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内阁的产生和演变

明朝出现了内阁首辅和廷推,为什么没能演变成类似英日的内阁制度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明朝内阁的产生和演变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明朝内阁的产生和演变以及历史冷知识内阁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哪些朝代有内阁
  2. 内阁制度的历史意义
  3. 历史:德国是不是责任内阁制啊
  4. 内阁和六部全文

哪些朝代有内阁

中国内阁制度是在明朝永乐年间(1405年左右)建立的。内阁制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皇帝秘书性质的机构,但很快到了大明宣德朝时期权力开始上升(三杨辅政),虽有大明正统朝末年的反复,但到了大明成化、弘治朝之际,内阁制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中国明朝的内阁制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外国的内阁制是向中国学习的。

内阁制度的历史意义

1、在某种意义上稀释了皇权,虽然朱棣的初衷是加强君主专制,但随着内阁制的发展,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抑制了皇帝的专制,这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有一定意义的进步性。

2、避免了因皇帝一个人的错误而引发大的错误。内阁主要是帮皇帝批阅奏折,处理政务的。但只有建议权,即票拟。所做票拟皆要秉称皇帝,由皇帝做最后决定。在人事任免,国家大政方针等方面都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皇帝再怎么英明神武,也毕竟尤其局限性。而一个由数名资深政务专家组成的内阁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避免了因皇帝一个人的错误而引发大的错误。而有时内阁所做的决定就是连皇帝都无法否决!

3、造成朋党之祸,内阁行使相权实在名不正言不顺,容易造成内阁与外廷官僚的磨擦。明之内阁,上受君主的箝制,内受宦官的操纵,阁臣想握权,一方面须交结内监,另方面则又要倾轧同列的大学士,遂演成朋党之祸。

4、导致政治因循

明代阁臣绝大多数由进士而翰林,而拜命入阁,他们大都是十年窗下,久在翰林院,皆舞文弄墨之士,并无实际的政治经验,一旦入阁,大都昏庸而无识见,阁臣为保官秩,大都庸庸碌碌,而很少勇于任事。阁臣于是只能对皇帝虽命是从,又受制于宦官,对宦官俯首听命而不敢有违,一辈阁臣都无能,遂使政风因循腐化。

历史:德国是不是责任内阁制啊

不是内阁制德国为一个联邦制议会民主制共和国,德国总统为礼仪性的国家元首,德国总理为政府首脑。联邦立法部门为联邦议院,而联邦参议院则由各联邦州代表所组成。自1949年以来,基督教民主联盟和社会民主党一直是德国联邦议会中的两大政党。

内阁和六部全文

历代职官各有特点,虽说是清承明制,而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分化大臣权利,以防权臣篡位,清朝建立了一套有别于以前各朝的官制。清宫剧盛行,已经为大家普及许多知识,然而戏剧小说之类,并不是历史事实,如果信以为真,就会误导。

内阁和六部历经清朝入主中原的二百多年,是清廷中央重要常设机构和名义的中枢机关,内阁主要职责是票拟(为皇帝出谋划策),清朝的正式行文也多以内阁名义发出;六部职责是分门别类的办理具体事务,是执行机关。他们的名号经常活跃在清宫剧中:

内阁

清朝本无内阁,随着皇太极称帝而又清军入关后国事繁多,仿效明制设立内阁,历经顺治康熙年间到雍正时候方成定制,内阁的职责就是“票拟”,是协助皇帝出谋划策的机构,与现代内阁截然不同。内阁历经周折最后定制为三殿三阁,各设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学士等。

?

三殿三阁是: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乾隆之前有中和殿,乾隆十三年(1748年)裁撤,改设体仁阁。康熙雍正在位的时候可是有中和殿而无体仁阁。

?

大学士为正一品,满汉各设置二员;协办大学士为从一品,满汉各设置一员;内阁学士为正二品,数量有几十人。理论上讲,大学士和协办大学士就有6*2*2+6*2=36员。

如此多的一品大员,需要排名代表了各自的权利和地位。内阁大学士地位和升迁顺序如下:初授东阁—体仁阁—文渊阁—武英殿—文华殿—终极是保和殿大学士。大学士也称“中堂大人”,虽然是宰相的别名,但是没有宰相的实权。真的有那么多大学士和宰相?

事实并非如此,大学士是可以空缺的,不一定要六个全授满,而且从实际情况上看,四个大学士的情况最常见。清代的殿阁大学士刚开始还有中和殿,其地位还在保和殿之上。有清一代授予中和殿大学士的也只有觉罗巴哈纳、金之俊、图海、巴泰四人。自康熙二十年图海死后,至乾隆十三年裁撤中和殿,未有人增补为中和殿大学士。撤中和殿后,增加体仁阁,形成三殿三阁对称的局面。然而保和殿大学士不常置,乾隆年间的傅恒是最后一位保和殿大学士,所以文华殿大学士多数时候就成了内阁领袖了。

?

李鸿章曾以直隶总督加授文华殿大学士,但是为此清廷把武英殿大学士列在班前。

六部

清朝入关之前就设置了六部,直属皇帝,负责办理具体事务,六部分别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排名分先后,顺序不可乱。六部各设四司,形成六部二十四司。

六部堂官司官原本有用满语名称,后来改为汉语名称。堂官就是尚书和侍郎,尚书为从一品,是正长官,满汉各一员;侍郎为正二品,是副长官满汉各二员,中央六部堂官就有6*2+6*2*2=36员。六部堂官排名有先后,依照各部排名定位次。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六部尚书与侍郎之间并无直接上下级关系,因为他们都隶属与皇帝。

由于六部与起源很早,又与周朝六官相对,所以六部尚书们就有其他名号,如下表格:

?

司官就是二十司司的长官,有郎中和员外郎。

内阁与六部是皇帝的参谋机构和办事机构,为了提高效率,雍正以后常以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兼任尚书或者侍郎。

六部之上的王爷们

?

清太宗设立六部的时候就以亲王贝勒等宗室亲贵来总理六部部务,着实锻炼了宗室的执政能力,为清朝入主中原后迅速安定全国局势进行了干部力量的准备,这时候的宗室直接担任六部堂官;

康熙雍正年间,为了历练皇位继承人,让皇子们以亲王郡王的名义分别管理各部,尚书之上又有了皇子一级。雍正、乾隆就曾以亲王名义管理部务,让这两位皇帝即位后能够明察秋毫,不被百官蒙蔽,在政治上非常成熟。

?

《康熙王朝》议立太子时候已经是各个皇子都有一党,大伤脑筋

然而这一举措的负面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正如一系列清宫剧中表现的那样《雍正王朝》中皇太子、雍正、八王爷各管一部进行权利斗争,上演九龙夺嫡,雍正即位后也有兄弟不服,让康熙雍正两代帝王大伤脑筋。后来的乾隆帝干脆规定皇子不能参与政务,这样皇帝是省心了,但是糟糕了皇位继承人。嘉庆帝和道光帝两朝新君面对吏治腐败竟然无可奈何。咸丰帝即位的时候才20岁,同治帝即位时候才6岁,哪里有什么机会历练。这才是乾隆帝制定这一制度的悲哀。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明朝内阁的产生和演变和历史冷知识内阁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明朝内阁制度是怎样形成与发展的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oku6.com/13/150929.html

相关推荐

  • 明朝内阁的产生和演变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明朝内阁的产生和演变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明朝内阁的产生和演变以及历史冷知识内阁的问题知识,还望......

    编辑:励志人生
    时间:2023-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