刘邦拿下半壁江山,又在垓下合围中给了项羽致命一击,从而让刘邦最终胜出。项羽没能留住二人,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对方的原因,关键在于他们不是一路,共起事来就各种别扭。

韩信年轻时“贫无行”,讨人厌,陈平嫌贫爱富,还有受贿的毛病,都是有道德缺陷的人。项羽出身贵族,性情又极孤傲,很难和他们有感情上的深度互动。而项羽对人“恭敬慈爱”,对生病士兵“涕泣分食饮”的肤浅表演,也被二人归纳为“妇人之仁”,入不了法眼。情感互不兼容,也就缺乏长久合作的基础。

韩信能受胯下之辱,陈平有“宰天下”之志,都不甘居人下,有被认可的强烈冲动。但不管二人需求多盛,项羽的供给侧却始终不给力。韩信后来被刘邦拜封为大将军,与刘邦对策时,说项羽“印刓敝,忍不能予”,是个印把子磨光都舍不得撒手的人。后来韩信做了齐王,项羽派武涉游说,韩信仍对当初“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一事耿耿于怀。陈平对项羽也有“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的评价,对其做派也不满意。项羽给不了他们想要的,供需出现矛盾,关系也会失衡。

从后来韩信的用兵来看,跟项羽明显不是一个套路:项羽喜欢速战速决打硬仗,韩信喜欢排兵布阵用巧计。也许正是因为风格迥异,韩信“数以策干项羽”,项羽才没采纳。但不采纳就是不认可,不认可就没法升迁,既没前途也没存在感,不走也没什么意思。陈平也一样,在刘邦那“六出奇计”,从不按套路出牌——包括让刘邦撕毁合约,跟思维正统的项羽没在一个频段上,也擦不出什么火花。说起来陈平跳槽也是因为工作问题,项羽让陈平平定反楚的殷王司马卯,结果司马卯是个墙头草,后来又降了刘邦。这事按说怨不得陈平,但项羽认为他办事不利,要追责,陈平见势不妙就溜了。

人才这东西其实很难被发现,韩信、陈平跟随项羽时尚未崭露头角,跳槽之后很长时间也都平淡无奇,这里面有个机缘巧合的问题,项羽没发现也不奇怪。但让二人跳到对手刘邦那里,不管怎么说都不是好事,毕竟他们熟悉这边的情况。

导致项羽兵败自杀的致命错误分别是什么

项羽最致命的硬伤只有一个:刚愎自负,既无自知之明,更无知人之明。项羽临死前曾说“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可见他至死都没有看清楚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缺陷,还把一切都归罪于天意,这是多么可悲又可怕的事情!

我们现在分析项羽这个人,谁都能罗列出他一大串的缺点和不足:诸如沽名钓誉、目光短浅、妇人之仁……我们都知道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项羽也是人,不可能那么完美。事实上,很多英明神武的帝王也是一身毛病,一样能够成就霸业,说明缺陷是可以弥补或者改正的。所以,有缺点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自知,不懂得扬长避短,连自己的缺点都认识不到,如何去改正?项羽不但不自知,反而刚愎自用,无视他人的意见,看不到他人的长处,始终认为“老子天下第一”。楚汉相争前期,韩信、陈平、范增这些人都在项羽手下,但凡他能用好其中一个,何愁霸业不成?后来这些人先后离开项羽,正是因为彻底看透了项羽这个致命的硬伤,根本无法逆转。

反观刘邦虽然识字不多,出身低微,也是一身毛病,但他非常有自知之明,他深知自己水平不高,只靠自身条件是没办法成就大业的,因此他遇事总是会问身边的人“为之奈何”——你们高明,告诉我怎么办吧。刘邦曾用一段经典的话对自己和项羽进行了比较:“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这首何等的大智慧!既有自知之明,又有知人之明;既能正视自己的不足,又能了解自己的长处,这才是取胜的王道!

总结:有自知之明可以更好地看清自己,认识自己的优劣,扬长避短,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有知人之明可以更好地看清别人,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让别人的智慧为己所用。可惜一代霸王项羽至死都没有明白这个道理,枉费英雄之名。

蒯通劝韩信占据齐国,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韩信为何不采纳

韩信平定齐地后,楚汉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直随侍韩信左右的谋士蒯通洞察大势,明白韩信既处于举足轻重的有利地位,又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可他也深知韩信忠于刘邦,听不进善言良策。一次,蒯通选择适当时机对韩信说:

“我曾学过相人之术。”

韩信问:“怎样相人呢?”

蒯通答:“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成败在于决断。以此来相人,万无一失。”

韩信称赞道:“说得好,那么你相一相我,看是什么结果?”

蒯通说:“相君之面,不过封候之位,又危险不安。相君之背,贵不可言”。这句话隐含着“背”即背叛刘邦则贵不可言之意,但韩信并未听懂弦外之音。可是,蒯通又进一步解释说:“天下初乱之时,英雄豪杰云集雾合是为反秦,百姓乐从。而今楚汉分争,致使民众肝脑涂地,尸骸暴露,惨不忍睹。庶民百姓早已不愿打仗了。楚汉双方也已精疲力尽。当今之势,将军您举足轻重,刘项命运在您的掌握之中。将军为汉则汉胜,为楚则楚胜。依我的看法,对于您来说,不如按兵不动,既不投向刘,也不投向项。三分天下,鼎立而足,将军独居其一”。

韩信明白蒯通是好意,也知道他的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韩信为什么没有采纳蒯通的建议呢?

韩信作为地主阶级的军事家,之所以忠心耿耿地追随刘邦,无非是为了裂土而王,封妻荫子,缺乏政治远见。

韩信认为刘邦对自已有知遇之恩,实在不忍心背汉自立。

韩信认为自已为汉王立下了盖世奇功,他不相信刘邦会是如此无情无义的人。

最后,韩信终于谢绝了蒯通的建议,决心跟随刘邦打天下,并立即进兵击楚。率三十万大军正面迎击项羽,项羽逃至乌江,自刎而死。历时五年的楚汉战争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

诗人笔下项羽好为难,渡江还是不渡江怎样做才是真汉子

为难项羽

为人品性生不悔,

难免前行多歧路。

项王气魄恨无助,

羽翼齐飞向日去。

好了,关于蒯通劝韩信占据齐国,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韩信为何不采纳和项羽不采纳别人建议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这个淮安人一生贡献了34个成语,试问,还有谁 还有谁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oku6.com/12/11319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