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秦始皇为什么要“远交近攻”,为什么不联合韩魏先攻齐楚,以及中国为什么抵抗韩国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秦始皇为什么要“远交近攻”,为什么不联合韩魏先攻齐楚
秦国强大之后先后任命了好几任相国,这些相国都各有所长。商鞅为秦国强大奠定了基础,张仪依靠外交打破各国合纵抗秦,范睢则为秦国攻伐天下制定了整体方略。范睢见到秦昭襄王之后,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史载:“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范睢的这句话,深深打动了秦昭襄王。此后“远交近攻”成为秦国对外的基本方略,秦始皇即位之后,也依然采取远交近攻的基本方略。“远交”中要交的国家主要是齐国,“近攻”的主要国家便是韩国和魏国。此后秦昭襄王便遵循这一基本策略,加紧进攻韩国和魏国,而专心结交齐国。秦始皇登基之后,也基本上遵循这一策略,结交齐国,攻打自己临近的国家。秦始皇更是将这一策略发挥到了极致,秦始皇统一六国期间,齐国始终没有给其他五国任何援助,齐王建在位几十年也几乎没有和秦国发生冲突。秦始皇最终依靠这一策略,成功地统一了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那么为什么秦始皇不反其道而行之,结交韩魏两国,然后攻灭较远的齐国和楚国呢?其实范睢在献上“远交近攻”策略的时候,已经给了我们部分答案!首先看出兵成本问题。
齐国和楚国距离秦国相对较远,尤其是齐国和秦国并不接壤。如果秦国想要攻打齐国,势必会劳师远征,而劳师远征是兵家的大忌。一方面劳师远征的时间成本更大,攻打齐国所需要的时间可能是攻打韩魏两国的好几倍。劳师远征所消耗的物质成本也更高,远征意味着战线更长,也意味着后勤补给线更长。到时候每运送一名士兵的物资,最终消耗的成本可能会成倍增加。远征的风险成本可能会大大增加。战线过长,远离大后方远征的话,给敌人留下的可趁之机就会更多。远征失败的可能性也会大大增加,失败之后的损失可能会更大。
韩魏两国就相当于秦国的后院,什么想进就可以进,秦国攻打韩国和魏国这两个接壤的国家,各方面的成本会低很多。即使战争不利也可以最大限度减少自己的损失。相比较于“远攻”,“近攻”的成本大大降低,秦国可以达到“事半”的结果。其次近攻齐国的成果转化率较低。
秦国和齐国不接壤。如果贸然进攻齐国,即使最终打败齐国,最终秦国获得的利益可能也会相对较少。所占领的齐国的领土,大部分无法并入到秦国的领土之中。即使占领的一部分领土可以并入到自己的领土之中,这块土地也会是秦国的飞地,远离秦国的本土。秦国飞地的防守压力、管理压力将会更大。当时没有空军,如果韩魏两国不让秦军经过本土,这块地方将会被彻底孤立。齐国想夺回这块土地也更加方便。
秦国进攻韩魏两国则不一样,秦国每占领一寸土地,都可以划入到秦国的领土。这些土地和秦国接壤,韩魏两国也不敢夺回,秦国可以放心消化既得利益。秦国可以达到“功倍”的结果。近代这样例子也很多,俄罗斯抢占的土地都是和自己接壤,结果这些土地大部分变成了俄罗斯的领土。英国抢占的土地基本都远离本土,结果这些殖民地纷纷独立,英国能够控制的也就是当年抢占的和英格兰接壤的苏格兰。第三“远交近攻”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认为是“先弱后强”策略。
韩国和魏国两国的国家实力相对较弱,而齐国和楚国国家实力相对较强。先蚕食实力较弱的国家,可以逐渐壮大自己的力量,然后拉大自己和齐国、楚国两国的实力差距,壮大自己之后然后再进一步蚕食或吞并大国。如果秦国一上来就挑硬骨头啃的话,有可能嚼碎了骨头,也硌碎了门牙。秦国极有可能和当年的魏国一样和大国交锋中落败,直接导致霸业崩盘。秦国和赵国在长平激战中,取得了惨胜。如果秦国战败的话,秦国近百年的积累有可能毁于一旦。秦国欺负弱小的韩国和魏国的压力则小很多。这两个国家即使被秦国欺负也只会打碎了牙咽肚子里。第四战国纷争的时代,所谓的国家同盟并不可靠。
如果国家同盟可靠的话,秦国将很难打出函谷关。战国期间最为紧密的联盟当属三晋同盟,三晋一家联盟内部尚且出现极大分歧,更不用说其他联盟。韩国和魏国对秦国的仇恨远远大于齐楚两国。韩魏两国即使和秦国一起进攻齐楚,也是无奈之举。这样的联盟非常不稳定,秦国也不敢将自己的后方交给这两个国家。秦国和齐国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也没有多少利益冲突,结交的可能性更大。实际情况也为“远郊近攻”提供了可行性环境。
最后战国期间有过不少远攻无果或者失败的先例。
齐愍王曾经远征楚国,拓地千里,取得了非凡的成绩。但是齐国并没有因此获利,所占领的土地也随即被楚国收回,白白消耗了齐国的国力。此后更是出现了五国联合攻齐的壮举,齐国险些被灭国。秦惠文王时期,秦军曾经越过韩魏两国进攻齐国。秦军和齐军在桑丘一带相遇,秦军是想进攻却乏力,又担心韩魏两国在后方图谋不轨,结果秦军是进退两难。齐国将军匡章抓住战机,趁机发动反击,一举击败了秦军。秦军被打败之后,不得不和齐国连横,秦国的实力也大大削弱。前车之鉴时刻为秦国君臣敲响着警钟,范睢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之后,让秦国历代君主豁然开朗,此后一直遵循这一策略。公元前230年,秦始皇发动了统一六国之战。公元前239年,灭掉了韩国。公元前228年,秦国打残了赵国。公元前226年,秦国打残了燕国。公元前225年,秦国灭掉了魏国。公元前223年,秦国灭掉了楚国。公元前222年,秦国灭掉了赵国和燕国的尾巴。当时间来到公元前221年的时候,天下六国只剩下齐国一国。此时的齐国才如大梦初醒,一切已经为时已晚。我想秦始皇最引以为傲不是“近攻”,而是通过“远交”让齐国不管天下大事。
八国联军侵华,朝鲜战争,侵略者有什么借口发动战争
“该打”、“事出有因”这类想法和说法要不得。第一、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唯一正确的处理之道是协商对话解决,动不动就诉诸武力,甚至颠覆别国政权的作法是无理行为,完全错误的。第二、一切侵略战争都是非正义战争,强盗逻辑,侵略者和强盗就是“混账”、“不讲理”的化身,不需要理由,理由就是他愿意,你好欺负。
没有理由,如果非有找一条理由,哪就是自己不够强大。
魏国为什么攻打韩国
在公元前344年的时候,诸侯国的会盟如期进行了,这一次总共有十二个诸侯国参与,魏惠王这个时候心思又动了起来,觉得到时候可以找一些理由攻打一下没有参与会盟的国家。魏惠王在筛选了一遍名单之后,他把目光放在了韩国,觉得韩国可以搞得定,于是开始制定攻打韩国的方针。
过了四年之后,魏惠王果然行动了,魏国决定去攻打韩国。魏国攻打韩国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对方没有参加当年的会盟,所以魏王就派了庞涓率领大军去攻打韩国,企图一举去消灭韩国。魏惠王的想法是很美好的,这一切要建立在没有任何的国家去救援韩国的情况下,事情才有可能发生。不过当时韩国的实力实在是太弱小了,根本不是魏国大军的对手,韩国的兵力是没有办法抵抗魏国的,韩国找到了齐国,希望齐国出兵来援救。
齐国的国君现在是齐宣王,齐宣王其实对于魏国一直很不满,当时也想过去攻打魏国,但是出于局面平衡的考虑,才没有真正下定决心做出这样的决定。这一次正好是一个机会,让齐国有理由去攻打魏国,但是他身边的大臣有的不建议去对抗魏国,觉得会让齐国无端损失很多的兵力。有的大臣就建议从这件事情谋取一些利益,可以去帮助一下韩国,毕竟不能看着魏国就这样在增强着实力。
齐宣王也很矛盾,确实如果正面跟魏国进行抗衡,齐国的损失也不少,而且是否能够从韩国获取到相应的利益还是另一说!于是齐宣王想听听众臣的意见,不过大家的意见很不统一,让齐宣王也很苦恼。
最后,孙膑想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办法,这个方法可以说是两全其美。那就是可以决定去救韩国,但是没有必要为了韩国的利益而放弃本国的利益。对于齐国来说,可以先跟外面公布说自己会帮助韩国,但是先不要出兵,让韩国先去抵抗魏国的军队,消耗韩国和魏国的兵力,这样让他们双方都有损害了,这时候齐国的军队再出马,那么到时候就能够拿到最大的利益。
大臣们都说孙膑这个方法好,于是齐国的国君齐宣王就同意了这个决定。齐国一边是答应着韩国的救援请求,另外一边又看着双方在厮杀而无动于衷,观察着韩国能够坚持多久。而韩国的军队和魏国的军队交战了五次左右,孙膑觉得差不多了,齐国军队应该要出发了,于是慢慢悠悠地带着军队去救援韩国。
孙膑这一次的策略还是跟上次桂棱之战战略一样,而且还公开宣称自己又去打魏国的国都大梁了,让庞涓有本事不要回来。孙膑这句话非常气人,庞涓那边的大军却没有办法不重视,齐国军队万一真的偷袭大梁成功了,那魏国就得不偿失了。于是他们又匆匆回来魏国国土进行驻守,这样一撤军了,魏国搞得两头都不到岸,让魏惠王非常生气。大家如何看?
为什么河南能成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指的是炎黄二帝领着先民在这里发展壮大,形成华夏文明,再向全国发展。河南不是中国人的源头,却是文明的源头。大量的喷子攻击河南,疑是美帝搞的鬼,挑起我内部纷争。祖先早期可能在陕西,但那时还处于原始阶段,来到河南后才开启了中华文明史的第一页。当时陕西的自然条件比起河南差太远。只有在河南,人口才可能大量繁衍。最终走向全国。喷子们好要喷,干脆说起源于非洲算了。
关于本次秦始皇为什么要“远交近攻”,为什么不联合韩魏先攻齐楚和中国为什么抵抗韩国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oku6.com/14/131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