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yle="text-indent:2em;">今天给各位分享郭沫若拆了哪些古建筑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专家建议的古建筑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北京天坛的祈年殿,就这么一个建筑,为什么这么有名
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祈年殿是天坛建筑群最重要部分,以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构造和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是中国古典建筑中的精品。它是根据天象设计,综合了天文、历史、五行、八卦等学说,内涵丰富,理念缜密,大殿内由28根金丝楠木大柱支撑,其中4根“龙井柱”,支撑上层屋檐,象征春夏秋冬四季,中间设置龙凤藻井;中间12根金柱支撑第二层屋檐,象征一年的12个月;外围12根檐柱支撑第三层屋檐,象征一天的12个时辰;中外两层柱子共24根,象征24节气。相应设置三层天花,殿内梁枋施龙凤和玺彩画。大殿外白色基石,蓝色殿瓦,金色宝顶,在四周古柏的掩映衬托下,显示出至尊至圣的气势。
中国古代建筑物特点大致有哪些
这个应该是分时期段,有的时期是古建筑,后来慢慢的多了时尚与其它国家的建筑,近年来又开始返古建筑。
中国每个地方都有塔,古人建塔有什么用呢
正如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作用是显示一种帝王威仪一样,自从佛教输入中国后,凌空矗立的佛塔就遍及城乡。它那独具特色的建筑尖顶仿佛一柄威严的长剑刺破蓝天!它?的作用是使?人?心?存?敬畏,而?那?原?地?打转的风?铃?声?悠悠,??则?使?人?产生一种?永恒的?依?恋?之?情??。?
?向传统建筑挑战的佛塔(雷峰塔,让我看你最后一眼。)
中国古建筑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注重平面并富有连续性,如北京的故宫建筑群。唯一能够打破这种惯例的,则只有佛塔。
相对于周围的环境,佛塔是很“任性”的,它不会顾及是否与邻近的建筑对称协调,只是向空中发展来显示发挥它的独立性。
另外,建筑是一种相联艺术,既要讲究形式美,也要顾及实际应用。佛塔则不一样,它不受实际应用限制,在形式上可以任意变化,或者高大雄伟,或者小巧玲珑。它那高耸人云的画面,在空间愈显挺拔。对于云云众生,在心理上产生难以形容的影响。
?佛塔的起源佛塔就是一种纯粹的宗教产物,起源于印度。“塔”是印度语塔婆的简称,也称方坟、也言庙,也有“瘗佛骨”(埋葬舍利)所在的意思。如果没有舍利,那名字叫作“支提”、“难提”、“脂帝”、“制?多”,意思都是舍利可以供养的地方或者“灭恶生善处。”
除此之外,还有称为“浮屠”、“浮图”、“方显处”等等。现在统称为“塔”。
?其实塔在印度最初不是佛教专有物,也不是佛教初创,当时印度诸王殁后,也和中国一样,釆用覆盆式巨坟,只不过是要在坟堆上来点装饰。
释迦牟尼在世时,其弟子及信徒就是釆用此法。佛陀在“拘尸那竭罗城外,沙罗林之双树”下寂没后,遗体火化,四方弟子于是将舍利分为八处,建舍利塔八座,另外又用瓶子盛骨灰再建塔二座,共有十座。不过这个情况只见记载,实物不见。
直到二百年后,孔雀王朝第三世之阿育王,据说将八座佛舍利塔开启,将佛之舍利分为八万四千份,在各处建同样的佛塔供奉。阿育王凭一己之力建这样多的塔我表示存疑。但是,包括中国在内可以建这样多的塔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除了佛舍利之外,佛陀所说的经典也可以奉藏而建塔。即使是佛陀的传说之灵迹地,后代的信徒们也多建佛塔。这时的佛塔也就成为一种纪念建筑物,就不要打听究竟有没有舍利的问题了。
再以后,凡是佛陀的圣徒、高僧的舍利也可以建塔了。它就不限于墓地了,而且是作为一种纪念建筑,为佛教信仰的对象而使人崇敬皈依。
中国的佛教文化是由古丝绸之路传入的,所以深受北印度犍陀罗系统的强烈影响,这就表现在佛塔形制上。
根据考古铭石记载,中国最早于汉桓帝时候(公元147-167)建塔。
那么,佛教则是早于建塔的时间,如三国时期的东吴孙权,他是信佛之人,为了求得舍利子,于是下令先把供奉佛舍利的塔修起来,浙江金华的万佛塔,就是孙权修的佛塔。
以后由于几次破佛灭佛兴佛的折腾,到南朝的时候,佛法大盛,那一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颇?负盛名。?仁?寿?年?间?(?隋?朝杨?坚?601?~?604?)?,?曾?赐?舍?利?于?天?下?115?州?,?都?建?塔?供?奉?,?这?就是著名的仁?寿?舍?利?塔?。?
唐?太?宗?李世民对于阵?亡?将士的?殉?难?处?广?建?佛寺,?所以国?都?长?安?的巨?刹?很多,?佛?塔?就是其?中?的标?配?。?当然,?最?著名?的首?推?大?、?小?大?雁?塔?。?记得很?多?年前?曾经爬?上?大?雁?塔?顶?层?,?狂?烈?的?阵?风?几?乎?使?人?站?立?不稳。?
唐?玄?宗?虽?然信?奉?道教,?但是他?也?不?排?斥?佛?教?,?在?开?元?26?年?敕?天?下?各?郡?建?开?元?、?龙?兴?二寺?,?遗?迹?尚?存?。?
结语
本文主要讲述佛塔的发展和应用,由于佛教在封建社会的广泛传播,更由于佛教寺院的一些特权,佛塔的用途已经不拘于供奉舍利,它成为古刹的一部分,是善男信女们的一种文化寄托。中国的每一部县志,毫无例外的都会有本地佛塔的记载。我每次参观佛塔,似乎觉得去会面多年的老朋友,于是在心灵上可以与之交流,用手接触,似乎听到千年前古人的脉动。
图片如涉侵权,飞奔删去。
郭沫若拆了哪些古建筑
新中国成立之后,作为首都的北京肩负着政治与经济的双重重任,因此计划是要建成了一个工业城市,然而这些城墙就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阻碍。
1950年2月,梁思成提交一份两万字的《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主要提出在旧城外西侧另辟新区,而旧城区这当作城市博物馆加以保护。
当时对于旧城区的“拆”和“留”的问题主要分为了两派,一派就是以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为代表的留派,另一派就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拆派。
林徽因夫妇认为,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而这些古建筑正是文明的象征符号,是历史的脊梁,所以不能拆。
而郭沫若却认为,老建筑全都是封建时期的旧物,这些旧物阻碍了新时代的发展,因此必须拆除。
然而还是支持郭沫若拆除古城墙的人更多一些,因此从1952年开始,北京外城墙的拆除工作便提上了日程,1953年5月朝阳门和阜成门的城楼及瓮城被拆,1954年,中轴线上的地安门被拆,1957年,永定门城楼箭楼被拆....
看着一座座古建筑被拆掉,梁思成夫妇就仿佛感到是在拆自己的骨头一样心痛如绞。林徽因四处奔走游说身体越来越虚弱,她病倒在病床上还撂下一句狠话:“拆了这些八百多年历史的古城墙,将来你们一定会后悔的,到时候再盖也都是假古董。”
1979年,古城墙的拆除工作被下令停止。时过境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全国各地都开始注重于对文化的保护,目的是让城市具有更多的文化含量。2004年,北京开始进行永定门城楼的重建工作,然而重建后的城楼却和原来的古城大相径庭,没想到林徽因当年撂下的一句狠话却一语成箴。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oku6.com/11/79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