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的相关知识(戏剧的相关知识高中)

关于戏剧的直知识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戏剧的相关知识,以及关于戏剧艺术冷知识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 世界三大戏剧艺术体系是什么
  2. 从创作原则上谈谈戏剧中的现实题材
  3. 京剧全部基础知识
  4. 北电戏剧班和表演班的区别

世界三大戏剧艺术体系是什么

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即分别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Konstantin·Stanislavsky,苏联戏剧家),布莱希特(BertoltBrecht,德国戏剧家),梅兰芳为代表京剧艺术的三种表演体系。

二十世纪以来,有三个戏剧艺术家团体产生了世界性影响,这就是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为首的莫斯科艺术剧院,布莱希特领导的柏林剧团,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京剧艺术家群体。这三个戏剧艺术家团体创造的戏剧艺术,各自自成一格,体现了现代三种不同的戏剧观或戏剧美学思想。

【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只是系统而科学地阐述了表演艺术的规律。斯氏体系的精华在于体现出人的“天性”:要求演员不是好像存在于舞台上,而是真正存在于舞台上,不是在表演,而是在生活。演员应当永远是舞台上活生生的人,要遵守生活的逻辑和有机性的规律,在规定情景中真诚的去感觉,去想,去动作。

斯氏毕生大量的艺术活动中,给予苏联演剧学派以深远的影响。促进了苏联各戏剧流派的发展。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它是包括表演、导演、戏剧教学和方法等系统专业知识的演剧体系。它是斯氏毕生创作和教学经验的总结,也是他对演剧艺术领域的先驱者和同时代的世界杰出大师们的经验总结。体系的戏剧美学思想——真实反映生活,强调戏剧的社会使命和教育作用,继承了19世纪俄罗斯革命民主派朴素唯物主义的美学观点。它出现于20世纪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日趋高涨之时,不仅反映了社会进步阶层对舞台艺术所提出的具有深刻思想内容与生活真实的要求,而且体现了俄罗斯艺术的民族特性及对现实主义与民主主义的热切追求。体系在导演工作方面所作的大胆革新,完善了俄罗斯导演艺术流派,使导演发展成为整个演出的思想解释者、组织者、剧院集体的教育者。在与演员的合作上,体系强调演员在舞台上的首要地位,发展演员的创作主动性,通过整体演出体现导演的风格。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强调演出各部分之间的和谐一致和演出的艺术完整性。体系关于演员的创作原理和训练方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称之为体验派。要求的不是模仿形象,而是“成为形象”、生活在形象之中,并要求在创造过程中有真正的体验。因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系对20世纪的世界戏剧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在中国博得梅兰芳等戏剧家的高度评价,并对中国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著作始于30年代介绍进中国,相继出版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主要作品乃至全集。

【二】布莱希特建立了新型戏剧——史诗戏剧,核心主张是:“陌生化效果”和“间离方法”。在演员,角色,观众三者辨证关系上主张:演员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现剧中人物而不是演员融化于角色之中,随时进入角色,随时跳出角色,面对观众,若即若离,自由驰骋。演员与角色保持距离,形成“双重形象”即演员即是演员本人,又是剧中人物,是演员利用高超演技表现剧中人物。

1926年,布莱希特开始研究马列主义,开始形成自己的艺术见解,初步提出史诗(叙事)戏剧理论与实践的主张1931年,将高尔基的小说《母亲》改编为舞台剧。1933年开始了长达15年的流亡生活。1948年10月返回柏林(东)定居。1949年与汉伦娜一起创建和领导柏林剧团,并亲任导演。1956年8月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主要剧作有:《圆头党和尖头党》、《第三帝国的恐怖与灾难》、《卡拉尔大娘的枪》、《伽利略传》、《大胆妈妈和他的孩子们》、《四川好人》、《潘蒂拉老爷和他的男仆马狄》以及改变的舞台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帅克》、《高加索灰阑记》等。他还以演说、论文、剧本的注释形式,阐述史诗戏剧的理论原则和演剧方法,其中较重要的有《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间离方法》、《论实验戏剧》、《买黄铜》、《表演艺术新技巧》等。1948年后,剧作有《公社的日子》、《杜朗多》等,理论著作有《戏剧小工具篇》、《戏剧小工具篇补遗》,《大胆妈妈和他的孩子们》等剧的导演分析。布莱希特曾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副院长,荣获1951年国家奖金和1955年列宁和平奖金。他要求建立一种适合反应20世纪人类生活特点的新型戏剧,即史诗戏剧。这种戏剧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突破“三一律”编剧法,采用自由舒展的戏剧结构形式,多侧面地展现生活宽广多彩的内容,让读者通过众多的人物场景,看见生活的真实面貌和它的复杂性、矛盾性,促使人们思考,激发人们变革社会的热情。布莱希特把戏剧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按照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为戏剧体裁所界定的标准而创作的戏剧,他把它称为戏剧式戏剧或亚里士多德式戏剧;一类是违反亚里士多德的标准而创作的戏剧,他把它称为史诗式戏剧或非亚里士多德式戏剧。

布莱希特演剧方法推崇“间离方法”,又称“陌生化方法”,是他提出的一个新的美学概念,又是一种新的演剧理论和方法。它的基本含义是利用艺术方法把平常的事物变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质,使人们认识改变现实的可能性。但就表演方法而言,“间离方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

布莱希特戏剧是20世纪德国戏剧的一个重要学派,他对世界戏剧发生着很大影响。这个学派在它的形成过程中,一方面继承和革新欧洲及德国的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借鉴东方文化,尤其是日本古典戏剧和中国戏曲。他对中国戏曲艺术给予很高评价。他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持肯定态度,曾多次谈论这个体系对现实主义表演艺术所作的贡献。

【三】梅兰芳表演艺术的基本风格特征,是一大批戏曲表演艺术家,以及中国戏曲表演艺术风格特征的集中体现。

一、写意的表现方法。写意的方法,实质就是虚拟的方法。写意是中国古代艺术和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它在戏曲艺术中的体现,主要是突破时间、空间限制,以动作虚拟,布景虚拟,造成一个与实际生活面目相去甚远,但却富有意境美的舞台艺术世界。

二、程式化的表现方法。戏曲表演把经过体验的人物形象,通过程式化的表现方法再体现出来。它的体现不是话剧艺术那种摹仿的方式,而是一种象征性的表现方式。

三、以演员为中心。戏曲虽然是综合艺术,但要以演员为中心来综合。一方面戏曲艺术“戏随人走,景随人迁”,演员地位十分重要;另一方面,程式化的、写意的戏曲表演艺术,有突出的形式美,有很强的观赏性,音乐唱腔对观众十分重要,具有相对的艺术独立性。所以,戏曲艺术是以演员为中心的综合艺术。

从创作原则上谈谈戏剧中的现实题材

艺术创作不是凭空臆想、随意虚构,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正如思想家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所言:“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坎。

”内容丰富、色彩斑斓的现实生活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缺乏切身的生活体验、没有基本的生活常识,想创作出好的生活作品犹如痴人说梦。客观地说,艺术家的生活体验、积累工作伴随着其一生的创作实践过程,需要不断地从生活中吸取直接经验,也要有效地通过各种方式汲取间接经验,从而不断丰富生命体验和生活阅历。对剧作家而言,如果对自己所要描写的对象不熟悉甚至仅仅知道只言片语,又如何能下得了笔呢?当前的现实题材创作实践中,包括剧作者在内的剧组成员为深入推进剧目创作,除搜集相关文字资料以外,都会进行实地采风,有的还会进行多次调研讨论。

通过调研采风获取相关题材、人物的资料和信息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对歌曲创作、报告文学写作而言是可以的,对话剧、戏曲等戏剧创作而言却远远不够。一句话,实地采风不能等同于体验生活。

生活不等于艺术。知名戏曲理论家何玉人强调:“戏剧要在音乐、表演、程式、舞台限制等因素的规范中进行文学创作。剧作本身还要集中、凝练、有冲突,在一定的时空内实现艺术理想。”

剧作家虽然已经掌握丰富的生活和生动的人物,还必须经过自身对题材掰开了、揉碎了的思考、辨析、反思等一系列的酝酿构思,直至完成充满个人审美体验与思想内涵的艺术创造。作者必须脚踏实地地完成由体验、反思现实生活到构思、表现独特生活,塑造典型人物,传达深刻思想的艺术化过程。没有经过这种复杂而又漫长甚至痛苦的审美过程,戏剧文学剧本的创作便只能停留在对生活的原样描述上,这会导致很多问题出现,诸如题材雷同、人物缺少生气活力、事件情节一般化、叙事碎片化、结构松散等。

秦腔《西京故事》深刻地表现了城市进程中外来务工人员及其青年人艰难的生存状态、精神状态、人格问题、人的梦想等,以小故事折射出社会的大问题。其作者知名剧作家陈彦住在陕西西安文艺路附近,这里有上千的外来务工人员工每天在做着各种交易。他多次碰到来自镇安的老乡,乡党们向他讲述着离开家乡后生存的艰难,也有很多打工趣闻。

随后,他用了3年半时间思考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逐渐深入他们的生活和情感状态,最终从这些故事中打捞出了“诚实劳动,安身立命”持守恒常的精神价值支撑点。剧目上演后广受好评,至今已演出五六百场。

由于舞台剧容量的原因,好多收集的素材都没能用上,凝结了陈彦多年对城乡二元结构中许多问题的思考,最终又写成了长篇小说《西京故事》。足见剧作家对这段生活的把握有多深入,情感有多浓烈。

京剧全部基础知识

1)舞台和时空方式京剧舞台过去没有大幕,观众一眼就能看清整个舞台。舞台上一般只有一张带“桌围”的桌子、两把带“椅披”的椅子,称为“一桌二椅”。桌围和椅披上都有装饰性的绣花。有时舞台上什么也没有。后来在台前增加了大幕,演戏之前用它把舞台遮掩起来。有时在演出过程中又拉上一道幕,称为“二道幕”,用它把摆设桌椅、演员换装等准备工作挡在幕后,幕前可同时有演员表演,使京剧的演出更加紧凑。京剧舞台的时间、空间是非常自由的,它不受实际生活的时空限制。大幕拉开后,在演员没上场之前,舞台并不表示任何时间、地点。京剧舞的时空是靠演员的活动来确定的。比如,京剧中某个角色上场后,通过念白、歌唱,可以表明舞台是他的书房。但是他下场后这个书房就不存在了,紧接着另一个角色上场,通过他的身段表演,可以表明舞台是一条崎岖的山路。当一个人在自己家里闲坐无事,想到朋友家走走,便在舞台上走一个圆圈(叫做“圆场”),他的家也就转换成他朋友的家了。又如,当剧中人听到一个意外的消息,感到震惊,这本是个瞬间的心理反应,但是为了刻画人物,可以用很长的时间来歌唱。相反,像写信、看信、饮酒过程,本来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但是为了简炼,只表演一下姿态,同时吹奏一支唢呐曲牌,就完成了。因此,观众在欣赏京剧时,需要随着演员的念白、歌唱和表演,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样才能理解戏里的时间、地点和环境。(2)角色类型京剧的角色类型俗称“行当”,主要是根据剧中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性格、气质等划分的。京剧的行当划分,是从昆曲和徽汉等古老剧种衍变而来。起初分生、旦、末、外、净、丑、杂、上手、下手、流行等十门角色。后来由于表演艺术的发展和剧目的丰富,严格的行当界线被打破了,综合成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各行中又包容了几个不同的角色类型。如生行中有:老生(主要扮演帝王及儒雅文弱的中老年人。有些唱打兼有的武将,如花云、岳飞、黄忠等,则属于“靠把老生”,亦归老生行)、武生(勇猛战将或绿林英雄)、小生(主扮演英武气盛、风流倜傥的人物,如周瑜、吕布,以及英俊的青少年人物)、红生(如关羽、赵匡胤一类人物),剧中的儿童一类角色,则称娃娃生。旦行中有:正旦(或称青衣)(端庄娴静的女子)、花旦(天真活泼的少女或性格泼辣的少妇)、武旦(巾帼女将,绿林侠女及神话中的妖女灵仙等)、老旦(老年妇女)、彩旦(性格爽朗风趣的妇女或刁顽的恶婆等)。净(又称“花脸”)行中有:正净(庄严凝重的忠臣良将)、副净(绿林草莽英雄或权臣奸相等)、武净(?G悍战将或神话中的灵仙妖怪等)。丑(又称“小花脸”、“三花脸”)行中有:文丑(伶俐风趣或阴险狡黠一类角色)、武丑(精明干练而风趣幽默的豪杰义士等不同的行当,在唱、念、做、打、服装、化妆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在同一行当中,又分出若干流派。各派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对艺术的理解,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创造,形成与众不同的风格特色。(3)唱腔伴奏京剧的唱腔主要是“西皮”和“二黄”,简称“皮黄”。西皮、二黄是两种腔调的总称,它们都分为若干“板式”。这些板式都是以一种曲调为基础发展变化出来的。西皮、二黄都有“原板”、“慢板”、“快三眼”、“散板”、“摇板”等板式,西皮还有“二六”、“流水”、“快板”。西皮类、二黄类的同类各种板式之间,既有联系,又有不同。不同之处在于节拍的强弱、整散,节奏的疏密,速度的快慢,旋律的繁简等。这些板式既可独立成段,也可连接成套。不同的板式表达不同的感情。在唱念做打中,唱居首位。唱腔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京剧除西皮、二黄外,还有“四平调”、“南梆子”、“高拨子”等腔调。京剧音乐也是程式化的,各种腔调、板式可以重复使用(当然不是完全照搬)。例如《女起解》中的苏三唱“西皮慢板”,《汾河湾》中的柳迎春也唱“西皮慢板”。这在歌剧中是绝对不允许的。因此,欣赏京剧需要仔细分辨唱腔的差异。为了配合表演、描写环境、渲染气氛,常常演奏一些器乐曲,这就是“曲牌”。这些曲牌有长有短,有用唢呐、笛子吹的,有用胡琴拉的,各有各的用途。比如,元帅升帐吹“水龙吟”,迎送宾客吹“工尺上”,灵堂祭奠奏“哭皇天”等。锣鼓在京剧中占有重要地位,唱念做打都离不开它。它的特点是音响强烈,节奏鲜明,用来加强节奏,制造气氛。比如战斗场面,如果没有锣鼓伴奏,那是不可想象的。京剧锣鼓有许多锣鼓点子,叫做“锣鼓经”。它有一定的打法,但又有灵活性。“锣鼓经”主要分为开唱锣鼓和身段锣鼓。开唱锣鼓是唱腔前打的锣鼓,作为先导引出唱腔。身段锣鼓是配合表演、武打的锣鼓。京剧锣鼓还有个特殊作用,就是用来统一各种表现手段。凡是唱念做打的转换,舞台节奏快慢的调节,都是靠锣鼓来完成的。因此锣鼓贯穿全剧始终。京剧的念白也很有特色。它不同于日常生活语言,而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富有音乐性的舞台语言。京剧的念白主要分为“京白”和“韵白”。京白是北京话经过初步加工而成,它的节奏快慢、声调起伏较为夸张。京剧的花旦、丑角都念京白。韵白使用的不是北京话,而是“中州韵”,听起来和北京话很不一样。它是经过进一步加工的舞台语言,节奏、声调更为夸张,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京剧的老生、青衣、花脸、小生、老旦等都念韵白。念白能够简洁明确地表达思想内容,具有独特的表现力。欣赏京剧和欣赏歌剧不同,观众和演员可以直接交流。比如,一个演员抬起一手,用水袖挡住另一个演员的视线,面向观众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而假定另一个演员听不见这些话,叫做“打背躬”。看京剧不像看歌剧那样拘束,观众对演员的评价,可以随时做出反应。比如,对演员高超的武功、优美的拖腔,对琴师演奏的精彩“花过门”,可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并可大声叫好。演员受到观众的鼓励,演得更加卖力,这样,台上台下呼应,剧场充满热烈的气氛。(4)服装脸谱传统戏曲剧目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反映各个朝代的生活,表现的人物有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三教九流各式人物。不同朝代和不同地位的人,他们的服饰各不相同,扮演不同的角色这就逼得戏曲艺人在戏装的穿戴上制定出一套规矩。戏装的样式,是表现角色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以头盔来说,大体可分冠、帽、盔、巾四类。帝王戴王冠,文官戴纱帽,武将戴盔头,穷书生戴方巾。同是冠帽,翅子的样式又分向上、平直、向下三种。向上的叫朝天翅,为帝王和高级臣僚所戴;一般文官的纱帽为平直翅;向下的翅子都为非官员所戴。同样戴一顶纱帽,插上金花的是状元,加上套翅的便是驸马。戏衣分蟒(包括官衣)、靠、披、褶等。一般规律是帝王和文官穿蟒袍,武将穿靠衣,平民百姓多穿褶衣。戏衣的色彩很有讲究,一是表现等级,帝王穿黄色,一品至四品官穿绯色,五品以下官员穿青、绿色;二是表现风俗,喜庆场面穿华贵的颜色,刑场上犯人穿红色,哀悼之服为白色;三是表现情景,林冲夜奔穿黑色,突出一个“夜”;四是表现精神气质,关羽红脸绿袍,表现出能文能武、亦智亦勇;五是表现舞台整体美,元帅升帐,一群大将分穿红、绿、白、黑色的靠衣。纹样在戏装中,不仅是美饰,也具有象征意义。皇家和大臣的服装多用龙纹图案,它是封建权威和尊严的象征;武将的开氅多用虎豹图案,象征勇猛;文生的褶子描绘梅、兰、竹、菊,与他们的性格气质有关;而谋士的戏装用极图、八卦来象征智慧和道术。戏装的不同着法,也体现了不同的情景。一件腰裙,系在衣服外面,走路时两手拈着裙角,表现了奔波凄惨的情境;文生的巾后垂的两条飘带,系到巾子边上,在左侧打个结,也可以表现出行色匆匆;元帅出征前,扎靠、披蟒,就给人戎马倥偬的感觉。脸谱艺术的发展与中国戏曲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大约在十二至十三世纪的宋院本和元杂剧的演出中,就出现了面部中心有一大块白斑的丑角脸谱。为适应露天演出,所勾脸谱一般只用黑、红、白三种对比强烈的颜色,强调五官部位、肤色和面部肌肉轮廊,如粗眉大眼、翻鼻孔、大嘴岔等。这种原始的脸谱是简单粗糙的,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逐渐装饰化了。到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京剧逐渐形成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方法后,京剧脸谱也在吸收各地方剧种脸谱优点的基础上,经几代著名演员和戏剧艺术家的不断探索研究,加工提高,创新改革,得到充分的发展。图案和色彩愈来愈丰富多彩,各种不同人物性格的区分也越加鲜明,并创造出许许多多历史和神话人物的脸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化妆谱式。脸谱的作用,是通过脸谱的色彩、图案来表现角色的性格、品质、身份、特长、相貌等。表现这样丰富的内容大体上是采用两种手法:一是颜色的变化组合,二是图案的构成。从色彩上说,现在的京剧脸谱有红、紫、黑、白、蓝、绿、黄、老红、瓦灰、金、银等色,这是从人物自然肤色的夸张描写,发展为性格象征的寓意用色。一般说来,红色描绘人物的赤胆忠心,义勇无俦;紫色象征智勇刚义;黑色体现人物富有忠耿正直的高贵品格;水白色暗寓人物生性奸诈、手段狠毒的可憎面目;油白色则表现自负跋扈的性格;蓝色喻意刚强勇猛;绿色勾画出人物的侠骨义肠;黄色意示残暴;老红色多表现德高望重的忠勇老将;瓦灰色寓示老年枭雄;金、银二色,多用于神、佛、鬼怪,以示其金面金身,象征虚幻之感。京剧脸谱的构图多种多样,加上五彩缤纷,装饰性很强的各种图案,容易使人眼花潦乱,产生神秘感。其实,归纳起来也不过有十几个类型,由于相互借鉴,相互变化,就派生出许许多多的谱式。这些谱式都是以各种人物的形貌、性格特征为依据的,即使是同一类型的谱式,因人物性格不同,各部位的线条勾画与色彩处理也就各异,使每个人物都富有各自的个性,而绝不雷同。脸谱的构图大体有这样几种:整脸,基本上以一种颜色为主体把脸涂满,然后再用一种颜色勾画出五官。三块瓦脸,用线条勾出眉、眼窝和鼻窝,在额部和两颊呈现出三块明显的主色。十字门脸,这种画法大都是从鼻梁向上画一条色柱并与左右眼窝相连,在脸部中间形成十字形。碎花脸,正额有一完整主色,其余部位用辅色添勾花纹,色彩种类丰富,构图形式多样,线条复杂而细碎。象形脸,这种脸谱大部分是神话中的精灵神怪,它是用额头案勾出装饰性的鸟、兽、鱼、虫等图案,表明它是由什么动物化为人形的。歪脸,一般表现心术不正的歹徒或面部受过伤的人,所以五官歪曲变形。京剧剧目中,还有不少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这些戏中的角色多为神妖,他们脸谱的门类,属于“神仙脸”或“象形脸”。其中最著名的角色莫过于孙悟空。他是一只从石头中迸出的猴子,后得道成精,武艺高强,神通广大。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降妖伏魔,历经磨难,终取回真经,修成正果,位列仙班。他的脸谱属“象形脸”,图案表现出猴子的面部特征;但他后来又成了神,所以又具有“神仙脸”的特征,即眼窝处涂成金色。额上的珠光表示他乃佛门弟子。除以上例举的脸谱门类外,还有“太监脸”、“英雄脸”、“小妖脸”等。关于京剧脸谱,还有一些特例不妨一述。旦角一般不勾脸谱,但也不尽然,钟离春就是一例。此女传说为战国时齐国无盐(今山东东平)人,故又称钟无盐,她能征惯战,颇具男子气,且又生得貌丑,所以在剧中采用了勾画脸谱的处理方法。而无盐毕竟是位女杰,故额上绘有莲花一朵,示其女性身份。

北电戏剧班和表演班的区别

你好,北电戏剧班和表演班的区别如下:

1.课程设置不同:北电戏剧班注重戏剧理论和创作技能培养,涉及剧本创作、导演实践、舞台设计等方面;而表演班则注重表演技巧和表演训练,包括演技、语音、身体表现等方面。

2.招生标准不同:北电戏剧班以文学和艺术成绩为主要招生标准,而表演班则以体能和表演能力为主要考察内容。

3.就业方向不同:北电戏剧班毕业生更多地从事戏剧创作、导演、编剧等方面的工作,而表演班毕业生则更多地从事影视、话剧、广告等表演工作。

总之,北电戏剧班和表演班虽然都是艺术类专业,但课程设置、招生标准和就业方向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关于戏剧的相关知识,关于戏剧艺术冷知识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综合性学习 戏曲大舞台ppt168 人教版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oku6.com/13/15819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