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为什么没有攻打蜀汉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三国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为什么没有攻打蜀汉和司马懿为什么不建议伐吴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三国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为什么没有攻打蜀汉以及司马懿为什么不建议伐吴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三国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为什么没有攻打蜀汉
  2. 如果刘备不伐吴而是屯田养兵,三国会不会被蜀国统一呢
  3. 司马懿为什么要害张郃
  4. 邓艾和钟会都是司马懿的学生嘛钟会为什么陷害邓艾呢

三国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为什么没有攻打蜀汉

说起三国中最经典的谋士对决,恐怕非诸葛亮和司马懿莫属了,这两人的较量可谓是棋逢对手,十分精彩。最终因为各方面原因,诸葛亮还是输给了司马懿,数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而且在最后一次北伐中因病去世,星落于五丈原之上。按理说诸葛亮一死,司马懿大可以趁此机会攻伐蜀国,可是为何司马懿却选择终生都不伐蜀呢?

司马懿是一个目光远大的人,终身志向是肃清万里,总齐八荒,一统天下。蜀汉诸葛亮虽然厉害,是他军事上最大的敌手,但诸葛亮并不是他政治上最大敌手。恰恰相反,诸葛亮的存在,对他掌控魏国军权,有莫大的好处。因为只有他才能克制诸葛亮,诸葛亮存在,魏国君王才会重用他,他才会掌握军政大权。诸葛亮去世了,魏国国内反而可能对他形成威胁。

所以,诸葛亮去世后,对于司马懿来说,最大的任务不是平蜀,也不是伐吴,而是夺取魏国的军政大权。

这时候机会来了,魏明帝曹叡身体不好,将要去世。去世之前,从辽东将司马懿紧急调回。司马懿去辽东干什么去了?平叛。司马懿升任为太尉,诸葛亮去世后,辽东太守公孙渊反水曹魏,司马懿以太尉的身份率兵征讨公孙渊,用了一年时间将大敌公孙渊彻底消灭,此时曹叡调回司马懿托孤。托孤大臣有两个,一个是司马懿,一个是曹真之子曹爽。

小皇帝为齐王曹芳。司马懿为何不伐蜀,因为此时他性命都难保,这个曹爽整天与他争权夺势,恨不得将所有权利都揽在手里。司马懿的主要任务,是从曹爽手里夺回真正的军政大权,重整朝纲。但曹爽显然是个草包将军,哪里是司马懿的对手,高平陵之变,让司马懿将整个曹氏家族几乎一锅端,曹爽集团被夷三族。此时整个曹魏政权全部掌控在司马氏手里,曹操活着时做的三马同槽噩梦竟然成真。

如果刘备不伐吴而是屯田养兵,三国会不会被蜀国统一呢

如果刘备不伐吴而是屯田养兵,三国会不会被蜀国统一呢?首先,纠正提问中所讲的“蜀汉70大军”,那只是存在于演义之中。现实中,70万大军基本上已接近魏蜀吴三国的总兵力了。再有,刘备在失荆州后,是不会接受孙权的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的。好了,现在回到主题。假设,刘备没有在公元221年七月发动进攻孙吴的战争,更没有夷陵之战(今湖北省宜昌。公元222年闰六月)的惨败,而是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蜀汉在未来会统一天下吗?回答此个提问

,第一个要注意的是,既使没有夷陵惨败(损失了六、七万军队和十余员将领),蜀汉政权在三个政权中也是实力最弱的(人囗数量、军队数量,经济),只不过差距缩小了些。第二个要点,在蜀汉政权休养生息,并保持内部稳定的同时,还要看其他两个政权的发展如何。如果,曹魏政权和孙吴政权也是如此发展的,那么,蜀汉政权也是无机可乘的。三国对歭状态会无休止的持续下去。可是,如果曹魏政权和孙吴政权均如现实中那样,内部发生了血衅的争权夺势的事件,这就给了蜀汉政权的可乘之机。正如,“隆中对策”中的“天下有变”一样有了良好的客观形势,蜀汉政权就有机会扩大地盘、增加人囗和增强经济,并使蜀汉政权由此改变劣势地位。这个局势一旦形成了,蜀汉政权夺取天下的可能性就会很大了。

司马懿为什么要害张郃

张郃(?-231年),字儁乂,河间鄚人。东汉末年,应募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袁绍取冀州,冀州军司马张郃率兵投归。因破公孙瓒有功,迁为宁国中郎将。后在官渡之战中投降曹操。此后,随曹操攻乌桓、破马超、降张鲁,屡建战功。215年,率军进攻巴西宕渠,被蜀将张飞击败。后任荡寇将军。219年,从夏侯渊迎战刘备军于定军山,当夏侯渊战死,全军危急之际,张郃代帅。曹丕称帝后,228年,随曹真西拒诸葛亮,在街亭大败蜀军,迫其退回汉中。231年,领兵追击蜀军,至木门中箭亡。

张郃的功绩,毋庸置疑,刘备、诸葛亮对他的恐惧甚于夏侯渊。诸葛亮主政时期,更是惨败于街亭,使他惨败街亭的就是魏国大将张郃。但就是这么一位牛B的人物却被司马懿害死了!

那么,司马懿为什么要害死张郃呢?这与当时司马懿在曹魏帝国的政治地位相关。此时,他刚刚接手曹魏西北地区的防务,责任重大。不仅对手是赫赫有名的诸葛亮,取胜艰难。同时,他手底下的这些将领大都是曹真时期的将领,基本上是曹魏集团的精英,已经习惯了服从曹魏宗室,对于司马懿这个外人并不服气。

司马懿首次对阵诸葛亮,小心谨慎,不敢出战。部下不但不支持,反而纷纷指责,有的将领甚至当众耻笑,说司马懿胆小如鼠、畏敌如虎。这让司马懿情何以堪。此时,曹魏西北大营中最具威望的将领便是张郃。对于将领们的意见,张郃一言不发,显然是暗中支持的。不得已,司马懿派兵迎敌,结果被诸葛亮惨败而回。虽然是部下怂恿,但打了败仗,司马懿也是脸上无光,只能躲在军营里避战。

好不容易等到诸葛亮撤军,司马懿却突然来了精神,命令张郃率兵追击。此时,司马懿明知诸葛亮此时撤军并非战败,而是整建制、有步骤、有计划地撤退,不仅不做研究,匆忙做出决定,同时派出的竟然是自己的副手、名将张郃,这不禁不让人怀疑此举的真正目的。

张郃接到这个命令,立即发表异议:“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可司马懿坚持己见,依然让张郃追击,没有办法张郃只能领兵追击,结果在木门中了诸葛亮的埋伏,不幸中箭而亡。

但是,诸葛亮撤军并非战败,而是突然接到刘禅的命令。因此,诸葛亮有时间进行撤军前的各项准备。撤军途中,诸葛亮还不忘预防曹魏的偷袭,在木门道设下伏兵。不曾想前来送死的竟然是自己忌惮的张郃。

张郃一死,诸葛亮在西北战场少了一个劲敌。作为司马懿而言,张郃之死给他带来的利大于弊。军中从此再无人与自己作对,对军队的管束变成容易多了。更关键的是,从此在西北战场再也无人从资历、影响等方面超过自己,自己可以一手遮天。从此,曹魏帝国军事大权就在他一人手中了。

可惜一代名将,从此折戟沉沙,至死都不明白到底是为什么死的!

邓艾和钟会都是司马懿的学生嘛钟会为什么陷害邓艾呢

才能功绩相匹的两个人,同朝为官,竞为雄长,是好事也是坏事。有竞争,相互都时刻不会松懈,比着学,竞着做,两人的才能业绩都会得到不断的提高;然而长期的竞争,难免会相互嫉恨,谁都怕谁强了,就难免会为了各自利益,争得你死我活,两败俱伤。

三国时期的钟会和邓艾,虽不是司马懿的学生,但都是深受司马懿父子赏识的人,特别是邓艾,正是遇到了司马懿,才有了人生重大转折,才让其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司马懿父子对两人都有知遇之恩,因此两人也拼命地为司马懿父子效命。钟会在高平陵之变后,成了司马懿父子重要幕僚,在淮南平叛毋丘俭和文钦后,司马师猝死,魏帝曹髦为了削夺司马氏军政大权,就令卫将军司马昭驻守许昌,让副将带领大军回朝,正是在钟会的谋划建议下,司马昭没听曹髦命令,亲自带大军回朝,自领大将军,保住了司马氏在朝大权。魏将诸葛诞叛魏投东吴,司马昭带魏帝统帅26万大军平叛,包围了诸葛诞所在寿春,东吴也派大军为诸葛诞解围,正是在随军的钟会出谋划策下,平定叛乱,斩杀了诸葛诞。因曹髦不满司马昭独揽大权,不愿做傀儡皇帝,谋除司马昭,机谋被泄,司马昭在钟会的策划下废杀曹髦,更立曹央为魏帝。司马昭擅自废立,引起朝臣议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从此传出。为了稳定自己的朝权,急于立功震慑群臣的司马昭,提出了伐蜀计划,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但钟会力挺司马昭,被拜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主持伐蜀事宜。263年魏国出动三路大军伐蜀,钟会带主力军10多万,其他邓艾、诸葛绪两路均受钟会节制。邓艾是文武全才的魏国将领,一直被派到曹魏西线防御蜀汉姜维的侵扰,胜多败少,有力地守卫了曹魏西部边防。263年与钟会一道发起了灭蜀之战,出奇兵,偷越阴平小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兵临成都,逼迫刘禅举国投降,至此灭蜀成功。邓艾之所以能偷袭成功,一方面有其用奇兵的才能,另一方面也在于钟会正面战场牵制了姜维蜀军,不然邓艾上了阴平小道,也会被姜维剿灭,因此灭蜀功劳邓艾钟会应各占一半。钟会之所以要害邓艾,一是二人同朝为官,共侍司马氏,都想争功献能,相互妒忌,时间已久。二是邓艾偷袭成都成功,成了灭蜀第一功臣,钟会心自不平。三是钟会占据成都,感到自己有兵有权有地盘,天高皇帝远,不想再仰别人鼻息生活,又怕邓艾坏事。有鉴于这几点原因,钟会自然要寻机加害邓艾,正好这时邓艾灭蜀后居功自傲,又是以曹魏皇帝名义对蜀汉降臣大肆分封,任命部下做蜀汉地方官,触犯了司马昭大忌;又是立即向司马昭上书,想趁士气正盛,建议马上拿下东吴,丝毫不把司马昭放眼里;同时功高震主,立于曹魏朝,令司马昭不安;再加居功自傲,目中无人,不善待属下士兵,渐失人心。钟会就趁机以邓艾假借皇帝名义发号施令,意图谋反为由,将邓艾拿下,押往洛阳处理。谁知二人争功,钟会谋反事泄,钟会、姜维被乱军所杀,成都陷入混乱,押往洛阳的邓艾因其部下去追夺,而被斩杀。

可见二人虽才高能显,灭蜀争功,相互戗害,却都在老辣的司马昭意料掌控之中,被后世誉为杰出军事家的邓艾和被时人称为有张良谋略的钟会,在心机城府上仍与司马昭相差甚远。

OK,关于三国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为什么没有攻打蜀汉和司马懿为什么不建议伐吴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oku6.com/12/12588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