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什么不修建长城(清朝为啥不修长城)

中国历史上没有修建长城的朝代只有三个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清朝为什么不修建长城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清朝为什么不修建长城以及清朝历史十大冷知识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有哪些中国历史的冷知识
  2. 历史上有哪些巧合事件的发生让你惊掉下巴
  3. 清朝为什么不修建长城
  4. 清朝在甲午战前的国际地位是怎样的

有哪些中国历史的冷知识

冷知识,作为汉语解释,指的是那一些偏门的表现,或琐碎,烦杂的知识且有一定道理的事情。这些知识看似稀奇古怪,或饶有趣味,而且真实的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却很少人去注意其中的真谛。冷知识的确能让人增长见识,开阔了视野,启迪思维,引发其求知欲。和”冷笑话”属于冷幽默一样,冷知识虽然冷门却有让人忽视的用处,更能耐人寻味。因为其中的问题细小,轻微,甚至有点愚昧,让人感到无聊,“冷知识”多被人称“笨蛋问题”。说白了,冷知识就是在你身边,却总能有让你疏忽的道理或知识,甚至可以说“冷知识”也可以预示着不久的发明。应该说中国历史上的冷知识太多太多了,多得没法回答。如果实在要回答,老漁想说的是:作为另类,冷知识也可以是“脑筋急转弯”的延续和发生。(图片来自网络)

历史上有哪些巧合事件的发生让你惊掉下巴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事情在当时看似稀松平常,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当我们站在现在,回顾总结历史的时候,会发现很多令人不可思议巧合的事情。今天,我就说说发生在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身上的一些巧合事情。

【一】9月9日之谜。毛主席1927年9月9日领导了著名的“秋收起义”,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1949年1月30日北平和平解放,但是1949年9月9日毛主席才进入北京。而毛主席去世的日子是1976年9月9日。毛主席起家发迹、进入北京、离世都是在9月9日这一天。

【二】8341之谜。8341部队是中央警卫团对外番号,他是中共中央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身边的一支特殊部队。8341是部队这个代号是总参谋部下达的,而且代号用过一个时期是要更换的,他的正式番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共中央警卫团。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去世,毛主席他老人家活83岁(1893至1976年),当领袖41年(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毛主席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至1976年),而将两个数据放到一起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正好是中央警卫团的番号“8341”。

【三】二十八之谜。毛主席青年时期自己起的笔名叫“廿八画生”,而“毛泽东”三个字繁体字的笔画数正好28画,毛主席一生与“28”特别有缘,毛主席28岁与杨开慧结婚,2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而当年的中共一大13名代表的平均年龄是28岁,从此开始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其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开展。28年后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新中国建立到1976年毛主席去世,正好也跨过了28个年头。在开国大典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

清朝为什么不修建长城

什么是长城?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张严密的网,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有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长城大多都是明长城。

我们中原地区自古以来战马资源都是比较稀缺的,所以,在速度上是根本无法与草原民族相比的,特别是草原地区如果出动骑兵,靠着快刀快马的优势,我中原地区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防御,经常有生活在边境的确的人民被掠夺,被杀戮,为了从根源上解决这一屈辱的历程,便被动为主动,也为了更好的保护我中原人民,统治者便提出了修长城这一浩大的工程,抵御外来侵略。

在我国古代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统治者凭借长城,多次击退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为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相对利平的生产环境,也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安定。

而清朝,本来就是以骑兵为主力军队,先进的八旗制度,统一了草原,征服了蒙古族,设立蒙古八旗,也就是说草原本来就是清朝的主场。清军挥师进入山海关后,迅速占领了中原地区,建立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那么现在中原地区和草原地区全归清朝管理,那还修长城干什么,修着玩吗?他都恨不得拆了长城,毕竟长城延长了清朝统治者直接从草原调兵的时间,完全是累赘中的累赘,使得清朝不能力往一处使,嫌弃的不要不要的,又怎么可能去修长城呢?这才是真正的费力不讨好。

清朝在甲午战前的国际地位是怎样的

首先告诉大家一个事实:甲午海战对于大清朝是极其至关重要的一战。战败以前大清朝好歹还算是亚洲第一强国、可是战败以后彻底沦为了一个任人宰割的国家了。很多人肯定会不同意我的说法,大家会说:甲午战败以前,大清朝不也是照样的被打败、被迫割地赔款吗?我想说,被打败很正常,关键要看对手是谁了。历史上不可一世的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曾经都被无情的打败过。话说回来,当时的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日不落帝国”,输给当时的英国人其实也不丢人。

说起大清朝的国际地位大概前后分为三个档次:一是,作为世界强国的存在;二是,作为亚洲乃至远东第一大国的存在,最后当然就是作为列强的“盘中餐、筷中肉”的任人宰割的存在了。

大清朝作为我国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研究大清朝的历史遭遇以及状态,可以提供一个很好、很强烈的借鉴和警示作用的。大清朝一开始是盲目自信,后来就是被彻底的打趴下了,但是趴下之后又不思悔改、不思改变,最后只剩下一条路可走了——彻底的倒下。

我们闲话少说、废话不说,一起来分析两个问题:一是,甲午海战以前大清朝的国际地位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二是,甲午海战以后对清朝产生了哪些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呢?

大清朝甲午海战被打败以前,其实还算是远东第一大国的

大清朝的国际地位说来那就话长了,一开始的时候这地位绝对还是不错的。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后,大清朝从巅峰状态直线下滑了。

大清朝由盛转衰的故事中有一个人一定是绕不开、转不过去的——爱新觉罗弘历,也就是著名的乾隆皇帝了。这位在位时间长达60多年的皇帝,几乎是凭着一己之力将大清朝带入了万丈深渊之中。

乾隆自己号称是”十全老人“,自己最大的两个爱好就是:写诗和给文物盖戳。不过这还不是最致命的爱好,最致命的是乾陵搞了一个政策——闭关锁国政策,这个政策是导致大清朝最后没落的关键之举。

1792年,这一年对于乾隆来说好像无所谓,但是对于整个大清朝的命运那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的。就在这一年里面,一个叫做马嘎尔尼的英国人来出访大清朝了。

马嘎尔尼当时访问大清朝的目的很简单:其目的是想通过与大清朝最高当局谈判,取消其在对外贸易中的种种限制和禁令,打开大清门户,开拓大清市场。除了这些以外,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刺探一下大清朝的综合实力到底如何。

马嘎尔尼这次访问那是极其不成功的,乾隆为了到底要不要下跪以及如何下跪的问题搞得双方不欢而散。当时在乾隆的眼里和心里觉得:英国算个什么东东,居然跑来搞事情,完全没有必要甩他的。

后来马嘎尔尼以及英国人仍然不死心又来了几次,可是得到的结果都差不多:大清朝和乾隆理都不想理人家。

不过马嘎尔尼虽然没有达成英国上层派给他的任务:要求大清朝平等的通商以及设立一些“经济特区”等等。可是马嘎尔尼却刺探到了一个无比重要的讯息那就是:大清朝已经严重的落后了、没落了,完全与世界文明的发展方向脱离了。

马嘎尔尼访问大清朝的四十多年以后,这一次英国人不是来谈判的、不是来协商的,也不是带着工艺品来的。他们这次带来的是工业革命的最新成果:船坚炮利。说白了就是:好好说你不听,非要来硬的才行。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以后,大清朝的江湖地位也就直线下滑了。后来由于大清朝的不靠谱又发生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次战争算是让大清朝彻底知道了外国列强的厉害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直接杀进了晚清的首都还火烧了著名的圆明园。当时咸丰帝也不得不跑路了,最后郁郁而终地死在了承德避暑山庄之中。

通过这两次战争之后,大清朝对于欧美列强来说算是彻底的门户洞开、实力算是完全的暴露了。可是当时大清朝国际地位上还没有出现甲午海战以后的那种断崖式下滑,因为此时晚清的核心实力尚层。

我来简单说一下:甲午海战以前晚清的国际地位为什么还算是远东第一大国呢?

1、晚清虽然被列强给侵略了,但是侵略晚清的列强基本都是欧美国家的。这样一来,晚清和亚洲其他国家基本没啥区别,起码在心理上还是处于平衡状态的。毕竟当时欧美人发展早、起步快、实力强。说句不该说的话,当时败给欧美那也是正常的,反正大家都打不过。

2、当时晚清整个主要实力尚且存在的,例如:当时的赔款并不是很多,最大的两笔也就是赔给了英国和法国;土地也基本没有割让多少,只是两次鸦片战争割让了部分土地而已。

3、当时大清朝的主权还是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的,开放的通商口岸也没有后来的那么多。

4、当时欧美列强特别是亚洲国家的内心深处还是认为:晚清是一个大国,起码是亚洲第一强国,例如:日本当时也是处于被列强砸开大门的时期,实力也是严重的不咋地的。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晚清当时还没有遭到所有人的抛弃,大清朝从上到下还是充满信心的。

我们可以举三个最直接的例子:

一是,大清朝当时的实力还是不错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左宗棠在1878年的时候率领清军在新疆打败了沙俄,从而一举收复了新疆的广大地区。

二是,大清朝还几乎凭着一己之力搞定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这次平息太平天国还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好处:由于晚清开始重用汉臣,所以后来大部分的汉臣开始走向了历史的前台。我认为这也是为大清朝继续续命的关键一招。

三是,晚清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以后,开始做出积极地改变了——洋务运动开始搞起来了。当时晚清大办工厂、组建新军、打造南北洋水师、发展经济等等。一下子晚清颇有发奋图强、厚积薄发的“中兴之状”了。

总之一句话,晚清在甲午战败以前还是稳稳地远东第一大国、亚洲最强国。虽然不断地输给欧美列强们,但是还远远没有到坠入万丈深渊的地步。

为什么说甲午战败以后大清朝算是彻底的坠入了万丈深渊了呢?

在甲午海战以前大清朝在亚洲那还是混得不错的,洋务运动在开展着、北洋水师也基本成型了。当时北洋水师号称是:世界第八、亚洲第一舰队。不得不说,当时的大清朝在亚洲那还是首屈一指的强国,在远东也算是大国。

可是在1894年开始的甲午海战之中,大清朝是一败涂地、北洋水师被日军舰队打的是全军覆没了。从此以后大清朝就彻底的玩完了,再也没有站起来的可能性了。

在分析甲午战败的深远影响以前,我们先来看看:大清朝对于甲午战败的反应。当甲午战败的消息传来以后,慈禧、光绪以及整个大清朝的上层都是不敢、也不能相信的。

当时慈禧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绝不能把甲午战败的消息给传播出去了,否则将会对大清朝的统治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此时慈禧想到了一个办法:严密封锁战败的消息,并且对内宣称甲午海战是大清朝把日本给彻底打败了。

在慈禧这波神操作之下,当时的大清朝百姓还有好多人误认为:我们胜利、日本失败了。好多百姓甚至开始放鞭炮庆祝胜利了,不过最终当割地赔款的消息传来的时候,他们才终于知道:自己被慈禧们给骗了。

那么为什么慈禧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要暂时隐瞒甲午战败的消息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1、当时我们正在进行洋务运动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大清朝的百姓们还沉浸在图强、崛起的感觉之中。甲午战败这盆冷水实在是过于冰冷刺骨了,这让整个大清朝情何以堪。

2、前面说过了,败给欧美列强也属于正常,毕竟人家发展早、起步快、科技和武器先进等等。可是败给日本那是万万理解不了的。

日本在历史上是我们的徒弟;当时在整个大清朝和慈禧的眼中日本只是个小国而已等等。

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日本也是受到列强欺负的国家,为什么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就能打败我们呢?

这样一来,整个清朝自上而下都判断出了原因:制度不行而已。这对于慈禧们无疑是个暴击,改变制度和模式意味着慈禧们将失去权力了。

3、甲午战败对于整个大清来说现实的打击也是巨大的,投入无数财力、人力、物力搞的洋务运动和北洋水师彻底宣布失败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会发现:甲午战败对于大清朝来说无疑是一道无情的“催命符”了。现实也是如此,最后推翻大清朝的那些人、那些事以及那些思想。前前后后都和日本有着密切的关联。

说完了大清朝不愿意接受甲午战败的原因以后,我们再来看看甲午战败以后大清朝的国际地位是啥样的呢?

其实这就不用多分析了,连日本都打不过的大清朝还有啥国际地位呢?往后彻底变成了人家“砧板上的一块大肥肉”了而已。

1、甲午战败以后大清朝算是彻彻底底的暴露了自己腐朽、没落的本质了。不光打不过欧美列强,现在连日本也打不过了。这样一来,外国列强完全可以大胆放心地去侵略大清朝了。

2、甲午战败以后大清朝赔偿了日本白银2亿两,如果算上利息的话更多,这也意味着:大清朝的财政体系算是完全崩盘了。

3、甲午战败以后大清朝不光在列强眼里是软弱可欺的,就是在日本眼里那也变成了不堪一击的状态。此后日本大举的侵略我们其实也是从甲午海战开始的。

总之一句话,甲午战败以前大清朝在亚洲、在远东还是一个大国、强国;甲午战败以后,大清朝在所有人的眼里就变成了:一副任人宰割的状态了。最后我想说,大清朝发生的事情不光是给大家用来看的、愤怒的以及批斗的。我觉得我们更应该通过晚清的历史遭遇来进行反思、来进行借鉴和警醒、来作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反面教材。

关于清朝为什么不修建长城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万里长城为什么不能阻止满清入关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k.oku6.com/13/152889.html

相关推荐