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育儿方式有效吗

李玫瑾教授 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 的育儿方式有效吗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李玫瑾教授“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育儿方式有效吗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李玫瑾教授“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育儿方式有效吗的知识,包括李玫瑾的育儿不建议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怎么控制不打孩子
  2. 李玫瑾如何教孩子爱父母
  3. 李玫瑾推荐3岁孩子读物
  4. 李玫瑾教授“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育儿方式有效吗

怎么控制不打孩子

转变你的教养思维!从感激和正念出发,把孩子的犯错视作为“他的优势不在线”。即:从纠错式管教,转换为:优势关注管教!

具体方法和步骤,请关注我的头条号,查阅“宝妈6项教养力”。

记住如下几个原则:

1、解决孩子问题的唯一通道是——识别并培养孩子的优势。

2、孩子的所有问题,都是家长教养的结果。

所以教养专家说:孩子生病,家长吃药

3、越是培养孩子的积极注意力、积极放空能力、正念思维力、抑制冲动能力,并让孩子学会生气,则孩子越是能够战胜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减少犯错!

4、当孩子犯错时,家长要借助感激、正念与自制力,从优势出发的批评,提升孩子的领悟力。

规则的基本含义是:提供指导和知识,而不是惩罚!

5、家长要把孩子的每次犯错,当成孩子的优势不在线。

其他具体内容,请这位家长关注我的头条号中的【宝妈6项教养力】

总之,控制不打孩子的基本方法是:借助感激、正念与自制力,换个视角对待孩子的犯错。记住:不要惩罚孩子,这正是教育他如何更好地利用、协调自身优势的好机会!

另外家长务必放下投射心理,避免引发孩子的羞耻心,要让孩子觉得这是他能够修复的问题。

李玫瑾如何教孩子爱父母

著名育儿专家李玫瑾说过:在孩子六岁之前,爸爸当着孩子的面要好好爱妈妈。小时候妈妈带孩子,妈妈会好好的爱孩子,爸爸应当好好的爱妈妈,直到孩子十八岁,孩子一定会很有优秀。

孩子看到妈妈照顾自己的时候,爸爸也照顾妈妈,然后妈妈还要告诉孩子,咱们也要帮爸爸。这种默契的爱,让孩子感受到我不是家庭的中心,避免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李玫瑾推荐3岁孩子读物

李玫瑾是著名的犯罪心理学教授,同时也是名育儿专家,她的论述,3岁是家庭教育的黄金时期。

她向家长推荐《歪歪兔情商培养与情绪管理》全书分为8册,是根据孩子心理发展而著作的。

《怎么样培养孩子的关键社会能力》全书分为6册。从孩子出生到6岁孩子的社会能力培养案例解读,根据孩子心理发展科学养育快乐、自信、能干而著作的,是孩子成长中不可缺少的。

李玫瑾教授“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育儿方式有效吗

讲座的主人公叫李玫瑾,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犯罪心理学专家,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经常在自己的博客、微博中分享案例。不少人也在央视《今日说法》《开讲啦》等节目中见过她。

这个视频走红后,李教授自己也有些惊讶,她在微博中说:“一直没把‘成长心理’作为专业或主业,自认的主业是犯罪心理研究与侦查心理分析。未想到,研究顺得的心得因一次公益讲座在十年后让我成‘育儿专家’,我从未以此内容发论文或著书,包括这次传播也不是我所知所为,真是应了那句话:有心栽花‘花自怡’,无心插柳柳成荫。”

很快,演讲视频的高清全集也被找了出来,完整视频有近两个小时,探讨的是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与对策。而在朋友圈中广为流转的版本,其实是其中对于“孩子6岁前该管什么”的解答。

十年前的视频为什么会突然火起来?有家长说,因为触到了家长教育中的命门——如何对孩子说不,干货满满,值得一看;也有家长觉得,一刀切的方法不适合所有孩子。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讲座中的主要观点(摘选)——

1、孩子6岁之前管什么?克制任性、防止压抑、学会控制、学会忍耐、防止自私、经历挫折。6岁之前学会对孩子说不,是我非常强调的观点。如果这个男孩三四岁时跟你无理取闹,一定要坚定地说不行。这个阶段的孩子再跟你闹,大不了在地上打滚。但是等孩子到了14岁,你说今天不能上网吧去玩了,我不给你钱了,你得好好学习。这个孩子还是会跟你闹,并且他有两条途径:1.离家出走;2.用生命威胁你。我在《今日说法》中做过一个案例:一个12岁的男孩,就因为他母亲骂了他一顿,他就采用了极端方式。因为父母的爱在他的眼里是没有限制的,所以他才会用你的爱来威胁你。这就是父母给孩子的一个错误信息,所以在6岁之前跟孩子说“不”,实际上是给孩子最早的训练。2、如何训练孩子?遵循四个不要,三次沟通满足一次。大家都知道,孩子早年无助,他所有的声音都是靠哭来表达,所以他们一难受就哭,一般两三岁之前的哭声都代表孩子的痛苦。但是在3-5岁,孩子的哭就代表:我要这个东西,你不给,我就哭。这时的哭是有目的性的。当这个目的性开始出现,父母就要开始训练孩子了。3-5岁阶段,当孩子提了一个不合理的要求,比如他非买一个小玩具不可,但是家里已经有无数类似的玩具。这时候家长一定要做一个克制任性的训练:把他抱回家,不要打也不要骂,任由他哭。把他放到卧室里,把门一关,在他跟前一坐。这个时候,家长要记住四个“不要”:1.不要骂他;2.不要打他;3.不要说教;4.不要走开。当孩子哭得筋疲力尽,哪怕哭得头磕到墙角也没关系。等他筋疲力尽的时候给点爱,拿点热水擦把脸。擦完以后把毛巾放好,继续问他:“还哭吗?要哭接着哭……”你没有不文明,也没有打骂,只是以这种方式告诉孩子:如果你闹得没有道理,我不心疼,也不会让步。一次孩子就会知道,闹是没有用的。但是也不能让孩子太压抑,可以告诉孩子:“以后有什么事,可以好好跟我说。如果你能说服我,我没准能考虑你的要求。”如果他说:“妈妈我要一辆小汽车。”你就问:“这小汽车和家里的有什么区别,你能跟我讲讲吗?”这是鼓励孩子跟你交流。交流要遵循3∶1原则,孩子交流三次就要满足她一次,让她知道交流是有用的,但不要每次都给。这样达到的目的是:1.孩子有事不会跟你闹;2.会主动跟你商量。3、如何克制诱惑、学会忍受?从遏制食欲开始相对之前的情况,克制诱惑是指家长不在时,孩子能否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可以从控制食欲开始。比如:找点鱼片、巧克力等孩子爱吃的东西,每三天给他一次。当一个月左右,孩子形成习惯后,对他提一个要求:这次给你的东西,能不能保留三天?如果你做得到,三天之后给你加三份。但如果你吃掉了,三天之后就不给了。提出要求后,你就不要管了。三天后,一定要遵守承诺,如果他吃掉了,就不要给他。如果他保留下来了,就多给三份。这样孩子会知道:等待可以获取更大的满足。等孩子上学之后告诉他:你现在的冲动是为了以后的长远,他也能更明白。4、如何让孩子学会忍受?让孩子不自私这涉及“自私”的问题,孩子自私是正常的,因为孩子在很弱小的时候都是别人帮助他。在我们的家庭中,家长往往觉得孩子学习压力大,所以不给孩子增加负担,觉得孩子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就行,所以家里什么事都不用他管。有些孩子甚至到大学都不用为父母亲去负责任何事情,当他考上大学也觉得是自己凭努力考上的。家长可以在孩子五岁左右刚上桌吃饭时,给孩子立一个规矩:大人没动筷子,你就不能吃饭。这很简单,但很有效。人生最基本的痛苦就是饥饿。以后走向社会,痛苦会很多。应该让他们去体会,人只有在自己痛苦的时候才能体会别人的痛苦,体谅别人。而且我们是一个家一个整体,要有别人的意识。再分享一个例子:我带孩子回爷爷奶奶家,孩子小,跟爷爷奶奶也比较陌生。我跟她边看电视边剥桔子,剥完一个给她一瓣,让她给爷爷送去。但她拿在手里看看我看看爷爷,不想过去。我对她说:“你要是不拿给爷爷吃,我就不给你。”她正在犹豫期间,姑姑就过来了,领着她给爷爷送了过去。爷爷特别高兴,亲了她一下。我又拿了第二瓣,让她给奶奶送过去,接着给大姑和爸爸。最后,我剥了一瓣拿给她,她却把橘子放到了我嘴里。这时候我再拿了整个橘子,剥给她。在这过程中,她慢慢形成观念:在这个家庭中,有爷爷、奶奶、姑姑、爸爸,树立她的家庭意识,防止孩子的自私。5、如何让孩子经历挫折?让孩子“吃苦”挫折训练是性格训练中非常重要的。挫折忍耐力和意志力相关,但意志力的培养不是靠智力培养出来的,而是靠体力。所以孩子12岁之前要让他吃一点体力之苦。比如小时候的拉练就很好。现在教育的一个缺点是:家长动不动告学校,孩子受伤了告学校,什么都告学校。这种家长很愚蠢,你这种告法使得学校很多事都不敢做,但这些事恰恰需要学校来做。家长没有时间带孩子步行走上三天,但学校可以。除此之外,也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学游泳,四五岁就可以。到了游泳池,家长扭头就得走,教练也会说:“你们要在这儿孩子学不了。”教练会怎么做呢?直接拿杆往下轰,再不行抱起来扔下去。孩子到水里全扑腾,但教练看得很清楚,哪个该给杆哪个该给板。孩子放心领回来没问题。但领回来那天,一定让孩子记住第一次下水的感觉。即使喝了很多口水,但通过努力总能挺过来。以后他遇到挫折,你就讲这个道理,他一定能坚持下去。

老师、家长对这个疯传的视频怎么看?

杭州市拱墅区青少年宫书记张敏更多的是反映了当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更加焦虑

李玫瑾教授的这个视频,为何在十年之后突然点爆网络?除了信息技术的进步、新媒体的发展、网络惊人的传播力之外,更多的是,当下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更为重视,当然也更为焦虑。

对于经历亲子关系恶化和社会高速发展中的种种怪象的家长来说,迷茫焦虑已成常态,因此他们对专家如救命稻草一般的渴望。

李玫瑾教授的很多观点和做法,确实有一定的操作性。具体到一个个独特的孩子的具体问题,还是需要家长有自己的认知和判断。其实,对于任何一个专家的观点和建议,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否则,遇到专家截然不同的观点,会更无所适从。

李玫瑾教授的家庭教育讲座有别于其他的,是她的工作特点决定的,可以给家长带来不同的视角。

杭州市凤凰小学校长缪华良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先严后宽

我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先严后宽。小时候不做规矩,长大就更难,到了十三四岁时再适当放宽。

在教育孩子上,很多时候我们缺乏一种必要的策略。往往是简单粗暴、过度宽容,甚至用溺爱来替代正向的引导。我的妈妈没有上过学,但在教育我们家两兄弟上,也一直主张用先严后宽、以身作则的办法。李教授有实操的办法,比如怎么等大人吃饭,用分橘子的方式给孩子做榜样,树立家庭的观念,但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

家长们说:更应该给家里的老人看看

4岁男生家长谢妈妈:

看完这个视频后,我就火速转给了公公婆婆,我觉得他们更应该看看。有时候我和老公立好的规矩,公公婆婆一带就毁了。我也曾经跟婆婆讨论过这个问题,婆婆说,她在我老公小的时候就教育他:“你真正需要的东西不用说我就会给你买,但你不需要的东西,说破嘴也没用。”可到了孙子身上,什么原则都毁了。小孩是很懂见人下菜碟的,知道哭闹这招对爸爸妈妈没用,但在爷爷奶奶面前用得风生水起,这样对孩子的心理发育很不好。全家人都应该统一战线告诉娃:不是哭闹一下就能得到所有东西。

12岁女生家长胡妈妈:

可能因为是十年前的视频,我觉得讲的内容还是比较浅显的。很多妈妈应该都会在怀孕、育儿期间买一些育儿书来学习吧,她说的观点其实很多育儿书上都有讲,那就是孩子的话不能听之任之。我孩子在三岁左右也喜欢“赖倒做”,想要什么东西不给买就躺在地上不起来。我就任由她闹,自己累了就起来了。难道现在还有这么多人不知道孩子的愿望要延时满足这个道理吗?也许现在传播的方式让大家接受信息都很快餐,其实很多人看完,转发完,也不一定会改变。

关于李玫瑾教授“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育儿方式有效吗,李玫瑾的育儿不建议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其他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oku6.com/12/115493.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