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写作背景

每日一诗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今天给各位分享【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写作背景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道士过年不建议出门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写作背景
  2. 元朝汉人地位为什么这么低,但道士却不用缴税
  3. 贾母因何对张道士说“果真不在家”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写作背景

1.写作背景:

此诗是李白二十岁以前的作品。根据清代黄锡珪《李太白年谱》,李白在十八、九岁时,曾隐居在大匡山(即诗题中的戴天山)大明寺中读书,这首诗盖是时所作。

2.原文: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3.译文:

山泉流水声透过阵阵犬吠,桃花围着流水盛开。幽深的树丛里时而有野鹿跑过,静静的溪边午间没有钟声传来。

飞泉挂在远处的碧绿山峰,野竹浮现于山间的青霭。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只好失意地在两三株松间徘徊。

4.作品赏析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

首联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衔接。这两句景语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不闻钟”与题中“不遇”遥相呼应。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

尾联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写“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这其中的苦思、探索,更能给人启示,也更能让人深刻理解诗人的其他诗作。

此作的构思并不复杂,它写诗人的所闻所见,都是为了突出访道士不遇的主题。全诗辞句平易自然,纯用白描,景美情深。当然,并不是说李白这首诗已经写得尽善尽美了。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后期比较成熟的诗作,都写得十分洒脱、酣畅、飘逸、雄浑,字里行间,充满着一股豪气。而他这首诗,在这方面的特点还不够明显,还不够浓郁。这说明此作还带有他早期作品的痕迹。

5.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元朝汉人地位为什么这么低,但道士却不用缴税

谢谢邀请。全真教的丘处机以74岁的高龄,自山东昆嵛山西游35000里,终于在阿富汗两次见到成吉思汗。

第一次见成吉思汗时,丘处机没有满足成吉思汗要求,成吉思汗没有生气,反而欣赏丘处机的直截了当与诚实。

时隔四个多月,成吉思汗又招人将丘处机唤来。

丘处机在乌兹别克斯坦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见成吉思汗。离别之际,成吉思汗颁发了人生唯一一次给汉人的一道敕令,道士从此不用缴纳赋税。

成吉思汗祈求长生不老之术而求丘处机的,丘处机没有长生不死药,却有长生之道,适合国家长冶久安和成吉思汗很投缘。丘处机被成吉思汗称为“神仙真人",丘处机掌管天下道教,全真教和传统道教合而为一,并且免除了徭役,天下易攻不易守,成吉思汗也指望着道教稳定中原人心。

贾母因何对张道士说“果真不在家”

这个话题出的很巧,涉及到几个方面。这句话呢出自第二十九回,大家去清虚观打醮。

观里的张道士笑道:“托老太太万福万寿,小道还康健。别的倒罢,只记挂着哥儿,一向身上好?前日四月二十六日,我这里做遮天大王的圣诞,人也来的少,东西也很干净,我说请哥儿来逛逛,怎么说不在家?”贾母笑道:“果真不在家!”

那么四月二十六这天宝玉到底在不在家?往前看,第二十七回——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

所以,二十六号是芒种节,大观园里要祭花神。宝玉是最喜欢热闹的,自然要留在大观园里陪伴姐妹玩耍了。

忽然抬头见宝玉进去了(潇湘馆),宝钗便站住。

宝玉一早起来便先去潇湘馆找黛玉了,然后又来到园里嬉闹。

所以说,联系前后文,宝玉其实在家里。但是张道士来请,宝玉为何让下人们撒谎说不在家呢?

那自然是,宝玉不想见张道士了。张道士只是个老道长,宝玉不想见的话他可以撒谎称不在不去见。若换成贾政的同事来请宝玉,宝玉当然不敢了。

那么为什么宝玉不愿见张道士呢?再看后文,

“前儿在一个人家看见一位小姐,今年十五岁了,生的倒也好个模样儿。我想着哥儿也该寻亲事了,若论这个小姐模样儿,聪明智慧,根基家当倒也配的过。但不知老太太怎么样?小道也不敢造次,等请了老太太的示下,才敢向人去说。”

这个张道士也不算“正经”啊,在观里清修还去管那些红尘之事,公然当着贾母面给她宝贝孙子提亲。要知道,宝玉是贾母的心头肉啊,他的亲事肯定要贾母亲自主持了,不劳烦外人提亲。

就看他给宝玉提亲这件事上,他可真是倚老卖老啊。可见这个张道士也不是什么安守本分的主,而宝玉最讨厌的是碎婆子,其实只要是年龄大的不安分守己的人他都讨厌。

何况芒种节大观园如此热闹,宝玉怎可能抛弃众姐妹去会那个可厌的老头。

而贾母却也说,“果真不在家!”贾母疼孙儿啊,而且贾母是经历过大世事的人,心里跟个明镜似的,她自然能猜到宝玉不喜欢张道士。所以她要帮宝玉圆谎。

其实这个撒谎的换做是荣国府里任一个主子,贾母也一样会帮忙圆谎的,这已经是礼节问题了。不能让外人觉得贾府人没有礼。

好了,关于【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写作背景和道士过年不建议出门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创意漫画 从来没有人这样背诗词 五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oku6.com/12/10539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