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宋朝皇位继承制度,浅谈一下,宋朝为何不确立嫡长子为皇太子的制度

一个家庭教师竟左右了大宋皇位继承人,却也葬送了宋王朝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由宋朝皇位继承制度,浅谈一下,宋朝为何不确立嫡长子为皇太子的制度,以及赵匡胤为什么不立太子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 由宋朝皇位继承制度,浅谈一下,宋朝为何不确立嫡长子为皇太子的制度
  2. 宋太祖为何没有儿子做皇帝
  3. 古代历朝当政皇帝为何要立太子。不立还不行
  4. 清朝为何不再沿用“太子”作为皇位继承人

由宋朝皇位继承制度,浅谈一下,宋朝为何不确立嫡长子为皇太子的制度

谢邀。

题主大谬。要是了解宋朝皇位继承制度的话,就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封建王朝不会有一个朝代说自己的王朝不遵循立嫡立长的继承制的,当然,元清除外。宋朝当然也是执行嫡长继承制,只不过,很多时候客观条件不允许,什么客观条件呢?自然是赵官家多绝嗣的问题,儿子都没得,还谈什么嫡庶。两宋三百年十八位皇帝只有两位是嫡长子的身份,即宋神宗赵顼和宋钦宗赵桓,其他时候要么是没有嫡子,要么是嫡子夭折,所以,根本无法执行嫡长子继承制。

多数时候都是事实上的长子继位,比如宋仁宗赵祯、宋哲宗赵煦、宋宁宗赵扩,他们的兄长不论嫡庶都没有长大成人,才轮到他们继承皇位。

这样的客观情况,让大宋赵官家们怎么去执行嫡长子继承制,有条件肯定执行啊!这不大多数时候都没条件吗?

大宋三百年十八帝,一共确立过十二位皇太子,其中九位成功在位过,一位遭遇亡国,二位自己早死没有继位。参见下表:再来看看这十二位皇太子的简单信息,北宋六位,南宋六位,其中神宗、钦宗、钦宗太子、孝宗太子都是嫡长子,可见,宋朝的嫡长子存活的时候,都是立嫡长子为皇太子的。

南宋的赵昚、赵询、赵禥不是皇帝亲生子,是过继来的宗室子。

自从中唐五代以来,就没有立过东宫,赵匡胤建立宋朝,也没有立太子,才给三弟赵炅可乘之机,赵炅继位后,不管用什么手段,总之赵匡胤的俩儿子都死了,唯一的弟弟廷美也死了,赵炅才把自己儿子的名字改掉,不和二哥四弟家的娃们一样。

按照赵炅的本心,当然是要立庶长子赵元佐的,他又没有嫡子,无嫡立长,肯定是赵元佐,但是,赵元佐因为同情四叔廷美,对他爹的慈父心不理解,这娃他抓狂了。其实,通过赵元佐也可以看出,赵官家有隐藏的家族病史,稍微刺激就爆了。

因为赵元佐的不配合,赵炅很久都没有提过太子的事,有大臣建立立太子,还被他贬斥,等赵炅想立太子了,撇开疯魔的老大,也该轮到老二赵元僖,谁知道,赵元僖又被小老婆毒死了,死后还爆出一堆不好的事情,让赵炅气得半死,再不提立太子的事。

直到至道元年(995),赵炅都五十六岁了,这厮还不愿意立太子,大臣们都提心吊胆的委婉劝谏,才立了老三赵恒,就是真宗。

真宗得立太子,是唐五代以来中原政权首次立太子,特别的隆重,让他那心胸狭窄的爹还好吃醋。真宗之立,也重新恢复了册立太子的制度,之后形成惯例。因为赵官家绝嗣的多,很难去执行嫡长继承制,因此,宋朝的皇位继承就比较多样化。

其一,嫡长子继承制

符合这个标准的就是宋神宗和宋钦宗,俩人一个原配嫡长子,一个是继后的嫡长子,根红苗正。

其二,事实上的长子继承制

符合这个标准的是宋仁宗、宋哲宗、宋宁宗三位,宋仁宗上面五个哥哥都夭折了,宋哲宗也是上面五个哥都死绝,宋宁宗是就他哥俩老大夭折,轮到他。

其三,兄终弟及

符合这个标准的是宋太宗、宋徽宗、宋高宗,都算是接替哥哥的位置。

其四,过继宗子

过继这个就是宋英宗、宋孝宗、宋理宗、宋度宗,四个过继的孝宗、度宗被确立为太子,英宗、理宗都是只有皇子身份,理宗更显得名不正言不顺,因为他是权臣矫诏拥立的。

其五,就是权臣拥立

符合这个标准的有宋理宗、宋恭帝,其实宁宗也算,因为宁宗也是被大臣拥立,他爹光宗是被迫禅位的。

看,宋朝皇位传承的方式花样繁多,都是怎么对政治有利就怎么执行,一切都为了政治服务啊!

就是这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表图系猴格自制。

宋太祖为何没有儿子做皇帝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该来看看宋太祖到底是怎么死的?

据史料记载,公元976年的十月十九日的夜晚,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赵匡胤暴毙,享年五十岁。关于赵匡胤的死,《湘山野录》中有“烛影斧声”的说法大行与世,认为赵匡胤是被有篡位野心的赵光义谋杀,这也是现在民间关与赵匡胤的死最流行的说法。而赵光义为了证明自己即位的合法性,提出了世未所见的“金匮之盟”一说,说赵匡胤承诺母亲杜太后,日后将帝位传给光义。

而之前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宋真天子》一书中抛弃了赵光义谋杀赵匡胤一说,而是这样描述为什么是赵光义即位。说中说道:“太祖驾崩后,宋皇后让内侍王继隆去找赵德芳,但王继隆在路上突然想起太祖说过,晋王龙行虎步,一符太平天子的气象。这是什么意思呢?难道不是想让晋王继承大统吗?宋皇后不知道,我知道啊,我怎么可以违背太祖生前的愿望呢?于是王继隆改变了主意,朝晋王府跑去。也就是说是王继隆改变了大宋的政治走向。”(图片为赵德芳,虽然他没有继承皇位,但是八贤王的形象却深入人心)

可能也有人问为什么宋太祖生前不立太子?对呀,问题就出在这里,宋太祖生前就是没有立太子,虽然自古都有长子即位的说法,但是赵匡胤也没有明确的说谁当太子。当赵匡胤去世后,赵光义拿出那个“金匮之盟”说皇帝要让他即位,再加上王继隆这番若有若无的话,赵光义的帝位就算定了。而且太祖的儿子们在太祖活着的时候没有任何爵位,他们是没有能力和晋王争的。(图片为宋太宗赵光义)

古代历朝当政皇帝为何要立太子。不立还不行

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之后开始自称皇帝,历史进入了大一统中央集权的王朝时代,所谓人有生老病死,那怕开国之君有多么大的功劳和权利,依然无法阻挡自然规律,长生不老只不过是帝王的期望罢了。一个王朝说白了和一个家庭一样,总需要延续下去,加上血缘亲情的关系,王朝和普通家庭一样都会选择自己的子嗣来继承自己的荣耀和财富。

王朝和普通家庭一样都是希望自己的家族和王朝能够延续下去,倘若拱手让于他人势必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一个王朝也是如此。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帝王首先要考虑的是一个王朝安定,百姓安宁,自然在选择后世之君也会经过深思熟虑,历史中立嫡也好,立长也罢,那怕立贤都是以王朝稳定的基础去选择皇位继承人,也就是太子的人选。

我们要知道立太子有助于王朝的稳定,王朝稳定也就预示着可以让百姓安定,可以强国富民。清朝康熙之后都是在当政皇帝去世之前确定皇位继承人,这样虽然可以避免太子因为帝王之位成为囊中之物而自大起来,可是却让其子嗣不在把治国放在第一位,而是把争夺皇位放在了第一位。康熙之前和秦始皇之后大部分都是当政皇帝提前立下太子,这样可以让太子早一点时间学习治国之策,以便在当政皇帝驾崩之后,太子可以稳定大局,不至于让王朝局势动荡,可以说当政皇帝过早立下太子有好处同样也有弊端,但对于王朝稳定来说,立太子要比不立要好那么三分。

当政皇帝立太子还可以避免因为争夺皇位而出现的兄弟相残之事,自古以来无情是帝王家,当政皇帝岂能不知道九五之位完全可以让人们兄弟相残,当政皇帝是天下之主同样也是一位父亲,做为人父自然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子嗣自相残杀。当然争夺皇位之事也不可能说完全消除,起码立太子可以避免很多这样类似的事情发生。

俗话说参天大树不是一天所能长成,成为人中龙凤也非一日之功,皇室之家虽然拥有当时最好的各种资源,可资源并不代表成果。当政皇帝的子嗣能力也各不相同,皇帝立长或者立贤为太子,可以让太子早一点感受到自己的责任,而发奋学习治国之策。

最后就是历代王朝之中的党派问题,当政皇帝也是知道就算立下太子也无法避免其他皇子有属于自己的圈子,其他皇子的圈子势必会影响后世之君的皇权,这样对一个王朝及其不利。当政皇帝立太子可以让太子在登基之前同样有属于自己的圈子,这样有利于后世之君的皇权集中。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当政皇帝立太子可以说好处大于害处,可以让一个王朝更加稳定,让百姓更加安定,对一个王朝发展来说是有绝对的益处,当政皇帝为了江山基业都会选择在生前立下太子之位,换做是我们我想同样如此吧。

清朝为何不再沿用“太子”作为皇位继承人

清朝以前,我国历朝历代皇位的继承大多采用“公开建储”的方式,即事先确立好太子人选立为储君,用来接替先皇执政。清朝初期,清太祖努尔哈赤本想立长子褚英做继承者。但是褚英办事能力较差,与诸大臣及众兄弟不和,努尔哈赤大失所望,最后竟将褚英幽禁终生。因此,在努尔哈赤驾崩后,皇位的继承引发了兄弟间的反目,诸王争夺皇位的斗争非常激烈。最后虽然“才德冠世”的第八子皇太极得以继立,但是多尔衮却长期耿耿于怀,一直宣称是皇太极阴谋篡位。皇太极像

皇太极在位十七年,期间也没有立皇太子。在其驾崩后,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多铎和长子豪格之间展开激烈竞争。最后在多方势力权衡下,让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继位,也就是后来的顺治帝。顺治帝在位十八年,因得天花而驾崩。在其驾崩前夜,宣《遗诏》命年仅8岁的玄烨继位,也就是后来的康熙帝。可见,清朝初期的皇位继承如此之乱,皇子之间的斗争残酷无比,“太子”储君制度已经变得名存实亡了。

这个局面在康熙帝执政时期有所改善。康熙帝

康熙执政期间,实行公开建储的方式确立储君。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册立刚刚一岁半的皇次子胤礽为皇太子,胤礽也成为封建史上最后一位公开册封的皇太子。但是,胤礽并没有像康熙帝一样勤奋好学。

根据《光褚会典事例》记载: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因胤礽“行为暴虐,无所不为,不知忠孝,不知廉耻,行事乖戾,有不可言”几大罪状而被废除。次年三月又复立胤礽为皇太子,三年后又再次罢黜。在这一废一立之间,康熙帝认识到公开立储的弊端,即使众多大臣上奏希望康熙帝能够尽快立储,但是都被康熙驳回。至此,“太子”作为储君的传承到康熙帝时期就走到头了。直到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病重,宣诏传位于皇四子胤禛,即雍正皇帝。这也被世人称为“一言而定万世之业”,为何会传位于皇四子也成为清代的一大疑案。雍正继位后,吸取了公开立储的诸多经验和教训,尤其是前朝康熙帝在废立皇太子时的诸多问题,以及亲身感受到为争夺皇位兄弟之间的残酷争斗。因此,在雍正执政时期,雍正皇帝宣布了“秘密立储”的制度:“今朕特将此事(立储之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或收藏数十年亦未可定。诸王大臣等当各竭忠悃(音同捆,诚恳),辅弼朕躬,俾朕成一代之命主。朕于尔等亦必保全成就,笃厚恩谊,岂非国家之大庆乎!雍正帝建储之法是成功的,因此在十三年后,顺利实现了皇位的交接,传位于乾隆皇帝。乾隆帝时期效仿前朝采用秘密立储之法。乾隆帝曾公开说过:“不可不立储,而尤不可显立储,最为良法美意,我世世子孙所当遵守而弗变者。倘亿万年后,或有拘泥古说,复立太子之人,必不能安然无恙。及祸患既生,而始叹不悟朕言,悔当晚矣!”,因此,可以看出“秘密立储”制度是一种比较好的皇位传承的方法。玉玺

经过三个朝代的建立与完善,“秘密立储”制度取代了设立“太子”作为储君的传位形式,逐步成为清代皇位传承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同时,皇位的稳定传承更有助于巩固皇权和稳定国家。

参考文献:1.李学成王雁—《清代秘密立储》《兰台世界》2.李宝臣—《制度比皇帝更重要-论清代秘密立储制度的缺陷》3.李鹏年—《清代的秘密立储》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先论嫡长 次论地位 再论贤良 ,古代 嫡长制 传统的演变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oku6.com/14/13755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