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历史中考必背知识(北京中考历史考试说明)

2023年九年级历史 中考必背 九年级上下册历史问答式知识点复习提纲

大家好,关于北京历史中考必背知识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元朝的冷知识100条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元朝在交通和对外贸易方面有何发展
  2. 元朝人民被分成哪10中等级
  3. 北京历史中考必背知识
  4. 元代的中外文化交流有哪些主要内容

元朝在交通和对外贸易方面有何发展

元朝时期,实现了大一统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广、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声望威震亚、欧、非三洲。因此,中国与亚、欧、非诸国的交通往来及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有了空前的发展,各国的使节、商人、旅行家和传教士络绎不绝地来到中国。

中国的近邻高丽(朝鲜)、日本以及安南(越南)、真腊(柬埔寨)、缅国(缅甸)、罗斛(泰国)、木剌由(马来半岛)等东南亚诸国,都与元朝有密切的联系。高丽与日本派来大批的留学生,许多高丽人长期定居于中国。

南亚的僧加剌(斯里兰卡)、尼波罗(尼泊尔)及印度半岛诸国与中国的交往也很频繁。至于中亚和西亚的波斯、阿拉伯各国,当时都在伊利汗国的统辖下,与元朝的往来更是畅通无阻,十分密切。

中国与欧洲和非洲的交往,也达到了前代所未曾有过的深入程度。除了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作者马可·波罗外,罗马教皇和法国曾先后派使节来到中国,元朝也曾派人出使欧洲诸国;元朝的使臣还到过非洲的马达加斯加等东非国家;著名的旅行家、摩洛哥人伊本拔图塔也曾来中国长期旅行,并担任过元朝的官职,他写的旅行记中记载了许多亲眼所见的中国情况。

由于中外交通的频繁,中国人发明的罗盘、火药、印刷术经阿拉伯人传入西欧,同时阿拉伯人的天文学、医学、算学知识陆续传到中国,基督教也开始传入中国内地。

元朝的海外贸易也很发达。在灭亡南宋之前,陆道贸易占元朝对外贸易的主流。元朝的丝绸之路,从敦煌分天山南北两路往西,通向中亚、西亚和黑海北岸。灭南宋之后,海道贸易逐渐占据主要地位——海运运载货物量更多、来往更便捷、可达到的地域更广。

宋代的海外贸易已十分繁盛,元代海外贸易比宋代还要发达。元朝政府灭南宋后,原在南宋任泉州市舶使多年的阿拉伯商人蒲寿庚降元,元朝政府即任命他为福建左丞,处理泉州一带的海外贸易。当时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叫作市舶提举司,简称市舶司。元朝先后在泉州、庆元(今浙江宁波)、上海、温州、广州、杭州等地设立7个市舶司,后经过改组合并,到1297年,并为泉州、广州和庆元三个长期存在的市舶司。广州是我国最早兴起的海外贸易口岸,宋代时居诸港之首;宋元之际,由于屡经战火而元气大伤。

泉州在元代最为繁荣,取代广州成为第一大港,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也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因为泉州全城遍植刺桐,所以“刺桐港”的名声誉满海外,其繁荣程度比宋代的广州有过之而无不及。宋代时,与其有海外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不过五六十个,而元代则多至140余个。元代海上贸易的范围,东到高丽、日本,西达波斯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

海船从中国输出的货物主要是丝绸和瓷器等手工业品,进口的商品主要有丁香、豆蔻、胡椒等药物,象牙、犀牛角、珍珠、钻石、沉香等宝物和香料。元代海外贸易的兴旺,是以东南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发达的手工业和农业生产为依凭的;同时它又有力地促进了这些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元代频繁的中外交往和发达的海外贸易,大大加强了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一方面让中国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得以对世界做出自己的贡献;另一方面又使中国人民在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中,能够学习到外国文明的长处

元朝人民被分成哪10中等级

一、官(政府官员)。

二、吏(不能擢升为官员的政府雇员)。

三、僧(佛教僧侣)。

四、道(道教道士)。

五、医(医生)。

六、工(高级工程技术人员)。

七、匠(低级手工技术人员)。

八、娼(妓女)。

九、儒(知识分子)。

十、丐(乞丐)

北京历史中考必背知识

中考历史16个必考知识点,年年都会考。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一个核心:王权。

两种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三个特点:周王是天下共主,地方建立诸侯国(分封制);依据血缘的亲疏,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

2.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认识

一个集中: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三个趋势:分相权集皇权,形成君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形成中央集权;对思想控制日益加强的趋势。

四个发展阶段:秦汉确立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3.选官和监察制度

根本目的:强化皇权统治。

4.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小农经济是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

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5.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因素

(1)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2)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课以重税,影响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的积累和国内市场的扩大。

(3)长期以来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文化交流,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6.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演变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思想在不同时期分别吸收了墨、儒、道、法各家的思想主张,虽被采纳的程度有所不同。但从总体来看,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取二者之长、弃各自之短,逐步形成了德法兼用的治国方略。

(1)秦统一中国后,采用了法家的主张,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2)西汉初年,先后采用了儒家的“仁政”、道家“无为而治”和墨家节俭的思想。

(3)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现了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正式形成了“外儒内法,剂之以道”的治国模式。

(4)汉代以后,道家思想仍然受到重视,逐渐被儒家思想所吸收,如宋明理学;隋唐科举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墨家“选贤举能”的思想。

近代中国

7.近代列强侵华的方式和危害

(1)方式:

①军事侵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

②政治侵略:通过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辛丑条约》(1901年)等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③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政治借款、勒索赔款、设厂筑路。

④文化侵略: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和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传入中国,泯灭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

(2)危害

①政治上:攫取和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领土主权破坏: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司法主权破坏: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丧失、获得在华驻兵权。

②经济上: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倾销商品、掠夺中国原料,输出资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③文化上,毁灭中华文明遗产,如火烧圆明园。

④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还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

8.辛亥革命六个“第一”

(1)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

(2)第一次提出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3)建立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4)颁布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6)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历史巨变,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9.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认识

(1)四个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外国侵略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国民政府的政策。

(2)两个影响:

一是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进步;

二是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思想进步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3)三个障碍: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其中,最主要的障碍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

?

现代中国

10.对中国现代政治建设的认识

(1)两种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2)两个机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两部宪法:

《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

(4)四大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基础。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指导思想,政治协商是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基本组织形式。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制度。

④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改革开放新时期出现,落实“依法治国”方针。

11.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1)过渡时期(1949~1956)

①含义: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

②三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③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④两个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生产力)和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⑤三项成果: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初步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2)曲折前进(1956~1978)

①一条主线: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②两方面探索:有益探索:中共八大;八字方针。探索失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

③三个“一”:一个转变:工作重心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到“以阶级斗争为纲”;一个错误:“左”倾错误恶性发展;一场浩劫:“文革”。

④四个经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不照搬外国经验。

(3)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五个转变

①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单一公有制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

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协调稳定的发展。

⑤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近代西方

12.资产阶级两种政体和三项原则

两种政体: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三项原则: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

13.近代不同历史阶段西方殖民扩张的特点

(1)15世纪末至18世纪晚期:扩张主要是为了掠夺金银财富,积累资本。手段具体包括抢劫财富、贩卖黑奴、欺诈性贸易等。

(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目的是为了拓展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以适应本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手段主要是发动侵略战争和输出廉价的商品。

(3)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目的是为了各国垄断资本家的利益需要,积极抢占资本输出的场所,手段主要是资本输出、掀起瓜分狂潮和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1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实质:资本主义初步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迅猛发展;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但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其社会进步。

动力:根本动力是工业革命;政治动力是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为开拓世界市场提供了政治条件;直接动力是殖民扩张。

四个阶段:

①以新航路的开辟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阶段;

②以早期殖民扩张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拓展阶段;

③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阶段;

④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标志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阶段。

?

现代世界

15.“冷战”局面的形成

(1)三个原因:

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扩张产生矛盾;

主要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根本原因——国家利益的争夺。

(2)三个对峙:

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

军事上,北约与华约。

16.二战以来世界经济发展总体特征

(1)两个趋势:

①经济区域集团化。主要表现:东盟、亚太经合组织、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

②经济全球化。表现在1995年WTO正式运转。

③二者关系:前者是实现后者的重要步骤和途径;后者则是前者的最终归宿。

(2)主要原因: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生产力大大提高。

(3)双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带来风险与问题。

元代的中外文化交流有哪些主要内容

元代

中外文化交流呈现出新局面。大蒙古国地跨欧亚,不仅经过中亚通往波斯、阿拉伯各地的陆路交通得到恢复,来往更频繁,而且范围更加扩大,向西直达欧洲。联系南海及印度洋沿岸各国的海上丝绸之路,也在宋代基础上更繁荣活跃起来。蒙古国及元朝统治者对于宗教只求其为大汗降福,采取兼收并蓄政策。教皇为防止蒙古向西侵略,又想联合蒙古抗击伊斯兰势力,1245~1342年,一百年中多次派遣教士东来,要求结好,并设教堂布教。1307年,孟特戈维诺被教皇任命为大都及东方总主教,接受其洗礼者达六千人左右。欧洲教士也兼营商业,从事贸易,波斯、阿拉伯以及欧洲的商人更是接踵而来,马可·波罗一家最为有名。他们大都留下了游历记录,有助于欧洲人了解东方,马可·波罗的书对以后欧洲人东行

13-14世纪时,中国运往埃及的蓝色锦缎,其花纹图案带有阿拉伯特色,埃及阿扎姆墓地出土。

探险启发尤大。中国与波斯、阿拉伯人之间的文化交流,通过伊利汗国广泛开展。中国的天文历法、医药之学、钞法及雕版印刷术、驿传之制,以及算盘,都传入伊利汗国,有的更向西传播到欧洲,而印刷术可能在此以前已从其他途径传入阿拉伯国家。中国的火药于13世纪传进伊斯兰国家,火药的主要成分硝,波斯人称为”中国盐”,阿拉伯人称为“中国雪”。西方语言中的茶字译音,一是从福建方音传去,另一则由蒙古西传的北方读音。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知识等,也随着大批东来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传进中国,相互起了促进作用。蒙古统治者虽与周边诸国有过战争,但高丽、日本、缅甸、暹国、爪哇等国商船贸易从未中断。元朝原在七处港口设市舶司,后经裁并,只留庆元(今浙江宁波)、泉州、广州三处。中国与高丽之间文士的往来,与日本之间禅僧的往来,都极为频繁密切。制瓷技术也在此时传入暹国。中国旅行家周达观(见《真腊风土记》)到了柬埔寨,汪大渊(见《岛夷志略》)泛海直抵非洲东岸,这时关于非洲的知识又胜于宋代。非洲摩洛哥人伊本·拔图塔到过泉州、广州。他们的游记,成为元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宝贵史料。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2023年九年级历史 中考必背 八年级上下册历史问答式知识点复习提纲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oku6.com/13/14868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