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为什么抵触给孩子“减负”反而觉得减负是个骗局呢(有哪些人会反对给孩子减负)

家长多给老师一些尊重和信任,老师一定加倍珍惜你的孩子

大家好,家长为什么抵触给孩子“减负”反而觉得减负是个骗局呢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为什么不建议教育减负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家长为什么抵触给孩子“减负”反而觉得减负是个骗局呢和为什么不建议教育减负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中小学教育减负是好是坏呢
  2. 小学减负的目的价值和意义
  3. 为什么越说减负学生负担越重
  4. 家长为什么抵触给孩子“减负”反而觉得减负是个骗局呢

中小学教育减负是好是坏呢

感谢盛邀!

毋庸置疑,中小学生教育减负是好事,是正确的认识和决定,是顺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当务之急我们首先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问题,是关乎我们国家未来发展的头等大事!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产生的原因分析。

1、高考独木桥。

一考定终身。高考成绩决定上什么学校。这是我们国家的真实现实。全国所有的学校、学生、家长,都把目光盯在这儿,所有的意愿和压力都层层传递到了学生身上。

2、学校排名、教师排名。

教育局给同一个片区的若干所学校排名,以此来考核学校;学校给同一个年级的教师排名,以此来考核教师。而教师为了排名和声誉,死抓学生,给学生增加了学习负担。

3、家长的期望。

考好成绩,进重点学校,进了重点学校,继续要求学生考好成绩,进重点班。家长的期望,总是不顾学生的实际和教育规律,简单、粗暴、盲目,这样的想法,最终造成学生负担过重。

二、过重的负担会带来什么结果。

1、产生极个别学霸。

家长、学校、老师都把压力传导给了学生,加之有一部分学生本身智商较高、学习用功,这样就产生了学霸,考试成绩比别的学生高许多,顺利跨过了高考的独木桥。这类学生大概占十分之一。但是,这样的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大部分因为在中学已被榨干了学习兴趣,早早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成为混日子上大学的一部分。

2、产生了大量的厌学者。

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很多,决定性因素为智力、兴趣、习惯、方法等,而重复性的、机械性的学习只能产生短期效应,并且是以牺牲学生学习兴趣为代价的。持续的为学生增负,是学生苦不堪言,产生了大量的厌学者。

3、产生了一部分问题学生。

长期高压使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学习上本身有一点困难的学生出现了极强的逆反心理,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干,只混日子度年,致使考试成绩极其不理想,甚至出现了心里问题。这部分学生是高压学习环境中最大的牺牲品。

三、结论

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一个人的学业,从六岁一年级开始,到大学研究生毕业,基本上是二十年左右,如果不讲究效率和方法,一味地在高压下死学,那是不可能坚持下来的。从长远的发展看,不讲效率,只通过延长时间或者加大作业量的方法是得不偿失的。

所以,减负不是灾难,而是真正的出路!

小学减负的目的价值和意义

小学减负的真实目的则是要完全围绕儿童的心理特点来开展教育工作,主要内容是要顺着儿童的游戏心理,培养、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各种合适的技能,锻炼他们的意志,磨练他们的性格,为青少年时代的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减负,是适时的正确之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质量,注重能力培养。

为什么越说减负学生负担越重

1)所谓的减负,并没有增加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校的教学质量,貌似只是一种形式和任务!

学生的学习效率上不去,减负就是一个鸡肋,所以,应该抓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校的教学质量!

2)完全是起反作用的,表面上减负了,还是减少不了学生、家长、学校的焦虑!

所以,学生还是会因为各种原因去拼命的学习,家长也不会不顾孩子的成绩的事情,还是会选择该怎样就怎样,所以,减负只是形式上的!

3)大部分孩子受电子产品(手机、电视、游戏)的影响,更愿意玩这些东西,而不是出去参加更多的活动,或者玩点接地气亲近大自然的游戏(爬树干啥的)!

所以,他们的心智模式,是受了很大的影响的,自然学习效率很难上去!

教学方法,体系,竞争体系,晋升等体系,都需要去考虑!

否则,越减越重!

只会成为一种负担!

以上是火鸟老师的分享,欢迎评论交流,欢迎拍砖,欢迎关注我!

家长为什么抵触给孩子“减负”反而觉得减负是个骗局呢

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但根源在于教育理念和人才观念的落后……

《高考小改变,教育大发展》

郝峰涛

人的成长规律决定考试,而非考试决定人的成长。

一个小问题:A生数学100、语文50;B生数学90、语文90,谁更具潜能?这不是一个分数多少的小问题,而是一个人才观念的大问题。

我们的社会、家庭、教育和高考一致认定B生为优秀人才,以分数高低论英雄,所以一位小学校长就敢这样说:“我这里没有天才,我只要考试的分数和名次。”教育怎能不陷入应试困境!钱学森老人发出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呢?”钱老明白人才的力量:一个孙子,胜过千万赵括。

A生具有优科(数学)优势,B生具有均科(均衡)优势,这两种不同的优势,哪一种最具潜能?

论一:人是以“中心”发展为模式,以某一学科为核心发展,进而带动相关或相近学科的学习,而强迫性均科发展实际是去“中心”化,大量而无用的知识磨去了孩子的“中心”趋势,最后连同兴趣、方向和高度一块埋葬。

论二:孩子们各有天赋,在发展中就会产生不同的优势,这是自然分化和社会分化的必然,也是专才成长、优科发展的内因外果。而全面均科发展,其实是一种违背人性发展的人才策略。

论三:优科的成功在于他们努力建设自我的专业兴趣、专业方向和专业高度,而所谓的均科其实是被误导的无兴趣、无方向和无高度的三无产品!人才都有一定的成长之路,越是卓越的人才越注重自我的专业发展。

论四:天才高于优科,优科高于均科,均科只能算是个人才。植物有顶端优势,才成其高;动物也各有本领,故能生存。再纵观历史,横观社会,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领域的优科专才,而非均科全才,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所以,优科的人才发展观是优于现代教育中盛兴的平均主义均科观。天才源于自觉,优科源于兴趣,均科源于误导,平均主义均科观是扼杀天赋、迷失兴趣的祸首。

教育要打破主副科、文理科、快慢班、填鸭式和应试观,要鼓励学生培养兴趣、寻找方向和建构高度,要给天才、优科更大的成长空间!

高考的一小步,将是教育的一大步!

一,高考是指挥棒,要从“均科固定文理制”向“优科自选建构制”转变。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发展,以自身优势学科为中心进行知识建构,可在高考科目“语、数、英、政、史、地、理、化、生、体、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选四科进行计分选拔,其余参试科目的分数作为参考。如:甲生自选“生数理英”四科计分,乙生自选“生化数史”四科计分,可同时报考清华生物的相关专业,择优录取。

二,义务教育阶段让学生自选1-3门优势学科参加评价,其余参试科目作为参考,鼓励学生发掘自身的兴趣、方向和高度。

三,学生优势学科的不确定性、可改变性和学科组合的复杂性,有利于打破教育功利和学科固化,弱化家长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强化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教育不仅是竞争有限的职位,更是创造全新的事业,而培养孩子的兴趣、方向和高度,才是复兴的希望。

荒原开蹊径,枕草待晓钟。

十年心酸梦,只为此文生。

?

优科专才的佐证:

1,苏霍姆林斯基:如果学生有了一门喜爱的学科,那么你不必为他没有在所有各科上取得五分而不安。……倒是门门成绩优秀却没有一门喜爱的学科的学生,多年的经验使我确信,这种学生是不懂得脑力劳动的欢乐的平庸之辈。《给教师的建议》(第69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版)

2,优科的普遍性,不是坏事,所谓的天才,只是找到了为之努力的方向。

3,古今中外的人物,皆是以优势为中心的存在:他们博览群书,皆以优势为中心,而非漫无边际的学习知识。

4,民国大师的特点:优文科(胡适、钱钟书、季羡林、吴晗等数学很不理想);学历低(齐白石,启功,巴金,华罗庚,沈从文,梁漱溟等),在那个教育贫乏的时代却涌现了大量的人才,优科自学是一个重要特征,现代教育应该从中汲取力量。

5,爱因斯坦:所谓教育,是忘却在学校所学的全部内容之后剩下的本领。

6,许多伟大的人物,成绩有时候也很平庸,只是在一定的年龄发现方向后,才奋发有为:牛顿、托尔斯泰、冯特、丘吉尔等等,所有的偏科、等待都是有道理的:与其“拔苗组长”,不如静待“雨后春笋”。

7,2012诺奖莫言,小学五年级辍学:所谓的分数、学历、甚至知识都不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8,2014诺奖中村修二,亚洲的教育制度是浪费时间:浪费了孩子最大的资源——有无限可能性的少年时光和天生的好奇心。

9,人才观念的更新,高考方式的转变,教育模式的改革,纵然任重道远,也当砥砺前行。

致敬: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若觉此文不错,请推送转载,举手之善,或将成为教育改革的最大动力!

OK,关于家长为什么抵触给孩子“减负”反而觉得减负是个骗局呢和为什么不建议教育减负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想要孩子顺利入园千万别说这些话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oku6.com/12/116642.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