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专家曾挖掘雍正陵墓,为何专家才挖两米就紧急叫停了

考古专家曾挖掘雍正陵墓,为何专家才挖两米就紧急叫停了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考古专家曾挖掘雍正陵墓,为何专家才挖两米就紧急叫停了,雍正墓为什么不打开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雍正泰陵为何无人敢动
  2. 为什么秦始皇的墓现在还不能开启
  3. 雍正的泰陵地宫为何至今不对外开放
  4. 考古专家曾挖掘雍正陵墓,为何专家才挖两米就紧急叫停了

雍正泰陵为何无人敢动

因为雍正的泰陵太穷,没什么宝贝。雍正皇帝一向勤俭节约,对于那些铺张浪费的官员坚决严惩,甚至在雍正殡天之后,史料中所记载的雍正皇帝的泰陵也仅仅只有三件比较重要的宝贝,分别是鼻烟壶和两盘菩提珠。因为雍正的泰陵中并没有陪葬大量的珍贵宝物,所以没有盗墓贼光顾。

为什么秦始皇的墓现在还不能开启

在我们可预知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内,我国考古学家是不会主动开启秦始皇陵的。

新中国建立之后不久,郭沫若和吴晗登就曾经向国家申请考古挖掘明朝皇帝的陵墓,在多方考察之后最终选择了定陵,并且造成了我国考古史上的一次大失误。当时我国的文物保护技术很不成熟,墓室们被打开之后里面的字画丝绸都在短时间之内迅速氧化。而且人们对文物的保护意识不足,导致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尸骨无存,楠木棺材也被当做垃圾扔掉了。

1958年,在工人修复西兰公路之时不小心炸开了武则天和李治合葬的乾陵。1960年,考古学家清理出了乾陵羡道的大门,郭沫若等不及又向国家提出发掘。只是这一次周总理权衡利弊,拒绝了郭沫若的请求,他在郭沫若的计划书上写了:我们不要把好事做完,而应该留给后人完成。

周总理已经非常隐晦了,他的意思很明显,我们没有保护文物的本事,就不要糟蹋文物了,留给后人去吧。1961年,国务院颁布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乾陵就在其中。1995年开始,陕西代表团曾经向全国人大多次提起挖掘乾陵的提案,他们怀疑乾陵之中陪葬的丝绸和书籍已经因渗水而腐坏。这个提案只要一经提出就会全国大多数文物专家反对。

从万历皇帝的挖掘,到我国考古学家痛定思痛坚决不主动开挖乾陵,我们的文物保护意识正在一步一步增强,对于考古,我们更加理性。考古本身就是一件富有教育和文化传承的事情,在不能保护的时候挖掘就等同于破坏,不能因为想要赚钱而不择手段。

相比于乾陵,秦始皇陵的挖掘难度更大。秦始皇陵之中有大量的水银已经得到了专家的证实,这是挖掘秦始皇陵第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其次,秦始皇陵地处35米深的地下,占地56.25平方千米,清理陵墓上覆盖的泥土和挖掘保护需要花费巨大的经费,且需要耗费巨大的劳动力。届时考古工作者们能挖出怎样的国宝、遇到什么样的防盗机关我们暂时无法估计,也许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大规模的坍塌,这就不是保护了而是毁灭。

当年兵马俑被挖掘出来的时候全身绘有彩色的颜料,但是在接触空气的瞬间消失不见。曾有参加兵马俑挖掘工作的考古学家形容过刚刚被挖出来的兵马俑的样子,全身的彩漆十分艳丽,就好像是女子的彩裙一样。为了能恢复兵马俑身上的色彩,我们的考古专家们已经研究了20多年,和德国方面合作了10年,至今依旧找不到方法。兵马俑的问题尚且没有攻克,更何况是秦始皇陵呢?

雍正的泰陵地宫为何至今不对外开放

易县清西陵始建于雍正八年,及1730年。

我们先聊一下为什么雍正会另辟陵址,而不遵守祖制把陵寝建在清东陵。当然当时还没有东西陵之分。

雍正即位以后,在处理完一些必要又紧急的事情以后,选陵寝的大事终于被大臣提了出来。当然,雍正也明白,万年吉地的大事,这事耽误不得。于是各路风水师赴遵化马兰峪开始堪舆选址了。

(清东陵孝陵)

终于,雍正五年,在距离马兰峪东北方向的兴隆县车道峪村选好了陵址,此地有九座山头,喝为“九凤朝阳山”。

陵址定下来了,那就开始建吧。砂石料木材等运去了不少。可是在建造的过程中,发现宝顶金井穴中之土带有砂石。要知道雍正爷可是个追求完美的人,于是,第一个陵址就以“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的理由废掉了。

这才有了后来十三爷和堪舆大臣来到易县泰宁山下的太平峪,查看风水后上奏,钦天监认为此地“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帝览奏后十分高兴,也认为这里“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于是才有了清西陵。

雍正八年,1730年正式开建。

(清西陵泰陵)

从开建至最后一个皇帝光绪帝葬入已经,整个西陵历时186年。因为护陵人嗯保护,闲杂人等不能接近,所有陵墓保护完好。

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溥仪在伪满洲国当皇帝,和日本人关系密切。当时清西陵地区为日站区,日本人为了更好的利用溥仪,自然不会去盗他的祖坟了。

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撤退很快,我党人员进去该地区以后首先会保护起来,所以在这期间自然不会有人敢来盗墓。没有被盗,地宫自然不会被打开了。说到地宫被打开我们应该感谢一个人——夏鼐

当时在郭沫若打开定陵以后,被皇家珍宝震撼。急于打开其他皇陵,其中包括武则天的乾陵。

恰恰这个时候泰陵发现盗洞,文物部门一是为了保护文物,二是为了解开雍正金头之谜,所以顺着盗洞开挖了。可是在挖了两三米以后发现依然是原封土,地宫并没有被盗。这个时候有人主张继续挖下去。而这件事情被当时的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知道了,实地查看以后发现不能再挖下去了,所以泰陵的地宫就这么保存下来了,也为后世留下了一大笔精神文明财富。

(泰陵石五供和方城明楼)

所以,至今我们去清西陵,泰陵地宫没有开放,我们只能看看外部建筑和周边的风景。整个清西陵只有光绪的崇陵被盗,地宫打开了,其他皇陵无一被盗。至于泰陵地宫何时开放,我想这个问题无人能回答,或许永远都不会打开。

考古专家曾挖掘雍正陵墓,为何专家才挖两米就紧急叫停了

我国被允许的考古发掘方式

说个冷门点的知识吧,我国在考古学领域与西方国家有个很大区别,咱们更擅长田野考古学(fieldarchaeology),而西方更擅长海洋考古学(Maritimearchaeology)和城市考古学(Urbanarchaeology)。

其中具体有什么区别吐槽机就不细说了(其实是也不知道),总之古代传统的洛阳铲结合现代科技后对考古调查的帮助很大。我们的考古学家经常可以通过种种方法找到野外深埋的遗迹和遗物,这让很多外国同行羡慕不已。

但是我们也存在一些短板,在调查之后的考古发掘与室内整理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换句话说我们能找到文物位置,可没法妥善保存发掘的文物。故此我们在考古发掘阶段会非常谨慎,一般只有两种情况才允许发掘。

首先是由于盗墓或者工程建设已经对文物造成破坏,这属于被动的抢救性发掘,目的是为了保存被破坏的文物,2011年的海昏侯墓就属于这种。其次是为了解决重大历史课题的主动发掘,前段时间对通州路县古城的发掘就属于主动发掘,其目的是为了确定北京城的发展脉络。

曾经的教训

通常来说现在我国基于对文物负责的态度,不太鼓励主动发掘,考古界更有一条铁律——不主动发掘任何帝王陵墓。这是1956年主动发掘明定陵留下的深刻教训,那次的损失实在太大了。

万历皇帝的陵墓中确实有大量的文物,发掘也确实解开了一些历史谜团(比如长期不上朝),可是那些文物里袍料、匹料和服饰用品就占600多件,在地宫的微环境中尚可长久保存,一旦接触外界环境就迅速朽化了。

本来这些文物的损失就已经无可挽回,更糟糕的是这次挖掘起了某种示范作用,当时各地都开始兴起挖掘帝王陵墓的苗头。最终总理定下了基调,不再主动挖掘帝王陵墓,1997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再次重申了这点。

惊险的泰陵发掘

关于雍正泰陵的发掘其实是始于1975年对乾隆裕陵的整理工作,民国时期裕陵曾经被东陵大盗孙殿英给盗掘过,破坏挺严重的。所以文物部门打了个擦边球,开启了被破坏的裕陵,对地宫进行了整理。

这之后呼吁开启泰陵的声音就出现了,巧合的是1980年在泰陵宝城琉璃影壁右下角发现了一个旧盗洞,这座帝王陵墓很可能早已被盗,符合抢救性发掘的标准。于是国家国家文物局批准了对泰陵的发掘请求,工作于当年4月8日正式开始。

挖掘当天泰陵热闹无比,各路记者云集,上午9时开工后却发现那个盗洞只向下打了2米,在地宫第一道屏障金刚墙附近就消失了。那么就证明泰陵并没有被盗,考古学大师夏鼐(nài)立刻向文物局汇报此事,紧急叫停了发掘工作。并且用水泥将盗洞彻底封死,雍正皇帝是否被换了个金脑袋只能继续成迷了。

总结起来吧,对泰陵的发掘本来就是抢救性的,在发现陵墓没有被盗后紧急叫停符合考古原则,这是无可厚非的。目前我们能期待的是文物保存技术取得长足发展,那样才会有更多传世之宝重见天日,否则就算知道《兰亭序》在哪埋着,你挖出来就烂掉也是白费。扯淡完毕。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考古专家曾挖掘雍正陵墓,为何专家才挖两米就紧急叫停了和雍正墓为什么不打开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考古专家挖掘雍正陵墓,挖到两米深,不敢再挖了,被紧急叫停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oku6.com/14/13661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